#麻醉

影音/男童手術身亡 全身麻醉風險高

影音/男童手術身亡 全身麻醉風險高#麻醉

這個麻醉之後醒不來的五歲男孩本身就有心臟疾病,在專業的麻醉醫師眼裡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氣喘病史的人都是全身麻醉的高危險群。而且對於好動的幼童如果沒有絕對必要最好是不要割包皮;可以等到小學高年級以後用局部麻醉動手術就會安全得多。 位於台中市北屯的知名外科醫院,連患者都專程從台北來求診。這一次,割包皮卻出了人命。由於這名男童有心臟導管開刀的病史,民眾很關心,哪些是全身麻醉的高危險群?和年齡層,有沒有關係?泌尿科醫師指出,五歲到小一的男童,接受包皮手術,通常要進行全身麻醉,減輕患者的恐懼及手術台上躁動,因此建議,小學一年級以前的孩子,沒有絕對必要,最好不要割包皮。全身麻醉主要是針對大腦的呼吸中樞與心血管中樞,抑制血壓、呼吸及心跳,相較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部位,風險性相對提高。而台中這家外科醫院,麻醉醫師是外聘的協力醫師,開刀需要時才到場。醫師表示,麻醉不可怕,重要的是術前要和醫護團隊溝通病史,風險評估,全程謹慎監控,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舒眠看牙 看牙醫不再可怕!

舒眠看牙 看牙醫不再可怕!#麻醉

相信許多人怕看牙,甚至只要聽到鑽牙器尖銳的吱吱聲響,就會怕到發抖,起雞皮疙瘩,臨床上更是有病患怕到嘔吐、飆血壓,成為「牙科恐懼症」一族,只要聽到鑽牙尖銳聲響,或是探針碰到牙肉,就會緊張的血壓飆高,不過當牙齒有問題的時候,還是非看牙醫不可,其實隨著牙醫技術的發達進步,「舒眠牙醫」服務,讓病患進入淺眠狀態,以利進行牙科治療,解決口腔大患。為了照料牙科恐懼症患者,使用鎮靜麻醉的「舒眠牙醫」進行治療,讓病患進入淺眠階段,在過程中患者不會聽到尖銳的牙科器械噪音,也不會感受到治療過程的疼痛, 完全在一個舒服的狀態下完成牙齒手術。根據平面媒體報導表示,一套好的舒眠牙醫治療,除了擁有一名具備專業執照的麻醉醫師,在術前為病患進行詳細評估,並且在治療進行中進行TCI舒眠麻醉,利用TCI電腦控制輸液幫浦,穩定地為病患進行舒眠麻醉,使病患維持安全的淺眠狀,此外基於安全考量,體質虛弱的重症患者、肝腎功能有重度異常者,以及心肺功能障礙和呼吸道重症患者,都不適合施行TCI舒眠麻醉。另外,孕婦、年齡大於90歲或小於2歲的病患,考慮到身體承受問題,也不適合,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勤刷牙,做好牙齒保健的工作,定期檢查牙齒。

麻醉後五歲男童猝死 家屬指控牙醫診所害命

麻醉後五歲男童猝死 家屬指控牙醫診所害命#麻醉

看牙齒也會送命?在台中有一位腦性麻痺的五歲男童,在九月的時候因為蛀牙,到一間牙醫診所做根管治療,沒想到在打完麻醉針之後,男童就癱軟在醫療椅上,經過送醫治療後,仍然不幸死亡,死因是休克病發心肺衰竭。家屬昨(28)在立委候選人的陪同下,控訴診所過失殺人,事後也不聞不問,還找人恐嚇家屬,而台中市衛生局在事發兩個月後,仍未進行調查,罔顧男童性命。對此指控診所則是回應,事發之後都有到男童家中致意慰問,沒有家屬所謂的不聞不問,至於賠償問題,診所認為整個案件早已進入司法程序,希望等到法院判決後再討論賠償金,但是家屬執意先確定賠償金。診所方面認為,在雙方有歧見之下,家屬才會偕同立委候選人開記者會,控訴牙醫診所失職。根據台北醫學院麻醉科的衛教文章表示,接受麻醉的病患,原本就有可能發生一些併發症,像是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麻醉後較易引起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 對於已有的心臟血管系統或腦血管疾病之患者,麻醉後較易發生腦中風。對於病情惡化中、休克、伴有心、肺、循環毛病的年老患者或有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如狹心症、循環衰竭、肝、腎內分泌異常甚或意識不清的手術患者,麻醉的危險性增加,有時術後需轉至加護病房照顧。甚至有些體質特殊的病患,也有可能因為對藥物過敏或是其他無法預期的因素,導致對於麻醉有不良反應、或是在麻醉中進行手術時,做出必要的措施時,對身體產生傷害,最後造成氣胸、血胸、心律不整、空氣栓塞、血栓、局部血腫、傷口感染、缺血壞死等,都是因為麻醉後所造的副作用,所以在動手術之前除了醫師要小心麻醉劑量之外,還要注意病患的情形,才能避免悲劇發生。不再害怕看牙醫 淺度催眠消除「看牙恐懼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5影音/醫美醫療糾紛 三年來增加兩倍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55就是害怕看牙醫!婦人牙骨流失險掉光牙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778

女子忍受頭痛五年  無痛分娩麻醉劑惹的禍

女子忍受頭痛五年 無痛分娩麻醉劑惹的禍#麻醉

頭痛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病症,也是許多人的困擾,不過頭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一位34歲女子被頭痛病症困擾了五年多,多年來遍尋醫師都無法治癒,家人甚至以為她有精神疾病,後來發現竟是當年以無痛分娩時,注射麻醉針所引起,麻醉醫師為她施行補救手術後頭痛馬上停止,醫師表示,無痛分娩注射麻醉藥劑都是從尾椎注入,多數醫師都是直接穿破硬脊膜,但可能造成漏洞產生後遺症,如果注射到硬脊膜的空腔內就不會有問題。台南市安安婦幼中心麻醉科醫師車丕政指出,補救手術只要再注射自體血液約20cc到硬脊膜空腔內,即可把漏洞補起來,脊髓液不再漏,自然就不再頭痛,根據台大醫院麻醉科醫師黃啟祥在衛教文章中表示,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有九成左右孕婦接受無痛分娩服務,黃啟祥醫師解釋,無痛分娩並不是完全不痛,因為完全不痛,就不會知道如何配合用力,無痛分娩的目的是減輕疼痛而非無痛,施行方法,黃啟祥醫師在文章表示,人的背部脊椎裡有二個地方(由一層堅韌的膜分隔的硬膜下腔和硬膜外腔),是所有傳送陣痛的感覺神經經過的地方,只要注射局部麻醉劑或其它止痛藥物到這些地方,那麼分娩的疼痛就可以大幅減輕,甚至有許多人可以完全不覺得痛。此外黃啟祥醫師表示,施行無痛分娩,是以維護母親與胎兒的安全為最高原則,無痛分娩的藥物濃度遠低於一般半身麻醉的劑量,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對於胎兒並無不良影響,民眾可放心。減痛分娩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563剖腹產對寶寶的後遺症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865剖腹產後 下胎可以「自然生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668 

病人自控式止痛 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

病人自控式止痛 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麻醉

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黃友聖說,疼痛的處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除了要好好的解決病患疼痛的問題,滿足病患止痛的需求,更進一步的我們希望病患能夠「勇於說痛」,勇敢的表達免於疼痛的需要。止痛藥物的使用基本上分成3個階段,最輕微的疼痛會偏向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像是普拿疼以及一些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如果疼痛比較厲害或是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持續性的疼痛則可以使用較為輕效的鴉片類藥物,萬一是非常疼痛的情形則會考慮使用效果較強烈的鴉片類藥物。黃友聖醫師指出,手術之後的疼痛如果沒有得到適度的緩解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像是抑制呼吸功能、增加心臟負荷、影響腸道蠕動、骨骼肌攣縮、血栓或栓塞的形成,包括在手術麻醉後恢復室以及回到病房止痛的選擇,基本上最多的還是靜脈注射給予止痛藥物。但是,缺點就是缺乏時效性也就是病患需要等待藥物的給予,比較沒有辦法滿足即刻止痛的需求,而且這樣的給藥方式也無法維持體內藥物濃度的平穩疼痛控制品質是比較不好,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因此,病患自控式止痛(PCA)就是讓病人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而且能夠隨時都有藥物可以使用,同時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以及提高病患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當然,病患要先經過麻醉科醫師的評估才能夠開始使用PCA。

兒童開刀碰上感冒咳嗽 父母該如何應變?

兒童開刀碰上感冒咳嗽 父母該如何應變?#麻醉

醫師!我的孩子這幾天咳嗽咳不停這樣子能不能開刀?醫師!我的孩子這幾天流鼻水這樣子能不能開刀?醫師!我的孩子這幾天感冒………………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麻醉科 雷志宏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大約有二到三成的小孩,一年之中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感冒症狀。有時候跟外科醫師約好要進行手術,孩子卻在手術前幾天出現感冒症狀,那手術是否要繼續進行,麻醉會不會有什麼風險呢?一般常規的小手術跟感冒分開來看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對於麻醉醫師來講,那可就要慎重考慮。雷志宏說明,兒童的呼吸道是比大人還要敏感的,因此對於很多刺激的反應相當激烈。在全身麻醉時為了維持呼吸道,必須插入氣管內管,在放置的過程中會對氣管黏膜產生刺激,很容易就引起咽喉痙攣、支氣管收縮等危及生命的狀況。根據臨床文獻記載,在為感冒的兒童進行全身麻醉插管過程中,相較於沒有感冒的兒童,上述二種併發症的發生率分別會增加五倍與十倍。另外雷志宏解釋,兒童的呼吸道也比成人還要狹窄,因此過多的分泌物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的阻塞,影響呼吸換氣的通暢。在全身麻醉之後,由於這些分泌物的產生增加、病童將它咳出的能力又受到抑制,往往在造成手術後的肺泡擴張不全、血氧濃度下降甚至造成肺炎的發生。使原先門診手術完成後即可回家的病童,變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麻醉後恢復的觀察,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根據臨床報告,對於有感冒的兒童施行麻醉,造成呼吸道併發症的機會是一般正常兒童的四到七倍。而且年紀愈小的兒童感冒接受麻醉,其危險性愈高。因此一般建議,小於三歲以下兒童,一旦發現感冒,不管是輕微或者是沒有症狀,都應該取消常規手術麻醉。對於三歲以上兒童,則在有症狀感冒出現時,應取消麻醉手術。那該如何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手術呢?雷志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來說,發燒高於三十八度、咳嗽有痰音、鼻涕或痰有顏色或有其他全身性的症狀時,都建議將常規手術延後。如果家長不能確定時,可以在手術當天早上打電話到醫院與外科醫師或麻醉醫師溝通,醫師將視情況決定是否繼續手術,如此可以省去白跑一趟醫院的麻煩。至於手術要延後多久呢?一般建議,在感冒症狀完全緩解之後二週,就可以再次安排手術,而不會增加呼吸道併發症的發生率。

術前禁食 提高手術安全性

術前禁食 提高手術安全性#麻醉

有過手術麻醉經驗的民眾,多數都知道「術前禁食」的規定,而且通常醫護人員會要求從手術前一天的半夜12點到當天手術之前,病患不能進食任何東西,連水也不能喝。但在臨床上,手術前仍然常發現有患者吃早餐或吃檳榔的情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李聰世醫師表示,事實上,手術麻醉之前如此嚴格要求禁食是有原因的。術前禁食最大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病患在麻醉時將胃裡食物嗆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人在清醒時,任何異物跑進氣管都會引起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咳嗽),以將異物排出氣管外,然而當麻醉科醫師在手術前給予病患麻醉藥物,病患逐漸失去意識後,這樣的保護性反射就會消失,若此時胃部因為有食物鼓脹、大量胃酸分泌,就有機會溢出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可是需要長時間治療且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呢!因此,接受麻醉時,一個「空的胃」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患者會有疑問?倘若接受的是半身麻醉(人是清醒的),是否也需要術前禁食呢?李聰世醫師表示,半身麻醉當然也需要術前禁食,因手術當中隨時會有變化,部分病患可能因為半身麻醉效果不佳,手術過程生命徵象不穩定等特殊因素,需要改上全身麻醉,此時若空腹時間不足,仍舊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究竟空腹時間需要多久才足夠呢? 李聰世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成人持續禁食八小時以上為基本原則,若術前僅飲用清澈液體(如開水、運動飲料、不含渣果汁),因為胃排空時間較快,則只需禁食兩小時;嬰幼兒若是餵食母奶,需要禁食四小時,若是餵食配方奶則需禁食六小時。儘管禁食時間足夠,但有些特殊情形如腸阻塞、孕婦、嚴重腹水或是長期腹壓增加的病患,仍然有較高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李聰世醫師指出,雖然手術前要禁食,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等而有長期服藥控制的患者,術前仍建議以少量開水吞用藥物,能使術中情況更穩定;但糖尿病患者於禁食期間切記不要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以免造成低血糖的併發症。若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緊急手術搶救生命,就不堅持一定要禁食到足夠時間,當然此時胃部可能還有食物尚未消化排空,風險相對也會提高。術前禁食是病患手術麻醉前很重要的功課,唯有確實執行才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麻醉

人在世上,難免會生病或受傷;骨折自古就有,如今依然常見。由於一般民眾對骨折的了解有限,遇骨折情形常因此忽略或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雖然有許多古老的處理方式仍然被保存下來,但隨著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發展、X光的發現及應用、外科麻醉及手術技巧的進步,鋼板骨材的日新月異,現代的骨科醫師們對骨折及脫臼的病理機轉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已經和古人大大不同。一般民眾面對其他疾病時,都會要求最好的檢查、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最新最好的藥物;有的民眾還會上網尋找最新的醫療資訊來和醫師討論。但當面對常見的骨折脫臼等問題,許多民眾仍然依賴非正規的處理方式,兩相比較,不是非常奇怪嗎?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 - 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骨骼骨質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即稱為「骨折(Fracture)」。一般人常會問:「是裂開還是斷掉?」,許多人認為「裂開」只是「有條裂縫」,「斷掉」時兩個斷端分開才是「骨折」。但在醫學上,不論是「裂開」和「斷掉」,其實兩者都是骨折,只是「無移位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差別而已。如果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小,使得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但還不足以使斷端移位,便是「無移位骨折」。那是因為骨頭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周圍還有許多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包圍著,這些組織包圍在骨頭的周圍而起了一些固定的作用,手術時將周圍組織打開就可以看到其實骨骼已經分開成兩塊了。如果此時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未用石膏或手術加以固定,甚至還使用患肢踩地提重,原本未移位的骨折很可能會變成移位,「裂開」變成「斷掉」,徒增治療上的困難,延緩復原的時間。至於「移位性骨折」則是因為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大,在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周圍的軟組織無力維持原來的位置,甚至同時受到撕扯而破裂,就同時使得骨折斷端移位了。骨折又可分為「封閉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李彥興醫師指出,封閉性骨折發生時表皮完整無損,或僅有和骨折無關的表淺性傷口。雖然看起來單純,但是封閉性骨折仍有可能是粉碎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絕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某些直接撞擊傷害雖然沒有傷口,但常使得受撞擊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組織受到傷害,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皮膚壞死甚至肌肉壞死的狀況,一定要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產生。骨折時如果發生外物刺入或骨折斷端刺出的狀況,就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示有一處和骨折處相通的外在傷口。這種骨折有較高的機會引起傷口發炎、軟組織缺損、甚至造成骨髓炎,應該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徹底的清創手術,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異物或壞死組織加以清除,再視骨折及傷口的狀況來予以內固定或外固定,有時還需要做補皮手術來重建缺損的軟組織。李彥興醫師說,正是因為每一個發生的骨折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受傷時一定要請骨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仔細評估。例如: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和沒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兩者在處理時要考量的重點就不一樣,於是在治療上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作法。又例如:脫臼發生時,有時候會合併有骨折同時發生,這就不是只單純將脫臼復位這麼簡單而已,還要視骨折的形態來決定是否要開刀治療。另外,骨折有時也會合併鄰近組織(例如血管或神經)的傷害,也必須列入治療時的考慮。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狀況做最適當的處理,才能使骨折處順利的癒合,而不致於留下後遺症;受傷時應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診療,切勿諱疾忌醫,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進一步傷害,得到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