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手術麻醉通常會以病患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考量,除了依照外科手術的需求,病患的生理狀況及對麻醉的認知也會影響麻醉方式的選擇。目前種類根據手術部位需求,有2種方式: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成大附設醫院麻醉部周文英醫師將替大家介紹兩者間的差異:1)全身麻醉/主要適用於頭頸部、胸部、或上腹部面的手術,過程中,病患毫無痛覺與知覺,也不會有任何的記憶。● 小提醒/由於麻醉劑會作用在腦部,對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有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時,其危險性會比一般人高。2)區域麻醉/主要針對手術特定部位,給予局部麻醉劑,過程中,病患意識可維持清醒,但不會感覺到疼痛。● 小提醒/因施行區域麻醉,患者呈現清醒狀態,必要時,可從靜脈點滴給予鎮靜劑,減輕病患的焦慮。周文英醫師表示,當病患生理狀況平穩,施行同樣手術時,半身麻醉的風險相對地比全身麻醉低些,但民眾普遍排斥半身麻醉,其最常見的原因為不想聽見、看見手術現場及害怕背痛等,因此在容許範圍內,建議施行手術的病患可以和外科及麻醉科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師啊,我明天手術要麻醉,會不會睡了就醒不過來?」「半身麻醉要打龍骨很可怕,打完會不會一輩子腰酸背痛或是半身不遂啊?」每一位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心中一定出現過上述這些疑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林彥君醫師表示,早期手術麻醉常由外科醫師或是助手進行,因此一般民眾的觀念裡常認為是「麻醉師」在進行麻醉,然而在麻醉專業當中,並沒有所謂的「麻醉師」。根據醫事法規定,「麻醉專科醫師」如同其他專科醫師,必須接受四年的麻醉住院醫師訓練且通過專科醫師考試,才能執行麻醉醫療業務。林彥君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認為麻醉是高風險的醫療行為,但其實病患本身的疾病狀態才是決定麻醉風險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根據美國麻醉醫學會所制定的標準,麻醉病患可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為完全健康,第五級為瀕危狀態,手術前後死亡率隨著等級上升而越來越高。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要照胃鏡就退避三舍,因為檢查時極不舒服的感覺實在讓人無法承受。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毓鍚表示,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輕鬆的完成檢查,但是有很多病人卻覺得不舒服,有些病人甚至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到病情的診斷及治療。為了在麻醉與不麻醉之間,提供病人另一個選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療團隊經過研究發現,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只給予止痛藥(meperidine)肌肉注射,沒有給予其他的麻醉藥物,就能有效減少病人不適。病人不需要靜脈注射,不需要監測,檢查完後就可以直接離開檢查室。研究針對150位接受胃鏡檢查的病人,由電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檢查前給予止痛藥注射,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結果顯示,接受止痛藥注射的病人,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不舒服。不過有些病人會覺得頭暈,平均需要多臥床3.7分鐘。謝毓錫表示,採用止痛藥肌肉注射來進行胃鏡檢查,毋需多支付自費費用,又能減少檢查的不適,應該可以提高民眾的受檢意願,讓有需要的病人不至於因為不想做胃鏡而影響病情診斷及治療。

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麻醉 首要克服「穩定性」

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麻醉 首要克服「穩定性」#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聽到麻醉兩個字,一般人可能就會有些許緊張或害怕;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所需要克服的種種內外條件就更不在話下了!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陳士軒表示,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還是是身心障礙患者配合牙醫師進行治療過程行為的穩定性,彼此間溝通方式與互動關係均須特別的設計!對於可溝通合作的病友,簡單的行為誘導就足以協助完成治療;但對緊張而合作度較差的病友,需要加上「約束帶」的使用;而較難溝通不合作的病友,口服鎮靜藥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至於真正無法溝通、極度不合作的病友,可能就需要麻醉部醫師上場提供『全身鎮靜麻醉』的服務。麻醉的目的是要在「安全的、有品質的、符合人道精神的、有效率的」前提下協助完成一個檢查、一個治療目標。對於特殊需求的患者,如患有恐慌症或有智能障礙的病友,可以利用靜脈注射或吸入性的麻醉藥,讓患者處在鎮靜,甚至進入全身麻醉的狀態。陳士軒說,進行齒科麻醉時除了讓病友進入鎮靜麻醉『不會痛、不會不舒服』的情境,更重要的是確保病友的性命安全。過程中,麻醉醫師會隨時注意病友呼吸道的順暢、呼吸動作的穩定,以及血壓心跳的維持。也會隨時注意病友對麻醉藥的反應,適時調整麻醉深度。如果只採取「靜脈注射麻醉」而未施行氣管內管插管,則會隨時注意病友不要讓齒科治療時嘴巴內產生的「血」或「水」嗆到。另外,因許多特殊需求患者可能同時有其他內科方面的疾患,例如癲癇、腦性麻痺、心理障礙或心臟病等,所以在進行齒科治療的麻醉前,常需多方面的評估。 陳士軒也補充,齒科麻醉後較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包括喉嚨痛、噁心及嘔吐、醫源性外傷、嗜睡、輕微發燒等;麻醉前病友與家屬需詳細告知病友的健康狀況-若發生感冒、咳嗽、發燒或腹瀉等症狀時要通知醫師,再決定是否改日接受治療;至於平常服用的藥物,除了抗凝血劑之外,通常需繼續服用,不確定時可與牙醫師或麻醉醫師再行討論。(圖/成大醫院麻醉部提供)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日,台灣麻醉醫學會與立委田秋堇於立法院為麻醉醫師請命,指出健保給付制度不佳、專科培訓容額不足等是造成麻醉科人力不足的主因。今日,行政院衛生署針對麻醉科醫師人力問題表示,專科醫師制度實施二十多年以來,已有效提升專科醫師人力之成長,並達成強化醫師臨床訓練品質的目標,又為平衡各專科醫師之人力分布,衛生署已自90年度開始實施專科醫師容額管制計畫,要求訓練醫院按照核定之各專科醫師訓練容額,招收每一年度住院醫師,以調節各科之醫師人力。依據衛生署證書核發情形顯示,麻醉科專科醫師人數自2000年634人至2011年為1,027人,成長62%,已有明顯增加,且9成於醫院執業;又近五年麻醉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達87%~90%,亦有穩定之成長,另自102年起,專科醫師總訓練容額將由2,143名調整至1,670名,以貼近每年醫學系畢業生總數1,400名左右,惟麻醉科容額仍保障維持54名。至於我國人口群之麻醉相關死亡率之國際比較,衛生署採用麻醉醫學會引用之美國學者相同研究方法顯示,台灣人口群麻醉相關死亡率為百萬分之0.17,僅為美國的0.15倍,惟為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緩解醫療爭議訴訟紛擾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衛生署已積極研擬「醫療事故補償制度」。並於今年起先辦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未來陸續優先納入麻醉手術等之醫療事故。

了解「麻醉」方式 不再恐懼!

了解「麻醉」方式 不再恐懼!#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知道有麻醉科醫師這號人物,也知道開刀的時候需要麻醉科醫師做麻醉,但是;對於實際上麻醉科醫師在做什麼卻一知半解。事實上;在手術時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內容不只是麻醉而已。什麼是麻醉計畫呢?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麻醉科李聰世醫師說,就是依據每一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的種類建議適合執行的麻醉方式,如最為大家所知的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計畫,事實上麻醉科醫師還要更進一步決定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藥物及劑量,這也是大家最常問醫師的一個問題,請問醫師:我的年紀這麼大會不會承受不住麻醉藥?其實;手術時每一個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藥配方及劑量都會依據患者身體的情況有所差異,這麼做當然就是希望可以用最適合的配方和劑量來幫患者做麻醉。除了進行麻醉之外;其實麻醉科醫師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手術中的內科疾病!因為外科醫師在手術時必須處在無菌的狀態並將所有的精神集中在手術上,所以在手術中處理患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發作、敗血症等等的內科疾病,甚至是手術中急救都必須由麻醉科醫師執行。當結束麻醉後每一個患者可能因為不同的體質和疾病在恢復室產生噁心、嘔吐、暈眩、疼痛和發抖,甚至是呼吸困難等等症狀,而麻醉科醫師此時的工作就是要找出原因並改善患者手術後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在了解麻醉科醫師的角色後,下次如果要手術時記得完整的告訴麻醉科醫師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是之前的麻醉經驗,幫助醫師了解自己的身體,好讓醫師可以幫你擬定合適的麻醉計劃,讓進行手術不再只是恐懼與惡夢也能安全又舒適!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麻醉

年僅二十五歲的曾小萍,多年來一直有貧血症狀,但她不以為意,在一次全身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大腸癌,原因和長期愛吃油炸食物,家族中又有人有腸癌病史有關,幸好早期發現,經開刀切除後,身體正在慢慢復原,阮綜合醫院胃鏡室主任張維興表示,這顯示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但一般人即使發現糞便中有疑似血絲反應,也抗拒就醫,除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怕痛,隨著麻醉無痛內視鏡的出現,讓怕痛的人多了種選擇。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目前討論最多也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內視鏡檢查,在傳統鏡檢開始前,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使受檢者處在輕度麻醉狀態後再開始,提高對疼痛忍受度、身心放鬆,但又不像手術時的深度麻醉狀態。很多人會問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實際上,在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雖然無痛鏡檢給的鎮痛安眠藥物的作用較輕微劑量也少,但因仍有抑制呼吸等潛在風險,所以氣喘、呼吸道感染、腎功能衰竭和心肺功能較差的人,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不適合採無痛方式做內視鏡檢查。接受內視鏡檢查的好處是若發現病變,醫師能馬上進行內視鏡切除手術治療,從檢查、報告、到治療一氣呵成,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但要提醒的是,檢查結束後,受檢者需休息至意識清醒再離開,檢查後當天禁止做精細或危險工作,例如開車、騎車、開會或裁示重大決策等。

影音/割包皮全身麻醉 五歲童枉死

影音/割包皮全身麻醉 五歲童枉死#麻醉

過年前發生一件令人遺憾的醫療糾紛。台中市一名五歲男童昨天到一家外科醫院割包皮,但是在進行全身麻醉之後這個本來活潑可愛的男孩再也沒有醒過來。悲痛的家屬懷疑麻醉過程出了問題連恢復室裡也沒有醫護人員及時處理,因此向法院提起告訴。傷心欲絕男童父母衝進醫院,樓上樓下跑了好幾回,要找兒子心愛的鞋卻找不到,呼喚著死去的兒子,要跟好爸媽的腳步。割包皮全身麻醉,五歲呂姓男童卻一覺不醒,家屬控訴,執刀的林姓醫師說手術只要五分鐘就結束,但是術後恢復室沒有半個醫護人員在場,直到陪伴的媽媽急call護士,醫院才進行急救。家屬表示,術前他們有告知醫師,孩子去年曾經接受心臟導管手術,質疑五歲小孩割包皮,為什麼要全身麻醉?過年前五天,突然間失去寶貝兒子,看著兒子的影像,媽媽自責又悲傷。憤怒的家屬向醫師提告,下午檢方也對遺體解剖進行相驗,進一步釐清死因,也將針對醫療過程、醫護照顧及麻醉等相關問題釐清調查,要給死者家屬一個真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