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降低風險!麻醉前後你該知道的10件事

降低風險!麻醉前後你該知道的10件事#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前要清楚說明的資訊/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有無過敏物。5)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百分之百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           3)術後一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一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     4)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目前仍有許多病人存在著「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的疑慮。醫師指出,腦部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手術過程中,如配合神經監視器,就能降低缺血性中風危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郭奇坤主任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合併有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的病患接受手術麻醉,增加了麻醉風險。但傳統上,麻醉中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也就是多依靠經驗判斷腦部灌流是否足夠。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 爭取健保給付如此的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所以能在麻醉過程中,連續、即時、非侵入性監測腦部的血氧供應狀態是極為重要。郭奇坤主任也說,國內約在2007年引進「非侵入性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目前主要針對心臟和腦部等特定手術使用,也用於部分高危險手術。方式是在病患前額貼上專用貼片,可以在短時間內測得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國內外研究顯示,使用此種監測儀,確實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及術後認知異常的發生率。但目前兩側前額的專用貼片,需自費3000至6000元,醫界正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熟女麻醉藥成癮四處整型 一年內動刀15次

熟女麻醉藥成癮四處整型 一年內動刀15次#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女子對麻醉上癮,一年整型15次、只為注射麻醉藥?台北中山醫院麻醉科殷長佑醫師表示,曾有一名32歲女性患者,因對止痛藥成癮,四處去整型和醫美診所要求進行割雙眼皮、雷射磨皮、抽脂等大大小小手術,一年高達15次之多。女子近日來到中山醫院要求割除背部脂肪瘤,希望醫師能幫她全身麻醉,由於脂肪瘤不大,醫師認為只需局部麻醉即可,沒想到患者大發脾氣,要求自費進行全身麻醉,但最後經醫師評估,委婉拒絕此項要求。麻醉藥飄飄然?女子就愛這一味?殷長佑醫師提醒,麻醉是用來協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並減輕手術的疼痛感,民眾千萬不可過度依賴,畢竟麻醉藥仍可能影響其它器官的正常運作。此外,建議有麻醉成癮問題的患者,一定要主動和醫師討論,尋求正確醫療,切勿過度依賴麻醉藥物的作用,以免帶來無法想像的致命危機。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手術麻醉通常會以病患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考量,除了依照外科手術的需求,病患的生理狀況及對麻醉的認知也會影響麻醉方式的選擇。目前種類根據手術部位需求,有2種方式: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成大附設醫院麻醉部周文英醫師將替大家介紹兩者間的差異:1)全身麻醉/主要適用於頭頸部、胸部、或上腹部面的手術,過程中,病患毫無痛覺與知覺,也不會有任何的記憶。● 小提醒/由於麻醉劑會作用在腦部,對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有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時,其危險性會比一般人高。2)區域麻醉/主要針對手術特定部位,給予局部麻醉劑,過程中,病患意識可維持清醒,但不會感覺到疼痛。● 小提醒/因施行區域麻醉,患者呈現清醒狀態,必要時,可從靜脈點滴給予鎮靜劑,減輕病患的焦慮。周文英醫師表示,當病患生理狀況平穩,施行同樣手術時,半身麻醉的風險相對地比全身麻醉低些,但民眾普遍排斥半身麻醉,其最常見的原因為不想聽見、看見手術現場及害怕背痛等,因此在容許範圍內,建議施行手術的病患可以和外科及麻醉科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師啊,我明天手術要麻醉,會不會睡了就醒不過來?」「半身麻醉要打龍骨很可怕,打完會不會一輩子腰酸背痛或是半身不遂啊?」每一位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心中一定出現過上述這些疑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林彥君醫師表示,早期手術麻醉常由外科醫師或是助手進行,因此一般民眾的觀念裡常認為是「麻醉師」在進行麻醉,然而在麻醉專業當中,並沒有所謂的「麻醉師」。根據醫事法規定,「麻醉專科醫師」如同其他專科醫師,必須接受四年的麻醉住院醫師訓練且通過專科醫師考試,才能執行麻醉醫療業務。林彥君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認為麻醉是高風險的醫療行為,但其實病患本身的疾病狀態才是決定麻醉風險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根據美國麻醉醫學會所制定的標準,麻醉病患可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為完全健康,第五級為瀕危狀態,手術前後死亡率隨著等級上升而越來越高。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要照胃鏡就退避三舍,因為檢查時極不舒服的感覺實在讓人無法承受。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毓鍚表示,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輕鬆的完成檢查,但是有很多病人卻覺得不舒服,有些病人甚至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到病情的診斷及治療。為了在麻醉與不麻醉之間,提供病人另一個選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療團隊經過研究發現,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只給予止痛藥(meperidine)肌肉注射,沒有給予其他的麻醉藥物,就能有效減少病人不適。病人不需要靜脈注射,不需要監測,檢查完後就可以直接離開檢查室。研究針對150位接受胃鏡檢查的病人,由電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檢查前給予止痛藥注射,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結果顯示,接受止痛藥注射的病人,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不舒服。不過有些病人會覺得頭暈,平均需要多臥床3.7分鐘。謝毓錫表示,採用止痛藥肌肉注射來進行胃鏡檢查,毋需多支付自費費用,又能減少檢查的不適,應該可以提高民眾的受檢意願,讓有需要的病人不至於因為不想做胃鏡而影響病情診斷及治療。

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麻醉 首要克服「穩定性」

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麻醉 首要克服「穩定性」#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聽到麻醉兩個字,一般人可能就會有些許緊張或害怕;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所需要克服的種種內外條件就更不在話下了!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陳士軒表示,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牙科治療,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還是是身心障礙患者配合牙醫師進行治療過程行為的穩定性,彼此間溝通方式與互動關係均須特別的設計!對於可溝通合作的病友,簡單的行為誘導就足以協助完成治療;但對緊張而合作度較差的病友,需要加上「約束帶」的使用;而較難溝通不合作的病友,口服鎮靜藥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至於真正無法溝通、極度不合作的病友,可能就需要麻醉部醫師上場提供『全身鎮靜麻醉』的服務。麻醉的目的是要在「安全的、有品質的、符合人道精神的、有效率的」前提下協助完成一個檢查、一個治療目標。對於特殊需求的患者,如患有恐慌症或有智能障礙的病友,可以利用靜脈注射或吸入性的麻醉藥,讓患者處在鎮靜,甚至進入全身麻醉的狀態。陳士軒說,進行齒科麻醉時除了讓病友進入鎮靜麻醉『不會痛、不會不舒服』的情境,更重要的是確保病友的性命安全。過程中,麻醉醫師會隨時注意病友呼吸道的順暢、呼吸動作的穩定,以及血壓心跳的維持。也會隨時注意病友對麻醉藥的反應,適時調整麻醉深度。如果只採取「靜脈注射麻醉」而未施行氣管內管插管,則會隨時注意病友不要讓齒科治療時嘴巴內產生的「血」或「水」嗆到。另外,因許多特殊需求患者可能同時有其他內科方面的疾患,例如癲癇、腦性麻痺、心理障礙或心臟病等,所以在進行齒科治療的麻醉前,常需多方面的評估。 陳士軒也補充,齒科麻醉後較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包括喉嚨痛、噁心及嘔吐、醫源性外傷、嗜睡、輕微發燒等;麻醉前病友與家屬需詳細告知病友的健康狀況-若發生感冒、咳嗽、發燒或腹瀉等症狀時要通知醫師,再決定是否改日接受治療;至於平常服用的藥物,除了抗凝血劑之外,通常需繼續服用,不確定時可與牙醫師或麻醉醫師再行討論。(圖/成大醫院麻醉部提供)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日,台灣麻醉醫學會與立委田秋堇於立法院為麻醉醫師請命,指出健保給付制度不佳、專科培訓容額不足等是造成麻醉科人力不足的主因。今日,行政院衛生署針對麻醉科醫師人力問題表示,專科醫師制度實施二十多年以來,已有效提升專科醫師人力之成長,並達成強化醫師臨床訓練品質的目標,又為平衡各專科醫師之人力分布,衛生署已自90年度開始實施專科醫師容額管制計畫,要求訓練醫院按照核定之各專科醫師訓練容額,招收每一年度住院醫師,以調節各科之醫師人力。依據衛生署證書核發情形顯示,麻醉科專科醫師人數自2000年634人至2011年為1,027人,成長62%,已有明顯增加,且9成於醫院執業;又近五年麻醉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達87%~90%,亦有穩定之成長,另自102年起,專科醫師總訓練容額將由2,143名調整至1,670名,以貼近每年醫學系畢業生總數1,400名左右,惟麻醉科容額仍保障維持54名。至於我國人口群之麻醉相關死亡率之國際比較,衛生署採用麻醉醫學會引用之美國學者相同研究方法顯示,台灣人口群麻醉相關死亡率為百萬分之0.17,僅為美國的0.15倍,惟為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緩解醫療爭議訴訟紛擾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衛生署已積極研擬「醫療事故補償制度」。並於今年起先辦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未來陸續優先納入麻醉手術等之醫療事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