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

不想當大腹翁 國健局幫你健康減重

不想當大腹翁 國健局幫你健康減重#體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又將至,你是大「腹」翁還是大「腹」婆,擔心自己的肥肉無所遁形嗎?今年度國民健康局,辦理的「臺灣101 躍動躍健康」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又來了。將幫助民眾更了解如何正確進行體重管理。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度所辦理的「健康100 台灣動起來」活動,在全國民眾努力之下,共同繳交一張漂亮的減重成績單,創下全臺72萬人減重1100噸的奇蹟。國民健康局委託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辦理「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服務」,設置免費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瘦落去、要動動),另外也在國民健康局網站架設網路電話撥入功能,提供民眾相關諮詢服務,以增進對健康體重管理的知能。該諮詢專線將有營養師及運動專業人員於電話及網路線上即時解答體重控制相關問題,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9時,國定假日除外,歡迎大家多多利用此專線,請為自己的健康加把勁!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

多吃蔬菜、魚、植物油 降血中脂肪#體重

受到西方精緻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忙碌的現代人經常以速食或便當草草果腹,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人口暴增,導致罹患高血脂方面疾病者越來越多。從民眾的健康檢查報告中更發現,高血脂症有普遍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尤其高血脂症剛開始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突然爆發心肌梗塞才讓人警覺事態嚴重。(圖:取自國際血脂衛教協會)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即是由於血中脂肪過高所產生的疾病,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嚴重的話將造成血管阻塞、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和心臟病。引發高血脂症的禍首──血脂肪,就是在血管內隨血液流動脂肪,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兩種。其中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兩種。低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小體積膽固醇,很容易滲入血管內壁造成動脈硬化,被稱為「壞的膽固醇」。反過來,高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磷脂類,可帶走血管內的膽固醇,更發揮清潔血管的作用,防止進一步的動脈硬化,又稱為「好的膽固醇」。此外,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只是影響程度略低於膽固醇。簡誌銘醫師指出,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多存在動物的內臟和蛋黃內,動物性的油脂更是高膽固醇的來源,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但魚和植物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即可以多吃,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又熱量低,多吃也有助降低血脂肪。簡誌銘醫師說,經過三個月生活和飲食的調整後,若改善或恢復正常,應維持並定期追蹤。若沒有明顯改善,則應該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有家族遺傳體質者及更年期後婦女,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遇壓力猛吃 女心因性過食症體重暴增

遇壓力猛吃 女心因性過食症體重暴增#體重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任黃湘雄表示,25歲的林小姐是研究所碩士班的學生,因為近兩個月體重暴增約20公斤,感覺情緒日益低落而前來就診。經問診之後發現患者因畢業在即,須準備碩士論文而備感壓力,常常會不自覺的狂吃東西。診斷後發現患者罹患「心因性過食症」,經給予藥物治療3個月後,患者的情況獲得改善,體重也減輕了10公斤左右。「心因性過食症」發生原因不明,不過可能與壓力有關,黃湘雄主任說,在上述為了應付壓力的個案中,因過度攝食而導致肥胖的情況,臨床上可歸類於「心因性過食症」,經給予藥物先緩解患者當下的情緒困擾,並安排心理治療改善她的壓力因應模式後,暴飲暴食的情況與體重已初步得到控制。所謂的「心因性過食症」是因心理因素引發,從某角度來看患者是在壓力下會不自覺的吃東西。它與典型的「暴食症」有所不同,暴食症是由於對體重控制的過度專注,以致於暴食症患者會採取極端的方法來減少攝入食物後的致胖作用(如:自行催吐、通腸劑濫用等),造成身體上的併發症,但「心因性過食症」患者一般則不會出現這一類的行為。

郝龍斌健檢體重稍增加 籲民眾多運動

郝龍斌健檢體重稍增加 籲民眾多運動#體重

臺北市長郝龍斌28日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進行一年一度例行性健康檢查,結果郝龍斌的健康情況與各項體能狀況都非常良好,只是體重比去年稍重一些。(圖為郝龍斌,台北市政府提供)郝龍斌健檢項目除了一般驗血、驗尿、超音波外,還做了胃鏡及大腸鏡、以及胸部電腦斷層的檢查。在一般基本檢查方面,仁愛院區劉秀雯院長表示,郝龍斌的健康情況整體而言非常良好,身高是169.7公分,體重77.9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7.05,相較去年體重稍重,身體組成分析檢測的結果顯示,肌肉分佈比率及肌肉強度皆為正常範圍。所謂身體組成分析,主要是了解受測者肌肉分佈情形的正常範圍。在心電圖跟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也很正常,胸部電腦斷層、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等項目檢查結果顯示,郝龍斌的身體與同年齡層的人相較,算是相當不錯。檢查結果顯示,郝龍斌的健康情況與各項體能狀況都很好,整體來看,因他維持規律跑步、游泳及騎單車的運動習慣,顯示只要平時注重個人健康管理,就會得到很好的效果。郝龍斌呼籲大眾,除平時多運動、注意健康飲食外,應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警訊,朝健康生活邁進。

吃代糖幫忙瘦身 當心越吃越胖

吃代糖幫忙瘦身 當心越吃越胖#體重

喜歡吃甜食卻又怕胖,很多人會選擇加一點代糖,不但沒有熱量,又可以享受甜食,看起來像是一舉兩得,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根據根據美國普渡大學Swithers及Davidson教授2008年發表於Behavioral Neuroscience 期刊的資料,表示攝取含代糖的食物或飲料反而可能會讓人攝取過多的熱量,進而造成脂肪和體重的上升。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很多人會人認為零熱量,就肆無忌憚地吃,最後反而吃過量。其實人類天生喜歡吃甜食,是因為在人體的機制上,甜味跟熱量是畫上等號,但是因為肥胖問題過於嚴重,所以很多人開始改吃添加無熱量的代糖的飲料或是食物以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根據統計,到2000年為止,已有1.6億美國人使用過代糖的食物。Swithers及Davidson教授在2008年所發表的論文指出,攝取含代糖的食物或飲料反而可能會讓人攝取過多的熱量,進而造成脂肪和體重的上升;另外常使用代糖者,會讓人體熱量補償(caloric compensation)的功能可能會降低;Swithers及Davidson教授進一步解釋,熱量補償是一種人體的自我調控機制,是指當前一餐攝取過多熱量時,則下一餐的熱量攝取會自動下降,但是過多的代糖會讓這種機制紊亂,導致功能降低。許惠玉主任表示,當人們吃甜食時,甜味會刺激腸胃開始準備消化吸收的工作,因此許多人心情低弱時也常會選擇吃甜食來平撫情緒。但當代糖被使用的越來越普遍化後,甜味可能不再能夠代表熱量或是營養素,甚至也不能再滿足心理上的需求!當代糖攝取過多,有可能會擾亂身體最根本的一些調控機制,讓人達不到體重控制的目的之外,反而攝取進過多食物與熱量而導致體重上升、影響健康。優活聚焦:買魚煮湯竟河豚中毒 魚販辯稱不知是河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2 藥「越存越危險」!亂服用很傷身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3 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 使用過度當心簡訊頸傷害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4

BMI指數太輕的病患 手術後死亡風險增加40%

BMI指數太輕的病患 手術後死亡風險增加40%#體重

手術預後的情況跟體重有關係嗎?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到,如果病人的體重太輕,那麼在手術之後的一個月內,很容易造成病患死亡,死亡率甚至高達40%。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史塔肯伯格博士(George Stukenborg)表示,分析以往的數據可以發現到,如果病人的BMI較低,那麼手術預後的效果較差,甚至在術後30天內死亡的風險也較高。史塔肯伯格博士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005年到2006年之間,總共有183間醫院、19萬名病人的手術資料,他們將這些資料分成五組,分別是BMI值低於23.1、23.1~26.3、26.3~29.7、29.7~35.3與高於35.3等五組,經過分析比對後發現,在這19萬個病例當中,有2245人在手術後一個月內死亡,而這些死亡的病例當中,BMI值低於23.1的這一組,相較於BMI值介於26.3~29.7,還要多出40%的死亡風險。史塔肯伯格博士表示,目前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但是統計的結果確實是發現到BMI值較低的人,手術後一個月內的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史塔肯伯格博士猜測,這是因為體重較輕的人,通常一開始身體狀況就不好,所以死亡率也會增加。史塔肯伯格博士也認為,未來醫師在考慮病人手術的預後情況,也應該要將體重因素納入,才能更準確地預測病人的復原狀況。一個月噴藥四次! 高雄登革熱疫情拉警報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3大陸「哈」台灣醫美技術 指定隋棠高聳俏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2疱疹病毒性腦炎導致記憶喪失 唯獨音樂永難抹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1

作息不正常體重突然下降 小心糖尿病上身

作息不正常體重突然下降 小心糖尿病上身#體重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苗栗市一名剛滿40歲的阿勳,體型非常壯碩,最近體重減輕,還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體重下降,沒想到在員工體檢時卻發現,血液中的血糖值竟超過250(正常值空腹小於100、飯後小於140),經過醫師診斷評估,確定他罹患糖尿病,另外還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圖片說明:糖尿病患得對冰淇淋說:Out)根據媒體報導文章,醫師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皆是文明病,兩者的關係密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時,更是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和腎臟疾病的併發機會。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新陳代謝科衛教文章指出,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然後透過血液運送至全身,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沒有胰島素作用,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排,所以稱為糖尿病。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78每8秒有一人死於糖尿病!醫療耗費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98胖小孩討喜有福氣? 長大後恐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4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

預防糖尿病發生 從打擊肥胖開始!#體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0%(男性:50.9%,女性:32.8%);而18歲以上之糖尿病患者,將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糖尿病患者有54.2%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糖尿病患者(45.8%)高。另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且為過重及肥胖者之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民眾,採取減輕體重者不到3成,仍有進步的空間。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為從源頭幫助國人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局今年推動之「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截至10月21日已成功號召全國66萬人參與,累積減重公斤數達938噸,遠遠超過原訂600噸目標。未來健康局將持續與22縣市及各部會合作,共同打擊肥胖,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推動「健康城市」、「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社區」,改善致胖環境,營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民眾透過學習「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體重管理技巧,達到遠離糖尿病,全民健康的目標。依據國民健康局94年及98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糖尿病之民眾,在98年已有9成以上表示自己有透過飲食控制來控制血糖;但94及98年皆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過去兩週沒有運動,顯示患者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另外糖尿病者在自我驗血糖及注意自己足部保養等自我疾病照護行為上,雖然已分別從94年的22.4%、39.0%增加到98年的37.9%、46.1%,但仍不夠積極。●步態不穩、尿失禁、失智 當心是「水腦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398●幼兒過度內向家長應注意 早期發現「語言發展」問題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4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