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研究:乳製品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元凶

研究:乳製品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元凶#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牛奶殺菌處理皆用巴氏殺菌法殺死牛奶中的微生菌,延長牛奶的保存期限,但也破壞了牛奶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牛奶中原有的牛奶鈣,近幾年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乳製品在歐美已成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與幼兒呼吸道過敏的元凶。乳製品毒素越來越高 營養價值反而越來越低乳製品包括牛奶、羊奶、乳酪(起司)、優酪乳等,一般大眾認為乳製品含豐富的鈣質,有助於骨骼健康,可以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症,特別是優酪乳含腸道益菌,能幫助消化,改善便祕,提升免疫機能,但你可能不知道,當全球科技越來越進步的時候,我們所喝的牛奶,所吃的乳製品毒素卻越來越高,營養價值反而越來越低。歐美牛奶殺菌處理皆用巴氏(Pasteurization)殺菌法,這是全世界公認較安全的牛奶殺菌處理方法,可以殺死牛奶中的微生菌,延長產品保存期限,但也破壞了牛奶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牛奶中原有的牛奶鈣。乳製品成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的元凶之一目前消費者從牛奶中獲取的鈣,大多是乳品公司外加回去的碳酸鈣,碳酸鈣不如牛奶鈣容易吸收,根據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對高麗菜中鈣的吸收率為30%,高於牛奶中鈣的吸收率27%。近年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乳製品在歐美成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與幼兒呼吸道過敏的元凶之一。除了乳製品中的荷爾蒙、農藥、抗生素、殺蟲劑等殘餘為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主因就是乳製品助長黏膜液的產生,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生痰」,你吃完乳製品之後是否感覺喉嚨的痰變多,或舌苔變厚了呢?有慢性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氣喘或肺癌的患者最好不要食用乳製品,避免加重病情。(本文摘自/食林改錯 七大排毒迷思/康鑑文化出版)

乳癌日致5死!乳房攝影可發現0期癌

乳癌日致5死!乳房攝影可發現0期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2歲婦女遺憾表示,3年前某次洗澡時摸到右乳有一硬塊,先生曾提醒要盡早檢查,但因工作忙碌,又聽說乳房攝影很痛而一直未處置。最近硬塊越長越大伴隨疼痛,皮膚外觀有如橘皮的變化,乳暈附近出現分泌物,驚覺異常才就醫。經看診、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發現已是乳癌第3期,且有淋巴腺轉移,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及化療。後悔當初沒有聽先生的話盡早檢查,只能辛苦當「少奶奶」。年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 45至69歲高危險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乳癌篩檢個案管理師徐孟君說明,癌症已第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而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在45至69歲間。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及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上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乳癌分期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早期發現及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國際醫學實證,乳房X光攝影可有效提早發現乳癌。可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為了減少乳癌發生,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二等親內)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請婦女朋友定期接受檢查,降低乳癌對生命的威脅。未生、晚生小孩 乳癌高危險群許多人以為未婚、沒生過小孩很安全,其實不然。除了乳癌家族史外,單側乳房得過乳癌、曾罹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生過孩子或在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餵過母奶、初經(11-13歲)早或停經(45-55歲)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都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徐孟君個案管理師強調,平常多運動、少攝取高脂肪食物、避免太晚生育、心情放輕鬆、定期篩檢、自我乳房定期檢查,是預防乳癌的最佳方法。乳癌雖然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及接受適當治療,並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癌症並非絕症。

講座/認識乳癌與治療

講座/認識乳癌與治療#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臺灣每年新增1萬多名乳癌患者,是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發生高峰在45至69歲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78至188人,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您知道自己是否為乳癌危險族群嗎?如果是未曾生育、哺乳或高齡產婦,有乳癌家族病史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甜食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體型肥胖、中年發福者要特別注意。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1月19日(五)舉辦免費講座,由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主講「認識乳癌與治療」,不讓乳癌危害生命,鼓勵女性朋友主動向醫師諮詢,了解定期檢查的正確觀念,減低乳癌帶來的影響!報名請電洽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乳癌與治療時間:107年1月19日 (五)上午10:00-10: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乳癌化療搭配中醫調理 死亡率降5成

乳癌化療搭配中醫調理 死亡率降5成#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為女性頭號殺手,雖早期治癒率高,但手術及化療後的副作用,卻常讓病人覺得虛弱,甚至因此放棄治療。40多歲的黃女士是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右手臂開始緊繃腫脹、無法上舉,更飽受失眠、倦怠所苦。直到後續搭配中醫治療,消除右手臂腫脹,失眠、倦怠也大幅改善。黃女士長期配合中醫藥物與針灸調理,並定期回診西醫,持續追蹤已3年,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穩定。乳癌患者治療副作用 恐造成淋巴、精神不佳問題乳癌患者手術可能造成手部循環不良、淋巴水腫、緊繃僵硬,化療過程中可能產生噁心嘔吐、食慾變差、白血球血小板降低、貧血、腹瀉或便秘等副作用,放療及化療後也可能有失眠、胃口差、口乾舌燥、疼痛等症狀,荷爾蒙療法後,可能有潮熱、盜汗、疲倦、失眠、易怒、月經不調、陰道萎縮乾澀等不適。透過中醫共同調理,可緩解上述不適症狀,幫助患者完成療程,改善生活品質。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中醫輔助治療能提升乳癌患者的存活率。乳癌患者化療後配合中醫調理,10年內死亡率約可降低5成。有遠端轉移的情況下,尤其是第4期患者使用中西醫共同治療的病患相較於純西醫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乳癌治療搭配中醫 可降低不適根據中醫理論,女性應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均衡飲食、保持運動,適度放鬆身心、抒解情緒壓力。同時需自我檢查乳房,若有摸到異常或硬塊,則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有助於預防乳癌。陳昆豪醫師指出,乳癌患者往往在接受手術、放化療後身心飽受煎熬。中西醫合作能夠提供病人全方位的醫療,除了給患者正確的就醫觀念,避免病患自行服用偏方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能緩解患者各種不適症狀,改善患者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癌症骨轉移 定期注射保骨針緩骨折

癌症骨轉移 定期注射保骨針緩骨折#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一名,尤其是晚期乳癌病患有高達75%會發生骨轉移。一名年僅40多歲的女性,確診已是晚期乳癌,治療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腰椎,即使沒有疼痛症狀,但仍選擇積極治療,降低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骨轉移引發疼痛、骨折 單株抗體有效緩解收治該名女性的中山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任葉名焮指出,這名乳癌病患選擇積極治療,除了服用抗荷爾蒙藥物外,也接受注射單株抗體,同時合併電療;追蹤至今3年多,影像檢查無法偵測出癌細胞,病情控制良好。葉名焮主任表示,腫瘤轉移到骨骼後,會破壞骨骼變得脆弱,容易引發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等症狀,往往造成患者生活不便,甚至影響存活期;而使用單株抗體能夠降低骨溶解程度,並且增強骨生細胞,對於被癌細胞吃掉的骨頭也具有重建作用。每月注射一次保骨針 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葉名焮主任認為,腫瘤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病人疼痛問題,延緩骨折相關事件,同時提高生活品質,建議每個月注射一劑保骨針,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根據研究顯示,連續注射18個月都沒有問題,能夠讓病人與骨轉移癌細胞和平共處,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乳醫整合門診照護 多科會診全人治療為幫助乳癌病人增加生活品質、提升存活率,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乳醫整合門診照護。葉名焮主任指出,一旦確診罹患乳癌,由多科醫師會診,例如口腔外科、疼痛科、藥劑科、心理科、中醫科等,社工師也會提供Call out服務,隨時心理輔導,也就是全人治療,大幅提升病人醫療品質,即使罹癌也不用擔心、害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年奪2千命!6項前兆早發現

乳癌年奪2千命!6項前兆早發現#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婦女生命殺手,但及早發現就能降低危害。1名50歲女姓患者,因摸到乳房腫瘤,就醫檢查診斷為乳癌,透過透過乳房保留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控制病情。2年後因追蹤腫瘤指數變高,發現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經放射線治療及賀爾蒙治療成功消除腫瘤,腫瘤指數下降,持續治療追蹤中。高熱量、高脂肪飲食 恐是乳癌危險族群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說明,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中有178至188人。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如果未曾生育、哺乳或高齡產婦,有乳癌家族病史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甜食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體型肥胖、中年發福者要特別注意,恐怕是乳癌危險族群。以下為6項乳癌前兆,如果有上述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乳房外科,經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避免延誤治療:1)乳房疼痛2)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甚至分泌物中帶血3)乳房大小不一或形狀改變4)乳房的皮膚出現橘皮、發紅潰瘍等異狀5)乳頭凹陷6)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手術保留重建乳房 減少乳房變形傳統乳房全切除手術治療,傷口大、術後疼痛高,術後病人自我滿意度低,影響生活品質。現今手術治療,會根據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停經前後、賀爾蒙受體、標靶基因表現及癌症期別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治療規劃,更會評估術後病人自我滿意度及生活品質,儘量乳房保留重建或微整型手術,強調乳房整形重建,減少乳房變形,讓手術完善又能保留乳房外觀,隱藏疤痕。如果病人已有骨頭轉移,千萬不要放棄個治療,可透過個人專屬的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降低治療不適及副作用,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個案高達83%,5年存活率更超過9成,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的不二法門。吳玉婷醫師將於107年1月19日舉辦免費講座,詳情可上https://goo.gl/hXSR4v查詢。

乳癌治療易淋巴水腫 顯微手術能改善

乳癌治療易淋巴水腫 顯微手術能改善#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蘇張女士,乳癌治療完成後右側上肢淋巴水腫,到處求醫治療,腋下傷口無法癒合且依然存在水腫問題。接受腹股溝淋巴移植手術及多處淋巴吻合手術,術後腋下傷口癒合,上肢水腫情形逐漸改善,加上持續復健,肢體的肌肉柔軟度也逐漸恢復正常。乳癌導致腋下淋巴轉移 治療易造成淋巴水腫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嘉表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名癌症,發生高峰為45至69歲間。每年有超過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更有逾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每天有29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死亡。乳癌導致腋下淋巴轉移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淋巴廓清手術及合併放射線治療,往往造成自體淋巴水腫。過去只能復健按摩減緩,現今可進行整形外科顯微手術,以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或淋巴移植手術,改善肢體水腫。顯微手術搭配即時影像導引 降低手術風險使用「手術螢光即時影像導引系統」,協助外科醫師評估手術部位、血液灌流不足的組織,精確掌握切除範圍,提供臨床即時、可顯示解剖構造和生理狀況的影像。運用在複雜度高的顯微修復外科手術上,協助醫師大幅提高能見度,精準掌握手術狀況,提高手術準確率,降低手術風險與後續的醫藥費用。陳俊嘉醫師表示,「手術螢光即時影像導引系統」能更精確地在術前提供診斷、術中評估手術的成功率及在術後也能夠評估淋巴回流改善的成效,提供醫師更精準的判斷資訊,減少手術併發症、縮短住院天數及頻率,提升服務品質,造福更多淋巴水腫治療病患。

乳癌最容易骨轉移!保養骨質很重要

乳癌最容易骨轉移!保養骨質很重要#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民國103年台灣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冠,而其中更有高達六至七成乳癌患者發生癌症骨轉移,造成骨頭痠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癱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整體存活期。許多患者在聽聞癌症轉移的情形後,自暴自棄認為人生從此沒有希望,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部張耀仁醫師說明,現在癌症用藥日新月異,骨轉移的病友無論是荷爾蒙治療、化療甚至標靶治療,都可以合併單株抗體保骨,減緩骨質惡化的問題並降低疼痛感,多數患者都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女性健康頭號殺手乳癌 骨轉移機率較它癌高在台灣,乳癌好發於40到50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罹癌患者平均年齡小了近十歲;因此,乳癌在台灣更需要及早發現並得到妥善治療與照護。張耀仁醫師說明,臨床病例中,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之乳癌患者最容易出現骨轉移,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也會造成骨質流失,加重骨質健康的問題,因此保骨藥物即相當適合用於乳癌治療,抑制骨轉移和骨質流失的程度,避免發生骨骼相關問題。 與癌症共存 早期預防可有效降低骨骼相關事件張耀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已經越來越像面對慢性病,乳癌的平均存活期長,在對抗腫瘤時,更應注意預防癌症轉移!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六至七成會轉移至骨骼,因此在治療乳癌時,骨骼相關問題的預防也是療程的一大重點!建議病友定期施打保骨針來預防骨轉移引發的骨折或相關問題,延緩疼痛情形,積極治療以維護生活品質。 四十歲發現乳癌 積極治療已存活逾十年張耀仁醫師分享臨床治療經驗,有一位女士在約四十歲時發現罹患乳癌,癌細胞並已轉移至骨骼,直到發生骨折開刀才發現是癌症骨轉移。她非但沒有因此絕望,反而配合醫師,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保骨針,阻斷被癌細胞刺激而過度活化的蝕骨細胞,緩解骨骼代謝失衡,維持骨質健康,至今已延續生命逾十年。口腔衛生做得好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沒煩惱在保骨針使用前,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問題,因此,張耀仁醫師提醒病友,在接受治療前,可先將口腔內問題處理好,如蛀牙、牙周病等,並在平時就加強口腔衛生!治療期間可補充維生素D3及鈣質攝取,平日多曬太陽以利骨質維持,才能加強保骨針的效果,順利補回骨本!(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