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講座/乳癌、淋巴水腫的物治及復健

講座/乳癌、淋巴水腫的物治及復健#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乳癌病友治療時,常會發生淋巴水腫的後遺症,淋巴水腫會造成緊繃、疼痛與不適,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很多病友會因淋巴腫產生自卑的心理。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8月29日(三)舉辦癌症講座,由林雅雯物理治療師主講「乳癌與淋巴水腫-物理治療與復健」,預防勝於治療,為了減少淋巴摘除造成淋巴水腫的困擾,早期對危險因子預防及衛教,讓病友學習在家自我照顧的方法!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1709。(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乳癌與淋巴水腫-物理治療與復健時間:107年8月29日(三)上午10:00-11:3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態性跌倒骨折,竟然跟癌症有關?!一名婦女今年初因多次摔傷,大腿與左手接連骨折,到院檢查才發現,元兇竟是轉移到骨頭和小腦的癌細胞,原來這名患者早已罹患乳癌。轉移性乳癌第四期 七成為骨轉移「腫瘤本來就有喜歡去的地方,而乳癌腫瘤本身就是偏好往骨頭發展。」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醫師表示,統計發現,轉移性乳癌第四期的患者中,七成病患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的現象,即使是在早期癌症階段,還是有兩、三成病人會出現癌細胞轉移,而其中高達七成,會發生骨轉移。臨床上,其實大部份初期的骨轉移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通常感覺痠痛才前往骨科求診。還有病患拖到骨頭劇痛甚至骨折後,這才發現,其實是骨頭已經被癌細胞侵蝕。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 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易增骨折風險為什麼乳癌病患尤其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呢?羅若玲醫師解釋,是因為雌性荷爾蒙本身具有保護骨質的作用,而大部份轉移性乳癌的病人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在治療乳癌時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會導致女性病患可能進入停經等低荷爾蒙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骨骼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如果再加上骨轉移,就會大幅提高骨折風險。人體骨骼細胞分為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癌症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現象,藏在骨頭中的癌細胞會刺激蝕骨細胞活化,吃掉骨骼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骨骼痠痛、甚至是骨折的現象。「保骨針」可抑止蝕骨細胞活性 每月一次注射助保骨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骨轉移的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保骨針」,每28天注射一次,可以抑止蝕骨細胞的活性,改善患者骨骼健康及生活品質,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羅若玲醫師補充,保骨針主要分為雙磷酸鹽類以及抗體類兩種,雙磷酸鹽類需輸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抗體類則是採取皮下注射方式,在臨床使用上,更加簡易省時。針對女性病患,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婦女健康中心,整合婦產科、乳房外科等各科資源,也讓女性病患就診時,不但保有隱私,也省去了在各科間來回奔波的麻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哺乳腫塊誤當乳腺炎 確診乳癌已轉移

哺乳腫塊誤當乳腺炎 確診乳癌已轉移#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3職業婦女,產後兼顧工作仍全母乳哺餵,哺乳期間在左乳房摸到硬塊,以為哺乳期間是常見的乳腺炎,但硬塊持續3個月沒有消退,反而越來越大。確診乳癌後,經全身檢查後得知已轉移至肝臟及骨頭,情緒崩潰大哭,無法接受且影響食慾及睡眠,擔心2個小孩尚幼。目前先進行全身化學治療,在親友鼓勵跟支持下,停餵母乳勇敢面對病魔,積極配合治療中。懷孕期間乳房脹大 不易發現乳房硬塊依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88-194人。每天多達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避免罹癌遺憾,女性朋友們記得定期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莊茂德說明,懷孕期間罹患乳癌機率與一般人相同,但懷孕中的生理變化如乳房脹大,使觸診到乳房硬塊比較不容易,後續哺乳時還會脹奶,等到發現時往往比較晚期。各位媽媽們千萬不可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只要有異常,請盡快至醫院檢查。乳腺炎多會疼痛 與乳房腫瘤不同莊茂德醫師呼籲,乳腺炎的硬塊大多會疼痛,與乳房腫瘤或良性囊腫等無痛的腫塊較不相同。若有摸到乳房硬塊,建議至乳房特別門診進行檢查,無症狀者(沒摸到硬塊或不會觸診)也建議在孕期初3個月內,至乳房特別門診進行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當病患得知噩耗時,家屬必須給予正向心理支持及鼓勵接受治療,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目前醫療相當進步,有很多化療新藥、標靶用藥、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等等,若能配合醫師進行正規治療,與醫師一同討論並訂定治療計畫,才能努力對抗並戰勝病魔。

乳癌偵測前哨淋巴結 保留腋下淋巴

乳癌偵測前哨淋巴結 保留腋下淋巴#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的郭女士,去年底在洗澡時摸到右側乳房有腫塊,但心想兩個孩子都是自己餵母奶,且生活飲食正常,不是高危險群,就不以為意;幾個月後,陪朋友到醫院看病,自己順便做檢查,竟發現乳房有惡性腫瘤。醫師在進行惡性腫瘤切除手術時,為郭女士偵測前哨淋巴結,術中切片結果顯示淋巴結未受侵犯,於是施行切除腫瘤的乳房保留手術,避免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廓清術。術後郭女士恢復良好,且未發生併發症。前哨淋巴結偵測 免去淋巴摘除併發症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醫師表示,過去的乳癌手術,通常不論期別及浸潤度,都會進行腋下淋巴廓清手術,病人在術後容易產生肩關節僵硬、疼痛、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等後遺症,嚴重者甚至無法自行穿衣,造成生活上極大的困擾。而近年來,由於推動癌症篩檢,愈來愈多乳癌在很早期就被診斷出來;沈陳石銘醫師,若前哨淋巴結的化驗結果顯示沒有乳癌細胞,原則上表示腋下淋巴沒有被侵犯,就不需要拿掉整個腋下淋巴,不僅手術時間大幅縮短,且出血少、傷口小,並可減少因淋巴結摘除而產生淋巴水腫或其他併發症的情形。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前哨淋巴結切片偵測沈陳石銘醫師說,乳癌治療已朝向精準醫療發展,在手術時取下前哨淋巴結檢查化驗,可做為腋下淋巴結是否受到癌細胞轉移的指標,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前哨淋巴結切片偵測。若術前發現腋下淋巴已經有轉移,而病人選擇先接受手術治療時,就不做前哨淋巴結檢查,直接在手術時進行腋下淋巴廓清術;臨床上,只要無懷疑淋巴結轉移的較早期乳癌,原則上都適合做前哨淋巴結切片偵測。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9成 定期追蹤是關鍵沈陳石銘醫師強調,乳癌在發現確診那一刻,就決定了大半預後。現今乳癌已是個可治療控制的疾病,若能早期發現,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達到美觀及良好的生活品質,早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更達90%以上。建議女性朋友在成年以後,要定期讓專業醫師做基本檢查,35歲以下原則上做乳房超音波檢查,35歲以上則可以考慮做基本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後再定期追蹤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易發骨轉移!不明原因骨痛要小心

乳癌易發骨轉移!不明原因骨痛要小心#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乳癌患者人數每年成長5-10%!臨床上,有一名41歲婦女,因背痛及下肢無力,就醫時已嚴重到須乘坐輪椅行動,檢查後發現,原來她罹患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侵蝕胸椎導致神經壓迫;雖然已經為晚期癌,但醫師以標靶、化療合併單株抗體來治療,僅一個多月,病人骨骼轉移的症狀明顯獲得控制,而且順利「走」出醫院!定期檢查、留意不明骨痛 可即早發現骨轉移骨骼是轉移性乳癌常侵襲的部位,若不積極治療,很容易發生病理性骨折,也就是非因外力如車禍、被撞擊而發生的骨折,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自理能力。骨轉移可藉由定期檢查來發現,如抽血檢驗骨頭鹼性磷酸酶指數或骨頭掃描檢查;而一般民眾則要多留意非典型的骨痛,尤其是有骨髓的大骨頭,像是大腿骨、手骨、脊椎、骨盆,若有持續不明原因的骨痛,即應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處置發生骨折或其他骨骼問題之憾事。日常護骨不可少 轉移治療要趁早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外科部陳芳銘醫師表示,癌症骨轉移會產生疼痛感,因此在治療上,會先找出病變處,以局部放療來殺死癌細胞,可以較快緩解病人的疼痛。再加以每月一次的保骨針治療,能有效預防骨折的發生。除了骨轉移患者,早期乳癌患者可能為停經婦女或是接受抗荷爾蒙治療的族群,都容易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亦須注重骨骼健康;因此,骨骼的保護應不分族群,平常就要多攝取含鈣食物,並且搭配運動,才能維持骨骼健康。順從醫囑勿信偏方 乳癌治療有希望陳芳銘醫師說明,乳癌治療現在相當進步,五年存活率高達90%,達到長期控制不是問題;因此,只要能配合正規治療,不亂用偏方,遵照醫師囑咐用藥,再配合生活上飲食、運動的調整,乳癌就能有很好的控制。此外,雖然國健署推動乳房攝影篩檢多年,但目前篩檢率只有30%不到,由於乳癌在初期發現即開始治療,十年復發率僅一成,建議45歲之後女性,應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定期乳房篩檢,才能對自己健康有所保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降低乳癌轉移、復發!荷爾蒙新療法

降低乳癌轉移、復發!荷爾蒙新療法#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4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每年新診斷案例破1萬2000名,好發年齡位於40-69歲間;醫師提醒,我國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建議女性應提早關注自我健康。乳癌確診先分型再治療 治療成效不打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沈陳石銘教授指出,早期乳癌在手術切除病灶後,通常會再視須要搭配後續輔助性治療以預防復發,現今提倡個人化治療,治療時建議依病理診斷區分患者類型,包括HER2陽性、管腔A型、管腔B型及三陰性,唯有針對患者情況做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沈陳石銘教授分享,一名30多歲的張小姐(化名)在觸診時發現乳房有硬塊,雖確診為乳癌,所幸發現的早,順利透過手術先將腫瘤清除。此外,考量到張小姐有家族病史且年紀較輕,屬於相對復發高危險族群,透過術後檢體偵測了解其病理分型,讓後續治療更為精準有效。降低乳癌復發 阻斷荷爾蒙增生是趨勢沈陳石銘教授補充說明,我國荷爾蒙陽性患者(管腔A/B型)比例近7成,若透過抗荷爾蒙療法阻斷體內雌激素荷爾蒙的作用,進而抑制荷爾蒙陽性癌細胞增生,將有效降低癌細胞轉移或復發,加上其副作用相較於化療藥物低,不僅提高患者治療的遵從性,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更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停經針+口服抗荷爾蒙藥物 斷絕荷爾蒙更徹底臨床上,常有許多年輕乳癌病人,面臨未來生育問題,沈陳石銘教授則建議,可考慮選擇停經針搭配口服抗荷爾蒙藥物的雙抗荷爾蒙療法,暫時阻斷荷爾蒙的生成及作用,除了可抑制乳癌細胞的生成,且停藥後卵巢功能相對較易恢復,對於患者來說,未來成功受孕機會可能較高,進而提升治療意願。上述案例張小姐術後便透過雙抗荷爾蒙治療,不僅療效加乘,也保護卵巢功能,目前病情控制十分良好。遵從醫囑保療效 定期篩檢保健康現今乳癌治療已愈趨成熟,沈陳石銘教授呼籲患者配合醫療團隊的規劃與治療,保持正面心態,通常多能有效治療與控制疾病。另外,沈陳石銘教授更提醒,成年女性應定期進行理學檢查及超音波篩檢;35歲以後可以考慮加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變,有效治療和控制乳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乳癌持續蟬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科技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支持研究團隊,突破性發現為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TKT調控代謝平衡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暨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院士及曾建偉博士研究團隊,與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張金堅教授及郭文宏醫師合作,在科技部與國衛院長期共同支持下,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調控葡萄糖糖解代謝與有氧呼吸代謝的動態平衡,會影響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與轉移能力。此突破性發現為乳癌治療,特別是目前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對能量的快速需求 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新陳代謝變異是促進癌症進展的重要因素。正常細胞代謝,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透過2種代謝途徑產生能量,絕大部分(80%)透過粒腺體的有氧呼吸途徑,只有一小部分透過無氧的葡萄糖糖解代謝產生能量。癌細胞正好相反,由於對能量的快速需求,癌細胞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葡萄糖糖解代謝的途徑比例增加到85%,只有5%左右透過粒線體的有氧呼吸途徑。這種現象被稱作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這種葡萄糖代謝現象,幾乎存在於所有腫瘤細胞,而癌細胞也成癮於這種快速產生能源的糖解代謝途徑。減少TKT或添加α-KG到癌細胞 抑制乳癌細胞生長和侵襲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隨著腫瘤生長而增加,在乳癌病人有顯著表現,特別是三陰性乳癌病人中表現最高。研究團隊利用小型核醣核酸干擾片段(siRNA)方法減少TKT表現後,發現相關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在癌細胞裡被提升。進一步研究發現,減少TKT或添加其代謝物α-KG到癌細胞後,可抑制乳癌細胞的葡萄糖糖解代謝途徑,增加有氧呼吸代謝途徑。讓乳癌細胞的葡萄糖代謝狀態趨向於正常細胞,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和侵襲能力。進一步利用三陰性乳癌細胞在老鼠致癌模型,證實抑制癌細胞的TKT或注射α-KG到帶有腫瘤的老鼠,可有效的抑制乳癌的生長以及淋巴腺和肺部的轉移。TKT的抑制劑結合化療藥物 加強抑制癌細胞生長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TKT的抑制劑oxythiamine和目前乳癌(特別是三陰性乳癌)臨床治療的第一線化療藥物doxorubicin及docetaxel結合使用在體外及老鼠模型,測試抑制癌細胞的效果。發現oxythiamine單獨使用可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和轉移,尤其是和上述化療藥物結合使用,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王陸海院士研究團隊證實,降低轉酮醇酶(TKT)或添加抑癌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後,可讓乳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趨向正常細胞,透過粒線體進行有氧呼吸的正常葡萄糖代謝運作,減緩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增強葡萄糖的攝取和糖解代謝途徑幾乎是所有腫瘤細胞成癮的偏好,此研究發現的抗癌策略,不僅可應用於乳癌治療,更可望應用在乳癌外的其他癌症。

更年期多運動緩不適 還可降低乳癌率

更年期多運動緩不適 還可降低乳癌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是國內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對婦女健康威脅極大。醫師指出,乳癌好發族群包含初經早到、停經較晚、有家族史或未生育過的女性;此外,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可多運動代替補充荷爾蒙藥物,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以免誘發乳癌。乳癌不可怕 確認型態、遵循醫囑成效佳林惠鈺醫師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45歲至69歲間,可能與荷爾蒙有關,若是體內接受荷爾蒙時間過長,像是初經太早報到或太晚停經的女性就要注意。近年來,治療方式日新月異,確診乳癌時也不要害怕,透過相關檢查確認基因分型後,依照不同的腫瘤型態,進行藥物、手術、化療或是荷爾蒙治療,遵循醫囑治療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低溫切除癌細胞減輕疼痛 避免組織壞死助重建手術切除癌細胞是乳癌治療的一大重點。林惠鈺醫師指出,過去使用傳統電燒手術切除,可能因高溫燒灼,造成乳房周邊組織破壞,影響乳房重建與術後生活品質;如今,新型態的低溫電漿刀可避免組織燒灼與壞死的風險,術後復原快,對於想要保留乳暈、乳頭或重建乳房的患者是一大幫助。此外,傳統電燒手術後會產生大量組織液,使患者胸口腫痛、影響術後品質與復原期。經臨床比較,選擇低溫電漿刀手術的患者,引流量約減少40%,術後疼痛感也低,醫師建議體型肥胖或是怕痛的乳癌患者使用。定期乳房自我檢測 及早發現提升治癒率最後,林惠鈺醫師也呼籲,女性應了解自己的乳房,每個月定期自我檢測,將患側手舉高以拉平乳房,以對側手手指腹按壓胸部檢查是否有硬塊,若發現異常,請務必安排及早就醫檢查,若為40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婦女,請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及早發現,治癒率也相對提高。(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