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2大婦癌預防 新北市推廣乳房攝影及預防子宮頸癌

2大婦癌預防 新北市推廣乳房攝影及預防子宮頸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預防婦癌可馬虎不得!根據研究顯示,40至60歲是子宮頸癌及乳癌的主要年齡,但別以為不在這個年紀範圍內就可以放心!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吳文毅醫師表示,近幾年發現,婦癌發生年齡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子宮頸癌,假使性行為過早,就很有可能提早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鑒於此,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只要設籍於新北市30歲以上之婦女皆可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並依目前之專家建議提供國中女生免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有效預防子宮頸癌三部曲!「一旦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就會得子宮頸癌嗎?」吳文毅醫師解釋,子宮頸癌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而引起癌化(但不是唯一途徑);臨床發現,約8成正常健康的婦女會透過身體免疫系統消滅病毒,但一成五至兩成女性仍會持續性的感染,這些人就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因此,新北市衛生局特別提醒市民,要避免子宮頸癌,應注意以下3個事項:1)做好安全健康性行為/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國、高中以下發生性行為,就屬於過早性行為; 固定性伴侶,性伴侶人數過多,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機會就越高;保持安全性行為,全程應使用 保險套。2)定期抹片檢查/發生性行為3年後,應固定每年做抹片檢查。3)可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女性9歲以上就能施打,臨床研究顯示疫苗產生之抗體及免疫反應可幫助預防子宮頸癌及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乳癌亦不可輕忽!定期乳房攝影是預防乳癌最重要手段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乳癌是全國女性癌症第一位,103年更有2,071人死於乳癌2;由於乳癌炎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觸診也不容易早期發現,若透過乳房 X 光攝影,就有機會可以偵測到早期或零期乳癌。對此,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亦提供45歲以上的婦女,每2年一次的乳房攝影,尤其是沒有生育過、沒有哺育母乳、初經早停經晚、有家族史、有其他婦科癌症的女性,更要定期檢查,乳癌才得以提早發現,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平均一天新增42位女性癌症病友,顯示女性癌症的防治已是刻不容緩。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醫師也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規律運動已成為重要的抗癌處方之一。乳癌可預防:規律運動、戒菸酒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1,全年共有15,264人罹患女性癌症,平均一天新增42位病友,顯示女性癌症對於女性健康的嚴重威脅!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一般民眾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也有醫師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可改變的,先天的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的即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而這些後天的危險因子是婦女可藉由自身行為改變的。25%乳癌 為運動不足造成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3項致癌因子,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和肥胖,都與乳癌息息相關;此外,國人女性的運動量與乳癌篩檢率更是嚴重不足,台灣女性運動量排名在OECD國家中敬陪末座,是屬於最缺乏運動的一群,而有21~25%乳癌的肇因就是運動不足造成。適度運動除了能預防乳癌外,根據《優活》過去報導,乳癌雖發生率高,但現有治療方式已可有效控制,而術後的復健運動更是重要,透過核心穩定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脊椎穩定度,可協助促進淋巴回流、改善淋巴水腫;可見不僅預防癌症要多運動,手術後的更需要透過運動提升術後整體療效。

更年期更危險!子宮內膜癌6大高危險群

更年期更危險!子宮內膜癌6大高危險群#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厚生勞動省推動下,幾乎日本所有的地方單位都以20歲以上的女性為對象,每二年實施一次子宮癌健康檢查。為保護健康,預防女性特有的癌症,希望大家每次都要接受檢查。不過,這項檢查的名稱很容易招致誤解。正確地說,沒有「子宮癌」這種疾病。子宮會發生的癌症只有子宮入口──也就是子宮頸部會發生的「子宮頸癌」,與孕育新生兒的子宮發生「子宮內膜癌」。原因、症狀、療法各有不同,可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癌症。日本各地的子宮癌檢查,基本上是子宮頸癌檢查。不過在某些地區針對有需要的對象,也附帶子宮內膜癌的檢查,在接受檢查前請先確認。對中高齡女性造成威脅的子宮內膜癌對中高齡女性較切身的是子宮內膜癌,從更年期開始,罹患率激增,到5、60幾歲迎向高峰。子宮內膜是受精卵著床的地方。雌激素會使子宮內膜增厚,等待受精卵到來。不過,如果沒懷孕的話,受到黃體素的影響,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月經。也就是說,只要月經週期規律,每月形成新的子宮內膜之後替換,就不會發生癌症。為提高癌症檢查的受檢率,厚生勞動省與地方單位聯合,除了日本各地的癌症檢查項目,特別放發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症檢查免費招待券」。子宮頸癌的健檢對象是20歲、25歲、30歲、35歲、40歲。乳房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大腸癌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進入更年期以後,停止正常排卵,抑制子宮內膜增厚,導致月經形成的黃體素分泌漸漸停止。另一方面,在完全停經之前卵巢持續分泌雌激素,停經後芳香?(aromatase)以雄激素為材料,合成少量的雌激素。這兩種荷爾蒙如果不平衡,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厚,有時候會出現「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其中20%至25%會轉變為子宮內膜癌。因此,過40歲以後,就要定期去婦科接受子宮內膜癌檢查。檢查是從子宮頸伸入細長的專用器具採取子宮內膜細胞。另外也有很多醫療機構會加上陰道超音波檢查,可一併檢查子宮狀態。子宮內膜癌如果發病,早期會有不正常出血。由於與更年期的不正常出血很難區別,要是有疑慮,請立即去看婦科。停經後如果有不正常出血,更要特別注意。子宮內膜癌發病的原因跟雌激素有關,因此容易罹病的類型與乳癌高危險群類似。初經年齡早、停經年齡晚、沒有懷孕、生產的經驗或生育次數少、沒有餵母乳。另外,還有為治療更年期障礙,曾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單獨服用雌激素。如果是以雌激素搭配黃體素藥物的荷爾蒙補充療法,就不會增加風險。另外,口服避孕藥可能會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但相反地會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避孕藥含黃體素能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減輕月經的負擔。有肥胖的傾向 如果脂肪細胞擴張、肥大,雌激素的分泌量也會增加。(本文摘自/要美也要長壽/天下雜誌出版)

HER2陽性早期乳癌 術前輔助治療助標記癌細胞

HER2陽性早期乳癌 術前輔助治療助標記癌細胞#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治療較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國際治療目標為「降低患者復發風險、保留乳房以及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乳癌治療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已蔚為風潮,目前標靶藥物與化療搭配而成的「術前輔助治療」,也開始成為患者治療的新利器。台大醫院外科部郭文宏醫師解釋,早期乳癌的治療目標,就是希望能將癌細胞趕盡殺絕,標靶藥物發展至今甚至出現雙標靶型,可藉由標記作用、毒殺,併用化療相輔相成,目前治療上的選擇愈多,愈能有接續治療、降低轉移復發的機會。識別癌細胞特異性 助清除「有記號」之癌細胞郭文宏醫師進一步說明,癌細胞表面若沒有生物標記,往往會被當作正常細胞,很難被免疫細胞察覺,但標靶藥物可與細胞表面上的特異抗原結合,將癌細胞「打上標記」以利免疫細胞識別,HER2陽性早期乳癌患者,因腫瘤尚未被切除,術前若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加上化療的輔助療法,可誘發更多的特異性免疫反應,類似「癌症疫苗」的概念,有助於產生長期的免疫效應,也有機會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進行治療,減少復發、提升預後狀況。而如果療程效果佳,亦是幫助醫師作為之後治療的依據,更能掌握術後治療成績。在幾個跨國臨床試驗中可證明,超過半數的HER2陽性患者術前接受雙標靶搭配化療的輔助性治療,能使腫瘤細胞縮小甚至消失不見,因此有更高的機會保留乳房及免除淋巴結清除術,五年無惡化率也高達86%,原因就在於此種較新的治療法能夠引發自身的免疫反應,提高治療效能。術前輔助治療後 腫瘤縮小至0.1公分門診中也曾有40多歲女性,HER2陽性、腫瘤4公分,原本在傳統治療上可能需做全切除手術,但因考量患者術後可能會有腫脹等不舒服的狀況,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接受術前輔助治療。治療後,腫瘤縮小至0.1公分,保留大部分乳房組織,手術過後目前仍接受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病況穩定,也擁有較佳的生活型態。不過,若是三陰性乳癌患者就需考慮接續治療的藥物選擇性,可能無法施以新型輔助療法,建議患者仍應多與治療團隊溝通,參與擬訂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

多喝牛奶好健康?研究:恐增過敏、乳癌發生率

多喝牛奶好健康?研究:恐增過敏、乳癌發生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牛奶補鈣質,多喝牛奶有益健康?李醫師說:多喝牛奶未必健康。牛奶殺菌處理皆用巴氏殺菌法殺死牛奶中的微生菌,延長牛奶的保存期限,但也破壞了牛奶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牛奶中原有的牛奶鈣。近幾年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乳製品在歐美已成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與幼兒呼吸道過敏的元凶釐清乳製品的迷思乳製品包括牛奶、羊奶、乳酪(起司)、優酪乳等。一般大眾認為乳製品含豐富的鈣質,有助於骨骼健康,可以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症。特別是優酪乳含腸道益菌,能幫助消化,改善便祕,提升免疫機能。但你可能不知道,當全球科技越來越進步的時候,我們所喝的牛奶,所吃的乳製品毒素卻越來越高,營養價值反而越來越低。歐美牛奶殺菌處理皆用巴氏(Pasteurization)殺菌法,這是全世界公認較安全的牛奶殺菌處理方法,可以殺死牛奶中的微生菌,延長產品保存期限,但也破壞了牛奶的營養價值,特別是牛奶中原有的牛奶鈣。目前消費者從牛奶中獲取的鈣,大多是乳品公司外加回去的碳酸鈣。碳酸鈣不如牛奶鈣容易吸收。根據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對高麗菜中鈣的吸收率為30%,高於牛奶中鈣的吸收率27%。近年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乳製品在歐美成為助長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女性癌症,與幼兒呼吸道過敏的元凶之一。除了乳製品中的荷爾蒙、農藥、抗生素、殺蟲劑等殘餘為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主因就是乳製品助長黏膜液的產生,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生痰」。你吃完乳製品之後是否感覺喉嚨的痰變多,或舌苔變厚了呢?有慢性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氣喘或肺癌的患者最好不要食用乳製品,避免加重病情。(本文摘自/食林改錯 七大排毒迷思/康鑑文化出版)

抗乳癌曙光!新型化療藥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抗乳癌曙光!新型化療藥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今年近50歲的王媽媽(化名)與乳癌纏鬥多年,對於治療始終保持積極正面態度,無奈仍於今年診斷發現疾病惡化,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及肝臟,讓她感到非常氣餒,甚至想要放棄治療,因以往化學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讓她身心備受煎熬,但想到孩子尚處年幼,仍期望存活期可以延長,在醫師告知健保有新型乳癌化療藥物並向健保局申請獲准後,王媽媽接受化學治療。經此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後,王媽媽驚訝表示:「和以前的治療體驗相差很多,現在還能如往常一樣登山、接小孩,不像是才剛做完化療。」王媽媽的主治醫師童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于家珩主任表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副作用較低,目前多數患者普遍反應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生活品質提升。針對轉移性乳癌 平均延長患者25%存活期于家珩主任指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目標在於延長患者存活期和維持生活品質,以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大型床試驗結果來看,不僅延長患者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施打方便性高,對患者而言又多了一個治療選擇。于主任表示,乳癌患者在治療前期普遍接受過小紅莓或是紫杉醇類的化療藥物,一旦疾病復發或轉移,多半代表已對此種藥物產生抗藥性,需要再尋找新藥物或重新搭配其他藥物。過去十多年來,相較於標靶治療藥物的蓬勃發展,只有少數新的乳癌化療藥物研發上市,如今終於研發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上市,可供患者在復發後使用,且也已獲得健保給付,是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研發初始於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發現其體內成份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目前健保給付適應症為針對轉移性乳癌之病患,其先前若於輔助性或轉移階段曾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的化療藥物,即符合給付條件。根據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可以拉長乳癌治療戰線,讓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超過一年的限制,達13.2個月,顯著延長25%之多。新型藥物副作用低 鼓勵癌友積極面對于主任表示,此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與過去最大的差異在於治療副作用低且施打方便性高。以前傳統化療藥物,患者會有明顯的嘔吐、噁心、手足痠痛等副作用,而接受新型藥物治療的患者都表示,此藥物副作用症狀不明顯,身體較不會難受,因此日常生活作息較不受影響;此外相較於傳統化療須於化療室待上大半天,新型藥物注射時間大幅縮短,也造福許多偏遠地區患者,降低其於醫院長久等待的心理壓力。    最後,于主任呼籲乳癌患者們,面對乳癌治療,不要懼怕或是抗拒用藥,應秉持積極治療態度,保持樂觀的心情,注意飲食均衡、規律生活作息並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人生仍可依舊精采!

乳癌逐年增!晚孕、不育女性風險高

乳癌逐年增!晚孕、不育女性風險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據衛福部統計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且每年新增病例有1萬多例,發生原因大多為家族史、生活壓力、飲食西化,高脂肪、高熱量、高鹽、低蔬果飲食、缺乏運動,以及晚婚晚育、不生小孩、甚至不願意哺乳等因素。怕痛、宣導不足 乳癌篩檢率待提升乳癌的篩檢方式除了乳房自我檢查外有以下幾種:乳房攝影、超音波與乳房核磁共振。目前台灣45歲至70歲女性,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但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國內女性對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原因除了乳癌防治宣導不足,乳房攝影受檢時疼痛感令女性怯步外,對乳房X光攝影輻射的恐懼,亦是重要原因。因此基隆市衛生局提醒,除了平時加強檢測外,更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高脂肪食物、維持運動及正常作息,少熬夜、保持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避免抽菸飲酒、長期服用避孕藥等乳癌危險因子,才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乳癌重建有譜!早期患者可保留切除換水滴奶

乳癌重建有譜!早期患者可保留切除換水滴奶#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胸部是女性的象徵,不管罩杯大小、胸形外觀都會影響自信;若加上疾病纏身,乳房取捨又是大抉擇。一名年約40歲女性,近期因摸到右側乳房有腫塊而至醫院檢查,不料被確診為「右側乳癌」;更慘的是,經過進一步檢查顯示,她的左側同時伴有乳癌,再次診斷為罹患「雙側乳癌」。乳頭、乳暈未感染 採皮膚保留型全切除術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賴鴻文表示,女子首次經過超音波評估後,發現有1公分左右的惡性腫瘤,確診為「右側乳癌」;而在術前核磁造影顯示左側乳房也有異常區塊,再度進行掃描發現「左側同時有乳癌」。因個案母親也是乳癌患者,擔心有復發風險,醫師建議切除雙側乳房並合併乳房重建。女子聽從醫師建議後,選擇近年流行的水滴型果凍矽膠手術作為乳房重建;賴鴻文醫師說,由於個案屬早期乳癌,乳頭、乳暈都未感染,所以可採用乳頭、乳暈及皮膚保留型的「乳房全切除手術」;術中再依據切除乳房組織重量與身型,選擇適合的果凍矽膠,手術過程含乳房切除合併、重建共花6個小時。乳癌患者終生對側有風險 1%~3%同時存在賴鴻文醫師進一步指出, 乳癌好發年齡為40~49歲,生產後的中年婦女,很容易有輕度至中度乳房下垂情形;一般來說,乳癌患者若原本只有單側確診,終生對側乳癌風險為5%~10%;通常罹患乳癌時,對側有1%~3%的機率同時存在乳癌。因此,醫師建議患者術前評估時,也要留意對側乳癌風險的可能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