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口服低劑量化療 讓乳癌癌友老母找回女兒

口服低劑量化療 讓乳癌癌友老母找回女兒#乳癌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根據國健署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每46分鐘就會有一個人被診斷為乳癌,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據。但是如果有一位女性同胞一輩子罹患兩次乳癌,她該怎麼辦?幸好有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副作用低很多、效果佳,讓她重拾彩色人生,也讓辛苦照顧她的老母很開心又擁有健康的女兒。 (衛福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陳駿逸醫師,以口服低劑量化療讓癌女獲新生!)   二度乳癌 之前痛苦的靜脈化療讓她想放棄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陳駿逸醫師,日前收治過一位43歲的病患,二十多年前罹患右側乳癌,接受右側乳房手術切除,更接受了半年痛苦的化學治療,也經過漫長且心驚膽顫的五年追蹤期,心理早就已經脫離乳癌的陰影。   然而命運之神再一次地捉弄她。去年年底因為下背痛,雙腳無力行走,被緊急送至醫院診治,發現了另外一側健康的乳房又長出了一個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而且癌細胞也造成胸椎、腰椎多處擴散,壓迫到神經,導致她必須以輪椅代步,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需要七旬老母代為照顧,身心極度受創。再一次罹患乳癌,讓她人生跌到谷底,脊椎神經壓迫的刺骨之痛,更讓她數度有輕生的念頭。   幸好有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 由於20多年前痛苦的乳癌治療經驗,特別是靜脈注射化學治療的噁心、嘔吐、掉髮、全身無力等不舒服的記憶,讓她數度鼓起勇氣面對病魔的決心一再地被打敗。所幸醫師沒有採用靜脈注射化療,改以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的化療藥物治療,不但沒有先前害怕的噁心、嘔吐、掉髮、全身無力等副作用,神經壓迫的症狀更於兩週內不見,止痛藥早已束諸高閣;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月後竟然已經可以完全行走,不需要麻煩七旬老母照顧。更在3個月後的追蹤檢查證實脊椎多處轉移竟已消失,更於母親節前夕完成左側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狀況良好。以自己全然身心康健、生命重生的狀況給七旬老母慶祝今年的母親節,媽媽一直開心地對眾人說:「從今年起,我又多了一個女兒。」   新式治療戰勝癌症 持續檢查不可輕忽 一般人印象中口服藥物的治療效果應該比靜脈注射藥物來得差且效果緩慢,為何這位乳癌病人接受低劑量的口服化療,不但沒有副作用而且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呢?陳駿逸醫師解釋,所謂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就是以較正常劑量低之特定化療藥物口服且連續的方式給予。用規律的、緩慢的、且低毒性的方式給藥,不但保有化療藥物消滅癌細胞的特性,也可以讓病患體內營造出不適合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強化自身對抗腫瘤的免疫功能,但對服用者的身體卻又不造成副作用。等於對癌細胞的內在與外部環境進行全面地調控,但又能夠兼顧病患身體對於治療的接受度,強化自身對抗腫瘤的免疫力。   陳駿逸醫師再一次的呼籲所有的乳癌患者,就算是乳癌治療與追蹤已經完全結束,還是要持續保持對於健康側乳房以及其他癌症的預防性篩檢。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43.htm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常生活中,民眾難免會碰到有害的「環境荷爾蒙」,如:化妝品、保養品、防腐劑、塑化劑等。這些可能帶有毒性的環境荷爾蒙,會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影響生物生育機能,包括生育率降低、性早熟、精子數減少,及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功能醫學檢測來幫忙 5招遠離致癌因子但是,究竟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汙染呢?開業醫師池永昌醫師表示,「功能醫學檢測」是方式之一。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是以實驗為工具,檢驗個人生化體質與代謝平衡,透過檢體(血液、尿液或唾液)檢測定量結果,提供醫師治療的參考準則,來幫助民眾預防癌症發生及遠離疾病為目標。若體內環境荷爾蒙檢測結果為異常,該怎麼辦?池醫師建議民眾,若檢測結果為異常,也不要太過驚慌,可藉由改善生活型態來幫助,並分享以下五點方式:1)避免過度攝入、接觸酚類用品:常見的如個人衛生用品,像是牙膏、漱口水、洗面乳、刮鬍泡、沐浴乳等,及家用洗碗精、洗衣精、空氣芳香劑、傷口消毒噴霧。2)勿養成吸菸習慣:盡量避免在封閉空間吸煙,並限制兒童接觸有抽菸習慣的家庭成員。3)提高身體代謝率:每天應攝取足夠水分,並維持運動習慣,來刺激肝臟解毒酵素,並促進可能毒物經由腎臟或皮膚排泄。4)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甘藍菜、大小白菜、蘿蔔、青江菜、芥菜和薑、蔥、蒜。5)攝取適量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D3、葉酸等,建議需經醫師評估過後再食用。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醫師池醫師說明,功能醫學檢測的結果,能使民眾瞭解自身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而透過改變習慣、建立較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幫助降低乳癌及各項疾病的風險。但仍提醒民眾,若不幸確診癌症或其他相關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尋求正確的治療方式,切勿迷信未經證實的資訊來源,以免延誤治療。

乳癌術後「少奶奶」 重建術找回自信

乳癌術後「少奶奶」 重建術找回自信#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近十年來乳癌罹患人數快速攀升,並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年有逾萬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確診,然而乳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乳房切除為主,但失去乳房對於女性的影響很大,讓許多患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負面的情緒不僅影響到治療,也會嚴重影響生活。柳營奇美醫院整形外科蔡穎瀚醫師表示,大多數接受乳房切除術的病人都適合重建手術,也就是說任何婦女因癌症失去她的乳房,都可以透過各種整形手術來重建乳房,且據目前的文獻報告,重建對於乳房疾病復發的機率不會有影響。依照乳癌分期與患者需求來做選擇,一般而言乳房重建手術,可分為義乳重建手術、自體組織皮瓣重建手術。蔡醫師指出,自體組織移植手術,重建後乳房的形狀與自然乳房相似,但是手術過程比較複雜,時間也花費較長。身體可供自體組織移植利用的部位,可從腹部、背部、與臀部等脂肪或肌肉較發達的地方取得,目前以腹直肌皮瓣移植為首選。因此,若能立即性乳房重建,不僅能減少手術時間,術後美觀性提升,也能縮短失去胸部時心理創傷的時間。另外義乳重建手術適合於沒有小腹、想要盡快返回職場、或不想增加身上傷口的族群,可使用果凍矽膠植入物,但是須注意術後要勤加按摩,不然易形成莢膜攣縮產生硬塊。最後蔡醫師提醒,乳癌患者應該在手術之前,仙與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醫師討論,決定適切的重建手術時機與方式,才能讓手術後的品質更能符合期待,同時提升其生活品質及滿意度。

早期乳癌預後佳 5年存活率超過9成

早期乳癌預後佳 5年存活率超過9成#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衛福部苗栗醫院今年首季就確診了3名早期乳癌患者,皆已陸續完成手術治療,復原良好;外科蕭庭豐醫師指出,儘管乳癌發生率高,且死亡率高居第四位,但只要經由適當的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苗醫外科蕭庭豐醫師表示,由於醫學進步,經由完善治療後,乳癌5年存活率,第0-1期超過95%以上,但若是第4期則約下降至25%,由此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攸關生命存活的重要關鍵,不容小覷。乳癌年輕化 3大危險族群當心蕭醫師說,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跡象,依據國健局資料顯示,我國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10歲。而據研究報導,有乳癌危險因子族群包括:1)有一側乳房得過乳癌、特殊家族史(有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 、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增生等2)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1胎生育在30歲以後、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和胸部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3)中量飲酒、初經在12歲以前、和停經在55歲以後。而乳癌的症狀包含無痛性的乳房腫塊、乳頭凹陷、乳頭有異樣分泌物、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紅腫或潰爛、及腫大的腋下淋巴結等;如發現有以上任何症狀,應儘快到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門診看診。蕭醫師提醒,有乳癌危險因子者,要比一般人更早接受乳房檢查。他也進一步表示,乳癌雖然可怕,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新的治療方式不斷更新,只要經由適當的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呼籲請民眾正視及了解乳癌,並落實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乳癌的威脅。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少帶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儘管乳房篩檢結果沒有太大問題,在解說諮詢時,還是能感受到受檢者不太能放心的氣氛。這是因為,對受檢者來說,「乳癌家族史」就像是一顆未爆彈,讓她們視罹患乳癌為宿命,一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若父母將缺損的基因(BRCA1、BRCA2)遺傳給子女,女性終身罹患乳癌的機率可達87%、卵巢癌可達44%,而男性也會有比較高的機會罹患男性乳癌及攝護腺癌等疾病。所幸,現在有「乳癌基因檢測」,幫助這族群先行檢測是否帶有乳癌基因?4大要點 教你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自從2013年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的新聞傳出後,「乳癌基因檢測」變成一項熱門的議題,檢測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檢測費用與檢測方式各家也都標準不一,讓民眾不知如何選擇。因此,池永昌醫師針對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提出以下4點參考:1)專業的團隊:選擇團隊專家是來自家喻戶曉的美國醫學院或知名大學,其信賴度較高。2)獲得國家認證:進行分析的實驗室應取得國家的認證,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確保高重複性及再現性。3)完整的資料庫數據:基因檢測公司所收集的基因突變資訊越多越好,又以亞洲種族基因占比高為優,如此才可進行充分的比對,找出真正有特異於資料庫的突變點。4)負責任的檢測報告:除了提供檢測報告之外,更需要提供專業醫師面對面諮詢,讓受檢者能充分理解檢測結果以及後續應採取的對應措施。定期檢查追蹤才是上上之策池永昌醫師提醒,無論自身是否帶有缺損的BRCA1、BRCA2基因,這不代表一定會或不會罹患乳癌,畢竟,乳癌的發生有一部分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掌握自身乳癌風險程度」。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可以和醫師討論後,進行其它像是風險控管、預防性的投藥,或更密集的乳房篩檢安排,必要時使用偵測率較高的核磁共振做檢查;若檢測結果為陰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還是需要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保乳房健康。

轉移性乳癌化療新選擇!新乳癌化療藥物延長存活期

轉移性乳癌化療新選擇!新乳癌化療藥物延長存活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年約56歲的陳女士(化名)罹患晚期乳癌已逾3年的時間,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骨頭等部位,面對紫杉醇和小紅莓等化療藥物都失敗時,陳女士曾經一度絕望並覺得灰心,同時因接受化療時必須住院2-3天,體力才能漸漸回復,不但侷限了她的生活,也大幅降低生活品質!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明燊醫師表示,這個狀況在陳女士接受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後,終於有了明顯的改善。陳女士說,「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體力能夠和家人一起渡過最後珍貴的時光,現在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已獲健保給付 轉移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戴明燊醫師說明,晚期乳癌患者通常曾於前線接受過多種治療藥物,,包括化療藥物如小紅莓與紫杉醇類等。這類傳統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普遍不佳,容易產生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使病人體力不堪負荷,生活品質普遍低落。針對這類病患,如先前藥物療效不佳,可以考慮以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在過去治療經驗中發現,使用Eribulin的病人,普遍較少出現嚴重副作用,能維持穩定的生活品質。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是由產於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所研發,能夠直接阻止細胞核複製癌細胞,進而導致癌細胞不可逆的凋亡。健保給付的條件為針對轉移性乳癌病患,先前曾於輔助性或轉移階段使用過紫杉醇類與小紅莓類者皆可獲得給付。根據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第三期臨床實驗證實,使用乳癌化療新藥物(Eribulin)可成功幫助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突破一年限制,顯著延長存活時間25%,達13.2個月,拉長治療戰線,病患獲得更多時間對抗病魔。晚期乳癌患者兩大生存訴求 存活期延長、擁有生活品質戴醫師說,一般傳統紫杉醇或小紅莓類化療藥物,其療程時間需花費半天甚至一天來完成施打,甚至有些病人還需住院2-3天來恢復體力;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注射時間僅需短短2-5分鐘即可完成。同時,患者關心的副作用,在使用Eribulin後都明顯減輕許多,噁心、嘔吐的症狀很少見,患者生活品質得以提升。     戴醫師分析,存活期延長和擁有生活品質,皆為晚期乳癌患者重視的兩大治療訴求,而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除了可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外,還輔有施打方便性、副作用低等優點,因此可幫助患者在治療晚期乳癌時,達成此兩大訴求,建立治療的信心。戴醫師最後也鼓勵晚期乳癌患者,面對乳癌無須抗拒用藥,也期許台灣醫療能夠持續進步,幫助更多乳癌患者姊妹們。

胸部破皮濕疹非皮膚病 竟是乳癌前兆

胸部破皮濕疹非皮膚病 竟是乳癌前兆#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女性阿欣左邊胸部破皮流血,持續半年了都沒有改善,就醫檢查,經醫師確診為柏哲氏病,是一種乳癌或是乳房癌前病變的表現,所幸阿欣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看似皮膚濕疹 摸不到乳房硬塊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外科廖師賢醫師指出,阿欣半年來因為乳頭的濕疹問題而感到困擾,最近開始出現傷口糜爛及分泌物,於是安排她接受病理切片、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廖師賢醫師表示,柏哲氏病是位在乳頭及乳暈週圍,一種看起來類似皮膚濕疹的疾病,其存在可能代表著乳房已發生了癌症,乳房內的癌細胞經乳管侵蝕乳頭,令乳頭持續紅腫、潰瘍、流出分泌物甚至凹陷,並會出現如結痂的硬皮傷口,乳暈亦會受波及,出現像濕疹般的紅疹,會持續惡化。大約一半的患者在診斷時乳房雖沒有可觸摸到的硬塊,但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後來証實有乳房原位癌,另外三分之一患者則有浸潤性乳腺癌。早期診斷並治療 五年存活率逾9成廖師賢醫師說,柏哲氏病須藉病理切片來診斷。診斷確定後應接受詳細之乳房檢查,包括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並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治療。柏哲氏病若能早期診斷,五年存活率可達98%。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病因的首位,隨著醫學進步及手術方法改進,現今乳癌的5年整體存活率在台灣已高達85%,是預後極好的癌症。只要發現得早,有近7成的乳癌患者可以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縱使患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的術式,也可以利用先進的整形重建手法,恢復乳房外型。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或是存著鴕鳥心態,選擇另類療法,而耽誤就醫。

轉移性乳癌治療曙光!新化療藥物助提升存活期

轉移性乳癌治療曙光!新化療藥物助提升存活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45歲的張女士(化名)罹患晚期乳癌已逾七年的時間,幾乎所有乳癌可用之藥物都已使用過,因而感到灰心及絕望。在家人不放棄的支持與醫師的建議下,決定勇於繼續面對病魔,使用全新機轉的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聖馬爾定醫院腫瘤科主任蕭士銓醫師表示在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後,病情終於出現轉機,不但延緩病情惡化,也同時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讓張女士感激地說「終於有希望能完成許多未完成的夢想了!」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已獲健保給付  為患者帶來良好生活品質蕭士銓醫師指出,乳癌化療非常多種,其中晚期乳癌患者普遍皆已使用過小紅莓與紫杉醇類之化療藥物。病患對於傳統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普遍不佳,經常產生包括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過去十多年來,乳癌化療藥物的發展一直屬於停滯階段,若是患者無法負擔副作用或是產生抗藥性,有時會面臨無新藥可接續的困境。蕭醫師表示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出現可補足這中間的空缺,且Eribulin已於2014年12月獲得健保給付,對乳癌患者和家屬而言,除了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外,更是減輕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發現是來自於於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其成分可抑制癌細胞有絲分裂,進而導致癌細胞不可逆的凋亡。蕭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為針對轉移性乳癌病患,先前曾於輔助性或轉移階段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者皆可獲得給付。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可使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突破一年限制,顯著延長25%,有效拉長乳癌治療戰線,使患者獲得更多生存時間以抵抗病魔。晚期乳癌患者兩大訴求 存活期延長和生活品質提升蕭醫師表示,以往化療需花費半天甚至一天來完成施打,但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僅需花短短2-5分鐘即可完成,除治療便利性提升外,患者最關切的副作用,在使用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後都明顯減輕許多,噁心、嘔吐的症狀很少見,生活品質得以提升。    蕭醫師說明,延長存活期和提升生活品質二者皆為晚期乳癌重要的治療目標,而Eribulin除了可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外,還輔有施打方便性、副作用低等優點,可有效幫助患者在治療晚期乳癌時,建立積極的態度與信心。蕭醫師最後也鼓勵晚期乳癌患者,在面對乳癌不要懼怕或抗拒用藥,目前台灣有非常完善的治療團隊,應積極治療,勇敢面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