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降乳癌死亡率 要常喝豆漿!

降乳癌死亡率 要常喝豆漿!#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作為一種傳統食材,大豆在中國膳食結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豆漿油條早已經被唱進流行歌曲,豆腐腦、豆豉、豆干、豆皮等等也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美味。豆製品中雌激素與乳腺癌關係但「女性常年喝豆漿會導致乳腺癌」的說法卻一直在網路上流傳,受此觀點的影響,很多女同胞都不再敢喝豆漿,甚至徹底與豆類食物斷絕關係,到底真相如何呢,請隨我們來看看豆製品中的雌激素到底是怎麼回事。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一類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非甾體類化合物,因其生物活性類似於雌激素而得名,大豆中的大豆異黃酮就是其中之一,植物雌激素在食物中的分佈還是蠻廣泛的,如扁豆和穀物中的木酚素、黃豆芽中的香豆素,都是植物雌激素。植物激素與雌激素有相似的分子結構一提雌激素,許多人就心懷顧慮,因為過高水準的雌激素有引起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子宮出血的危險,但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樣的,研究發現,植物雌激素對女性體內雌激素水準起到的是雙向調節作用,植物激素具有與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結構,可以和雌激素受體結合,產生與雌激素類似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比人體內的雌激素要小。當人體內雌激素不足的時候,它的結合可以起到補充雌激素的作用;而當體內雌激素水準過高時,它的結合又因為阻止了雌激素的結合,而起到抑制的作用,相當於降低了雌激素的水準,植物雌激素又被稱為女性雌激素水準的調節器。吃大豆製品 乳腺癌與前列腺癌死亡率低和流言所述的相反,大量研究都證實,適量吃豆製品可以預防乳腺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亞洲人因攝入大量的大豆及大豆製品,因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低於西方人。(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禍從口入,餐桌上的明白人/信實文化出版)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乳癌患者切除淋巴結後,認為傷口好了、手臂關節活動度也都正常,常忽略做手部運動及淋巴水腫預防照顧,導致出現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整條手臂腫到無法舉起,就連拿東西也無法。手臂運動一日3次 減少僵硬、水腫豐原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袁天民表示,乳癌患者因切除淋巴結,開刀的手臂容易出現淋巴水腫情形,因此非常重視患者術後在家做手臂前後來回擺動、手臂來回繞圈、手腕抓、握等動作,一日3次、一次10~20下,約30分鐘,減少手臂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淋巴水腫 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豐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月詩表示:嚴重的乳癌患者術後會整條手臂淋巴水腫,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也沒辦法提重物,甚至有些人在抓東西時也會覺得痛,或是因為痛到常常固定一個姿勢,造成肌肉痠痛、站姿不正確、駝背。開刀的手貼在牆面上 手指慢慢向上爬其實可以在家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像是面向牆壁,將開刀的那隻手貼在牆面上,手指頭慢慢地向上爬,或是雙手放到頭後面,吸氣時把手張開、吐氣時把手放鬆,來回約5~10下,一天3次,術後3個月也可再加強雙手向上舉高,抬頭挺胸縮下巴、縮小腹,維持3~5秒鐘,來回約5~10下,一天3~5次,減少肩膀僵硬、舒緩疼痛、改善姿勢。10月19日星期三上午8點30分到11點30分於院內3樓第一會議室舉辦「術後預防淋巴水腫運動及正念認知與體驗」,歡迎乳癌患者踴躍參與,報名專線04-25271180轉212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摸到硬塊拖半年 竟是乳癌3期

摸到硬塊拖半年 竟是乳癌3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美秀是一位單親媽媽,某天洗澡時突然摸到自己左側乳頭上方,出現不規則硬塊,大小約2.5至3公分,沒有不舒服感,所以未立即就醫,過了2、3個月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乳癌2B期又屬HER2陽性患者,比一般乳癌病患的復發及惡化機率更高,因此決定切除全左乳,康復後維持定時運動的習慣,已成功抗癌10年。每到生理週期 乳房就會有組織變硬靜芳過去每到生理週期,乳房就會有組織變硬的狀況,某天自己在右乳摸到了一顆硬塊,位置很深層也不會痛,又過了半年才到醫院檢查,卻決定不接受穿刺檢查,經過1年後乳房硬塊非但未見縮小、反而更大,再次就醫時確診罹患乳癌第3期,為了延續生命,決定切除全右乳,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目前定期回診追蹤。45至54歲婦女人數最多 達3,650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約每4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患乳癌,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54歲,其中以45至54歲婦女發生人數最多,高達3,650人,其次為55歲至64歲婦女,發生人數為3,122人。凹陷、顏色、形狀變化 盡快檢查因此,賴基銘執行長呼籲女性朋友,除了每年確實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高危險族群更要自主並提早年齡接受篩檢,並且隨時留意乳房的變化,觀察自身乳房外觀、觸感是否改變,若有任何異狀,包括乳房有凹陷情形、顏色、形狀有些變化或是有分泌物等,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千萬不可以置之不理,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維持運動5~6年以上 罹癌風險低鼓勵民眾維持運動習慣,根據研究發現,每周有運動3至4小時的習慣,罹癌機率將可降低40%至50%,維持運動習慣長達5~6年以上,老年後的罹癌風險更低,因為運動能幫助人體控管體內賀爾蒙的改變,尤其肥胖確實影響罹患乳癌的可能,但即使肥胖,運動還是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運動絕對是防癌、治癌不可缺少的處方。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癌症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資料統計,2012年全球近170萬為乳癌新發病例,佔所有新發癌症之12%,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全癌發生人數為99,143人,其中乳癌發生人數為11,281人(不含原位癌),佔全癌發生人數比例11.38%。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顯示台灣乳癌發生率已趨近全球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也是發生率增加最多的癌症,與101年發生人數相比,新增756人,發生率增加7.18%,乳癌死亡率排名則為第4位,死亡人數為1,962人,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保持運動習慣 可提高5年存活率面對乳癌,病友們最害怕的就是復發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鼓勵乳癌病友罹癌之後,仍可進行任何對身體有益的運動,並持續維持運動習慣,他引述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City of Hope)期刊內容指出,對於罹患乳癌的女性,保持運動習慣可以增加戰勝癌症的機率,提高5年存活率。高於平日心跳數 喘氣、消耗能量另外,有運動習慣者還能增強人體內DNA修復能力,另外在化療期間適度的運動,也可以有效改善療程帶來的不適,所以無論是任何形態的運動,只要運動時的心跳高於平日心跳數,感覺到喘氣、有消耗到能量,都可達到運動的效果,建議病友找到自己喜歡、能夠培養成興趣並長期持續的運動,享受運動過程,才能達到運動最佳的效果。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 每2年1次檢查此外,也呼籲所有的女性,不要僅以乳房自我檢查,來檢視乳房的健康,目前政府有提供免費乳房X攝影檢查,建議45至69歲的女性、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等二等親內曾有人罹患乳癌,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乳癌年齡降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乳癌年齡降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10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共有1萬1281人罹患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4名。醫師觀察發現,45歲以下乳癌發生人數,10年已成長2成,患者有年齡下降的趨勢,建議女性天天自我檢查,每2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 6大乳癌高危險族群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表示,乳癌的致病原因不明,但有6大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大於45歲;未生子或35歲以上生第一胎;環境荷爾蒙影響,如塑化劑;飲食偏好高脂肪、甜食或肥胖者;初經在12歲前或停經在55歲後;有乳癌家族史。 常見的乳癌症狀張源清醫師指出,常見的乳癌症狀包括大小不規則的硬塊,大部分沒有疼痛感;皮膚潰爛或變色,皮膚呈橘皮樣紅腫、潰爛;乳頭外型改變,乳頭凹陷、持續潰瘍;乳房外形改變,乳房局部凹陷或凸起;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帶血的分泌物。 自我檢測 及早發現張源清醫師提醒,女性應每天自我檢測,9成乳癌患者是藉由自我檢測發現的,但也不能只依賴自我檢測,建議45歲以上每2年應做1次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提早至40歲開始檢查,定期檢查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術前輔助治療 乳癌治療新趨勢如何治療呢?張源清醫師強調,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是根據患者基因表現不同,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術前輔助治療」,術前先用藥、再手術,可藉由腫瘤對藥物反應好壞,判斷治療方式是否有效,當治療成效良好,可縮小開刀範圍,也能提升存活期、降低復發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術前治療 乳癌腫瘤可縮8倍

術前治療 乳癌腫瘤可縮8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已高達69.1%,與2004年乳癌發生率相比(48.5%),10年來已成長約4成,其中又以早期乳癌比例佔超過8成,近10年的乳癌患者年齡分布在55歲左右,年輕化情形提高,45歲以下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成長近2成,越多女性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乳癌家族史、逾45歲 屬高危險群雖然乳癌的致病原因至今仍無法明確界定,但可初步歸納出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具有乳癌家族史、年齡大於45歲以上、35歲以上生第1胎的婦女等等,以及高熱量飲食。保留乳房+放療 5年復發率低2成罹患乳癌和切除乳房兩者間不能畫上絕對的等號,雖然外科手術是乳癌最基本的治療,然而乳房全切除術與乳保留手術加上放療,2者的5年局部復發率,並無統計上的明顯差異,且乳房保留手術加上放療,還比乳房全切除術低了2成左右的5年局部復發率。罹患乳癌不代表改變胸部外觀,且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並不會因此降低了預後效果及安全性,張源清強調,手術治療可說是乳癌最基本的治療,患者不論型別,皆須經由手術切除腫瘤組織,進行腋下淋巴結廓清術等外科手術治療。搭配標靶藥物 腫瘤可縮8倍早期乳癌是先手術切除,再用藥治療,近來新興的「術前輔助治療」,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替換治療順序,術前先用藥,再手術,不僅可藉由腫瘤對藥物反應的好壞,判斷該治療方式對於患者是否有效,給予醫師用藥選擇上的依據,預知效果。術前輔助治療適合所有類型的乳癌患者,經醫師判斷有需要,都可以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成效特別顯著,以HER-2陽性患者為例,選擇術前輔助化學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良好,可使腫瘤於開刀前縮小8 倍,乳房保留手術成功。 

炸雞配奶茶又熬夜 女罹乳癌2期

炸雞配奶茶又熬夜 女罹乳癌2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梁小姐洗澡時,發現胸部有硬塊,前往醫院檢查,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胸部有顆3.5~4公分的腫瘤,腋下也有一小顆腫瘤,且經超音波發現腋下淋巴結已發生轉移,進一步檢查後,被確診是HER-2陽性第2期乳癌。腫瘤3.5~4公分 乒乓球大小梁小姐是含糖飲料愛好者,最愛鹹酥雞搭配鮮奶茶,再加上處在高壓工作環境,每天忙到凌晨才就寢,長期下來免疫力下降,發現腫瘤時,大約3.5~4公分大,就像乒乓球大小,在術前治療後縮小8倍,變成0.5公分大,才手術切除腫瘤,成功保住乳房,術後除了小傷疤,外型上並沒有明顯差異。每46.6分1人罹癌 年近萬名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郭祐睿指出,每46.6分鐘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年約有近萬名患者罹患乳癌,HER-2陽性乳癌,是一種特殊乳癌,具有高復發風險及疾病惡化快速等特性,復發風險較一般乳癌高3倍。飲食不正常、吸菸 男恐患乳癌乳癌病例人數增高,趨向年輕化,近年病例好發年齡多在30~35歲,可能原因為環境影響荷爾蒙,少運動、初經早、工作壓力大等,另外,男性因飲食不正常,吸菸等因素,也有可能罹患乳癌,因此若懷疑罹患乳癌,注意並非往婦產科報到,而應迅速至內科門診詢問治療。不吃宵夜、甜食 定期乳房攝影乳癌具有遺傳性,若父母具有乳癌基因,則子女獲得乳癌機率達87%以上,乳癌患者應改變生活及注重良好飲食習慣,不吃宵夜、不吃甜食、油炸食物,培養運動習慣,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治癒的成功率可達90%。

乳癌術後潮熱又水腫 針灸助改善

乳癌術後潮熱又水腫 針灸助改善#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1歲的許女士,長期工作緊張壓力大,一年前在健檢時發現左側乳房左上方有3顆約1.5公分左右的腫瘤,屬於HER2陽性,經過了手術、化療。術後恢復良好,仍有潮熱、失眠、水腫及眼睛乾澀等狀況,於是到台南市立醫院尋求中醫治療,經過數週的調理,症狀改善,更有勇氣進行接下來的放療旅程。台灣,每46.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乳癌時機為手術前:調理身體,固本為主;手術後:改善淋巴水腫、僵硬;荷爾蒙療法之後:潮熱、盜汗、疲倦、失眠、易怒、月經布條、陰道萎縮乾澀。患者常因放化療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中醫建議可配合針灸或無痛雷射針灸,針對太衝、太溪、三陰交、血海等穴位刺激,改善乳癌患者潮熱、失眠及更年期相關不適症狀。針灸+食療 中西醫併治乳癌效果佳郭祐睿醫師指出,中醫藥治療癌症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學證據。有論文證實薑黃是強抗氧化劑及抗發炎藥;川芎及酸棗仁含有阿魏酸,具有強的抗氧化力,可以抑制癌症;黃耆中的黃耆多醣,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放化療後的疲倦感。另外,在日常的飲食方面,中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提供建議,並可以食用咖哩、葡萄、藻類、洋蔥、魚油、亞麻仁等食物,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中醫的「無毒抗癌療法」,透過辨證後使用,就能降低術後及放化療副作用,藉此提高生活品質,甚至進而治療癌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