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年輕型乳癌3大特性 易轉移、死亡率較高

年輕型乳癌3大特性 易轉移、死亡率較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很年輕,不會得乳癌(I am too young to have breast cancer.)?這個想法大錯特錯!長島千惠年僅24歲就因乳癌病逝、歌手林晏如與阿桑因乳癌過世時,分別只有38歲、34歲,香港藝人嚴淑明在34歲時罹患二期乳癌,在台發展有成的日籍藝人楊思敏,也在25歲時診斷出罹患乳癌,先前甚至有17歲的女高中生罹患乳癌…。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年輕女性也會得乳癌。近年來亞洲女性乳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患者年齡較歐美更為年輕,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以及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各國皆是。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台灣乳癌的發生與死亡率僅次於新加坡,在亞洲排名第2。若和美國相較,台灣每15位女性中有1位罹患終生可能罹患乳癌,雖不若美國8位女性中,就有1位罹患乳癌來得高,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在45~55歲之間,相較於歐美的55~65歲,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層比歐美年輕了10歲。此外,和信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4月~1997年12月,在該院治療的811位乳癌病人中,63%的病人在停經前診斷出罹患乳癌;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540歲)病人則佔所有病人的29%;台大醫院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台灣35歲以下的乳癌患者比例是9.2%,比美國高出4.5倍。也就是說,在女性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美國高於台灣(美國約60%、台灣約30%);停經前的罹患率,台灣高於美國,這些數據都顯示,乳癌在台灣女性群體中正出現年輕化趨勢。如果以年齡來區隔,醫學界普遍將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0歲)分為「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與「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歐美定義40歲以下得病屬年輕乳癌,35歲以下則稱為極年輕型乳癌;韓國的乳癌基金會(Korea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把35歲以下就定義為年輕型乳癌,而台灣,大致也以35歲以下認為是年輕型乳癌。歐美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年齡較輕的乳癌,具有較大的比例是比較不好的腫瘤細胞類型。2)腫瘤細胞較具有增生的能力,較為活躍。3)半數以上的年輕型乳癌其腫瘤較多為荷爾蒙接受體陰性(荷爾蒙受體指的是: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ER與PR是乳房腺體中的兩種激素,存在於正常的乳腺細胞中。如果罹患乳癌,這兩種受體都會受損而失去局部或全部功能),這也代表其預後(指治療後患者的康復和恢復情況)較不佳。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其乳癌細胞惡性度高,分化不良,預後不佳,容易復發,如長島千惠就是典型的例子。雖接受乳房全切除加上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依然遠處轉移。其實,乳癌本身不會導致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轉移至肺部、肝臟等器官,長島千惠最後就是因為轉移到肺部,導致肋膜積水、呼吸衰竭而死亡。臨床觀察到,年輕女性通常不自覺乳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多抱著「應該不會是我」的忽視心態,即使被告知罹患乳癌,也因為年輕乳癌較少見,周邊缺乏可以諮詢或商談的對象,又害怕上醫院檢查、治療。因此,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殊不知,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死亡率往往較年長女性來得高,因為愈年輕癌細胞愈活躍,新增的血管愈旺盛,愈容易轉移。(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定期篩檢、少用塑膠製品 9方法降低乳癌風險

定期篩檢、少用塑膠製品 9方法降低乳癌風險#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了解自己是否為乳癌高危險群以及避開危險因子,可減少乳癌發生的危險性。而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首要之道絕對是定期篩檢。除了每個月自我檢測、注意乳房是否產生變化之外,也要定期乳房檢查。許多人主張30歲以下有乳癌家族史者,每年應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但我認為,女性朋友從20歲開始,每年就應該做1次乳癌篩檢,特別是高危險群的女性朋友,因為國內乳癌患者愈來愈年輕,不乏20幾歲就罹患乳癌的例子,我一再強調,發現罹癌時,癌細胞在體內多已潛藏一段時間。所以,不管是否為高風險群,女性朋友應該從年輕開始就建立乳癌篩檢的觀念。此外,針對飲食、生活型態等可以避免的乳癌危險因子,及早修正自己不良的習慣也很重要。1)健康的飲食/青少年時期攝取過高的含脂肪食物,得乳癌的機率相對較高。因此,父母應注意子女從小時候開始,就要避免油炸、油煎食物、減少紅肉的攝取,以高纖低脂的飲食內容為主,多吃魚、多補充鈣質、多攝取蔬菜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食物。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飲食時更要注意脂肪含量,少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會累積較多雌激素,進而提高乳癌發生率。2)規律的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對更年期婦女來說,尤其重要。每天做有效運動(所謂有效運動是指妳會感覺到心跳加快,呼吸有點喘,加上身體會流點汗,例如游泳、健走、有氧運動、騎單車等),30分鐘可降低50%的罹癌風險。因為運動可造成血清中的雌激素減少,同時運動也能減重,而體重減輕,體脂肪比率隨之下降,連帶也會降低雌激素,進而減少乳房的細胞癌化。此外,規律的運動還可降低乳癌患者復發的機會。3)維持適當的體重/成年後應維持理想的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m》x身高《m》x22),可減少罹癌機率。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體重每增加10公斤,得乳癌的機會就會增加80%,所以更年期婦女更要注意避免體重過重。4)禁止或少飲酒/乳癌患者或高危險群者,避免飲酒。一般婦女若習慣使用佐餐酒,一天以不超過2杯葡萄酒為宜,且每天攝取400~600mcg的葉酸,如此可稍微降低罹患乳癌風險。葉酸可從綜合維他命或食物中獲得,如綠色葉菜類、含穀類或全麥食品、蠶豆、扁豆、蘆筍、甘藍等。5)戒菸/有抽菸習慣的婦女,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及早戒菸為宜;一般婦女則應遠離菸區,以免受二手菸之害,也才能遠離乳癌的威脅。6)減少工作壓力/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女性朋友應放鬆心情,減少工作壓力,盡量提早入睡,而不超過半夜12點為宜,多以愉悅的心情面對生活。7)多攝取維生素D/照射太陽使體內產生維生素D或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菇類、含酵母菌食物、魚肝油、肝臟、蛋黃等),都可減少乳癌的發生。尤其50~70歲婦女如果能每天攝取400IU的維生素D可降低50%的乳癌發生率。8)使用賀爾蒙類藥物前應與醫師討論,由醫師開立處方服用,並加強定期接受乳房檢查。9)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品很多都含有環境荷爾蒙,想要遠離環境荷爾蒙的威脅,應盡量選用較天然的製品及食物,降低加工製品使用量,特別是是塑膠製品,能不用就不用,使用時亦應多注意使用須知。(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

乳癌年輕化!女性必知10大危險因子#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容易罹患乳癌的危險群包括:1)年齡較長的婦女/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2)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3)初經太早或停經較晚的婦女/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4)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5)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或避孕藥的婦女/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6)飲食偏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7)更年期房後肥胖的婦女/大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8)飲酒過度或有抽菸習慣的婦女/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9)長期處於生活壓力下的婦女/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10)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40歲婦女乳房硬塊被誤診 險錯過治療時機

40歲婦女乳房硬塊被誤診 險錯過治療時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一名40歲從事服務業的婦女在去年健檢時發現乳房有硬塊,經醫師判斷後為正常不需治療,但今年至別處檢查後,發現該硬塊有變化,為確認檢查結果,她透過二次判讀醫師與原醫師會診、討論前後影像,發現去年檢查影像並非正常,並建議該她需要馬上進行切片檢查。受理該案例的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該名婦女切片檢查結果為乳癌初期,幸好今年為婦女檢查的醫師認真慎重的與他討論,不僅解決了患者心中的疑慮,把握住及早治療時機,也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行為。一次誤診 可能造成病人與醫師的終身遺憾池醫師說,二次判讀在國外是一個趨勢,對醫師與病人來說同具重要性,最有名的二次判讀案例是2005年罹患乳癌的巨星凱莉‧米洛,她在初步診斷中被醫師誤判為正常,但經過幾個星期後的二次判讀會診,發現是乳癌初期,也因發現的早與後續積極治療,現在仍在舞台上大放異彩,她也呼籲,女性面對檢查結果需提高警覺,因一次的誤診,可能造成終身遺憾。二次判讀提供會診新選擇池醫師表示,醫師間的會診討論在大型醫院內非常常見,但對於一般開業醫師或不是在大型醫院服務的醫師若不便會診,建議也可使用線上二次判讀。一般民眾也可透過網路使用二次判讀,尋求不同醫師或跨專科醫師的診斷,蒐集完整醫療資訊與對病情的建議,若需進一步治療,也能透過收集不同專家意見來做適合自己的療程選擇。

孕後發現得乳癌 35歲婦凍卵求生機

孕後發現得乳癌 35歲婦凍卵求生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近年來發生率急遽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醫師表示,隨著乳癌年輕化,門診已有年輕病患擔憂因化療影響生育能力。化療副作用 40歲卵巢受損最嚴重35歲的安小姐藉由不孕門診的治療,終於懷了期待以久的第二胎,然而懷孕5週後,卻遭診斷罹患乳癌。在醫師建議下,安小姐忍痛捨去胎兒,卻擔心化療影響後續生育能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杜世興醫師說,生育年齡的乳癌病患若接受化療,可能導致卵巢功能破壞,造成暫時性停經,甚至有些會演變為永久性停經,影響生育能力;據統計,35歲以下病患的發生率約為20%、35~40歲約為50%、40歲以上約70%。北醫附醫婦產部不孕症科主任王家瑋表示,化療會影響排卵能力,若原本的卵巢功能異常,化療造成的損傷也越大,化療前凍卵是一個選擇,而日後能否成功懷孕,主要取決於凍卵當時的年齡;待病患的腫瘤治療告一段落,即可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植入受精卵。篩檢比例低 早期乳癌僅占3成7人在沒有生病時,都以為疾病不會找上自己,安小姐呼籲婦女朋友,不要忽略任何異狀,有問題應儘早就醫。杜世興醫師提醒,台灣第0期與1期的早期乳癌個案,僅佔所有乳癌的37%,主要是國內的乳癌篩檢率太低,國人常因怕痛、忙碌等原因,拒絕乳癌篩檢,他說,只要避免在檢查前食用含咖啡因製品,避開生理期前檢查,就可以減低疼痛感,籲女性應重視乳癌篩檢,以期早期發現病治療。

別輕忽小腫瘤 HER2陽性乳癌易復發、轉移

別輕忽小腫瘤 HER2陽性乳癌易復發、轉移#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可分為許多亞型,其中約有25%屬於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接受體密度過高,大幅增加腫瘤的生長與分裂,並有較高機率轉移與復發,俗稱HER2陽性乳癌。每12人就有1個會在5年內復發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陳訓徹醫師指出,從該院的研究資料中呈現,HER2陽性早期小腫瘤患者,平均每12人就有1個會在5年內復發。就像50多歲的林小姐於12年前,意外在鎖骨附近發現一顆2公分腫瘤,醫師判定為乳癌第二期,且屬HER2陽性,雖然她當下就決定切除並接受化療,不料6年後仍然復發,甚至已經轉移,讓她歷經了十多次化療。過去,大家認為小於2公分的無淋巴轉移HER2陽性乳癌患者,是屬於低復發風險的族群。但近年國外臨床實驗發現,即使是1到2公分、無淋巴轉移的HER2陽性小腫瘤,三年內的復發風險可達10.3%,相較於HER2陰性乳癌有更高的復發率。預防復發  是治療首要目標台灣乳房醫學會黃俊升理事長表示,過去HER2陽性乳癌屬於較惡性的乳癌,在治療上相當具有挑戰性,隨著乳癌篩檢的政策推行,早期乳癌病人增長率最高,預防復發,甚至提高治癒的可能,是醫師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曾令民醫師說,在治療轉移性乳癌患者時,能夠延緩疾病惡化、增長病人的「無化療期」,對於醫師和病人都是相當重要,因為每一次的惡化,就意味著病人要再次接受化療,這對病人的身心負擔都很大,也會影響病人對於治療的意願。為減少反覆化療帶來的不適及副作用,黃俊升說,現在有抗HER2標靶藥物,藉由搭配化療,可針對癌細胞治療,免除化療的副作用,他也建議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牛奶、豆漿致乳癌?國健署:無關聯

牛奶、豆漿致乳癌?國健署:無關聯#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乳癌居女性癌症發生首位,每年約有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讓人為之震驚,各種有可能的致癌食品,都讓女性們避之唯恐不及,曾有報導指出,少喝豆漿、牛奶,可以預防乳癌發生,然而國健署表示,牛奶與乳癌的關聯,國際上並無定論,民眾毋須恐慌,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牛奶與乳癌無關 少喝反造成骨質疏鬆日前曾有媒體報導,常喝牛奶的歐美、澳洲人乳癌發生率也數倍於飲用量較低的日本、印度,國民健康署表示,牛奶與乳癌有無關聯,國際上並無定論,建議民眾毋須恐慌,且由於牛奶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若長期攝取不足,反而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等問題,據統計,國人有9成以上每日鈣攝取量均未達標,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多攝取乳品,補鈣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勿錯失補充鈣質的有效途徑。除了牛奶外,也有不少人認為豆漿、山藥等食物會誘發乳癌因子,然而國健署防癌組長吳建遠說,其實只要正常飲食不過量,並不會造成乳癌的發生。3撇步 乳癌防治教戰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明確指出,吸菸、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才是造成癌症死亡的主要危險因子,國健署提醒民眾,面對乳癌,拒菸酒,少吃高油脂、多運動、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異常者定期追蹤,才能有效防治。1) 健康吃/飲食西化是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例如炸雞、薯條、蛋糕甜點等,然而高油脂食物,卻是誘發雌性素分泌的原因,進而導致乳癌風險增加,民眾應秉持少油、少鹽、少糖的料理方式,達到健康飲食的預防原則。2) 快樂動/瑞典研究指出,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成,因此,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運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建議民眾應養成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的習慣,以降低罹癌的風險。3) 定期篩/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標。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日前女藝人余苑綺傳出發現胸部有腫塊,並伴隨乳房疼痛及分泌物,目前仍在確診中。事實上,近年門診有類似症狀的年輕女性患者比例明顯增加,一名未婚25歲年輕女子因乳房有腫塊及流出紅色分泌物,再加上有乳頭疼痛症狀,就自認是罹患乳癌而不敢告訴家人及男友,甚至在求診時因壓力過大而在診間痛哭並表示想與男友分手,所幸經醫師診斷後發現,該名女子為乳腺症並非乳癌,不須治療只要觀察即可。乳腺症症狀似乳癌 務必接受乳房檢查才確診對此,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乳腺症的臨床症狀常會跟乳癌混淆。當乳腺症發生時,也會在乳房摸到腫塊,且乳頭可能也有分泌物流出,另外也可能產生自發性疼痛或乳頭按壓疼痛,通常發生在月經週期剛開始之前,因為發生在適逢生育年齡女性的比例偏高,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罹患乳癌,雖乳腺症發生的確切原因並無一定的說法,但有可能是因體內雌激素平衡發生紊亂導致。池醫師說,該名女子的乳腺症屬良性,通常不需要治療,只需觀察,在停經後會自然消失。但也因為與乳癌症狀雷同,建議有相關症狀的女性,仍要接受乳房專科醫師的診察才能確定,切莫忌諱投醫而造成自我壓力,若疼痛症狀十分強烈,可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式,而在臨床上,良性乳腺疾病發展成乳癌的可能性非常低。4不1檢查 定期確保乳房健康池醫師也呼籲,女性應有自我健康檢查的觀念,要留意乳房健康的變化,觀察疼痛的周期、腫塊與分泌物等,20~30歲的年輕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超音波乳房篩檢與自我檢測,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飲酒、不攝取過量咖啡、不吃高脂肪飲食,避免體內賀爾蒙的不平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