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

改善女性3類尿失禁 中藥補腎加運動

改善女性3類尿失禁 中藥補腎加運動#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灣女性生性保守、害羞,私密處「生病了」總是難以啟口,不好意思就醫,尤其是年長女性。約70歲的沈女士面有難色就醫,原來她有尿失禁的困擾。笑的時候會漏尿,咳嗽時也會漏尿,一個晚上起來上好幾次廁所,擔心自己是膀胱無力還是怎麼了?也因為年紀這麼大還要包尿布,覺得自己面子掛不住。尿失禁類型分3種 產後、高齡、神經病變都有關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說明,造成尿失禁的原因有許多,應先了解致病因素再行治療。常見尿失禁的分類有3種,「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滿溢性尿失禁」:1)應力性尿失禁/運動、咳嗽、笑、舉重物、跑步時,腹部壓力突然增高,尿液漏出。常發生在多產婦、停經後、肥胖及曾接受過骨盆腔腹部手術(如子宮全切除)的婦女身上,主因是骨盆底及尿道肌肉變鬆弛。2)急迫性尿失禁/強烈尿意突然發生,無法憋住而造成尿液滲漏。常見於腦中風患者或老化,研究顯示,年紀愈大,罹患急迫性尿失禁的機率愈高。3)滿溢性尿失禁/通常是因為神經病變(如糖尿病或骨盆腔手術後)造成膀胱長期無法排空,導致患者膀胱變大、缺乏收縮力,無意識到膀胱容量已接近滿溢程度而繼續儲尿,而發生尿失禁。常發生在罹患子宮頸癌,接受子宮根除性切除手術的婦女身上。補脾固腎中藥 搭配運動改善尿失禁如何發現家中母親的尿失禁問題,中醫有「望、聞、問、切」可以應用。(1)望:觀察是否經常換褲子或不喜歡出遠門,是否常表現肢冷畏寒,因尿失禁患者常表現出腎陽虛的症狀;(2)聞:媽媽身上是否出現尿騷味;(3)問:關懷詢問是否有泌尿道煩惱;(4)切:答案確定,要積極鼓勵或陪伴就醫。陳建閔醫師表示,早期許多婦女必須幫忙農事,甚至產後若遇農忙,無法休養太久,導致年長後常有應力性尿失禁問題,可能是因為骨盆底部支持尿道括約肌及膀胱頸的肌肉鬆弛。中醫可以健脾補腎調整體質,補充一些補脾固腎的藥物,如山藥、芡實、益智仁等;並教導運動以改善尿失禁等症狀,如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日常及社交生活品質。

年過40女性注意!3招揮別尿失禁

年過40女性注意!3招揮別尿失禁#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陳女士已停經3年,最近開始出現頻尿情形,晚上也常常睡不好。咳嗽、打噴嚏、大笑或運動時,尿液都會不自主漏出,讓她感到非常困擾。為此也開始減少自己最愛的逛街和旅遊行程,而變得很不快樂。陳女士的困擾,其實也是部分更年期婦女會經歷的健康問題。40歲以上女性 近2成發生尿失禁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尿失禁發生原因是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降低了道前壁的支撐力(膀胱前壁與尿道),因此發生骨盆腔脫垂與尿失禁,經歷過懷孕生產或骨盆腔大手術的婦女,也可能發生尿失禁。飲水、排尿正常 3招擺脫尿失禁更年期婦女常見的尿失禁類型有3種,第1名是「應力性尿失禁」,婦女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就會發生漏尿;其次是「急迫型尿失禁」,想尿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漏尿,「混合型尿失禁」指上次2種狀況同時出現。婦女們常困擾,要喝多少水?是否要喝少一點?即使用護墊,也時常擔心有無異味,整天濕濕的感覺更不好受。更害怕性生活時發生無法控制的漏尿,出門時時找廁所而不敢出門。國民健康署提供婦女朋友們3招,擺脫尿失禁困擾,提升生活品質,找回自信:1)生活規律、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導致腹部壓力的習慣,例如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用力及憋尿。2)適當飲水及排尿習慣/避免膀胱過度擴張及小便太少,建議每小時飲用100至150cc或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喝水量最好達到1500至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至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3)凱格爾運動及專業治療/尿失禁大多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引起,可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強度,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採用現代外科手術治療,幫助解決尿失禁困擾。

講座/認識尿失禁與照護須知

講座/認識尿失禁與照護須知#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頻尿、夜尿甚至尿失禁,已經成為台灣中高齡族群常見的困擾,若不趁早就醫診斷與治療,不但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外;嚴重時可能影響社交生活,對工作及家庭形成無形的壓力。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由國內醫療、護理及照護等專業人才組成,成立至今20年,持續為照顧台灣民眾下尿路健康而努力,今年亦特別成立病友會,期許能更直接提供民眾正確的觀念。5月12日將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樓1001會議室舉行尿失禁防治衛教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尿失禁防治協會民眾衛教活動暨病友會成立大會時間:107年5月12日(六)下午14:00-17:00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樓10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報名:02-2219-2771

改善產後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增強肌肉

改善產後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增強肌肉#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產後1年多的39歲婦女,因觸摸到1個無痛陰道腫塊就醫。檢查發現會陰橫肌收縮力道偏弱,導致陰道口擴張及尿道外翻,診斷為外陰鬆弛併尿道膨出。因無其他臨床症狀,醫師建議加強持續凱格爾運動,並做體重管理,3個月後門診追蹤。骨盆功能依靠盆底肌肉、腹部肌肉、橫膈膜運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鄞愉文表示,正常的骨盆功能需依靠身體盆底肌肉、腹部肌肉及隔膜區塊和諧運作。腹部肌肉(腹肌)由3組肌肉組成,(1)收縮小腹的腹直肌,負責支撐腹內臟器不使其位移而導致生理機能障礙、(2)使你有腰身的腹斜肌、(3)產時可強化胎兒產出的腹橫肌。鬆弛受損的腹肌不但使身材變形,更易造成腹腔壓力不穩定傳導,增加骨盆腔障礙的發生。鄞愉文解釋,盆底肌肉又分有關性功能的淺層肌群以及主要支撐腸道與膀胱穩定運作以及孕期負重的深層肌群。盆底肌肉隨著負重工作、生育、老化及疾病等及營養狀態變動而改變。橫膈膜的運作功能與呼吸息息相關,也和盆底運作相關,不正常的橫膈膜運動,如束腰、束胸、吸菸及慢性咳嗽等會導致不正常力量,經由圓柱狀的腹壁肌肉傳導至盆底肌肉造成盆底肌肉鬆弛,產生漏尿。控制體重、改善便祕、凱格爾運動改善漏尿,可從骨盆日常保健做起。包括控制體重、改善便祕、適度運動、作息規律、避免刺激性飲料及酒精、持續凱格爾運動、善用漏尿護理用品及穿著寬鬆衣物。凱格爾運動又稱骨盆底肌群收縮運動,降低產後尿失禁、預防子宮脫垂以及改善陰道鬆弛,有助增強纖維肌肉、增加血流量和對盆腔區域的神經供應、恢復陰道肌張力和改善陰道健康。鄞愉文醫師提醒,當你發現有不隨意地漏尿行為,外陰腫瘤、陰道口擴張、陰道分泌物變多、外陰潮濕、搬提重物及打噴嚏時會漏尿或尿尿鎖不住時,就該就醫診察。在年度抹片時,若有以上這些症狀,可請婦科醫師幫忙檢視,及早就醫治療。

女性注意!憋尿、肥胖恐使膀胱脫垂

女性注意!憋尿、肥胖恐使膀胱脫垂#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女性患者,多年來下腹部隱約有不舒服下墜感,但並未就醫。近半年除了下墜感越來越嚴重,上廁所時也有一顆軟軟的東西掉出陰道,有時還會看到一些血絲狀的陰道出血。這幾個月上廁所,還有用力都解不乾淨的感覺,滴滴答答的膀胱脹尿不適,一直跑廁所。就醫才確診是第3度骨盆腔器官脫垂,膀胱長期脫垂壓迫,造成出口阻塞、解尿困難,術後追蹤3年未再復發。台灣女性3至5成骨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王萱說明,台灣約3至5成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或尿失禁,主動求醫者卻不到2成。多數女性羞於啟齒,或以為是生產和老化的自然現象,然而不論是骨盆腔脫垂或尿失禁,大部分都可以治療。女性生殖器位置與泌尿器官非常接近,下泌尿道功能障礙更是骨盆腔脫垂最常合併的症狀之一。手術前,醫師除了透過陰道內診評估脫垂程度外,也會經由尿路動力學檢查完整評估膀胱、尿道、骨盆底肌肉等下泌尿道功能,包含膀胱的儲尿及解尿症狀,例如頻尿、急尿、解尿困難及尿失禁等,作為手術時重要重建技術參考依據,並且作手術後追蹤比較的參考。懷孕、停經、擔重物、老化 均會導致器官脫垂女性子宮、膀胱、直腸等骨盆腔器官靠著骨盆底肌肉、筋膜和韌帶,穩穩支撐懸吊在骨盆腔上方,但懷孕生產、停經缺乏雌激素、常挑重物或老化,會讓骨盆底肌肉群萎縮鬆弛無法支撐,造成器官下墜或脫垂,甚至壓迫尿道,造成無法解尿或解不乾淨等症狀。脫垂依嚴重度可分為包括感覺陰道內有沉重感及好像有東西要掉下來的輕度脫垂;陰道下部可摸到一顆圓圓的球狀物的中度脫垂;或器官已呈現完全脫垂於體外的狀態的重度脫垂。若為輕度脫垂,可於生活起居調整,並避免腹壓急速上升的運動。不過許多婦女朋友都默默忍受,直到生活大受影響才勉強就醫,絕大多數就醫患者脫垂症狀已進展到必須進行外科手術的程度。減少憋尿 避免加重膀胱負擔除了不要諱疾忌醫,平日可以注意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加重骨盆腔負荷,少提重物或搬運貨物,減少腹壓造成骨盆腔鬆弛下垂,養成正常排尿習慣少憋尿,免得加重膀胱負擔等,好好愛護膀胱和骨盆。

婦女漏尿成因多 醫:共享藥物無效

婦女漏尿成因多 醫:共享藥物無效#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糖尿病史的75歲陳女士,患有「滿溢型尿失禁」,治療漏尿一陣子效果不錯,最近回診卻抱怨漏尿吃藥沒有效,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陳女士把藥物分給同樣有漏尿問題的妹妹跟小姑,因為3個人的漏尿病因各自不同,才會在吃了藥後還難以揮別尿失禁。尿失禁症狀表現不只一種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劉昕和指出,陳女士因神經病變影響膀胱收縮力,尿總是解不乾淨,陳女士的妹妹則是尿急憋不住,同時合併頻尿、夜尿症狀;陳女士60歲出頭的小姑既沒有頻尿、憋不住小便的問題,也不會有殘餘尿感,不過打噴嚏、咳嗽、搬重物時就會漏尿。劉昕和醫師說,陳女士的妹妹屬於「尿急性尿失禁」,只要有尿意感時會不自主收縮,小便憋不住就漏尿。建議在沒那麼尿急時先上廁所或調整喝水方式,用藥著重抑制膀胱敏感度或抑制膀胱收縮、加強放鬆,改善憋不住小便的狀況。醫:藥物絕對不能共用置於患者的小姑則是「應力性尿失禁」,只要出力時腹壓增加尿就會漏出來,多半發生在多產婦、停經,或是年紀大的婦女身上。「應力性尿失禁」比較適合做「凱格爾運動」增強尿道旁的肌肉張力,如果真的運動效果不好,漏尿仍然嚴重,再考慮手術治療。劉昕和醫師提醒,分享是好事,但藥物絕對不能共用。漏尿病因百百種,治療方法不一樣,最好由醫師看診,對症下藥才能根治。她強調,不要像陳女士一個人看病,3個人吃同一種藥,或諱疾忌醫吃成藥,吃到身體出問題就後悔莫及了。

講座/泌尿健康講座

講座/泌尿健康講座#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只男性排尿困難,許多女性也在生產後、步入中年後開始出現尿失禁困擾,近年來,泌尿問題甚至還有年輕化的趨勢。另外,泌尿障礙的起因有可能是源於慢性病。有鑑於此,臺北榮總將在北投健康服務中心舉辦衛教講座,首次講座由泌尿部醫師、護理師、檢驗師分享,針對尿失禁’排尿困難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並有免費尿流速檢查、備有精美小禮物,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泌尿健康講座時間:106年10月28 日 (六) 08:30~11:30地點:臺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1樓(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111號1樓)洽詢:03-8561825轉分機3470、5202或3548

避癌症危機 子宮、肌瘤一起切除行嗎?

避癌症危機 子宮、肌瘤一起切除行嗎?#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齡增長,子宮肌瘤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不少中年婦女早已完成生育任務,不想再忍受子宮肌瘤的種種症狀,以及避免日後一再復發,於是選擇將子宮連同肌瘤一起切除;但是這個決定會帶來哪些副作用呢?女性荷爾蒙刺激 子宮肌瘤越大越多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童寶玲表示,子宮的功能為孕育新生命,沒有懷孕的女性,每個月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月經,子宮肌瘤的形成原因是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肌肉層,隨著每次月經來潮,荷爾蒙反覆刺激進而造成子宮肌瘤的體積越長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直到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子宮肌瘤才會逐漸萎縮。子宮肌瘤生長位置 決定症狀表現若子宮肌瘤位置靠近子宮內膜,容易發生經血量過多、強烈痛經;子宮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腸胃道或輸尿管,會造成頻尿、尿不乾淨、無法排尿、便秘、腎臟水腫;子宮肌瘤靠近子宮內腔,則可能導致流產、不孕症。由於子宮肌瘤造成的種種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有許多婦女常詢問是否可以切除子宮肌瘤?童寶玲醫師表示,手術切除子宮肌瘤必須一顆顆取出,再將子宮縫合,可能發生腸沾黏,會導致便秘、腸絞痛,沾黏到輸卵管而造成不孕症,或是增加懷孕時子宮破裂的風險;但子宮肌瘤仍會持續復發,若沒有生育需求就建議將子宮切除。留意手術危險併發症 子宮次全切除副作用少子宮切除可選擇子宮全切除、子宮次全切除,但要留意手術的危險併發症。童寶玲醫師舉例,子宮肌瘤過大時,手術會增加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而子宮次全切除可保留子宮頸,切除的組織較少,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較低,同時可維持子宮頸周圍韌帶構造,比較不容易發生手術後尿失禁等問題。藥物治療為優先 傳統藥物副作用多童寶玲醫師認為,治療子宮肌瘤應以藥物為優先選擇,例如子宮收縮藥物、避孕藥、止痛藥,雖然可以暫時減少經血量,但有血壓升高、強烈胃痛等副作用,且藥物使用劑量容易越來越多,最後仍需手術切除子宮肌瘤;而注射抑制腦下垂體藥物,可暫時進入假性更年期,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但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失眠、心情鬱悶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更會造成骨質疏鬆,一旦停止使用,子宮肌瘤又會再復發。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 8成患者肌瘤萎縮近年國內已有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可阻斷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2個月,高達8成患者肌瘤萎縮、變小,同時減少月經出血量;即使停藥後,子宮肌瘤也不會長大。童寶玲醫師曾收治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子宮布滿百顆肌瘤,造成嚴重貧血,曾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接受肌瘤切除手術仍復發,經過使用新型黃體素口服藥物3個月後,經血量過多獲得改善,血紅素回到10g/dl,讓她終於不再愁眉苦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