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

熟女乾澀漏尿好惱人 此術助重拾性福

熟女乾澀漏尿好惱人 此術助重拾性福#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0歲婦女於46歲停經,近期出現會陰部與陰道搔癢疼痛情形,經診斷為萎縮性陰道炎,使用局部陰道荷爾蒙一年無明顯改善,因此嘗試陰道併會陰部雷射治療,治療兩次乾澀部分改善,全部療程結束搔癢疼痛也有改善,後續配合陰道與會陰部保濕保養,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且不排斥與伴侶性行為。輕微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可改善另名50歲女性於48歲切除子宮卵巢,術後一年出現打噴嚏時會尿失禁,有時沒特別狀況也會突然漏尿,醫師詳查是應力性尿失禁,建議做陰道雷射治療,經過完整療程僅嚴重咳嗽且同時脹尿才會尿失禁,之後每年固定做一次陰道雷射加強保養。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嚴嘉琪指出,漏尿是許多產後與中、老年婦女常遇到的困擾,除影響生活品質,尿騷味也會影響人際交往。而荷爾蒙失調造成的陰道乾澀、搔癢甚至疼痛也常發生於生產完的產婦、哺乳中媽媽、更年期婦女與癌症患者,影響性生活不協調,嚴重時平常隱隱作痛或覺得私密處有被火灼傷的疼痛感。過去女性患者常隱忍到很嚴重才就醫,嚴嘉琪醫師表示,現今女性自主、醫療意識抬頭,醫療資訊透明普及,民眾對私密處困擾了解程度提升,許多中年女性一有症狀即就診,輕微或中度尿失禁可藉由凱格爾運動或生理回饋治療改善,嚴重尿失禁則需手術治療。陰道雷射治療 不需麻醉無傷口嚴嘉琪醫師表示,經過凱格爾運動或生理回饋治療仍無改善,可嘗試最新的陰道雷射治療法,此雷射療法施行時間快、不需麻醉、沒有傷口,僅需在術前依術式範圍抹擦局部麻醉藥膏及剃除毛髮,施行過程不會感到疼痛,只有在陰道口及會陰施作時會有熱感,術後約一周可恢復正常性行為。另需注意如有糖尿病或蟹足腫體質,要提前告知醫師討論;懷孕婦女需暫緩施行,但如果是施作後發現懷孕,則沒有關係,可繼續安心懷孕、暫停療程即可。

產後漏尿好崩潰!3招教妳這樣改善

產後漏尿好崩潰!3招教妳這樣改善#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漏尿,顧名思義就是指尿會不由自主地流出,光是想像這樣的畫面,就知道這是個多讓人困擾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有些運動可以改善尿失禁,一起來了解吧!   尿失禁、漏尿是個令人尷尬的事情,尤其媽咪們在生產前後,更容易發生,藝人Ella就曾因產後膀胱脫垂尿失禁問題進行手術治療。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漏尿?來看看醫生怎麼說~ 尿失禁的定義? 茂盛醫院婦科主任林于翔醫師表示,尿失禁是指尿不由自主地流出,如果會影響日常生活,再來考慮後續的處理。 尿失禁的種類? *應力性尿失禁:這是孕婦與產後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當咳嗽、跑步、大笑時,就容易尿出。 *急迫性尿失禁:與頻尿相關。膀胱會不由自主過度收縮,導致來不及去廁所解尿就尿出來。 *滿溢性尿失禁:尿道狹窄阻塞,當膀胱過脹,就會容易尿出。 *功能性尿失禁:神經受損或老年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因膀胱功能異常而不慎尿出。 如何改善尿失禁? 減少負重以減少腹壓,盡量不要穿過緊的衣褲。 生產完建議等產後3個月再做重量訓練;核心肌肉訓練如果強度不會過強,產後1個月即可做,若過強的核心肌肉訓練,也建議等產後3個月再開始做。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改善輕微尿失禁,如果產後做凱格爾提肛運動不會痛,剖腹產後可立刻開始做(但不能用到腹部的力量)、自然產後大約2週可開始。 少數長期尿失禁者須就醫,但並不是所有尿失禁患者都要動手術,磁波椅或陰道雷射也有助於改善。 產後尿失禁,多久會改善? 生產完1週內容易尿不出來,只要分段慢慢解尿即可,嚴重者則會用導尿管;生產完1週後會出現應力性尿失禁,大多在產後3~6個月可自行改善,如果沒改善,就要就醫。此外,有些人會因為尿失禁而不敢喝水,但喝水與尿失禁並無直接關係,而且如果因為尿失禁而不敢喝水,容易有感染或結石,所以仍要正常飲水。 尿失禁手術會有後遺症嗎? 如果已嘗試上述各種方式仍未改善,且尿失禁影響生活,才會動手術。有些人擔心婦科手術會導致脫垂或尿失禁,其實癌症手術才較易有這種問題,其他手術則通常不會有不良後遺症。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改善尿失禁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改善尿失禁#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子宮、膀胱及直腸膨出)、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等。特別是尿失禁,常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許多剛生產後的較年輕婦女也常常有尿失禁、頻尿、急尿、及陰道鬆弛等困擾。對於懷孕及產後婦女中約有54%的婦女會受到生活品質上的影響,譬如:身體活動、旅行、社交生活、及情緒上還有性生活的影響等,的確很傷腦筋。36歲林小姐,3年前106年經剖腹產方式產下3,600公克的寶寶。喜悅之餘,卻開始有尿失禁的困擾。本想才第一胎、又是剖腹產方式生產應該不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吧?林小姐嘗試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即凱格爾運動)試著努力來改善或治療尿失禁,結果漏尿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的狀況,原來是因為不正常的用力腹壓把膀胱給硬擠出來了。於是林小姐至醫院就診,藉由詳細病史詢問及尿動力相關檢查後,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其實林小姐雖然是接受剖腹產,但是因為產程過長,產道及骨盆底肌已經造成傷害了。而骨盆底肌傷害一旦造成,就不是隨著時間可以自然改善的了。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建議可利用「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來治療目前的狀況。目前林小姐不僅尿失禁的問題漸漸改善,也提高了生活品質。隨年齡增加尿失禁情況會越來越明顯吳銘斌教授說明,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且隨著週數增加而增加。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傷害的影響而產生。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一直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就容易發生產後發生尿失禁,所以可以用來預測是否發生產後尿失禁。根據資料統計,許多產後尿失禁婦女從開始出現漏尿的困擾之後,隨年齡增加,尿失禁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積極治療是必要的。骨盆底肌運動較難正確做好吳銘斌教授指出,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為凱格爾運動)來改善尿失禁。會從48%調到32%也就是的改善了約三成。但是如果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如果沒有做正確的話,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骨盆底肌運動需使用到提肛肌中的「恥骨尾肌」收縮,不容易有明顯的動作或感覺,所以一般婦女較難正確地做好。利用「生理回饋」協助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所謂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來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其中一組感應貼片貼在外陰部皮膚,偵測骨盆底肌肉收縮情況;另一組感應貼片貼在下腹皮膚,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婦女的骨盆底肌運動情況會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成效部分依考科藍綜合文獻分析報告,「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相比,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提高等,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是改善尿失禁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如果前述各種療法都效果不彰,就需接受手術治療(尿道中段超迷你吊帶手術),可提供第二線治療方式成效良好。吳銘斌教授提醒,有產後尿失禁的婦女不要諱疾忌醫,勇敢的向醫師說出病症,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統計女性常有尿失禁的困擾,且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許多尿失禁的發生,與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調有關。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很多人不覺得這是疾病,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除了泌尿科或婦產科的醫療協助,中醫科也可以協助調整體質,改善尿失禁等症狀,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輕微的尿失禁不一定要服用藥物,可以先訓練肌耐力,可透過膀胱運動訓練—凱格爾運動或定時排尿等方式,來改善尿失禁的狀況;如果效果不佳或者情況較為嚴重,現代醫學也有藥物、手術來協助。中醫學會針對尿失禁的種類及體質做分辨,提供保養、減緩退化速度的治療:1)咳嗽、大笑、跳躍、搬重物時就漏尿:張慈文醫師表示這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多發生於運動時,腹部用力腹壓增加的情況。中醫學認為這主要與中下焦氣不足、氣虛下陷有關,導致骨盆腔肌肉韌帶萎縮鬆弛或者損傷後恢復緩慢,除了常見於生產後或停經後的婦女,另外與長期容易腹瀉、脾氣虛、脾虛下陷有關,這時候就要強化肌耐力及提升中氣。中藥方面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覆盆子、益智仁做治療。2)頻尿、來不及到廁所尿液就漏尿:這屬於急迫性尿失禁,主要是因膀胱肌肉痙攣引起,大多是發生在情緒緊張或是膀胱發炎的情況,中醫認為這類病患分屬於肝陰虛陽亢、或是濕熱下注的體質。急性發炎期可使用導赤散加白茅根做治療;慢性患者必須調理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可採用黃芩、生地、甘草、山茱萸、覆盆子等藥物;若是高齡者,則與腎氣虛、腎陰不足有關,可依照體質服用縮泉丸。3)中風、糖尿病、脊椎受傷造成神經受損:這就必須針對原本的疾病先做治療,輔助修復神經的藥材。正視排尿器官 耐心治療急迫性尿失禁是長期忽略排尿器官而衍生的問題,因此面對治療必須有耐心。隨著科技進步,對尿失禁的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病患對病情了解越多,對治療的參與越主動,療效也就越好。尿失禁不僅麻煩,還會造成社交上的困擾,民眾不要羞於治療,若有症狀應就醫,在中西醫聯手下,可以減緩症狀。

打噴嚏竟會漏尿!3招揮別女性尿失禁

打噴嚏竟會漏尿!3招揮別女性尿失禁#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過是感冒咳嗽、怎麼就漏尿了?」「用力打個噴嚏,竟然會尿失禁?」「是因為年紀大了嗎?怎麼連走路走著走著,也會漏尿?」即便是在診間,女病人們也一樣問得很不好意思。55歲的陳女士已停經3年,最近開始出現頻尿情形,晚上也常常睡不好。咳嗽、打噴嚏、大笑或運動時,尿液都會不自主漏出,讓她感到非常困擾。40歲以上女性 近2成發生尿失禁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尿失禁發生原因是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降低了道前壁的支撐力(膀胱前壁與尿道),因此發生骨盆腔脫垂與尿失禁,經歷過懷孕生產或骨盆腔大手術的婦女,也可能發生尿失禁。尿失禁類型分3種:造成尿失禁的原因有許多,應先了解致病因素再行治療。1)應力性尿失禁運動、咳嗽、笑、舉重物、跑步時,腹部壓力突然增高,尿液漏出。常發生在多產婦、停經後、肥胖及曾接受過骨盆腔腹部手術(如子宮全切除)的婦女身上,主因是骨盆底及尿道肌肉變鬆弛。2)急迫性尿失禁強烈尿意突然發生,無法憋住而造成尿液滲漏。常見於腦中風患者或老化,研究顯示,年紀愈大,罹患急迫性尿失禁的機率愈高。3)滿溢性尿失禁通常是因為神經病變(如糖尿病或骨盆腔手術後)造成膀胱長期無法排空,導致患者膀胱變大、缺乏收縮力,無意識到膀胱容量已接近滿溢程度而繼續儲尿,而發生尿失禁。常發生在罹患子宮頸癌,接受子宮根除性切除手術的婦女身上。3招擺脫尿失禁、提升生活品質、找回自信:1)生活規律、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導致腹部壓力的習慣,例如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用力及憋尿。一想到「從現在開始不能去廁所了。」就會立刻想去。因此請保持隨時都可以如廁的輕鬆心情,就不需要跑廁所。2)適當飲水及排尿習慣避免膀胱過度擴張及小便太少,建議每小時飲用100至150cc或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喝水量最好達到1500至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至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勿喝太多茶或咖啡這類含有咖啡因的飲料。3)凱格爾運動及專業治療尿失禁大多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引起,可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強度,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採用現代外科手術治療,幫助解決尿失禁困擾。透過踮腳夾毛巾的動作,就能鍛鍊內收肌群,並刺激骨盆周邊肌肉與下腹內側的腹橫肌,除了提高基礎代謝、幫助消耗熱量以外,也有助改善年紀或生產造成的骨盆底肌衰弱,避免漏尿、子宮脫垂。

尿失禁之苦難言?僅2成婦女就醫

尿失禁之苦難言?僅2成婦女就醫#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蘇女士多年來常有強烈尿液感,甚至來不及上廁所就尿溼了。白天不到半小時就又想上廁所,晚上睡眠也因此至少起來小便4、5次,長期使用護墊後發生會陰皮膚濕疹、反覆泌尿系統感染的問題,慢慢心情也變得憂鬱。為了這種擾人的「膀胱無力」症狀,蘇女士少喝水並避免參加社交及旅遊活動,出門前或每到一個地方就緊張找廁所並且先解一次小便。晚上頻尿讓她睡眠品質不良,白天無精打采。後來就醫確診「膀胱過動症」,以膀胱訓練、凱格爾運動搭配抗膽鹼藥物抑或交感神經調節藥物治療。經3個月積極配合治療,急尿、漏尿、頻尿、夜尿及失眠等症狀逐漸改善。蘇女士求好心切,接受膀胱內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治療,處置後臨床症狀改善,讓蘇女士重獲笑顏。全台近200萬婦女受尿失禁所苦 僅2成就醫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齡內表示,不想尿的時候尿出來,就算尿失禁。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為 18.6%。最常見的症狀為頻尿、夜尿、急尿、急迫性尿失禁,然而僅13%患者會求診。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統計,全台有近200萬婦女飽受尿失禁之苦,但只有2成的婦女會求助醫療,除了接受尿失禁是退化的自然現象,再者覺得丟臉、不好意思,或認為就算看醫生也好不了。許齡內醫師表示,尿失禁在臨床上大抵可分為4型: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和型尿失禁、及其他成因所致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與膀胱過動症,症狀是尿急、頻尿、憋不住小便,由於膀胱不服從大腦指揮,發生不隨意或過度收縮而引起,2個主要的成因為:1) 膀胱、尿道或是兩者的敏感度增加,例如反覆性尿路感染、停經後女性賀爾蒙缺乏造成膀胱與尿道黏膜萎縮、咖啡因過量攝取或不明藥物使用引發膀胱黏膜感知異常等。2) 膀胱的逼尿肌活性過強,例如腦中風、老人性癡呆、腦瘤、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造成膀胱逼尿肌發生不自主的收縮,使病人有急迫排尿的感覺或是覺得尿液外漏。急迫性尿失禁可分4層面治療 行為、藥物、手術、調整性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評估及診斷,許齡內醫師表示,主要以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三天的解尿日誌及尿路動力學檢查為主。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處理,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制定的規章總共分為4個層面治療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調整性治療。1) 行為治療/藉由解尿日誌,調整飲水習慣、減少便秘及膀胱訓練、生理回饋及骨盆底肌肉運動(凱格爾運動)來達到減緩症狀的目的。2) 藥物治療/藉由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增加膀胱容積的藥物作用,來達到減緩症狀的效果(如抗膽鹼藥)但這類藥物常會伴隨口乾、便秘、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最近發展專門治療膀胱過動症的新藥較對膀胱有選擇性減少收縮的效果,且減少其他器官副作用甚至不影響年長者的腦部機能;對更年期及停經期的非癌症婦女可考慮加上短期荷爾蒙補充。3) 手術治療或調整性治療/如電刺激治療、膀胱注射、膀胱加大整型術等。其中屬微創處置的方式為「肉毒桿菌素A膀胱內灌注」,以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具有直接調整膀胱表皮下神經及肌肉的敏感、膀胱可以獲得較高且穩定的藥物濃度、減少口服藥物間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減少全身性的藥物副作用的好處。正視排尿器官 膀胱過動症、急迫性尿失禁治療需耐心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出現,就是我們長期忽略排尿器官而衍生的問題,因此面對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療,是需要耐心的。許齡內醫師說,惟病況穩定後,口服藥物的使用可以減少或停止,但病況開始惡化時,給予補充治療則是必要的。隨著科技進步,對尿失禁的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膀胱內肉毒桿菌毒素A之注射治療膀胱過動症,是一個直接、有效,且安全的治療。病患對病情了解越多,對治療的參與越主動,療效也就越好。最重要的是醫師與病患都必須要有耐心,一點一滴地進行改善膀胱體質工程,才能使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尿失禁成為可能可治癒的疾病。

腹部用力就漏尿 女性應力性尿失禁

腹部用力就漏尿 女性應力性尿失禁#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過是感冒咳嗽、怎麼就漏尿了?」「用力打個噴嚏,竟然會尿失禁?」「是因為年紀大了嗎?怎麼連走路走著走著,也會漏尿?」即便是在診間,女病人們也一樣問得很不好意思。尿失禁的定義為尿液不自主地流出,臨床上稱為「漏尿症狀」。大致上可分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結構性尿失禁。中年及青年女性,主要為壓力性尿失禁與急迫性尿失禁,老年女性則以混合性尿失禁最為常見。女性的應力性尿失禁,主要可能原因為年齡、生產、婦產科疾病史、骨盆腔手術史,導致骨盆腔的肌肉鬆弛,致使尿道的括約肌鬆弛,而引發尿失禁。可能因為用力打噴嚏、咳嗽,致使腹腔的壓力上升,而導致尿失禁的產生。男性尿失禁的發生率低於女性,約為1比2。男性尿失禁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其次是混合性尿失禁。男性尿失禁的可能因素為年齡、下泌尿道症候群,如攝護腺肥大所造成的下泌尿道症狀;神經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以及曾經接受過攝護腺切除術所造成的神經或括約肌損傷。應力性尿失禁因為腹部用力,如咳嗽、打噴嚏等,造成腹部壓力上升,造成不自主漏尿,此時的膀胱逼尿肌是處於無收縮的一個狀態。在應力性尿失禁的受測者,會發現病人咳嗽時,腹壓會急速上升,造成膀胱內壓也上升,發現膀胱逼尿肌的壓力並不會明顯的上升,而且有漏尿的狀況。若是在膀胱逼尿肌過度反應(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於灌注時,會發現膀胱逼尿肌壓力明顯快速上升,且通常膀胱內壓會大於15公分水柱。尿道壓力檢測尿道壓力檢測臨床運用可以包括:● 最大尿道壓力:正常女性數據大約為100-120公分水柱。● 尿道閉鎖壓力,為尿道壓力減掉膀胱內壓的數值。● 尿道括約肌功能長度,為尿道大於膀胱內壓的尿道長度,正常值大約為3-4公分。● 最大尿道壓力,指的是尿道壓與膀胱內壓的差值的最大值,代表的是最大尿道壓力,尿道壓是開放尿道所需壓力的大小,尿道壓力又分為靜態尿道壓力與應力尿道壓力。女性受測者的靜態尿道壓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應力尿道壓力在檢測時,會請受測者不斷地咳嗽,以分析膀胱內壓力與尿道壓力的一個變化,有助於判斷女性的應力性尿失禁。正常的女性,其尿道閉鎖壓力在咳嗽時,尿道壓應該是大於0的,在壓力性尿失禁的受測者,其尿道壓數據是小於0的。括約肌肌電圖檢測目的,主要是用以檢驗當膀胱在收縮排尿時,尿道外括約肌是否有同步協調放鬆,臨床上常用以判斷病患是否為神經性膀胱、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甚至是骨盆腔手術後的一個影響,所造成的下泌尿道症狀。影像尿路動力學影像攝影檢查影像尿路動力學為執行尿路動力學時,同時配合下泌尿道的影像攝影,可更全面性的瞭解下泌尿道的動態排尿狀況,可運用於應力性尿失禁檢查時,用以排除不穩定的膀胱;也可用以檢測腹壓漏尿點壓力,也可用於定位膀胱出口阻塞的部位。總而言之,尿路動力學檢查的臨床目的,是提供一套客觀量化的下泌尿道系統數據,提供臨床醫師作為診斷與治療的依據。(本文摘自/尿路快意通/大塊文化)

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新手術降後遺症

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新手術降後遺症#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何忠憲先生曾因排尿不乾淨就診泌尿外科,當時疑似罹患攝護腺癌,卻因擔心影響性功能及生活品質,遲遲不願接受確定診斷和治療。後來癌症指數上升至7.92,才接受切片、檢查,確認為侷限性攝護腺癌尚未轉移。以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且採用新式雷氏空間保留法,術後狀況良好,追蹤3年多沒有復發,且完全沒有尿失禁,也保留「性」福生活。攝護腺癌可透過抽血檢驗初步判斷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百孚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統計男性癌症第5名、死亡率第6名,並且逐年上升。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根除,一般可以簡單地透過抽血驗PSA值做初步判斷,後續則需切片確認,加上骨骼掃描、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進行癌症分期。一般男性通常擔心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畏懼接受攝護腺癌手術治療,尤其以手術後尿失禁最令患者困擾,即使手術後逐漸恢復,但數個月甚至長達1年都必須穿戴紙尿褲的負擔和壓力,對生理、心理都是嚴重傷害。傳統開腹手術出血量大、風險大,可能導致尿失禁與性功能障礙,然而現代醫療專業技術進步,攝護腺癌手術後遺症已可大幅降低。以機械手臂執行手術 精準治療更安全機械手臂手術系統大幅改善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後遺症的嚴重度,加速復原的時程。因為機械手臂手術系統是結合了傳統手術(靈活自由的手腕角度)和腹腔鏡手術(傷口小低侵襲性)雙重優點,再加上放大的3D立體視野,透過電腦安全性設定把關,及術中超音波、血管分布螢光反應等各種尖端輔助設備,使泌尿系統手術更安全、復原更快、治療效果更好,特別是需要重建技術,更能突顯機械手臂的優點。王百孚主任表示,經科學驗證確認,治療攝護腺癌的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治療腎細胞癌的部分腎切除術、治療尿路上皮癌的腎輸尿管膀胱袖口切除術,這3種困難手術,以機械手臂執行比傳統或腹腔鏡手術更有實質效益。其中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又最成熟、最廣泛運用,在台灣也是目前唯一有健保給付手術費的機械手臂手術項目。50歲以上男性、有家族史40歲以上男性 建議及早檢查王百孚主任指出,院內統計結果顯示,雷氏空間保留法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針對於65歲以下、第2期內及有保留神經的攝護腺癌患者,第1週拔掉導尿管後可禁尿的比例高達78%,3個月以上都是100%,大幅提高患者生活品質。雖然攝護腺癌特性是發展緩慢,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演變成致命狀況,但治療方式已有長足進步,手術後遺症也降至很低,建議50歲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的40歲以上男性,還是要定期接受PSA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