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痛風和心肌梗塞有關聯?健保資料世代分析統計研究結果顯示,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無痛風患者高23%,此機率不分老少,20~44歲年輕族群亦需留意,一旦罹患痛風就需嚴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痛風患者即使控制良好 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齡75歲的盧先生,年輕時喜歡喝酒、吃肉,30年前某天突然腳關節腫脹疼痛,四處求醫後發現是痛風,醫師建議他從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於是酒不喝、肉也少吃了,並乖乖地規律服藥;幾十年來,痛風控制良好,並未造成生活上太大的不方便,但卻7年前因胸口不適被送進急診,緊急情況下動了心臟手術,體力已大不如前。長庚研究團隊發現,痛風造成的健康危機,除關節炎、痛風石沉積外,患者還可能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共病症,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中多項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不分年齡層 痛風患者罹心肌梗塞的機率皆高研究顯示,大於70歲的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風險為未罹患痛風者的1.11倍;45~69歲痛風患者則增1.24倍;20~44歲者風險更增高為1.59倍;對此,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羅淑芬醫師表示,過去痛風治療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現在治療應兼顧各種共病症,注意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才能確保患者健康。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工作太累、過勞、睡眠少,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台大醫院心臟內科蘇大成醫師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鄭雅文副教授研究發現,超時工作加上睡眠不足,心臟病風險增2~3倍。台大醫院花3年時間,研究工作時間、睡眠品質和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每週工時超過60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週工作40~48小時者的2.2倍;每天少於6小時睡眠者,比睡6~9小時者,冠心病風險高3倍,此研究結果已於去年12月發表於《國際心臟醫學期刊》。睡得少血壓高 心疾率隨之升蘇大成醫師表示,工時太長,易使勞工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變動能力較差,增加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此外,人的血壓在工作、清醒、警戒時相對較高,入夜、休息、睡眠時較低,因此若睡眠與休息時間過短或受到干擾,血壓無法即時恢復,就會越來越高。鄭雅文也表示,勞工不該只注意健檢、減肥和戒菸,也應重視睡眠和休息品質;建議老闆除了落實工時管理、調整工作量外,更應關心員工是否充分睡眠與休息。

平日缺乏運動者 罹大腸癌機率增約5倍

平日缺乏運動者 罹大腸癌機率增約5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利和生活品質的提昇,使得身體活動的機會逐漸降低,卻常攝取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就健康觀點而言,肥胖是目前最危險的因子,與心臟病、高血壓、膽囊疾病、糖尿病、肺活量減少、高脂血症及骨骼關節的疾病都有很密切的相關,然而它的危險程度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要健康多運動 拒絕疾病找上我平時加強運動,可藉以燃燒脂肪消耗身體過剩熱量。衛生局指出缺乏運動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是1.5至2.4倍,發生糖尿病的機會是2至4倍,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則是2至5倍,由此可知,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而且,湖西鄉衛生所歐主任淑豊表示「健康體能」是指人的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肌肉等都能發揮正常功能,而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在運動的同時,應注意是否有運動過勞現象,運動時身體感覺不適,應立即休息並停止運動,若不慎發生急性運動傷害時,請遵循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的4大緊急處理原則。有了運動的正確觀念與準備措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最後在大家以下3點注意事項,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1)運動前先做暖身運動(warm-up)並續做伸展運動5至10分鐘。2)運動後應續做緩和運動(cool-down)10至15分鐘,整個運動才算結束。3)運動時應使用適當裝備及護具。保持健康的秘密 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除了運動外,平時還要多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使它維持在正常範圍18.5-24.0內外,還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這樣才能保持健康體位。1)三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2)三少:少鹽、少油、少糖。3)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4)一沒有:沒有鮪魚肚。

英老翁健走近地球一圈 心臟病好了!

英老翁健走近地球一圈 心臟病好了!#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規律的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但似乎也能讓心臟病獲得良好的控制?許多老年人,時常因為心血管疾病而頻繁進出醫院,但英國就出現了一名77歲的男子,在二十多年前被醫師診斷出罹患心臟病,有鑑於他的父親與家人,都相繼因心臟病而死亡或進行「開心」手術,讓他下定決心每天至少健走五公里以上,這二十幾年來風雨無阻,目前累積的腳程已經逼近一圈地球,當然,他的心臟疾病也獲得控制。老翁:罹心臟病他很快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名老翁在1987尚未罹患心臟病之前,因為高血脂與膽固醇過高的情況,醫師早已勸他要勤運動,並且維持健康生活,但他遲遲不聽勸,直到心臟病真正找上他,且也淪為必須接受心臟手術的命運後,終於讓他決定「金盆洗手」與生活壞習慣告別,並且決定每日在醫生許可的範圍內,健走至少五公里以上。經過計算,老翁風雨無阻走了將近二十七年,至今累積的腳程(約3.46萬公里),幾乎已經逼近地球一圈,而他樂觀的表示,對他來說,得了心臟病是發生在他身上最好的事,心臟病讓他認清事實,如果沒有心臟病,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改掉生活壞習慣,早晚有一天可能就會因此死亡。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春節假期一過,寒流馬上來襲!今日新竹和淡水都出現8度左右的低溫,氣溫驟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呼籲大家留意保暖措施,尤其是長者跟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天氣的急遽變化,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就醫,確保自身健康安全。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1年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死亡人數高達3萬3168人,平均每天有9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高血壓更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健康署提醒市民,氣溫降低時血管易收縮,使得血壓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呼籲民眾寒流期間一定要注意保暖,手套、襪子和保暖衣物不可少,帽子及圍巾保暖頭頸部亦重要。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6大「驅寒保暖」要訣,幫助民眾遠離心血管疾病引發的猝死或中風威脅:1)控制病情、監測血壓/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注意保暖/寒流來襲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手套、襪子、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缺一不可。3)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易出現超低溫情況,有運動習慣的民眾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4)泡湯留意溫度/天冷民眾喜歡泡湯驅寒,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時,注意溫度勿超過40℃,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5)飲食定量、並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情緒起伏太大,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情況。6)留意心臟病及中風徵兆/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時,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英研究:每日多走2000步 降8%中風威脅

英研究:每日多走2000步 降8%中風威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步行有益健康!英國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每天多走2000步,可降低8%中風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萊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近期發表一項關於步行與健康的研究,是針對全球40個國家共9306名成人作調查,運用每天計步器的紀錄,評估其與患病風險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每日多走2000步,可使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降低8%;而每日多走4000步,相當於服用降血脂藥物可達到的效果,而健走不會有藥物的副作用,對健康更有益。研究人員也表示,其實只要透過簡單的運動就能改變自身的健康狀態,大家可養成健走的好習慣。

每天一蘋果 降低患中風、心臟病風險

每天一蘋果 降低患中風、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常聽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說法。現在蘋果又多了項好處,可以幫助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據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民眾每天吃一顆蘋果可以幫助降低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蘋果對心血管的健康幫助跟藥物有類似作用,且還沒有副作用!這項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讓心臟病和中風患者,服用使膽固醇降低的藥物或者讓50歲以上的患者每天吃一個蘋果,而後對結果進行分析,並推算兩者可減少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人數,結果發現每天服用司他汀類藥物的人,可減少死於心血管疾病人數達9400人;但如果每天吃蘋果,同樣可以減少8500人死亡。而且,蘋果具有抗氧化的功效,因為其所富含的類黃酮能幫助人體對抗發炎和病毒反應,對身體十分有益。而專家們也說就算不是吃蘋果,每人每天都應該多吃蔬果,同樣對身體有益。英國調查也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並沒有依照建議每天吃五份蔬菜水果。專家也說如果每天都多吃一份蔬果,每年就可減少約1萬多例因血管疾病死亡的病患。

高血脂使血管阻塞 心臟病發率高常人1.8倍

高血脂使血管阻塞 心臟病發率高常人1.8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經5年追蹤後發現,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分別是常人的1.9倍、1.5倍及1.8倍。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鴻猷指出,膽固醇濃度會在50歲時達到高峰,且男性通常比女性高,但婦女在停經後,膽固醇濃度直線上升,甚至超過同年男性。當過多低密度膽固醇在動脈囤積時便會形成斑塊,使血管逐漸變硬、變厚,甚至彈性變差,當血流受阻時便會產生心絞痛,若血流變弱甚至完全停止時,心臟肌肉便開始壞死,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肌梗塞。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去年女性心臟病死亡人數為6869人,為女性的第二大死因,女性心臟病死亡率在停經後以每5歲增加1倍,張鴻猷醫師說,降低血脂可有效減少36%非致死性的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疾病,建議每天膽固醇攝取量小於250 mg、飽和脂肪酸攝取小於總熱量的7%、控制體重、規律運動等即可減少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