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英研究:每日多走2000步 降8%中風威脅

英研究:每日多走2000步 降8%中風威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步行有益健康!英國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每天多走2000步,可降低8%中風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萊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近期發表一項關於步行與健康的研究,是針對全球40個國家共9306名成人作調查,運用每天計步器的紀錄,評估其與患病風險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每日多走2000步,可使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降低8%;而每日多走4000步,相當於服用降血脂藥物可達到的效果,而健走不會有藥物的副作用,對健康更有益。研究人員也表示,其實只要透過簡單的運動就能改變自身的健康狀態,大家可養成健走的好習慣。

每天一蘋果 降低患中風、心臟病風險

每天一蘋果 降低患中風、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常聽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說法。現在蘋果又多了項好處,可以幫助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據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民眾每天吃一顆蘋果可以幫助降低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蘋果對心血管的健康幫助跟藥物有類似作用,且還沒有副作用!這項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讓心臟病和中風患者,服用使膽固醇降低的藥物或者讓50歲以上的患者每天吃一個蘋果,而後對結果進行分析,並推算兩者可減少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人數,結果發現每天服用司他汀類藥物的人,可減少死於心血管疾病人數達9400人;但如果每天吃蘋果,同樣可以減少8500人死亡。而且,蘋果具有抗氧化的功效,因為其所富含的類黃酮能幫助人體對抗發炎和病毒反應,對身體十分有益。而專家們也說就算不是吃蘋果,每人每天都應該多吃蔬果,同樣對身體有益。英國調查也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並沒有依照建議每天吃五份蔬菜水果。專家也說如果每天都多吃一份蔬果,每年就可減少約1萬多例因血管疾病死亡的病患。

高血脂使血管阻塞 心臟病發率高常人1.8倍

高血脂使血管阻塞 心臟病發率高常人1.8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經5年追蹤後發現,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分別是常人的1.9倍、1.5倍及1.8倍。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鴻猷指出,膽固醇濃度會在50歲時達到高峰,且男性通常比女性高,但婦女在停經後,膽固醇濃度直線上升,甚至超過同年男性。當過多低密度膽固醇在動脈囤積時便會形成斑塊,使血管逐漸變硬、變厚,甚至彈性變差,當血流受阻時便會產生心絞痛,若血流變弱甚至完全停止時,心臟肌肉便開始壞死,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肌梗塞。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去年女性心臟病死亡人數為6869人,為女性的第二大死因,女性心臟病死亡率在停經後以每5歲增加1倍,張鴻猷醫師說,降低血脂可有效減少36%非致死性的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疾病,建議每天膽固醇攝取量小於250 mg、飽和脂肪酸攝取小於總熱量的7%、控制體重、規律運動等即可減少心肌梗塞與冠狀動脈疾病。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101年台北市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排行第2、3和8名,且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5歲以上罹患心臟病者佔5.3%,40-64歲佔6.1%,即每16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病,65歲以上達21.9%,約每5人就有1人患心臟病,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因此政府呼籲,護心運動不可少,做好預防疾病5大招,才能免於威脅。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是運動不足、飲食習慣不良、抽菸、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子,且心血管病變所引發的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易失能症狀常造成家庭巨大的衝擊。因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原則:「測量血壓、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健康檢查」,建立好的生活型態,從「心」開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近日氣候變化差異大,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因此,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懂得預防、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並遵守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招,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預防5大招 患病機率少又少「第1招」-定期量測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高血壓患者最好每日測量血壓。「第2招」-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食蔬果並控制食鹽及脂肪攝取量。「第3招」-維持規律運動: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維持正常體重。「第4招」-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不抽菸、少喝酒,緩和自己的情緒及壓力。「第5招」-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者每年應定期檢查。

心臟病患病族群?! 護心教學告訴你

心臟病患病族群?! 護心教學告訴你#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2007年調查台灣地區5895位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發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1.5倍、1.8倍及1.9倍。調查結果也顯示,BMI大於24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BMI小於24的人的1.4倍,腰圍超標(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1.5倍,因此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維持標準體重、血糖、血脂、血壓維持正常,能進一步守護心臟健康。從小習慣影響一生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指出每一個年齡層及每一族群都會罹患心臟病,而從小的生活習慣就會影響心臟病的發生。今年世界心臟日的主軸特別提出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並對5-17歲的小朋友提供護心訣竅,鼓勵小朋友從小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而18歲以上民眾也應該遵循護心之道,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遠離三高及肥胖,以降低心臟病的威脅! 5-17歲-健康習慣從小培養1. 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WHO建議小孩每天應該至少有60分鐘中等到費力的身體活動。2. 定時、共餐、少零食:多陪孩子吃飯或共餐,並培養孩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避免孩子在非正餐時間食用過多零食及點心。3. 無菸家庭:在家裡創造無菸的環境,並且避免小孩暴露於2手菸。18-64歲-維持健康習慣,定期測量檢視1. 每週5次30分鐘運動:每週5次、每次30分鐘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可降低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身體活動包括運動、做家事、陪小孩玩及跳舞等。2. 注意鈉鹽及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攝取:過量攝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鈉鹽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因過量攝取脂肪會造成血管堵塞,鈉鹽過量攝取會造成血壓升高,應注意飲食減鹽。3. 戒菸、拒菸:戒菸並避免二手菸。4. 了解健康數值:護心從關心自己的幾個健康數值做起,應該要了解自己身體的五大密碼:BMI、血壓、血糖、血脂肪及腰圍,透過定期檢查及紀錄這些重要數值,使你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65歲以上-減少熱量,漸進運動,注意身體變化1. 減少熱量攝取: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所需的熱量也會變少,除了持續保持攝取富含蔬果的飲食外,也要降低熱量的攝取,以維持健康。2. 漸進運動:從短時間的身體活動開始,並漸漸增加活動時間、頻率及強度,並在身體狀態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的活動。3. 戒菸、拒菸:長者也應該和18-64歲的族群一樣,戒菸並避免二手菸的暴露。4. 了解健康數值:隨著年齡增加,血壓、血糖及血脂的數值也有增加的傾向,長者應更加注意自己的數值,並遵循醫師的治療處方,包括用藥及生活型態改變等。

「減肥」吃對時間 事半功倍

「減肥」吃對時間 事半功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俗話說早餐要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餐盡量吃的少,這才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對於減重者來說,為了減少熱量的攝取,他們也有一套對於飲食的標準:如早餐可以吃得像國王、午餐只能像公主,晚餐就要吃得像乞丐,現在科學家也驗證了這個準則,透過飲食時間的差異,減重效果大不同。對照實驗 早餐吃越多越瘦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首先針對93位肥胖女性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是早餐組和晚餐組,食物總熱量一天不超過1400卡,進行12週的觀察,早餐組飲食方式:早餐攝入700卡、午餐500卡、晚餐200卡;而晚餐組則是相反,早餐200卡、午餐500卡、晚餐700卡,且早晚餐是供給相同的食物,來做對照實驗。結果發現,早餐組產生的生長素和誘發食慾的荷爾蒙有明顯減少的傾向,科學家解釋,這不只是所攝入食物的影響,也和我們何時吃下食物有重大的關係,這將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結果的差異是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生理周期的影響,肥胖期刊(journal Obesity)指出,適當的飲食時間能有效控制體重和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相同食物不同時間吃 瘦身成效不同台拉維夫大學教授丹尼拉‧傑庫包維茲(Daniela Jakubowicz)表示,一天所食的食物和在何時飲食都會影響身體消化、處理食物的方式,因此早餐組的成員在實驗結束後體重平均減少17.8磅、腰圍少了3吋,而對照組(晚餐組)僅減少7.3磅、腰圍小1.4吋,顯示出就算每天攝入的食物相同,不同時間吃下這些食物,影響身體的結果也不一樣。飲食的時間正確連帶影響調節飢餓的荷爾蒙,早餐組(相對晚餐組)有明顯較低的甜點欲望,且胰島素、葡萄糖和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較低,減少了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風險。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大家都知道,若患有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應該要多運動、節食、少吸菸、少喝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荷蘭最近一場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指出,若再加上充足的睡眠,更能夠促進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多動+少吃+少菸+少酒+多睡=遠離心血管疾病荷蘭醫學研究團隊追蹤1萬4000名男性與女性長達10年之久,研究結束時,共有600名研究對象患有心血管疾病,另有129已死亡。研究結果證實,多運動、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適量喝酒,以及不吸菸等4大要素對心血管疾病有正向影響。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降低57%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減少67%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神奇的是,若再加上7小時以上充足的睡眠,好習慣的預防效果會更強,可降低65%的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更能降低83%。國民健康守則多一條 睡多睡好保健康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的教授Grethe S. Tell直言,「這項研究要傳達的訊息就是睡眠是重要的健康要素之一,充足的睡眠和其他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一般民眾能在家中自我保健的好方法。」睡眠充足能夠促進心血管健康,但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就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然而,睡眠不足確實會讓人精神不濟,難以入睡也是常見困擾。英國心臟基金會護士Doireann Maddock建議,有睡眠困擾的人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並避免在睡覺前吃大餐。若長期為睡眠問題所苦,還是得尋求醫生幫助。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代謝慢性疾病,不僅會導致高血糖,還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質代謝,導致血管壁損傷、狹窄,誘發冠狀動脈硬化、發生冠心病等,其心肌梗死發病率、死亡率遠高無糖尿病患者且發病早,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患併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率比起一般人高出2倍,40歲以上糖尿病患有2分之1至3分之1死於心臟病。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造成心血管損害及罹病風險遠高於一般人,大部份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受到損害、感覺遲鈍,在平時出現心肌缺血時不易察覺,一旦發生嚴重疼痛,就可能已是心肌梗死,因此又被稱作「沉默的心肌梗塞」,尤其有糖尿病又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知名藝人戎祥、茂伯都因心肌梗塞過世,兩者都有血糖過高的病史。張鴻猷又說,動脈硬化是一種老化過程,但若有糖尿病、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抽煙、不愛運動等危險因子民眾,血管就更容易提早老化,糖尿病患者中併發貧血也十分常見,並以腎功能受損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為甚,若患者於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嚴重腎功能受損或高風險蛋白尿,應及時另作貧血症檢測及轉至專科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