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研究:每天吃水果 不容易中風、罹心臟病

研究:每天吃水果 不容易中風、罹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逐年不斷攀升,而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人口,在台灣,則成了第二大死因,也因此,要如何防範高血壓與心臟病的產生,就成了民眾生活關注的焦點之一。英國有一份最新的研究指出,發現,每日吃水果達一百五十公克的人,罹患多項新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均大幅降低。此研究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根據針對中國多處鄉村與都市,高達四十五萬人的長期追蹤,所得出的結果。吃水果好處多 為何不吃?研究將這四十五萬人分為五組,分別為從不吃水果、每月一天吃、每周一到三天吃、每周四到六天吃與天天吃水果,追蹤長達七年發現,完全不吃水果的人,比起天天吃水果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分別下降一成五、兩成五、四成。其中,研究還特別針對早已罹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水果與死亡風險的分析,若這些病患能夠天天吃水果,和不吃水果的病患相比,整體死亡率則大幅降低了三成!研究人員指出,結果表示,吃水果對身體具有多項正面幫助,而每天攝取一百五十公克的水果,及可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中醫調自律神經 解決心臟老毛病

中醫調自律神經 解決心臟老毛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0歲女性病人,患有早發性心室收縮的問題,常常自覺心悸、頭暈、胸悶乏力,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經中醫師合併中藥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約兩星期,各項問題明顯緩解。心臟疾病當中,心律不整、狹心症及心絞痛等病人常併發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這些令人煩惱的症狀,除了心臟本身的因素,也常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尤其是夜間發作型心絞痛。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張仁旭醫師指出,這些症狀在中醫來說,由自律神經的方向切入治療,往往有不錯的效果,合併西醫的治療,可帶給病人較佳的生活品質以及生命保障。有時小部分病人對於西藥的反應不佳,中藥也可以給予良好的幫助。心臟問題牽涉廣 中醫多管齊下中醫使用中藥治療這類疾病的症狀,除了改善自律神經問題外,部分中藥例如附子、丹蔘等,甚至可以改善血塊和改變心肌血流狀況。更可合併針灸,包括耳針、例如心俞穴、內關穴、心點或者穴位藥物貼敷來加強治療成效。張仁旭醫師表示,心臟病牽涉問題廣泛,甚至和腦、肝、腎、肺等都有關聯,中醫藥多靶向治療的特性,讓病人的體質改變,和西醫藥的專一性治療一起使用,可以帶給病人較佳的預後。

中年男性壓力大?心肌梗塞發生率暴增3成

中年男性壓力大?心肌梗塞發生率暴增3成#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高工時,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辦公室,若男性到了中年,大多都須一肩挑起家庭重擔,壓力更是排山倒海而來,也因此造就我國中年男性,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在近五年來,暴增了三成之多。女性心肌梗塞風險下降 男性卻暴增根據近5年(民國98年至102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標準化發生率呈現持平(從每十萬人58.7降至57.0)。進一步依性別和年齡層分析發現,在性別部分,女性雖有下降,但男性卻有上升趨勢,且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在年齡部分,70歲以上男性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40~49歲的發生率卻從民國98年每十萬人76.4上升至102年的99.2,增加了3成以上,而心肌梗塞,是心臟疾病致死的主因之一。心臟病主要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肥胖、不運動等。依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結果,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五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1.9、1.5及1.8倍。體重過重(BMI大於24)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BMI小於24的民眾的1.4倍;腰圍超標(男性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1.5倍。提醒民眾,若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可怕的心肌梗塞,唯有維持良好的體重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及三高的纏身。

心臟病成國人第二大死因 牢記四招保心安

心臟病成國人第二大死因 牢記四招保心安#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心臟病已成為我國第二大死因,緊追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然而,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繁忙的工作生活,都讓心血管疾病對於民眾的威脅,不斷攀升,近五年來,中年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攀升了三成之多,顯現台灣男性,面對心血管疾病,更要多加謹慎,以下為國民健康署,所列出的護心四招,希望肩負整個家庭的男性,能夠好好注意,愛護健康:1)健康飲食/家中形成共食風氣,親子同桌享用美食,養成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飲食上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避免攝食過度加工或精緻食品,烹調則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2)規律運動/維持每週五次、每次 3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伸展操、做家事、陪小孩玩、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等,都能讓心臟更健康。父母也可鼓勵孩子多做家事,或到戶外走走,切勿長時間盯著電視螢幕、電腦或手機。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肯定益處多多。3)不吸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有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戒菸對心臟的好處立刻就能看到,戒菸一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降低5成;而戒菸5年後,中風機率幾乎與無吸菸習慣的人相同。4)定期檢查與控制三高/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此外,針對減重的相關問題,也可撥打「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的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每日上午九點至晚上九點提供國、台語免費電話諮詢服務,教導民眾「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方法。 

6招正確量血壓 預防心臟病、中風

6招正確量血壓 預防心臟病、中風#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目前台灣約有4百多萬高血壓患者,但其中竟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繼續讓自己暴露在高風險中,無形中提高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2減2多小撇步  遠離高血壓高血壓個案更應該要定期在家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幫助醫療人員瞭解病人血壓控制情形,也可顯示生活型態改變與高血壓藥物之控制情形。但有些人天天都量血壓,只是用錯方法,老是自己在嚇自己。因此,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醫師也提供量血壓時注意小技巧:1)前半小時最好不要運動、吃飯、抽菸或喝茶、咖啡、酒等具有刺激作用之飲料。2)量血壓前最好先坐下休息5分鐘,避免劇烈活動後直接測量。3)以坐姿量血壓,雙腳平放在地板上,不要翹腳。4)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水平塞進兩根手指為宜。5)不可以邊量血壓邊講話。6)第一次左右手都量,以後固定量血壓高的那一側。若發現兩臂的血壓值差異超過20毫米汞柱,就需向醫師報告。另外,對高血壓病人來說,除了定期就醫及規律服藥以外,健康的生活型態,更是幫助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把握二減二多小撇步,包括:減鹽、減重、多運動、多量血壓,才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樂閱讀/你吃對了嗎? 3套護心臟早餐組合

樂閱讀/你吃對了嗎? 3套護心臟早餐組合#心臟病

早餐是一天開始的活力來源,應該吃得豐盛均衡。理想的早餐內容要有五穀根莖類+蛋白質,最好還能加上蔬菜及水果,並將對心臟有益的食物加入早餐菜單裡。別忘了,早晨起床先喝一杯水,一則補充睡眠中自然出汗所減少的水份;並且有利內臟甦醒。空腹喝下去的水,馬上被小腸吸收,五分鐘就能進入血液,讓血液流通更順暢。也有助於通便,減少用力解便引起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早餐組合1)燕麥片+低脂牛奶+堅果+香蕉燕麥是被醫學專家推薦對心臟有益的食物,而堅果裡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血壓與膽固醇。香蕉是含鉀高的水果,有助加速鈉排出體外,維持心跳及血壓穩定,預防高血壓及中風。早餐組合2)鮭魚飯糰+無糖豆漿+蔬果沙拉如果沒時間自己打理早餐,在便利商店也有不錯的選擇。挑鮭魚飯糰而不要選肉鬆飯糰,避開多餘的鹽分及添加物,而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益。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黃豆裡含有纖維及植物固醇,有助穩定血糖,降低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壞的膽固醇(LDL)。早餐組合3)全麥三明治+無糖低脂優酪乳+番茄全麥麵包比白麵包不但營養完整,而且纖維的含量較高,不易使血糖波動,有助於排便,也容易產生飽足感。小番茄、橘子等容易攜帶的水果可到辦公室食用,補充維生素及各種抗氧化劑,保護心臟。(本文作者/張曉卉、謝曉雲)(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研究:擁有好鄰居作伴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研究:擁有好鄰居作伴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臟病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總是來無影去無蹤,且在全球的死亡人口中有3/1是因心臟病而引起,因此,在預防、降低風險方面,總是流傳著許多方法,但你知道嗎?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若有個好的鄰居,是能讓你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給予鄰居滿分者 比給1分者下降67%心臟病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針對5276人進行健康及退休研究計畫調查,其中有50人從沒心臟病史,過程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替自己的鄰居打分數,包括緊急時刻能依靠鄰居、能夠信任鄰居以及認為鄰居是友善的。結果發現,給滿分的參與者,比只給鄰居1分的人下降67%心臟病發的風險,此外,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曾指出關於鄰里之間及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於負面影響,好比速食餐廳的密集度、暴力、噪音、交通、空氣汙染、破壞公物行為及毒品使用等。雖然目前無法直接證實,鄰里關係會直接影響心臟病,但研究團隊認為鄰里的凝聚力有助於彼此從事散步等活動,進而改善動脈阻塞及其他疾病,目前次研究刊登於《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

樂閱讀/6個時辰 心臟病最容易發作

樂閱讀/6個時辰 心臟病最容易發作#心臟病

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 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1)吃完大餐後。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2)用力上大號。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3)異常激烈的運動時。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4)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5)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心臟病的時間是在早上。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6)以季節來看,冬天、通常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作者/張曉卉、謝曉雲)(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