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醫訊/心臟病簡介

醫訊/心臟病簡介#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號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102年已奪走17,694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2人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心臟內科李適宜醫師主講「心臟病簡介」,希望能透過講座增加民眾對心臟病的了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心臟病簡介時間:11月26日(三)19:00~20: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1008 社會工作室劉大任

男子患心臟病 竟是體內重金屬超標惹禍

男子患心臟病 竟是體內重金屬超標惹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我國飲食型態、用藥習慣等逐漸改變以及食安危機連環爆,使得台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愈來愈多,其中,台北就有一名男子,日前至健檢中心檢查,不料發現心臟有輕度的三尖瓣與二尖瓣閉鎖不全,頸動脈超音波檢測結果雖然正常,就在醫師摸不著頭緒之際,進一步發現,患者體內鉛與汞成分都超標,研判是體內重金屬過多所導致,醫師就指出,體內的重金屬含量,也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一。台灣每三人 一人頸動脈有異常有健檢中心的資料統計顯示,2011年~2014年9月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受檢人次,共1739筆資料,發現頸動脈異常者約為32%,若依性別分開計算,發現男女異常比例相近,男性異常比例約33%,女性異常比例約30%,換言之每三個人,就有一人頸動脈出現異常。家醫科李鴻科醫師指出,頸動脈有異常者,心臟血管有異常的可能性也較高,再者,頸動脈是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腦血管的通路,當頸動脈發生狹窄、硬化等問題,腦部容易缺血而造成腦中風。 時序進入秋冬,一旦發現有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症狀,應速就醫,然而心腦血管疾病初期常無病識感,易被疏忽,所以即便是平日無症狀,建議定期健康檢查。在健康檢查得過程中,健檢診所醫師納祖德說明,一旦發現心腦血管有異,即便程度輕微尚不需就醫治療,但需反省日常生活,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攝取,回歸正常作息並且避免緊張與抑鬱的負面情緒。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視自身狀況適量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抑制會造成血管堵塞的自由基活動,在運動方面,則是建議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近來盛行的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並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李鴻科提醒,即便超音波檢測結果正常,但若抽血檢查發現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類半胱胺酸等項目異常,或是重金屬檢測發現重金屬含量超標,都需注意,因為這些都是造成心腦血管病變的原因。而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高峰,因為低溫導致血管收縮、水分攝取少使血液變稠、餐飲無度攝取過多熱量等種種原因,均為觸發心腦血管發病的危險因子。

不可不知!發燒、呼吸急促是心病警訊

不可不知!發燒、呼吸急促是心病警訊#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一名剛出生7天的女嬰,因發燒、呼吸急促住院治療,而入院檢查時發現有明顯的心雜音,立即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是先天性心臟病-膜邊型心室中隔缺損,後來,在醫師給予利尿劑和強心劑後,病情已慢慢獲得控制和改善。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王嘉慶醫師表示,小朋友在做身體檢查時,偶爾會發現有心雜音,這是因為血流通過心臟振動而產生的聲音,並不全然是異常,有時候心臟構造正常的小朋友,在生病發燒或激烈運動後,也可能產生心雜音,但心雜音中不乏有些情況是因心臟構造異常所致。心室中膈缺損 在先天性心臟病中佔2成一般來說,正常心臟有左右兩個心室,中間有心室中膈做為分隔,而所謂的心室中膈缺損,指的是心室中膈上有了破洞,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在所有的先天性心臟病裡約佔了20%~25%,且依據缺損的位置有不同的分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第二型或稱膜邊型,但對於東方人來說,主要是以第一型特別多。王嘉慶醫師表示,心室中隔缺損大小會影響症狀出現的時機。小的缺損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較大的缺損可能在嬰兒時期造成餵食困難、呼吸喘、盜汗、體重成長過慢、容易疲勞,嚴重時則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缺損部分大 恐會引起心衰竭在治療方面,小的缺損通常不需要治療,僅需定期追蹤,確定沒有其他併發症,且有些較幸運的病患,在追蹤時缺損會完全自行癒合;而較大的缺損若引起心衰竭症狀,通常會先給予藥物以控制症狀,部分的缺損在追蹤時會自行變小,但有一部分則會因持續心衰竭,而必須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研究:天天喝果汁 易罹心臟病、高血壓

研究:天天喝果汁 易罹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普遍民眾都認為,喝果汁有益身體健康,可補充纖維質、維他命等,且對於減重、健身而言,也常被視為最佳飲品,但根據澳洲威斯本科技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一杯果汁者與偶爾喝的人相比,主動脈血壓明顯較高,並且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心絞痛,認知功能也會跟著受到影響。果汁熱量竟比可樂高研究人員Matthew博士表示,果汁中雖然含有人體所需的維他素,但卻含大量的糖,及少許的纖維質,因此,當民眾長期攝取果汁,恐會導致糖分攝取過多,進而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過去有研究指出,果汁每250ml中含有115卡的熱量,等同時喝下7匙的糖,還比可樂高,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民眾,每日攝取的糖分不應超過6匙,以免攝取過多糖、熱量,對身體造成負擔,而該研究目前刊登於《食欲》科學期刊。

年奪萬條命!每小時有2人死於心臟疾病

年奪萬條命!每小時有2人死於心臟疾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號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102年已奪走17,694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2人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高2倍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造成心臟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急性心肌梗塞,且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在年齡部分,70歲以上男性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下降趨勢,提醒中壯年男性,有了健康的身體,無論是打拚事業或是照顧家庭,才能無後顧之憂。把握4要點    保有「強心臟」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表示,心臟病主要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肥胖、不運動等,另外,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的民眾,未來發生心臟病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幸好,這些危險因子都能夠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控制,就能擁有健康:●健康飲食/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飲食上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規律運動/維持每週5次、每次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例如伸展操、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等,都能讓心臟更健康。●不吸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有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定期檢查與控制三高/善加利用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

研究:每天吃水果 不容易中風、罹心臟病

研究:每天吃水果 不容易中風、罹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逐年不斷攀升,而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人口,在台灣,則成了第二大死因,也因此,要如何防範高血壓與心臟病的產生,就成了民眾生活關注的焦點之一。英國有一份最新的研究指出,發現,每日吃水果達一百五十公克的人,罹患多項新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均大幅降低。此研究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根據針對中國多處鄉村與都市,高達四十五萬人的長期追蹤,所得出的結果。吃水果好處多 為何不吃?研究將這四十五萬人分為五組,分別為從不吃水果、每月一天吃、每周一到三天吃、每周四到六天吃與天天吃水果,追蹤長達七年發現,完全不吃水果的人,比起天天吃水果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分別下降一成五、兩成五、四成。其中,研究還特別針對早已罹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水果與死亡風險的分析,若這些病患能夠天天吃水果,和不吃水果的病患相比,整體死亡率則大幅降低了三成!研究人員指出,結果表示,吃水果對身體具有多項正面幫助,而每天攝取一百五十公克的水果,及可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中醫調自律神經 解決心臟老毛病

中醫調自律神經 解決心臟老毛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0歲女性病人,患有早發性心室收縮的問題,常常自覺心悸、頭暈、胸悶乏力,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經中醫師合併中藥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約兩星期,各項問題明顯緩解。心臟疾病當中,心律不整、狹心症及心絞痛等病人常併發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這些令人煩惱的症狀,除了心臟本身的因素,也常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尤其是夜間發作型心絞痛。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張仁旭醫師指出,這些症狀在中醫來說,由自律神經的方向切入治療,往往有不錯的效果,合併西醫的治療,可帶給病人較佳的生活品質以及生命保障。有時小部分病人對於西藥的反應不佳,中藥也可以給予良好的幫助。心臟問題牽涉廣 中醫多管齊下中醫使用中藥治療這類疾病的症狀,除了改善自律神經問題外,部分中藥例如附子、丹蔘等,甚至可以改善血塊和改變心肌血流狀況。更可合併針灸,包括耳針、例如心俞穴、內關穴、心點或者穴位藥物貼敷來加強治療成效。張仁旭醫師表示,心臟病牽涉問題廣泛,甚至和腦、肝、腎、肺等都有關聯,中醫藥多靶向治療的特性,讓病人的體質改變,和西醫藥的專一性治療一起使用,可以帶給病人較佳的預後。

中年男性壓力大?心肌梗塞發生率暴增3成

中年男性壓力大?心肌梗塞發生率暴增3成#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高工時,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辦公室,若男性到了中年,大多都須一肩挑起家庭重擔,壓力更是排山倒海而來,也因此造就我國中年男性,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在近五年來,暴增了三成之多。女性心肌梗塞風險下降 男性卻暴增根據近5年(民國98年至102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標準化發生率呈現持平(從每十萬人58.7降至57.0)。進一步依性別和年齡層分析發現,在性別部分,女性雖有下降,但男性卻有上升趨勢,且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在年齡部分,70歲以上男性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40~49歲的發生率卻從民國98年每十萬人76.4上升至102年的99.2,增加了3成以上,而心肌梗塞,是心臟疾病致死的主因之一。心臟病主要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肥胖、不運動等。依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結果,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五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1.9、1.5及1.8倍。體重過重(BMI大於24)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BMI小於24的民眾的1.4倍;腰圍超標(男性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的民眾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1.5倍。提醒民眾,若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可怕的心肌梗塞,唯有維持良好的體重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及三高的纏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