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美研究:每日跑步7分鐘 可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

美研究:每日跑步7分鐘 可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跑步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外,也可以抗憂鬱、消除疲倦等,日前美國艾奧瓦大學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只要跑步7分鐘,就算是慢跑,也能降低心臟病的死亡風險。該研究主要針對5.5萬名18~100歲的成人進行15年的調查,其中有25%的人平常有跑步習慣,而在調查過程中有3000多人過世,其中有1200多人死於心臟病。因此,研究團隊表示,將有跑步習慣與無跑步習慣的人相比,可降低30%各種死亡的風險及45%的心臟死亡風險,也因此他們的平均壽命也多了3年,不僅如此,而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先天性心臟病不自知 女大生路跑後突休克

先天性心臟病不自知 女大生路跑後突休克#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先天疾病的人,運動前更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變化!一位女大學生在參加路跑活動後,因為休克被送到花蓮慈院急救,經過急診與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努力搶救下,女同學終於康復出院,在治療過程中,她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胸悶痛、暈倒 恐是警訊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表示,因為冠狀動脈的開口異常,個案的冠狀動脈走在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當激烈運動時肺動脈壓力上升,壓迫到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短暫性缺血而引發心律不整,後續導致休克,所幸搶救及時,女同學才能恢復健康。除了先天性冠狀血管異常之外,劉維新醫師表示,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在運動前要更注重暖身,若是平常活動有出現胸悶、胸痛,甚至是不明原因暈倒的狀況,都應該趕快到醫院接受檢查。漸進運動才安「心」許多病患都會問:「醫師,我以後還能運動嗎?」劉醫師說,自己常常鼓勵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要培養運動習慣,但一定要量力而為,培養運動習慣要循序漸進,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醫師討論運動的方式與強度,如果有身體不適的狀況,一定要休息並且送醫治療,才不會讓健康的運動適得其反。 

不知有心病 三鐵常勝軍突發心肌梗塞

不知有心病 三鐵常勝軍突發心肌梗塞#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何先生是三鐵運動的常勝軍,但某日在家中運動後突然被發現倒地不醒。家人報案後,台北市消防局透過電話指導家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急救隊員趕到現場,便以AED進行電擊,成功回復心跳,後續心導管發現為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進行氣球擴張術並置放支架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黃彥彰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是國人主要死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應立即前往醫療機構尋求治療,才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過半心肌梗塞 不知有心血管疾病黃彥彰醫師表示,突然間心臟停止而產生猝死的個案中,約有9成是由心臟疾病所導致,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最常見。據統計,有一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發作前不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導致事前預防困難,提醒有家族史、三高、抽菸、肥胖者都是高危險群。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運動時出現心血管問題機會比健康正常的人要高出10倍,中等劇烈體力活動就有可能觸發心肌缺血情況。把握黃金6分鐘搶救黃彥彰提醒,很多猝死是在急性心肌梗塞後發作的數分鐘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後致死最常見原因是心室心律不整,而適時給予電擊去顫術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因為心臟驟停6分鐘內,依然有5成存活率,但是10分鐘後才進行電擊存活率就已大幅下降。此外,若未在4~6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術,就有可能因為血液灌流不足而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痛風和心肌梗塞有關聯?健保資料世代分析統計研究結果顯示,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無痛風患者高23%,此機率不分老少,20~44歲年輕族群亦需留意,一旦罹患痛風就需嚴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痛風患者即使控制良好 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齡75歲的盧先生,年輕時喜歡喝酒、吃肉,30年前某天突然腳關節腫脹疼痛,四處求醫後發現是痛風,醫師建議他從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於是酒不喝、肉也少吃了,並乖乖地規律服藥;幾十年來,痛風控制良好,並未造成生活上太大的不方便,但卻7年前因胸口不適被送進急診,緊急情況下動了心臟手術,體力已大不如前。長庚研究團隊發現,痛風造成的健康危機,除關節炎、痛風石沉積外,患者還可能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共病症,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中多項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不分年齡層 痛風患者罹心肌梗塞的機率皆高研究顯示,大於70歲的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風險為未罹患痛風者的1.11倍;45~69歲痛風患者則增1.24倍;20~44歲者風險更增高為1.59倍;對此,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羅淑芬醫師表示,過去痛風治療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現在治療應兼顧各種共病症,注意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才能確保患者健康。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工作太累、過勞、睡眠少,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台大醫院心臟內科蘇大成醫師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鄭雅文副教授研究發現,超時工作加上睡眠不足,心臟病風險增2~3倍。台大醫院花3年時間,研究工作時間、睡眠品質和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每週工時超過60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週工作40~48小時者的2.2倍;每天少於6小時睡眠者,比睡6~9小時者,冠心病風險高3倍,此研究結果已於去年12月發表於《國際心臟醫學期刊》。睡得少血壓高 心疾率隨之升蘇大成醫師表示,工時太長,易使勞工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變動能力較差,增加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此外,人的血壓在工作、清醒、警戒時相對較高,入夜、休息、睡眠時較低,因此若睡眠與休息時間過短或受到干擾,血壓無法即時恢復,就會越來越高。鄭雅文也表示,勞工不該只注意健檢、減肥和戒菸,也應重視睡眠和休息品質;建議老闆除了落實工時管理、調整工作量外,更應關心員工是否充分睡眠與休息。

平日缺乏運動者 罹大腸癌機率增約5倍

平日缺乏運動者 罹大腸癌機率增約5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利和生活品質的提昇,使得身體活動的機會逐漸降低,卻常攝取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就健康觀點而言,肥胖是目前最危險的因子,與心臟病、高血壓、膽囊疾病、糖尿病、肺活量減少、高脂血症及骨骼關節的疾病都有很密切的相關,然而它的危險程度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要健康多運動 拒絕疾病找上我平時加強運動,可藉以燃燒脂肪消耗身體過剩熱量。衛生局指出缺乏運動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是1.5至2.4倍,發生糖尿病的機會是2至4倍,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則是2至5倍,由此可知,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而且,湖西鄉衛生所歐主任淑豊表示「健康體能」是指人的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肌肉等都能發揮正常功能,而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在運動的同時,應注意是否有運動過勞現象,運動時身體感覺不適,應立即休息並停止運動,若不慎發生急性運動傷害時,請遵循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的4大緊急處理原則。有了運動的正確觀念與準備措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最後在大家以下3點注意事項,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1)運動前先做暖身運動(warm-up)並續做伸展運動5至10分鐘。2)運動後應續做緩和運動(cool-down)10至15分鐘,整個運動才算結束。3)運動時應使用適當裝備及護具。保持健康的秘密 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除了運動外,平時還要多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使它維持在正常範圍18.5-24.0內外,還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這樣才能保持健康體位。1)三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2)三少:少鹽、少油、少糖。3)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4)一沒有:沒有鮪魚肚。

英老翁健走近地球一圈 心臟病好了!

英老翁健走近地球一圈 心臟病好了!#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規律的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但似乎也能讓心臟病獲得良好的控制?許多老年人,時常因為心血管疾病而頻繁進出醫院,但英國就出現了一名77歲的男子,在二十多年前被醫師診斷出罹患心臟病,有鑑於他的父親與家人,都相繼因心臟病而死亡或進行「開心」手術,讓他下定決心每天至少健走五公里以上,這二十幾年來風雨無阻,目前累積的腳程已經逼近一圈地球,當然,他的心臟疾病也獲得控制。老翁:罹心臟病他很快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名老翁在1987尚未罹患心臟病之前,因為高血脂與膽固醇過高的情況,醫師早已勸他要勤運動,並且維持健康生活,但他遲遲不聽勸,直到心臟病真正找上他,且也淪為必須接受心臟手術的命運後,終於讓他決定「金盆洗手」與生活壞習慣告別,並且決定每日在醫生許可的範圍內,健走至少五公里以上。經過計算,老翁風雨無阻走了將近二十七年,至今累積的腳程(約3.46萬公里),幾乎已經逼近地球一圈,而他樂觀的表示,對他來說,得了心臟病是發生在他身上最好的事,心臟病讓他認清事實,如果沒有心臟病,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改掉生活壞習慣,早晚有一天可能就會因此死亡。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

6招防天冷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春節假期一過,寒流馬上來襲!今日新竹和淡水都出現8度左右的低溫,氣溫驟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呼籲大家留意保暖措施,尤其是長者跟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天氣的急遽變化,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就醫,確保自身健康安全。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1年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死亡人數高達3萬3168人,平均每天有9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高血壓更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健康署提醒市民,氣溫降低時血管易收縮,使得血壓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呼籲民眾寒流期間一定要注意保暖,手套、襪子和保暖衣物不可少,帽子及圍巾保暖頭頸部亦重要。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6大「驅寒保暖」要訣,幫助民眾遠離心血管疾病引發的猝死或中風威脅:1)控制病情、監測血壓/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注意保暖/寒流來襲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手套、襪子、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缺一不可。3)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易出現超低溫情況,有運動習慣的民眾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4)泡湯留意溫度/天冷民眾喜歡泡湯驅寒,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時,注意溫度勿超過40℃,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5)飲食定量、並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情緒起伏太大,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情況。6)留意心臟病及中風徵兆/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時,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