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臟病成國人第二大死因 牢記四招保心安

心臟病成國人第二大死因 牢記四招保心安#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心臟病已成為我國第二大死因,緊追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然而,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繁忙的工作生活,都讓心血管疾病對於民眾的威脅,不斷攀升,近五年來,中年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攀升了三成之多,顯現台灣男性,面對心血管疾病,更要多加謹慎,以下為國民健康署,所列出的護心四招,希望肩負整個家庭的男性,能夠好好注意,愛護健康:1)健康飲食/家中形成共食風氣,親子同桌享用美食,養成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飲食上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避免攝食過度加工或精緻食品,烹調則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2)規律運動/維持每週五次、每次 3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伸展操、做家事、陪小孩玩、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等,都能讓心臟更健康。父母也可鼓勵孩子多做家事,或到戶外走走,切勿長時間盯著電視螢幕、電腦或手機。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肯定益處多多。3)不吸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有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戒菸對心臟的好處立刻就能看到,戒菸一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降低5成;而戒菸5年後,中風機率幾乎與無吸菸習慣的人相同。4)定期檢查與控制三高/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此外,針對減重的相關問題,也可撥打「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的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每日上午九點至晚上九點提供國、台語免費電話諮詢服務,教導民眾「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方法。 

6招正確量血壓 預防心臟病、中風

6招正確量血壓 預防心臟病、中風#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目前台灣約有4百多萬高血壓患者,但其中竟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繼續讓自己暴露在高風險中,無形中提高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2減2多小撇步  遠離高血壓高血壓個案更應該要定期在家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幫助醫療人員瞭解病人血壓控制情形,也可顯示生活型態改變與高血壓藥物之控制情形。但有些人天天都量血壓,只是用錯方法,老是自己在嚇自己。因此,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醫師也提供量血壓時注意小技巧:1)前半小時最好不要運動、吃飯、抽菸或喝茶、咖啡、酒等具有刺激作用之飲料。2)量血壓前最好先坐下休息5分鐘,避免劇烈活動後直接測量。3)以坐姿量血壓,雙腳平放在地板上,不要翹腳。4)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水平塞進兩根手指為宜。5)不可以邊量血壓邊講話。6)第一次左右手都量,以後固定量血壓高的那一側。若發現兩臂的血壓值差異超過20毫米汞柱,就需向醫師報告。另外,對高血壓病人來說,除了定期就醫及規律服藥以外,健康的生活型態,更是幫助血壓控制的重要關鍵,把握二減二多小撇步,包括:減鹽、減重、多運動、多量血壓,才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樂閱讀/你吃對了嗎? 3套護心臟早餐組合

樂閱讀/你吃對了嗎? 3套護心臟早餐組合#心臟病

早餐是一天開始的活力來源,應該吃得豐盛均衡。理想的早餐內容要有五穀根莖類+蛋白質,最好還能加上蔬菜及水果,並將對心臟有益的食物加入早餐菜單裡。別忘了,早晨起床先喝一杯水,一則補充睡眠中自然出汗所減少的水份;並且有利內臟甦醒。空腹喝下去的水,馬上被小腸吸收,五分鐘就能進入血液,讓血液流通更順暢。也有助於通便,減少用力解便引起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早餐組合1)燕麥片+低脂牛奶+堅果+香蕉燕麥是被醫學專家推薦對心臟有益的食物,而堅果裡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血壓與膽固醇。香蕉是含鉀高的水果,有助加速鈉排出體外,維持心跳及血壓穩定,預防高血壓及中風。早餐組合2)鮭魚飯糰+無糖豆漿+蔬果沙拉如果沒時間自己打理早餐,在便利商店也有不錯的選擇。挑鮭魚飯糰而不要選肉鬆飯糰,避開多餘的鹽分及添加物,而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益。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黃豆裡含有纖維及植物固醇,有助穩定血糖,降低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壞的膽固醇(LDL)。早餐組合3)全麥三明治+無糖低脂優酪乳+番茄全麥麵包比白麵包不但營養完整,而且纖維的含量較高,不易使血糖波動,有助於排便,也容易產生飽足感。小番茄、橘子等容易攜帶的水果可到辦公室食用,補充維生素及各種抗氧化劑,保護心臟。(本文作者/張曉卉、謝曉雲)(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研究:擁有好鄰居作伴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研究:擁有好鄰居作伴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臟病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總是來無影去無蹤,且在全球的死亡人口中有3/1是因心臟病而引起,因此,在預防、降低風險方面,總是流傳著許多方法,但你知道嗎?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若有個好的鄰居,是能讓你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給予鄰居滿分者 比給1分者下降67%心臟病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針對5276人進行健康及退休研究計畫調查,其中有50人從沒心臟病史,過程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替自己的鄰居打分數,包括緊急時刻能依靠鄰居、能夠信任鄰居以及認為鄰居是友善的。結果發現,給滿分的參與者,比只給鄰居1分的人下降67%心臟病發的風險,此外,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曾指出關於鄰里之間及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於負面影響,好比速食餐廳的密集度、暴力、噪音、交通、空氣汙染、破壞公物行為及毒品使用等。雖然目前無法直接證實,鄰里關係會直接影響心臟病,但研究團隊認為鄰里的凝聚力有助於彼此從事散步等活動,進而改善動脈阻塞及其他疾病,目前次研究刊登於《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期刊》。

樂閱讀/6個時辰 心臟病最容易發作

樂閱讀/6個時辰 心臟病最容易發作#心臟病

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 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1)吃完大餐後。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2)用力上大號。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3)異常激烈的運動時。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4)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5)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心臟病的時間是在早上。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6)以季節來看,冬天、通常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作者/張曉卉、謝曉雲)(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美研究:每日跑步7分鐘 可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

美研究:每日跑步7分鐘 可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跑步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外,也可以抗憂鬱、消除疲倦等,日前美國艾奧瓦大學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只要跑步7分鐘,就算是慢跑,也能降低心臟病的死亡風險。該研究主要針對5.5萬名18~100歲的成人進行15年的調查,其中有25%的人平常有跑步習慣,而在調查過程中有3000多人過世,其中有1200多人死於心臟病。因此,研究團隊表示,將有跑步習慣與無跑步習慣的人相比,可降低30%各種死亡的風險及45%的心臟死亡風險,也因此他們的平均壽命也多了3年,不僅如此,而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先天性心臟病不自知 女大生路跑後突休克

先天性心臟病不自知 女大生路跑後突休克#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先天疾病的人,運動前更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變化!一位女大學生在參加路跑活動後,因為休克被送到花蓮慈院急救,經過急診與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努力搶救下,女同學終於康復出院,在治療過程中,她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胸悶痛、暈倒 恐是警訊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表示,因為冠狀動脈的開口異常,個案的冠狀動脈走在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當激烈運動時肺動脈壓力上升,壓迫到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短暫性缺血而引發心律不整,後續導致休克,所幸搶救及時,女同學才能恢復健康。除了先天性冠狀血管異常之外,劉維新醫師表示,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在運動前要更注重暖身,若是平常活動有出現胸悶、胸痛,甚至是不明原因暈倒的狀況,都應該趕快到醫院接受檢查。漸進運動才安「心」許多病患都會問:「醫師,我以後還能運動嗎?」劉醫師說,自己常常鼓勵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要培養運動習慣,但一定要量力而為,培養運動習慣要循序漸進,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醫師討論運動的方式與強度,如果有身體不適的狀況,一定要休息並且送醫治療,才不會讓健康的運動適得其反。 

不知有心病 三鐵常勝軍突發心肌梗塞

不知有心病 三鐵常勝軍突發心肌梗塞#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何先生是三鐵運動的常勝軍,但某日在家中運動後突然被發現倒地不醒。家人報案後,台北市消防局透過電話指導家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急救隊員趕到現場,便以AED進行電擊,成功回復心跳,後續心導管發現為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進行氣球擴張術並置放支架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黃彥彰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是國人主要死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應立即前往醫療機構尋求治療,才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過半心肌梗塞 不知有心血管疾病黃彥彰醫師表示,突然間心臟停止而產生猝死的個案中,約有9成是由心臟疾病所導致,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最常見。據統計,有一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發作前不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導致事前預防困難,提醒有家族史、三高、抽菸、肥胖者都是高危險群。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運動時出現心血管問題機會比健康正常的人要高出10倍,中等劇烈體力活動就有可能觸發心肌缺血情況。把握黃金6分鐘搶救黃彥彰提醒,很多猝死是在急性心肌梗塞後發作的數分鐘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後致死最常見原因是心室心律不整,而適時給予電擊去顫術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因為心臟驟停6分鐘內,依然有5成存活率,但是10分鐘後才進行電擊存活率就已大幅下降。此外,若未在4~6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術,就有可能因為血液灌流不足而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