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熱量

今年冬季冷氣團發威,來份熱呼呼火鍋最對味。現在坊間火鍋店大多以吃到飽為號召,火鍋料的款式也愈來愈豐富,大伙相聚,談笑之間,很容易就吃進過多熱量,長期下來,對健康是相當不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孟儀表示,要健康吃火鍋,首先要先避開吃到飽的店家,最好能選擇一人一份的日式小火鍋,且湯底選擇也相當重要。她說,食材在湯底久煮也會釋放出油脂,這時如果選擇的又是油脂含量相當高的麻辣火鍋,喝下肚熱量可是相當驚人。因此林孟儀建議,在選擇湯底時盡量以清淡為主,不僅可以煮出食材美味,更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另外,不論那一種湯頭,火鍋湯很容易越煮越濃,因此最好還是淺嘗即止,不可過量。林孟儀說明,吃火鍋最主要的部份就是火鍋料,火鍋料的選擇可是一大學問,各式丸類、餃類雖然美味,但大部分以五花絞肉作餡,脂肪含量及熱量都相當高。舉例來說,3個魚餃的熱量大約就有75大卡,相當驚人。她建議在火鍋料選擇上,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肉類選擇以瘦肉片為主,魚類及海鮮熱量較低;可搭配較多蔬菜或蕈菇類,不僅健康,也可增加飽足感。很多人吃火鍋一定要沾沙茶醬,殊不知沙茶醬的熱量非常驚人!林孟儀說,以市售常見的沙茶醬為例,每20公克就有154大卡,若再打入一顆蛋黃,不僅熱量爆表,膽固醇也不少。延伸閱讀「藥膳湯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16

冬至吃湯圓 營養師建議食用市售湯圓不要超過五顆

冬至吃湯圓 營養師建議食用市售湯圓不要超過五顆#熱量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是入冬之後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節慶的氣氛也愈來愈淡薄,尤其是不放假的節日,更容易讓人忽略,以致生活中少了許多可以抒解壓力、值得回味與記憶的美好事物。再忙,也別忘!明天12月22日為自己或與家人一起吃碗湯圓,象徵來年平平安安、圓圓滿滿。在此吃湯圓的季節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詹雅涵特別叮嚀大家,傳統湯圓分有大湯圓、小湯圓及包餡料的湯圓,依照料理方式又可區分為鹹甜兩種口味,湯圓主要由黏度較高的糯米製成,食用時務必記得「細嚼慢嚥」、「一次一小口」。詹雅涵說,市售包有餡料的芝麻或花生甜湯圓,一個約70大卡,4粒即接近一碗飯的熱量,有的堅果口味湯圓可能會加上含「反式脂肪酸」較多的油脂(俗稱白油者)製作,增加餡料的滑順口感,對於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者,應提高警覺,適量實用並應與主食類替換,以免總熱量攝取過多。一般成人包餡湯圓建議不超過五顆為宜,無餡小湯圓的油脂、鈉含量較包餡的甜鹹湯圓低,10顆小湯圓熱量約70大卡,但小湯圓常搭配糖水、紅豆湯或花生湯等食材,容易增加額外的熱量攝取,對於體重容易失控的民眾應特別注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提供二道「茶香爽口冬至圓」食譜與民眾分享,以綠茶清香口感搭配小湯圓、紅豆及砂糖做成「綠茶紅豆湯圓」。另以紅茶爽口口感搭配小湯圓,並加入桂圓提味取代砂糖,兩種口味每份熱量約170大卡,茶香爽口冬至圓簡易料理,營養減負擔,大家親手料理品嘗更美味喔!延伸閱讀「湯圓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643

秋節飲食小撇步 無糖勝有糖,「卡」計較

秋節飲食小撇步 無糖勝有糖,「卡」計較#熱量

中秋佳節團圓賞月之餘,各式月餅令人食指大動,烤肉大餐更不可少,如何才能過一個享受美食,又健康環保的節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幾個小撇步,供市民參考。國人在慶祝節慶時,講究豐盛,常超量購買,吃不完造成浪費,或因貯存不當,造成食物變質、腐敗,引起腸胃不適。衛生局呼籲市民於採購食品時要以適量、新鮮、天然、少加工為原則,同時衛生局指出冰箱只能延緩食品腐敗、變質的時間,並不能殺菌、防腐,擺放食物要適量,過度擁擠會影響冷氣流通,導致冰箱內冷凍(藏)溫度不足,因此要適量購買食品,如果能選購在地食材,不但減少運輸食物的『碳』里程,更能保證食品新鮮、好滋味。衛生局指出民眾烤肉多以攝取肉類為主,忽略了主食、蔬果類。若能將烤肉稍作變化,多吃蔬果、主食類既能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取量,更會增加飽足感,有效的減少肉類的攝取,以減少過多熱量與脂肪。例如將肉片搭配蔬果做成肉串,或是用生菜包覆烤肉食用,不但能有更多層次的口感,豐富的顏色變化,清爽不油膩。此外,還可將金針菇、絲瓜、蛤蠣利用鋁箔紙包在一起燒烤,可烤出別具風味的蛤蠣絲瓜,或使用時令蔬果製作生菜沙拉、涼拌菜。主食類可考慮吃些烤地瓜、烤玉米、南瓜或土司麵包等。在水果部分,中秋當令的水果-柚子屬於枸櫞類水果,維生素C含量比一般水果豐富,但是要注意薄薄2至3片就有60大卡熱量,過量攝食除了熱量高以外,也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腸胃道不適。市售烤肉醬鈉含量較高(平均每100公克烤肉醬含有2,200毫克鈉,約為5.5公克的鹽),長期食用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病的危險性,對於高血壓的患者也有不利的影響。所以不妨自製調味醬料,建議善用香料,如迷迭香、百里香、胡椒、蔥、蒜頭、洋蔥等調味,藉由不同的香味,辛味,豐富味蕾的感覺,減少鹹味的需求,就能有效減少鹽及烤肉醬的用量。而烤肉時搭配的可樂或含糖飲料,只會增加熱量攝取,對人體無益,建議放棄飲料,改喝自然又健康的白開水或礦泉水。為了口感或解膩,各式不含糖的茶品也是最佳選擇。另,傳統月餅含高油、高糖、高熱量,吃多了易致腹脹、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血糖升高,老人、兒童、腸胃功能不良、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攝取量。一個蛋黃約含有膽固醇250毫克,含有蛋黃的月餅也應謹慎食用。市售月餅平均熱量為300至600大卡(約等於8分滿1碗半至2碗半白飯),吃月餅時,可將月餅切成若干片,大家共同分享,細細品味。衛生局提醒民眾中秋節烤肉選購肉品,應選擇有CAS認證的優良肉品,或認明販售豬肉的攤販是否貼有屠宰衛生合格標誌,儘量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或已加工調味好的肉品;所準備的烤肉原料於調味後應放在冰箱中醃製,切勿存放在室溫下;於進食前須洗手,食物、水果須保持清潔;烤肉時應將食物烤熟再吃,生、熟食應分開盛裝於不同盤子並使用不同的筷子、夾子以避免交叉污染進而造成食品中毒。衛生局指出傳統烤肉使用木炭,炭烤後的肉類食品雖然香脆可口,但是在燒烤的過程中,肉類的油脂滴到木炭,燃燒產生的焦油及多環芳香烴化合物,都含有類似的致癌化合物,吃多了會增加罹癌的機率,此外,木炭燃燒會增加碳排放量,非常不環保。因此,衛生局建議民眾,在室內烤肉可以使用烤箱、插電的鐵板燒、火烤二用爐或用瓦斯爐煎烤。若到戶外則可使用攜帶型的瓦斯鐵板燒、瓦斯爐、或是在家烤好後帶到戶外食用,這些方法,都能享受到烤肉的樂趣,而且吃得更健康又能達到減碳愛地球的目標。衛生局提醒民眾如果使用木炭烤肉,要記得先在烤肉架(網)上舖一層鋁箔紙,避免生鮮食物與炭火直接接觸,減少致癌有毒物質產生。同時鋁箔紙易受酸性調味汁侵蝕,建議在燒烤完成後再加入酸性調味汁。相關訊息,歡迎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漢堡、速食愛好者注意!你知道吃下了多少熱量嗎?

漢堡、速食愛好者注意!你知道吃下了多少熱量嗎?#熱量

令人食指大動的漢堡、炸雞等速食食品熱量究竟是多少,在點餐前您知道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臺北市民朋友的健康權益著想,邀請麥當勞、肯德基、摩斯漢堡、漢堡王等4大速食連鎖業者,以方便市民朋友選購前就得知熱量資訊的方式及原則,針對店內販售之產品標示熱量,作為選購的參考,讓市民朋友更容易做出健康選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1年起推動「健康飲食新文化」運動,並輔導業者製作符合健康化的食品,及產品加標營養與熱量標示。今(99)年6月份特別輔導4大速食連鎖業者,針對速食產品之熱量標示,要求業者提出配套規劃,以便讓市民朋友吃速食也能有更健康的選擇。在衛生局的努力與速食業者的響應下,大型速食連鎖業者起帶頭作用,在店內明顯處或速食產品包裝容器外標示熱量與營養資訊。首先,衛生局要求4大速食業者將產品熱量直接標示於點餐板,或以海報、單張方式,以簡單、清楚、容易辨識的方式,讓消費者可在選購前就能先獲得熱量資訊。 其二,為引導兒童餐在點餐時能朝向更健康的選擇,因此將較健康或熱量較低之兒童餐餐點選項,置於點餐板上最顯眼處,以便於民眾優先選購。 第三,提供各款飲料杯容量資訊,並建議統一以毫升(ml)呈現,以方便消費者點餐選購,同時也是熱量資訊的參考。為使消費者在選購前能更容易的獲得產品熱量資訊,自99年7月起,4大速食連鎖業者,除原有的營養標示資訊之外,已陸續將產品熱量標示於「點餐板」或在點餐櫃旁張貼「熱量與營養標示海報」及在點餐檯上提供「產品營養標示單張」,做為市民朋友選購前的參考。而在兒童餐部份,業者分別以取消熱量較高餐點選項來配合,同時主動推出蔬菜相關產品,以供民眾增加攝取蔬果的機會。在飲料容量標示,目前各家業者均積極與國外總公司研擬相關事宜。隨著健康議題越來越受重視,食品的營養資訊也越來越全面,在提供市民美味、便利的速食餐點之際,亦應考量營養與健康。市民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108將有專人為您服務,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http://www.health.gov.tw/。延伸閱讀「熱量標示重要事項列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057

你的進食順序 可以看出是否容易發胖!

你的進食順序 可以看出是否容易發胖!#熱量

眼前是一桌豐盛的佳餚,包括香噴噴的白米飯、美味的紅燒排骨、清脆的花椰菜、甜美的羅宋湯、綜合水果盤,請問你會先吃哪一種食物?這不是請你做心理測驗,而是,由你的進食順序可以看出,你容不容易發福?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飲食習慣都一定是先動筷子吃飯,然後,配一些肉、魚,很多人就這樣地把一碗飯吃完了,最後覺得自己沒吃到蔬菜有罪惡感,所以就隨便夾幾口吃一下;之後再喝湯及吃水果。不過這樣的進食方式真的比較容易肥胖,因為先吃大量的精緻的米食,一方面很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二方面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並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一分泌以後,也很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如果我們每一餐可以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緩慢,不但能舒緩高血糖的問題,也能減少胰島素的快速分泌,不讓脂肪堆積得太快;所以,把握進食順序也是減重者應該注意的飲食細節:順序一:先吃蔬菜我自己有一個飲食習慣,就是每一餐我會拿一個盤子,把餐桌上所有我能看到的五顏六色的蔬菜都夾到我的盤子中,每餐一開始我吃的食物就是這盤五色蔬菜。減重者一定要把握著一個原則:「熱量密度」愈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又是高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含有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植化素」。我們可以把蔬菜想成在胃壁放置一個「柵欄」,這個「柵欄」可以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這對於延緩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幫助。記得蔬菜的烹煮方式應盡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是肉燥。順序二:喝湯吃完那一盤蔬菜以後可以喝一些湯,幫助剛剛那一盤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但記得在減重時,不要喝太多「濃湯」,應盡量選擇清湯為宜。順序三:吃肉、魚、蛋等蛋白質食物此時,你的胃已經快要半飽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補充每日的蛋白質需要,但要記得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溫油炸、煎的方式,因為不僅熱量會增加,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滷、蒸、燉的方式。順序四:吃米飯我們習慣吃白飯,但白飯滿容易讓血糖上升, GI值算是不低的食物,選擇最後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而且,此時應該不會感覺很餓了,就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過我們也不能不吃澱粉,所以最後再來吃飯這種方式,不但能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如果,能把白米飯換成五穀飯或是糙米飯,對於體重控制更是有幫助。順序五:最後吃水果很多人會覺得飯前吃水果能幫助消化,但若以減重的概念來看,我建議水果放在最後吃,因為水果多含單醣,而且很多水果的甜度很高是屬於高GI的食物,若是空腹吃水果,其實很容易使血糖上升,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時,建議多選擇甜度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番茄等。稍稍調整進食順序,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73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熱量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平均一週有半數以上採外食,容易選擇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長期下來小心健康拉警報。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一週平均外食高達11餐(約佔總餐數的54.0%),而且有3成(31.6%)每天喝含糖飲料,2成(21.0%)每天吃零食,15.4%的青少年每天吃宵夜,15.9%每天吃油膩食物,包括鹽酥雞、薯條、炸雞等,13.8%每天吃太鹹及醃漬的食物。該局以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飲食型態為範例,例如早餐吃日式飯糰和豆漿(480大卡),午餐吃漢堡、薯條和可樂(940大卡),晚餐吃小碗牛肉麵和珍珠奶茶(1,020大卡),再加上1碗泡麵當宵夜(435大卡),一天攝取總熱量竟高達2,875大卡。該攝取熱量與19歲、身高157公分、體重51公斤的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為2,050大卡相較,等於一天多吃進了825大卡,必須散步6.3小時、或騎腳踏車4.5小時、或快步走3.6小時、或爬樓梯2.9小時或跑步2.3小時才能消耗完。青少年如果沒有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消耗過多的熱量,連續1個月下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3.2公斤體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15至24歲的青少年樣本共259份(佔17.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局呼籲,在炎炎夏日口渴時盡量選擇喝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添加物與過多的熱量,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及2份水果,補充足夠的蔬果份量,以降低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補充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方面,15至24歲青少年BMI平均為21.0(標準差3.12),71.4%的BMI介於18.5至23.9的標準範圍間,16.9%的BMI過低(<18.5),11.8%的BMI過高(>=24)。延伸閱讀「BIM比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846

中醫師教你端午如何飽「粽」健胃

中醫師教你端午如何飽「粽」健胃#熱量

依照臺灣習俗,端午節到了天氣才轉為夏天,冬衣才真正可以收起來。的確,今年初夏,臺灣從南到北還不時處在滯留鋒面所帶來的梅雨之中,即使「立夏」這個節氣已經到了,在晚上出門時,還常常感覺涼風襲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吳建東說,最常見到的兩個問題為中暑及腸胃道疾病,中暑也因天氣逐漸炎熱,人體尚未適應炎熱天候,毛孔未開,汗不易流出,特別是時常出入冷氣房的人,更容易有外寒閉表,內生鬱熱,這種外寒內熱的狀況,汗不得出,熱不得通,於是就中暑了。吳建東接著說,另一個為腸胃道消化不良,病狀不像中暑在端午過後才漸漸發生,消化不良這個問題,在「立夏」之後就開始萌芽,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天氣漸熱,食物較春天容易腐壞,另一個原因則是吃過量粽子,而粽子特色就是為了能長期保存,且易於定型,常使用黏膩難以消化的糯米,為了口感以及經濟因素,常常放入膏粱厚味的滷肉、花生等等,最近甚至還使用到高膽固醇的海鮮類。吳建東舉例:病患陳先生長久以來就有消化不良問題,在幾年前甚至還發生過胃潰瘍,近日因親朋好友都送不少粽子,又香又好吃,一不注意多吃了幾顆,胃開始不舒服,一開始是胃脹,過一會打嗝都有粽子味道,後來慢慢變成有悶痛感及酸味冒出的症狀,甚至有時還想嘔吐。他解釋這種症狀,中醫名稱就叫做「傷食」,意思就是傷於飲食,伴隨著不同症狀,中醫也有不同治療方式。如果只是單純飲食過量,在家裡自己節制飲食,並且服用一些消食化積的食品即可,例如山楂、陳皮、麥芽之類,這些東西,中醫也常用來當做藥物使用;但若是有疼痛、嘔吐、吞酸、甚至惡寒發熱等等,就建議盡速就醫了。吳建東表示,一般食積導致的傷食,最常用的就是保和丸,裡面除了能夠幫助消化的藥物以外,還有一些清熱消炎藥物,對於食積導致的發熱也相當有效,但是住在都會區的人,常常進出冷氣房,在食積以外也常看到有體表受寒現象,則會考慮使用可治外感表寒,內傷濕滯的藿香正氣散,但若是平時脾胃比較虛弱,則平時就該用香砂六君子湯來調理。近年來,在端午節逼近的時候,常常看到粽子廣告,這邊出現一公斤大粽,那邊又出現包了鮑魚干貝的美味粽,從一顆二三十元,到一顆七八百元,民眾要怎麼樣將這些美食吃下肚又不傷身體呢?吳建東說,首先就是份量問題,因為粽子難以消化,所以要給腸胃更多空間來處理,也因為粽子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高,也要給身體足夠時間來消耗。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吃太多,但每個人的耐受量不同,可以消化的粽子量不同,因此建議由自己觀察,所謂食要三分饑,吃到感覺稍有飽的時候就該停口,有吃到美味即可。第二個方法,就是配合多纖維食物下肚,如蔬菜水果之類,一方面容易有飽足感,讓我們不會一下子吃得太多,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粽子在腸胃道內的消化,降低粽子待在腸胃道裡的時間,先前提到的山楂、決明子、陳皮、麥芽等中藥所組成的山楂決明飲,在此時也可以派上用場。其次就是在吃完之後,起來散散步,或是用手以右下左上的方式,輕輕摩擦肚皮,可以增加腹部氣血循環,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最後,當然記得要增加運動量,無論是怎麼樣的運動都好,吃下去過多熱量,也只有增加熱量消耗,才能將之平衡。吳建東還說,要是飲食不慎,腸胃問題已造成,如果是剛剛才造成的,則請趕快按壓手腕上方的內關穴,可以稍稍減輕胃部不適,但若是這樣子的毛病常常發生,則要另取小腿上的足三里穴,用來強化腸胃功能。內關:手臂內側,手腕橫紋上三根手指寬,在兩條筋的中間。足三里:小腿外側,膝蓋下四根手指寬的地方,在肌肉最豐厚處。 山楂決明飲:山楂一錢、決明子三錢、陳皮一錢、麥芽二錢,以1公升水煮,放涼後可當茶飲,或於飯前飲用,室溫則可,勿加糖或冰。

營養師籲:傳統粽子油脂高,五穀米粽不傷胃

營養師籲:傳統粽子油脂高,五穀米粽不傷胃#熱量

端午節將至,粽子已為家家戶戶應景的料理,而市售的粽子種類繁多,口味更是五花八門,然而,一般傳統粽子油脂、熱量、鹽分相對的較高,且纖維含量佔比相當少,對於慢性病患、需體重控制的民眾,甚至一般健康的人都不宜攝取過量。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室余佳馨營養師表示,市售的粽子大多由糯米所包裹而成,而糯米屬於支鏈澱粉類,較直鏈澱粉不易消化,且較易造成血糖升高,不坊可使用一些五穀雜糧(糙米、小麥、五穀米、燕麥代替…等),不但可以增加纖維攝取,也可以維持血糖穩定喔。以瘦肉代替肥豬肉,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也避免攝取過多油脂。余佳馨說明,對於有併發腎臟疾病的患者,不適食用雜糧類的食材代替之,可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對於有腎臟疾病的病人,建議可多使用一些低氮澱粉,如地瓜粉、澄粉、太白粉等來替代。若要添加蘿蔔乾,也可以自己在家製作,因市售的蘿蔔乾,無法知道食材來源,可能會有一些不合格的食品添加物添加過量的問題。鹹蛋黃的話可用像是一些青菜、菇類、筍子等等這些食材來代替,減少膽固醇的攝取,也可解決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余佳馨提醒民眾,因粽子有不易消化的特性,最好不要餐餐吃粽子,特別是老年人或有腸胃道潰瘍、消化道問題的患者,最好淺嚐即可,以免引起腸胃不適。一般市售粽子大約3-4份主食,熱量約相當於1碗白飯,需要控制血糖或體重之民眾,要注意適量食用,避免過量,造成血糖上升高。延伸閱讀「DIY健康粽子食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65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