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熱量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熱量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體重比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增加十到二十磅。更糟的是,每十年我們平均增加十磅的體脂肪,卻減少五磅的肌肉。就像研究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一樣,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安全又持久的減重方法。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世界愈來愈肥了。我們都罹患了全球肥胖症:一種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幼童在內的流行病。想要長期減重,除了遵循「少吃多動」的教條之外,目前並沒有證實有效的策略或是安全的藥物手段。而即使是「少吃多動」,也不是減重的保證。這是因為許多所謂的健康或低熱量食品也會讓我們失望。這些食品包括妨礙我們燃燒脂肪的食物,以及會引起食慾,讓我們幾乎不可能少吃一些的食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計算脂肪、澱粉的重量或是食物的熱量,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並且(或者)減掉過多的重量。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學習控制我們的血糖”。我們可以「從新排列」我們的基因密碼,不再儲存過多的脂肪,不再流失年輕的肌肉,因而我們可以讓身體的細胞回春。醫學博士尼可拉斯.裴禮康表示,我們甚至可以打開壓制食慾的基因,並且關掉指使身體儲存脂肪的基因。如果我們能夠防止血糖的蠢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預防發炎反應,因此就能夠預防胰島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如果胰島素濃度太低,我們就無法讓肌肉獲得養分,肌肉就會因此衰弱。如果胰島素濃度太高,就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因此身體就會儲存這些脂肪。經由兩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吃得過多或是吃些垃圾食物:(1)一天之中,在正餐和點心之間有些間隔,以免胰島素高高低低。(2)斷絕會刺激食慾的糖和澱粉食物,多吃些蛋白質、好的脂肪、水果和蔬菜。(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減重減肥常見Q&A

減重減肥常見Q&A#熱量

(一)問:我想請問一下,有沒有那種可以快速減肥的東西?但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金錢的?答:在現在人樣樣都追求速效的情況之下,很多人平時拼命的吃,又窩著不動,想說現在減肥的方法這麼多,到時候隨便用個減肥藥、減肥茶、節食來讓自己一口氣瘦下來,也可以傚仿名人在幾個月內就瘦了幾十公斤~,殊不知這樣速效減肥,不是瘦得快復胖的也快,就是該減的沒減到,還造成許多後遺症呢!(二)問:減肥外食手則?答:中式餐點,濃羹類的湯,儘量吃其中的菜餚,濃湯不要喝。避免糖醋、煎、燴、油淋等用油、糖份高的烹調方式;勿吃太鹹。烹調方式愈繁複的菜盡量少吃,加工愈多,熱量愈多,營養愈少。蔬菜可先多吃,填飽肚子,每道菜只挾一次,避免食用過量。甜點不宜吃,可吃適量新鮮水果/改變進餐次序,先喝湯+吃蔬菜+飯+最後再吃肉類。(三)問:如果我服用了減肥藥物是否要終身服用呢?答:國內現在合法的減肥藥物只有Xenical和Sibutramine,PPA(但是PPA這種藥物不能服用 超過3個月),大約在幾年前,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減肥藥物 "phenfen"被列為禁藥,像此種情形下就沒辦法長期服用了。況且,無論是何種藥物都會增加人體腎臟的負擔,如果要長期服用的話,最好有醫師的追蹤會較好。以健康的考量來看,最好是能配合其他的治療,如飲食、運動和行為治療等。(四)問:長期缺乏運動,肚子越來越大,不知道要如何減去肚子的脂肪?市面上賣的瘦身霜有效嗎?答:多上班族由於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且缺乏運動,很容易堆積脂肪在腹部的位置,而腹部脂肪屬深層脂肪,要有效解決,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改變飲食習慣,吃完飯後不要立即坐下或趴睡,最好能保持站立的形式,可以選擇散散步或整理一些東西,如此除了減少脂肪堆積外,還能幫助消化,因為飯後30分鐘內,如果保持不動的狀態,最容易形成腹部脂肪。再來就是走姿和坐姿要正確,走路時要抬頭挺胸、擺動手臂,如常環抱手臂在胸前,腹肌沒有出力,反而容易突起。擺動手臂走路,不僅消耗更多的能量,看起來也格外有精神。坐下時,也要讓脊背打直,不要將彎腰或挺腹,如此才能訓練腹肌,使腹肌有力而不易鬆垮。最後就是要配合運動,搖搖呼拉圈或隨時做一做仰臥起坐、伸伸懶腰,都能逐漸消除腹部脂肪,且使腹肌日益結實而不易再堆積脂肪(文案部份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 蔡豐州醫師提供,uho編緝部整理)

購買包裝食品前 先檢查”營養標示”

購買包裝食品前 先檢查”營養標示”#熱量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7月及8月份分別至轄內各大超商、各大賣場(含百貨公司)、雜貨店及觀光飯店進行市售包裝「冷藏」食品及「禮盒」標示稽查專案,分別檢查「冷藏」食品共計817種品項及「禮盒」產品共計302種品項,共查獲「冷藏」食品有2種產品標示不符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規定,產品來源均屬外縣市業者,已移請所轄衛生局依權責辦理,而「禮盒」標示查核均符合規定。    市面上的包裝食品琳瑯滿目,如何吃得均衡、營養又方便,衛生局建議除了認清標示外,大家一起來認識「營養標示」,只要在選購包裝食品時多花點時間,認清「營養標示」,瞭解食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作為選購的參考,就可減少營養素不均衡及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購買完整標示及營養標示的包裝食品,可藉由「營養標示」的呈現,了解買的東西含有什麼?吃了什麼?輕鬆的做好健康自主管理,衛生、安全又健康。「營養標示」項目包含有熱量(卡路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食物中熱量來源,用公克標示。每公克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有4大卡的熱量,每公克的脂肪則有9大卡的熱量。要了解食物含有多少卡路里,可以先瞭解食物的含量(也就是重量),例如每份的重量是100公克,熱量為250大卡,就代表這東西每吃進100公克就有250大卡的熱量。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10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培養「瘦」體質 從小作起

培養「瘦」體質 從小作起#熱量

陪著研究所剛畢業的兒子來找營養師,這位「孝子」型的母親娓娓道出心中的憂慮:「我以為他長大抽高就會變瘦,哪知他是長高了卻沒有變瘦;在讀書期間又怕他沒營養沒體力,從來也沒有節制他的飲食……醫師說他血壓不正常和肥胖有關,加上家族有高血壓的病史,他非減肥不可,否則心臟疾病、腦血管問題發生的機會就會很高……」傳統的眼光,白胖可愛的孩子是父母的成就。疼愛兒女的父母盡其能事的給孩子吃最好吃的,有的家長甚至還會以零食點心來巴結孩子,在滿足孩子慾求的同時卻很少想到孩子身體真正的需求。根據研究,肥胖的小孩(特別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在九十五百分位以上的小孩)成年後有一半以上的人繼續肥胖,也就是說50%的胖小子長大以後就是胖子。所以,與其以後為他們可能有的新陳代謝疾病和外表形象的麻煩來傷腦筋,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預防肥胖。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 張靜芬營養師,從一群先後參加減重班的國小四至六年級小朋友的飲食日記中,整理了幾點值得家有小胖子的父母來參考:1. 外食太頻繁從一早,為了給自己和小孩多十分鐘的賴床,早餐通常無法準備,就只好在上班上學的途中採取外食。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水煎包加奶茶,這樣的方便雖然提供了高油和高糖,卻只能維持二至三小時的飽足,學童常在十點左右,肚子就餓了。外食的早餐平均有450~600大卡的熱量(例如:蛋餅一份350大卡+400cc(毫升)奶茶180大卡=530大卡)而且脂肪含量高。如果父母提早十五分鐘起床,在家裡自製:土司兩片夾水煮荷包蛋、番茄(280大卡)+一杯240cc的低脂牛奶(120大卡)就是高蛋白低熱量(<400大卡)的早餐了,比起早餐店的是既營養均衡又可控制油脂和熱量。張靜芬營養師指出,若每天能減少攝取那多餘的100~200大卡的熱量,一年下來減五至六公斤體重是相當輕易的。因為多餘的熱量累積到7700大卡就會增加一公斤體脂,相反的,減少7700大卡也可減去一公斤體脂。2. 飲料代替飲水多餘熱量的累積就會造成體重的增加,要控制體重最該避免的就是不必要的飲料。雖然水分是身體必須的,尤其是好動的兒童需要隨時大量的補充水分,然而飲料不只提供水分還提供多餘的熱量。一般加糖的飲料(無論是瓶裝、鋁箔包或泡沫紅茶店)每cc大約有0.4~0.8大卡的熱量,例如:一小瓶養樂多100cc就有90大卡,一杯奶茶就有180~200大卡的熱量,喝愈多就胖愈快。如果不提高警覺趕快改成喝水,體重會很難控制。3. 忽略了隱藏式油脂原以為小胖子大多喜歡吃炸雞、薯條等高油脂的西化食品,但從減重班小朋友的飲食日記中發現,這樣的比例並不高。因為炸雞、薯條這種「看得見」的油脂大家已有較高的警覺性,但是卻常忽略了「隱藏式」的油脂。父母常給孩子吃肉燥飯、肉絲炒麵、蛋炒飯、米粉炒等,這些食物除了主食的部份還外加相當高的油脂,一碗炒飯就比一碗白飯至少多了一湯匙油。另外香腸、熱狗、貢丸、麵包、蛋糕這些食物吃起來不油膩,又無法像炸雞可以剝皮,所以其中的高飽和油脂(豬油、奶油)就理所當然的被吃下肚了。張營養師建議,父母們應該要注意「隱藏式」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減少提供這些食物的頻率,從每週二至三次減少到每二至三週一次,孩子的體重就會有所改善。 兒童及青少年因為正值生長發育期,減重方法和成人不同,不可過分的限制熱量。重點是,一定要節制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並且養成好的飲食習慣。而飲食習慣的養成,家庭經驗和父母的堅持是責無旁貸的。體重控制由家庭做起,愛孩子但不要寵他,更不要做個讓孩子「瘦」不了的父母哦!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熱量

根據1993至1996國民營養調查得知,三大營養素中的醣類平均攝取量佔總熱量的50.5%(衛生署建議量58-63%);蛋白質平均攝取量15.5%(衛生署建議量12-14%);脂肪平均攝取量34%(衛生署建議量25-30%)。由此可知,醣類攝取量普遍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又攝取過多。此外,大家也在一昧追求「天然」、「健康」的食品,反而忽略了唾手可得的各類新鮮食物,其反映出,國人對飲食錯誤的認知。在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及衛生署日前公布國人肥胖新標準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臺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如依照此標準,國內成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過重』或『肥胖』。再加上這些年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與肥胖有密切相關性的慢性疾病便佔了其中的七項,可見得如果身體肥胖便容易誘發出8大疾病(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雖然如此,也有很多疾病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當你過胖時,絕對不會只有引發一種疾病,可能是3、4種疾病纏身,且隨著時間增長,其它疾病也會陸續報到。現代人生活在物資豐富、不虞匱乏的時代中,不再像從前生活只求溫飽,覺得能吃飽已是不易,何況要吃的好,甚至還吃的巧?! 如今在擁有充分的物質供應之後,人們卻又因肥胖所苦!因此李營養師提醒,要避免肥胖才能擁有健康,讓您健康生活。而為了避免肥胖應多方面一同著手。一、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流行病的調查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50%取決於生活型態;而各種慢性疾病或肥胖症其實與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的相關性,在適當的生活方式下可以使人獲得最佳的健康並延長壽命。所以,養成每天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充足的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從身心靈多方一同豐富您健康的人生。二、進行適度、規律運動俗語說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但減肥一定要搭配運動,運動可改善細胞活力、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內新陳代謝率。而依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激烈)或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因此,平日沒有規律運動的民眾,可從生活形態的活動做起(如:步行、快走、溜狗、園藝…等,全身大肌肉群的活動),再逐漸增加體能活動量,也能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李營養師強調,要把運動融入到生活中才能隨時隨地的動一動,使運動健身「知易行易」。也請切記,運動非勞動,每日應有三十分鐘的運動。三、堅持正確減重觀念、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四、結合家人、朋友的力量一同來幫您或尋求減重同伴,相互鼓勵,分享喜悅及心得,不致半途而廢。五、健康飲食萬病起於攝食不當,要供身體各部機能維持正常健康狀況,不是藥品、補品、營養品可奏效,而必須在每日三餐飲食的種類做適當的選擇、調理,以求均衡為原則,過與不足、調配組成不妥都是健康之大忌。李祥瑞營養師建議,每日三餐飲食都應當『六類俱全』(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適當的攝取六類食物,以獲得所有食物完整的營養素(六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還要遵循『聰明分配法』,在搭配食物時要像金字塔般,以五穀根莖類為主要基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食蛋豆魚肉和奶類。選擇每一類食物時,都要多樣選擇來彼此搭配,以提高各營養素的質與量。此外,選擇各類食物時,請『節制糖、油、鹽,多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如此,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文明病的機率。現代都會人外食比例增加,不妨『健康飲食彈性調整』。就是遵循均衡飲食、彈性搭配的藝術!例如,午餐吃了豐盛的一餐(蛋白質含量豐富的一餐),但無法攝取充足的蔬菜,此時晚餐記得要多吃蔬菜、少吃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彈性調整,均衡一下!美食盛行的當下,別忘了節制飲食。減少出入吃到飽的餐廳及避免到處品嚐美食,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及不好的油脂種類,而造成健康的危害。在健康享瘦法的五管齊下,不但能夠達到瘦身的效果,還能吃喝享瘦又健康!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熱量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不可輕忽。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呼籲政府為市售蔬果汁訂定明確規範台大生化系蕭寧馨教授也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未來若要把蔬果汁納入均衡飲食的一部份,政府應該要為市售蔬果汁訂立明確規範,階段性輔導商品標示份量、營養成分,才能與新鮮蔬果搭配以期達到健康訴求。這裡還是要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果汁能完全取代水果嗎?

果汁能完全取代水果嗎?#熱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中,營養專家建議我們每天從下列六大類基本食物中,攝取我們所需要的營養素, 那六大類呢?就是天天會吃到的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由這六大類食物種類中可以獲得醣類、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之外還有一些參與生理作用,足以堪稱小兵立大功的成份就是維生素及礦物質。那麼這些營養要由何處才能獲得且需攝取多少才夠? 答案就是:至少天天五蔬果(三份蔬菜二份水果) 。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黃舒儀營養師表示,新鮮的蔬果中含多種維生素及鈉、鉀、磷等礦物質,值得一提是促進腸道健康的「纖維素」。但現代人雖然健康意識高漲,卻忙到連削顆水果來補充營養都覺得沒空,於是各種市售果汁便因應上市,但是否表示果汁是一個很好的替代物呢?根據衛生署調查資料顯示,市售包裝果汁中糖量普遍偏高,有的雖然標榜百分百果汁可是卻仍含糖份,如此高的糖份喝多對身體的傷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對血糖高的病友或需要控制體重的人更是一大陷阱,因為240cc一杯柳丁果汁可能就需要3-4粒柳丁,加上喝一杯不過癮還可能會再續杯呢?再依據 2008年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進行的推廣「均衡555 營養資訊看得見」計畫,針對2008外食人口飲食習慣調查之中有幾點結論與蔬果攝取相關如下:1.外食比例及頻率高,近8成受訪者是1週5天以上的「經常外食者」。2.天天達到「3蔬2果」的比例則明顯偏低,僅佔3%。3.營養認知仍有進步空間,其中又對「天天5蔬果」認知較為不足。相信大家閱讀到這樣的資訊,可能就開始思考該如何才能改善每日飲食蔬果不足的飲食問題。黃舒儀營養師指出,甚至在門診中便開始有許多糖尿病病友詢問到底可不可以喝蔬果汁來補救蔬果之不足。黃舒儀表示,在目前外食人口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多的趨勢中,想要達到衛生署建議每天至少要3份新鮮蔬菜都很難達到了,更別說是達到最近提倡的蔬果579(小孩每天吃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但若想以市售蔬果汁來滿足這健康訴求,是錯誤的觀念。市售蔬果汁中多使用濃縮果汁,還添加的大量的糖分,加工的過程中許多營養素也跟著被破壞,纖維也跟著渣一同被去除了,真正健康的飲食還是需以新鮮蔬果為主或是自己打新鮮蔬果汁,千萬別被廣告中訴求的「一日蔬果,一瓶就夠」模糊了健康觀念。因此還是依照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記錄,並檢討自己一天該如何妥善運用時間可以補充完整夠份量的蔬果才好,至於技巧方面則是適合自己的最好,例如:老人家咀嚼不佳則要選擇質軟仔少的瓜果類,而外食族則選擇不用費時前處理的水果類為宜。最後還要再提醒大家,如果要控制體重及血糖穩定要注意以下的事情:「水果的營養成份與蔬果類似,可是含有比蔬菜多的醣類。例如:果糖、葡萄糖等。所以,水果吃起來較甜,但也因此熱量比較高,攝取過量會造成另一種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