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冬季週週吃火鍋不怕胖?!

冬季週週吃火鍋不怕胖?!#熱量

東北季風冷颼颼地吹,將人們都吹進暖呼呼的火鍋店裡,阿誠和小怡(暱名)這對情侶,幾乎每週都到火鍋店來個晚餐約會,奇怪的是,兩人的食量差不了多少,小怡怎麼吃都不會胖,小陳的體重卻不斷往上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資深營養師林佳靜表示,吃火鍋其實是一門大學問,食材挑選和進食順序足以影響熱量攝取。小怡就是個懂得門道的火鍋族,選擇日式鍋底搭配清淡的蘿蔔泥醬料,先吃菜,再吃肉,並挑選油脂量低的火鍋料,當然可以吃出美味又健康的火鍋餐,不用擔心冬天過後吃掉健康和好身材。林佳靜指出,如果想要滿足吃火鍋的慾望又不影響健康,就要先認清火鍋界的好朋友與壞朋友,多與好朋友為伍,自然健康無虞。【鍋底】好朋友:日式涮涮鍋;壞朋友:麻辣鍋、重口味風味鍋火鍋店林立,舉凡麻辣鍋、養生鍋、藥膳鍋、牛奶鍋、咖哩鍋或日式火鍋應有盡有,究竟吃哪一種好?聯安資深營養師林佳靜首推的是日式涮涮鍋!主因日式涮涮鍋講求食物原汁、原味與新鮮,湯頭清甜沒有過多的油脂,較少添加調味料,在寒冷的季節,忙碌的工作後,是放鬆、暖胃的好選擇,飽餐一頓後一樣好消化,不會對腸胃消化造成太大的負擔。林佳靜進一步指出,大部分的民眾偏好重口味的麻辣火鍋,或是以大量辛香料等做為鍋底的異國風味鍋,但對現代都會上班族而言,卻是一道腸胃毒藥。因為快速的生活步調,壓力與緊張的情緒往往影響腸胃道的健康,發炎、消化不良、潰瘍和疼痛等問題困擾著許多人,而辛辣食物很容易造成對腸胃道黏膜的過度刺激與傷害,而且過重的鍋底風味,無法品嚐出食材本身的新鮮與美味,若是加上吃到飽的消費方式,容易攝食過量,造成腸胃很大的負擔,甚至發生腸胃炎。【沾醬】好朋友:蘿蔔泥醬料;壞朋友:沙茶醬選對鍋底,再來就是調配火鍋沾醬,搭配品嚐美味又健康的火鍋料。一般民眾喜愛重口味的沙茶醬,但一大匙就有100多卡的熱量,林佳靜建議選擇清淡的日式蘿蔔泥醬料。而進食的順序關係到脂肪的吸收,最好先吃完清脆可口的青菜,再接著品嚐其他的火鍋料。趁著湯頭最清爽的時候,將蔬菜一葉葉燙得恰到好處,佐著日式蘿蔔泥醬料,十分爽口又香甜,而且先吃進高纖維的蔬菜,好比加上一層保護膜,可以減緩腸胃吸油脂與醣份的速度。【主食】好朋友:瘦肉片、魚片;壞朋友:蝦貝海鮮林佳靜表示,吃日式火鍋,就是要慢慢的品嚐,肉片要一片片地燙,過老或太生都不恰當,不建議大家一次把所有的火鍋料全部倒進鍋中,因為不同種類的火鍋料需要烹煮的時間皆不相同,煮得太老太久,便把食材本身的美味都流失到湯裡,這可是享受美味火鍋的藝術!除了選擇瘦豬、牛、羊肉片當作主菜外,魚片也是很好的選擇,因為魚的油脂與膽固醇比其他蝦貝海鮮來得少,健康更有保障。【火鍋料】好朋友:蟹味棒、豆腐、蒟蒻;壞朋友:魚餃、燕餃、貢丸等資深營養師林佳靜指出,火鍋料中的加工製品要少吃,真的想品嚐時可以慎選種類,例如同樣的份量,花枝餃的熱量與油脂約魚餃、燕餃、蛋餃的一半;鱈魚丸的熱量與脂肪也遠低於貢丸、福州丸、花枝丸等。至於想要吃得飽的大胃王,林佳靜建議,蟹味棒是零膽固醇、低熱量的好選擇,也可以加點豆腐、蒟蒻、魚板等。在細嚼慢嚥享受這樣一餐日本風味鍋後,必定是暨滿足了口腹之慾又兼顧了健康窈窕,更不會造成腸胃的負擔。最後林佳靜分享另一個享受火鍋的藝術給所有火鍋族!若是「兩人同行」,可以將一鍋用來燙肉片、餃子、丸子等油脂較高的食材,另一鍋用來燙青菜、海鮮類食材,如此就不會因為火鍋的湯頭變得過於油膩而很難入口,品嚐燙過青菜與海鮮的湯頭,也格外清爽鱻美。重要的是,找對火鍋界的好朋友、用對方法聰明吃火鍋,即使週週吃也不用煩惱冬季過後的減重難題。延伸閱讀: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509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熱量

氣溫驟降,除了出門多加幾件保暖衣物外,天冷也讓民眾食慾大開,尤其熱呼呼的火鍋更成為祭祭五臟廟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幾天各大火鍋店皆高朋滿座,除了一般火鍋外、麻辣鍋、牛奶鍋、豆漿鍋或巧克力鍋等特色鍋品也讓人食指大動,生意好得不得了。不過台中縣一名中年男子這幾天都和親朋好友到火鍋店吃飯,想趁機會把幾家知名火鍋店吃透透,沒想到半夜睡覺時,卻被腳指突來的劇痛痛醒,痛得他站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奈之下只好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原來是犯了痛風。男子後悔的表示,這幾天吃太多火鍋,沒想到把健康也賠進去了。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健康檢查中心醫師王牧群指出,痛風以單一關節發作為主,痛風跟尿酸雖不能畫為等號,但尿酸高的人比較有機會出現痛風問題,有許多人是在吃完大餐後,造成身體尿酸波動而引發痛風。而火鍋由湯底到部份食材中,都含有高普林,許多家庭或火鍋店為求美味,用大骨、雞骨、魚頭來熬煮湯底,也因此普林含量很高。而動物內臟、肥肉、菇類、蘆筍、豆類製品如豆腐、豆皮、豆漿等素食食材都含有普林,食用過量很可能造成痛風的發作。王牧群醫師建議民眾吃火鍋時不要喝太多湯底,食材方面多以天然蔬果取代,而肉類則以瘦肉為主,對健康會比較好。尤其本身已經有尿酸過高、尿酸波動大的毛病的民眾,更需要控制飲食。另外,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民眾,則要減少動物油脂、肥肉、魚頭等高膽固醇食材的添加,還有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喜歡加入雞蛋或者以雞蛋作為沾醬食用,這樣都會造成膽固醇攝取過多的問題。王牧群建議中年以上的民眾,每週不要食用超過兩個雞蛋。而火鍋裡常放的鵪鶉蛋體積雖小,但膽固醇含量其實比雞蛋黃更高,許多人一次就吃好幾顆,對身體也造成負擔。另外,牛奶鍋為了讓口味更加濃郁,常使用大量全脂牛奶,在食用上也需要控制。醫師也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病比較容易在餐後、激烈運動中、情緒激動時發作,所以若有親友在餐後出現胸口悶痛的症狀,一定要趕快送醫接受檢查。而糖尿病患者在吃火鍋時,需要計較的是「總熱量」,火鍋中的油脂、肉類、甜品等任何含熱量的食物別攝取過多,而飯後水果也要控制,一天大概兩顆柳丁的量比較剛好。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室也特別為民眾準備了健康吃火鍋的幾項撇步,供大家作參考:沾醬:沙茶醬1大匙(15克)約100大卡,且鹽分含量高,建議以蔥薑蒜代替,沙茶醬則去油或以開水稀釋再使用。湯頭:大骨或雞骨熬湯油脂含量高,且普林、鉀、鈉、磷含量也高,不適用於痛風、腎功能不佳及肥胖者,建議使用大白菜、大番茄、海帶、白蘿蔔、高麗菜、洋蔥為湯底,高湯則去浮油後再使用。火鍋食材( 1 ) 肉類:一般常用加工品如餃類、貢丸、魚丸、蝦丸或梅花肉片、三層肉含有高鹽、高脂,最好以瘦肉片、魚肉、海鮮、豆腐取代。( 2 )主食類:如芋頭、米血糕、冬粉、麵條、山藥、白飯,可改搭配糙米飯、全麥麵條來增加纖維攝取。( 3 )蔬菜類:蔬菜類以高麗菜、大白菜、茼蒿、金針菇、紅蘿蔔、白蘿蔔、蒟蒻為佳,熱量低,還可飽足感。( 4 )飲料:宜選用開水、茶、麥茶,不宜喝酒、汽水、沙士。

烹飪年菜三低一高 健康零負擔

烹飪年菜三低一高 健康零負擔#熱量

過年腳步漸近,衛生署苗栗醫院爲增進民眾的健康,特別邀請元培科技大學鄭富貴教授(新竹市餐飲公會理事長),為民眾烹飪示範健康年菜製作。苗栗醫院院長李源芳表示,春節是國人傳統的大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年菜,在美食當前的情況下,稍不留意,就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在過年前,舉辦了這場「2009三低一高健康年菜迎金牛」活動,幫助大家能盡情享受過年圍爐氣氛,又不怕吃出病來。苗栗醫院營養師表示,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對平日偏重肉類食物、高鹽、高脂肪的人,構成極大的健康隱憂,因此特別請鄭教授設計健康年菜食譜,將符合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原則的食材和烹飪方式。鄭教授示範的五道年菜包括:「年年有餘-水晶鱸魚捲」、「喜慶臨門-紅蟳八寶雜糧」、「恭禧發財-發財翡翠瑤柱」、「招財進寶-銀杏冬菇盒」和「大吉大利-抹茶椰漿晶凍」,每道皆依食材諧音,取了應景的吉祥菜名,食材內容則是具有取得容易、價格經濟、料理簡易快速等特色。為符合「三低一高」原則,鄭教授表示,年菜烹調儘量以蒸煮方取替油炸,可減少油脂的攝取,食材選擇可多加些高纖蔬菜類的使用,不僅熱量低且富含水溶性纖維質,有助腸道黏膜健康的維護,鄭教授提出貼心的烹調小秘訣,例如魚片捲可多加些青菜、傳統的紅蟳八寶糕改用雜糧米取代糯米,以增加膳食纖維,主婦常用的芶芡烹調料理,要注意汁不要太濃稠,以筷子挑拉時,不出現絲狀為宜。該健康年菜食譜,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苗醫網站查詢。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熱量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9月及10月份分別至轄內各大超商、各大賣場、學校鄰近雜貨店進行市售包裝「休閒食品」及「調味料」營養成分及含量的稽查,分別檢查「休閒食品」食品共計457種品項。共查獲「調味料」食品有2項產品(純白胡椒粉、胡椒鹽粉)未標示「營養標示」,與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不符,已依行政程序調查中,而「休閒食品」標示查核均符合規定。市面上銷售的「休閒食品」琳瑯滿目,酥脆口感的點心、人造奶油的麵包或使用氫化植物油炸過的鹹酥雞雖然好吃,這些產品的「反式脂肪」含量高,反式脂肪在人體體內不易分解,容易堆積在血管壁,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所以應盡量減少食用,尤其是高血脂者、心臟病患、心血管疾病病患、糖尿病患、新陳代謝症候群者、肥胖者、幼童、孕婦、哺乳產婦,盡量限制攝取反式脂肪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天反式脂肪的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一,所以成人每天反式脂肪攝取量應不超出2.2公克。「調味料」,也稱佐料,是被用來少量加入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所添加的味道可分為酸、甜、苦、辣、鹹、鮮及添加香氣等以提升食物的美味與香味,常見的調味料有食鹽、白糖、味精、白醋、番茄醬、蠔油、XO醬、沙茶醬、芝麻醬、料酒、酒釀、紅麴、味醂、釀造醋…等,是家庭主婦的好幫手。但這些調味料皆含有鈉,每日成人攝取量(包括食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醃漬物及加工食品中的含鈉量),以不超過2400毫克為原則。罹有高血壓、腎臟病民眾除避免食用醃漬食品外,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等,鈉離子含量較高,應小心食用。如何吃得均衡、營養又方便,衛生局建議除了認清標示外,大家一起來認識「營養標示」,標示項目包括有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鈉、其他出現於營養宣稱中的營養素含量(例如:宣稱「高鈣」即需標示鈣質含量)及廠商自願標示之其他營養素含量,只要在選購包裝食品時多花點時間,認清「營養標示」,瞭解食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作為選購的參考,以減少營養素不均衡及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10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肝硬化病患飲食注意要點

肝硬化病患飲食注意要點#熱量

為了預防肝硬化轉變成肝癌,針對肝硬化患者,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特提出此飲食建議,目的在提供病患適當的營養及預防各種併發症。其一般原則如下:1. 對於病況穩定,沒有水腫或腦性病變情況的病人,可給與適量之蛋白質及熱量的均衡飲食。但如果病人為高代謝狀況或營養不良者,可適當增加熱量之供給。 2. 若常有肝昏迷傾向之病患,熱量維持1600~1800大卡,蛋白質略低些,情況穩定時再恢復蛋白質之攝取。 3. 植物性蛋白質有利於改善肝昏迷之情形,可適量食用。 4. 植物性食物提供較多之膳食纖維質,可減低腸中有害細菌的滋生而避免產生過量之氨,但病人若有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必須注意細嚼慢嚥,並避免攝取過於粗糙之堅硬及油炸之食物。 5. 酒類絕對禁止。 6. 遵循醫囑補充綜合維生素。 7. 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 8. 食道靜脈曲張時,應進軟食。 9. 應吃低鹽食物。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熱量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

控制血糖助苗條 身體細胞自然回春#熱量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我們的體重比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增加十到二十磅。更糟的是,每十年我們平均增加十磅的體脂肪,卻減少五磅的肌肉。就像研究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一樣,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安全又持久的減重方法。事實上,我們每天都聽到有人說,世界愈來愈肥了。我們都罹患了全球肥胖症:一種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幼童在內的流行病。想要長期減重,除了遵循「少吃多動」的教條之外,目前並沒有證實有效的策略或是安全的藥物手段。而即使是「少吃多動」,也不是減重的保證。這是因為許多所謂的健康或低熱量食品也會讓我們失望。這些食品包括妨礙我們燃燒脂肪的食物,以及會引起食慾,讓我們幾乎不可能少吃一些的食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其實我們不需要一直計算脂肪、澱粉的重量或是食物的熱量,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並且(或者)減掉過多的重量。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學習控制我們的血糖”。我們可以「從新排列」我們的基因密碼,不再儲存過多的脂肪,不再流失年輕的肌肉,因而我們可以讓身體的細胞回春。醫學博士尼可拉斯.裴禮康表示,我們甚至可以打開壓制食慾的基因,並且關掉指使身體儲存脂肪的基因。如果我們能夠防止血糖的蠢動,那麼我們就可以預防發炎反應,因此就能夠預防胰島素濃度過高或過低。如果胰島素濃度太低,我們就無法讓肌肉獲得養分,肌肉就會因此衰弱。如果胰島素濃度太高,就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獲取能量的能力,因此身體就會儲存這些脂肪。經由兩個簡單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吃得過多或是吃些垃圾食物:(1)一天之中,在正餐和點心之間有些間隔,以免胰島素高高低低。(2)斷絕會刺激食慾的糖和澱粉食物,多吃些蛋白質、好的脂肪、水果和蔬菜。(文案部份擷取自凱特文化「無齡美肌細胞回春力」一書)

減重減肥常見Q&A

減重減肥常見Q&A#熱量

(一)問:我想請問一下,有沒有那種可以快速減肥的東西?但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金錢的?答:在現在人樣樣都追求速效的情況之下,很多人平時拼命的吃,又窩著不動,想說現在減肥的方法這麼多,到時候隨便用個減肥藥、減肥茶、節食來讓自己一口氣瘦下來,也可以傚仿名人在幾個月內就瘦了幾十公斤~,殊不知這樣速效減肥,不是瘦得快復胖的也快,就是該減的沒減到,還造成許多後遺症呢!(二)問:減肥外食手則?答:中式餐點,濃羹類的湯,儘量吃其中的菜餚,濃湯不要喝。避免糖醋、煎、燴、油淋等用油、糖份高的烹調方式;勿吃太鹹。烹調方式愈繁複的菜盡量少吃,加工愈多,熱量愈多,營養愈少。蔬菜可先多吃,填飽肚子,每道菜只挾一次,避免食用過量。甜點不宜吃,可吃適量新鮮水果/改變進餐次序,先喝湯+吃蔬菜+飯+最後再吃肉類。(三)問:如果我服用了減肥藥物是否要終身服用呢?答:國內現在合法的減肥藥物只有Xenical和Sibutramine,PPA(但是PPA這種藥物不能服用 超過3個月),大約在幾年前,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減肥藥物 "phenfen"被列為禁藥,像此種情形下就沒辦法長期服用了。況且,無論是何種藥物都會增加人體腎臟的負擔,如果要長期服用的話,最好有醫師的追蹤會較好。以健康的考量來看,最好是能配合其他的治療,如飲食、運動和行為治療等。(四)問:長期缺乏運動,肚子越來越大,不知道要如何減去肚子的脂肪?市面上賣的瘦身霜有效嗎?答:多上班族由於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且缺乏運動,很容易堆積脂肪在腹部的位置,而腹部脂肪屬深層脂肪,要有效解決,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改變飲食習慣,吃完飯後不要立即坐下或趴睡,最好能保持站立的形式,可以選擇散散步或整理一些東西,如此除了減少脂肪堆積外,還能幫助消化,因為飯後30分鐘內,如果保持不動的狀態,最容易形成腹部脂肪。再來就是走姿和坐姿要正確,走路時要抬頭挺胸、擺動手臂,如常環抱手臂在胸前,腹肌沒有出力,反而容易突起。擺動手臂走路,不僅消耗更多的能量,看起來也格外有精神。坐下時,也要讓脊背打直,不要將彎腰或挺腹,如此才能訓練腹肌,使腹肌有力而不易鬆垮。最後就是要配合運動,搖搖呼拉圈或隨時做一做仰臥起坐、伸伸懶腰,都能逐漸消除腹部脂肪,且使腹肌日益結實而不易再堆積脂肪(文案部份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 蔡豐州醫師提供,uho編緝部整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