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失眠不是病!置之不理後果嚴重

失眠不是病!置之不理後果嚴重#焦慮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現代人由於高壓生活步調,加上3C使用頻繁,許多人因而睡不好,甚至出現失眠傾向,安穩的睡眠,對失眠的人來說變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心願。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秉彥表示,排除疾病因素造成的失眠外,若正常人平時無法自然地進入平穩的睡眠狀態或常常淺眠、睡眠斷斷續續、早醒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症狀每週出現3天以上,且持續3個月,即定義為「失眠」。上班壓力大或時數過長、甚至是白天活動量不夠或睡太多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失眠,若是長期失眠,人體恆定機制失衡,生理功能無法得到修護,記憶力、學習力及身體抵抗力皆會下降,甚至老年時易引發腦部退化,後果不堪設想。安眠藥非全能 使用與否因人而異面對失眠症狀是否該服用安眠藥呢?陳秉彥醫師說,若是長期失眠,則可在專業醫師建議下,服用適量的安眠藥。但若是短暫性的情緒波動,如:工作做不完引起的焦慮、親友間爭吵引起的沮喪,所導致的失眠,情緒只會持續短暫的兩三天,建議要解決情緒的問題,而非依賴安眠藥。另外,陳秉彥醫師也提醒,服用安眠藥切勿自行更改服用的時間及用量,且為避免因濫用而造成習慣成癮性,若只偶爾失眠,則不建議在睡覺前就規律服用安眠藥,除非在床上躺超過一個小時還是無法入眠才需適當使用安眠藥。6招教你改善失眠睡得好、睡得飽對現代人來說變成是一件難事,陳秉彥醫師也提出以下6點,來幫助民眾改善失眠症狀:1)睡前2~3小時前可以做一些和緩、微流汗運動,像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讓大腦釋放讓身體放鬆的化學物質來改善失眠狀況。2)睡前透過呼吸、冥想的練習來達到放鬆,幫助改善失眠。3)白天補眠不超過30分鐘,下午3點以後盡量避免小睡,以免影響夜晚睡眠。4)盡量維持規律的起床時間,假日補眠最多不超過1.5小時,過度會擾亂生理時鐘,影響夜晚睡眠。5)可記錄睡眠日誌,提供醫師參考,同時重新建構生活秩序。6)睡前2小時可喝點幫助入眠食物,如:熱牛奶、助眠花茶、酸棗仁茶。科學實證 酸棗仁安神助睡眠酸棗仁是一味中藥材,為鼠理科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是中藥裡養心安神的一味藥,酸棗仁味甘、性平。歸心、肝、膽經。有養心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功能。有失眠症狀的朋友,不妨可試試食用酸棗仁以助睡眠。

走出戶外 抓寶還可抗焦慮

走出戶外 抓寶還可抗焦慮#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來風靡全臺寶可夢熱潮,雖然可讓年輕人與年長者走出戶外活動,但也要小心排擠正常社交生活,如果藉著獵捕精靈的快感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也可能讓現實生活的問題變得更難面對。克服焦慮 緩解孤獨感和憂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說,「精靈寶可夢」讓年輕人和年長者走出戶外活動,有玩家認為「精靈夢可寶」幫助他克服焦慮和憂鬱,也有玩家認為該遊戲讓他們減少孤獨感,雖然該遊戲有緩解孤獨感和憂鬱的效果,就健康而言,玩家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周遭的環境。長期侷限室內環境 易有負向思考詹佳真醫師表示,以醫學觀點來看,久坐代表身體缺乏運動,體能狀態與體態不佳,且易有疲憊感,進而對自己的身體與形象沒有信心,長期將自己侷限於室內環境,當出現負面思考時,容易聯想起不愉快的回憶,因而產生對未來的擔憂,造成負向思考的惡性循環。提升戶外活動量 增加人際互動當我們走出戶外與建立運動習慣,生活會出現新的刺激,大腦會分泌腦內啡,提升快樂情緒,即使只是走路或做家事,都能因為完成任務,提升自信與自我掌控感,也有研究指出,社會孤立和感到較孤單者的死亡率較高,善用這款遊戲,可以提升戶外活動量,增加人際互動,會帶來額外的健康效益。快樂感來自虛擬情境 排擠正常社交許多玩家突破原本的社交障礙或憂鬱症狀,但需注意的是,玩家在遊戲過程中得到的快樂來源是因為遊戲本身,或是增加與他人的互動性,若快樂感主要來自虛擬情境的成就,情緒的改善只是暫時的,當成就感消失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來獵捕戰鬥力更強的精靈,反而排擠正常工作與社交活動。

胸悶心悸 中年危機來報到

胸悶心悸 中年危機來報到#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科技業公司主管,健康檢查發現血壓偏高,而且最近在工作上又遇到瓶頸,致使他經常都感到胸悶及心悸等不舒服感,由於害怕自己會因為心律不整而死亡,以致他不斷的到各醫院看病,最後轉介到精神科,在經過抗焦慮用藥及心理治療後,才擺脫迎面而來的中年危機。 體能異常 引發憂鬱、焦慮人到中年,因為老化的緣故,身體健康往往會大不如前,而這時若是遇到經濟不景氣所造成的公司裁員,甚至有可能工作也不保,使得不少人到了中年時,都會備感壓力沈重,收治這名五十多歲科技業公司主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門診中確實有不少中年人會因為體能異常,或是工作不順利,以致引發憂鬱與焦慮的病況。 胸悶、心悸、有憂鬱、焦慮症陳大申醫師指出,這名中年男子有血壓偏高的情況,但是他卻經常覺得胸悶及心悸,並認為自己有心律不整,然而,在經由診治下,其實並沒有心律不整的病況,之後被診斷有慮病症而轉介來精神科,且進一步發現他有憂鬱症與焦慮症,在給予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治療,以及心理治療十幾次之後,他已恢復正常。 先了解自我 不要好高鶩遠人生來到中年時,往前看來日不多,往後看又不堪回首,致使很多人出現中年危機,陳大申醫師進一步指出,其實,人必須要先了解自我,就好像一家公司若是出現財務危機,應該要看看還剩下什麼,當身體大不如前了,身體就應該要加強些什麼,但是不能好高鶩遠,或是以為吃仙丹就會好。 矯正非理性思考 務實看待人生另外,很多有中年危機的人會有非理性思考的現象,陳大申醫師說,例如這名病例以為心跳快就是快死了,其實是過於緊張與焦慮,對於這種沒有邏輯思考的情形,可透過認知行為來予以矯正。至於人生體能到40歲抵達頂端,接下來會走下坡,所以,當你5、6十歲時,就應該要務實的看待人生,盡力就好,維持可以運作及健康的生活,所做的工作與運動就不要超過自己能力,以免損害身體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考試緊張焦慮 8撇步應戰不失常

考試緊張焦慮 8撇步應戰不失常#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晴宜/綜合報導)炎炎夏季即將到來,也代表許多學生日以繼夜苦讀準備的大考即將來臨!有些平常認真讀書的學生,雖用心準備充裕,但在考試當下總會過度緊張,而頻頻表現失常,或因環境、食物導致身體出現中暑、腸胃不適等異常症狀,影響考試成績。國中會考即將於本週末登場!為此,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提供考前生活8撇步,讓考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之虞,還能讓身體盡快適應考場環境,以最佳狀態應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 養出好腦力1)規律作息睡眠足/考前應維持規律作息,每天至少有7至8小時睡眠,不要熬夜,就寢前勿使用3C產品。另可利用輕柔音樂及伸展運動幫助放鬆好入眠。2)適當運動好腦力/建議考前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運動,不僅可增加腦力、注意力及學習動機,還能藉由局部伸展,比如肩頸運動,舒緩身體的痠痛、僵硬感。3)紓壓保持平常心/考前難免有焦慮情緒,建議可藉由聽音樂、散步等方式舒緩情緒。考前及考試當天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保持平常心才能有最佳表現。4)舒適穿著好涼爽/夏季氣候炎熱,建議考試當天選擇透氣排汗、吸水性佳的材質,同時穿著輕便、淺色、寬鬆衣物,或多準備一條毛巾隨時擦拭,讓身體保持乾爽舒適。5)補充水分防中暑/天氣熱更要多補充水分,建議自己攜帶一瓶白開水,飲用室溫或溫水為佳。不要喝含糖飲料或過於冰冷的水,易造成腸胃不適。6)健康飲食少油膩/三餐要定食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喝茶、咖啡,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考前避免平常沒有接觸過的食物,減少身體不適發生機率。考試當天一定要吃早餐,補充足夠能量。7)注重衛生勤洗手/悶熱季節病毒易滋生,務必做好個人衛生,建議依照「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8)考場規則要清楚/事先熟讀考場規則、了解考場位置及交通資訊,避免臨陣慌亂。更重要的是,要記得攜帶准考證及所需文具應考!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學測已經放榜一段時間,全國12萬9千多名考生接獲成績,幾家歡樂幾家愁。從準備到考完,學生們經歷的情緒如同坐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嚴重者甚至有焦慮不安、肚子痛、頭痛或睡不好等身心狀況。接踵而來還有4月的統測、7月的指考,台灣學生不得不面對這種「考世」的現實,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指出,課業問題為台灣學生最大壓力源之一。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 還能提升學習力根據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建議,體能活動能夠減少焦慮感,有助建立面對壓力的能力。而另一項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也指出,久坐的孩子面對壓力情境時,比活動量大的孩子分泌更多可體松(cortisol)。研究者將252名8歲的兒童依照活動量分為活躍、中度、久坐三總類別,給予他們做數學和說故事等任務。結果發現,活躍組的可體松水平在執行任務時改變不大;久坐組則明顯增加。這顯示精神和體能活動量有關,透過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對壓力源的反應,能讓心理更健康,進而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規律作息及運動 從容面對考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表示,臺灣多數學生面對考試,總會為自己設立特定目標,而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他建議學生,可試著將大考當作人生中的一個考驗,而非「唯一」的考驗,在考試準備時除訂定讀書計畫,更要維持平常的休閒生活,同時與周遭的親人、師長、朋友分享心情,避免讓考試壓力成為心理上的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準備大考的情緒就如同跑馬拉松,除了平日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與均衡飲食外,可透過與自己的比較,增加快樂經驗,例如完成讀書進度就給自己鼓勵、與自己前一次的成績做比較、讀一小時或完成一個段落複習,就聽首喜歡的音樂或看部影片等,但需避免像是大吃大喝、夜遊、電玩等刺激活動,造成情緒過度起伏。逾8成學生 運動後心情更好從董氏基金會歷年調查中發現,因情緒不佳而去運動的學生中,有82.2%認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葉雅馨建議同學們,可多從事慢跑、快走、定點伸展操、跳繩等,自我易掌握時間的運動,甚至養成習慣,透過規律作息與運動,讓好情緒如同跑馬拉松般持續,以面對大考壓力及降低焦慮感。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且每個人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就醫服藥仍不見明顯好轉。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婦產科門診,才發現是更年期來報到,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停經前期症狀明顯 後期易衍生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祝春紅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前後可以持續10~20年,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連續一年沒有月經,就是進入停經期,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55歲。在停經前的4~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的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和月經變得不規則,週期縮短或延長,生育能力下降。很多女性會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心血管的問題跟著浮現、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越來越少,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骨質密度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形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適度運動+日曬 規律作息助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祝春紅醫師表示,對於輕度的女性,可以透過運動、規律作息、飲食及社交活動來調整;而少數症狀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有些女性擔心此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實只要定期篩檢,正確的使用荷爾蒙療法,掌握短期及低劑量的原則,或該合併補充黃體素的治療,或依個人而異的治療規劃,反而能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的罹癌機率。祝春紅醫師表示,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現代女性平均壽命達80多歲,更年期之後仍有至少30年以上的歲月。若沒有提早保養身體及調適心理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及後續衍生的問題會較嚴重。因此,透過適量攝取山藥、黃豆、豆漿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補充雌激素,適度運動與日曬,同時40歲後應全面檢視自己的健康,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怡然步入晚年,讓停經後的生活可以更多采多姿。

火鍋料多含「磷」 攝取過量恐傷心、腎

火鍋料多含「磷」 攝取過量恐傷心、腎#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變冷,又到了大嗑火鍋的好時刻,但你知道嗎?許多火鍋料等食品,為增加口感、延長保存期限,業者常會添加「磷酸鹽類」食品添加物,而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磷建議攝取量為800mg,但北市聯合醫院日前調查發現,民眾吃一餐火鍋,磷含量可能就已超標,長期下來,恐增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等風險。各類「磷酸鹽類」食品添加物,廣泛用於奶精飲料、三合一咖啡、火鍋料(丸餃類)、香腸火腿、麵包、零食點心類、沖泡式杯湯等食品。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金惠民營養師表示,除了腎臟病和慢性病患要監測血清磷,也須限制食物中的磷。而就算是健康的人攝取過量的磷,血磷提高引發鈣恆定失調,促使血管鈣化,其與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疾病都密切相關。慎防磷傷身   減少食用加工品此外,研究也顯示,磷是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風險因子,當飲食磷量增多,會造成鈣的恆定失調、血管鈣化、加重慢性腎臟病,也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有較高的死亡率。金惠民也說,存在於自然食物中的磷,如全穀物類、豆類及堅果類,人體吸收率約10~30%;動物性的蛋、乳品等,吸收率為40~60%,但若是食品添加劑所含的無機磷,幾乎是100%吸收,常常一個火鍋大餐,就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800毫克。因此,她建議民眾吃火鍋時,盡可能選擇天然,減少加工食材。

研究:高脂食物吃太多 恐導致憂鬱症

研究:高脂食物吃太多 恐導致憂鬱症#焦慮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大多以外食為主,能兼顧健康跟美味是很大學問,但你知道原來食物的選擇還會影響心情嗎?巴西最新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可能會引發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白老鼠高脂飲食 服藥後仍憂鬱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長時間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發現,體重增加以外,血糖也不斷升高。除了這些變化,白老鼠開始表現出焦慮和憂鬱的症狀,使用藥物治療之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不過當研究人員停止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並用健康食物取代,白老鼠焦慮和憂鬱的症狀開始慢慢減輕,體重也逐漸下降,血糖也恢復正常,結果顯示,新陳代謝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重要的連結,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過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就曾提出,高脂肪的飲食可能與過動障礙和學習障礙有關係。研究證明過多的脂肪可能會改變腦袋內化學物質的新陳代謝,其中像是掌控情緒的多巴胺,會造成行為上的改變。外食族救星 10撇步健康吃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該怎麼吃才能遠離高脂肪食物,進而擁有健康和好心情呢?國健署曾提出10個外食健康小撇步,供大家參考。1) 慎選用餐地點,以能供應新鮮健康食物的店為優先,不選擇吃到飽的餐廳。2)以全穀類為主食,少吃炒飯、炒麵,避免攝入過多油脂。3)每餐攝取足夠的各色蔬菜,以達每日至少三份蔬菜(1.5碗)的建議量,可增加纖維素,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4)以白肉代替紅肉,例如以魚肉、雞胸肉取代牛肉、豬肉。5)減少油炸食物攝取,並選擇瘦肉,去除皮脂,並少用酥皮、酥脆食物以及加工食品。6)多選擇清蒸、汆燙、清燉、涼拌的食物,並減少芶芡食物。7)每天攝取兩份新鮮水果,若要喝現榨果汁,切記不要濾渣、勿加糖。8)主動要求店家減少調味料、沙拉醬用量。9)主動要求店家供應白開水或無糖茶,每日至少攝取2000 ml的白開水。10)即使是外食,三餐仍應規律進食,少吃甜食、下午茶及宵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