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放鬆心情 5招讓你遠離焦慮

放鬆心情 5招讓你遠離焦慮#焦慮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小劉是公司的作業員,工作很盡責,又不會跟同事抽菸喝酒亂摸魚,所以主管升他當組長,可是當上組長後常常與主管開會討論,也不知道該怎麼管理下面的組員,睡眠越來越差,頭越來越痛,心情也越來越焦慮,壓力上升而無法控制情緒而導致失眠,最後求助心理諮商獲得改善恢復自信。焦慮反應的心理感受是一種較為飄浮不定的不安、煩燥、擔心甚至慌張的感覺,不一定有明顯特殊的外在因素。焦慮時除了心理的感受外,也可能伴隨生理、內分泌甚至新陳代謝的變化。也因此常伴隨身體症狀的出現,因而需要小心區別心身症狀與生理疾病,才可有效避免誤診。焦慮到影響正常生活 應接受身心科醫師診治每一個人都可能有焦慮的經驗,就像人都難免有心情好或心情不好的時候,焦慮有時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它甚至是學習技巧,解決問題及克服困難的動力之一;但若焦慮反應的程度或持續的時間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品質的話,那麼便有可能形成精神官能症,患者應當接受身心科醫師的診治,才可以得到最妥善的照顧。最後提供5點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紓解焦慮:1)運動/跑步、走路、打球等等,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益消除煩惱及控制緊張與焦慮的情緒。2)善用深呼吸柔軟操/放鬆技巧可有效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3)遠離壓力情境/給自己一段時間沈澱或善用假日開車兜風,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拋開工作的煩惱。4)培養一個嗜好/不妨培養一個嗜好或自己喜愛的事,是紓解心情的極佳方式。5)求助專業人員/若自己無法處理緊張情緒,請求助於專業人員,不必感到靦腆,每個人都有需要被幫助的時候,也都有能力幫助別人。 

失眠、焦慮不安 考試焦慮症候群找上門

失眠、焦慮不安 考試焦慮症候群找上門#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時值考試旺季,各類大小考試陸續登場。除了國家公職高普考,各類特考、各式各樣的求職考機構考,還有專業證照考、資格甄試考檢定考,以及暑期的大學指考入學考等。在這酷熱的大「烤」季節裡,考試何其多,考期愈是逼近,考生的緊張壓力就會愈大。「考試」是目前台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而且它是常常出現的一種生活事件和壓力。尤其,當一旦要進入全國性一起競爭的戰場、或是面臨個人在生涯關卡的各類資格考試,許多人還是會感到神經非常緊繃,以至於承受壓力過大,不但無法靜下心來專心準備考試,有時身心無法負荷,會伴隨出現了一些心身症狀,進一步演變成所謂的考試焦慮症、考前焦慮症候群等問題。過高的焦慮 會造成考試時思考中斷、注意力分散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林寳珍說「考試焦慮症」泛指因考試壓力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症狀。輕度的焦慮可以引發個人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效果;但是過高的焦慮,比較會造成準備考試或考試時出現思考中斷、注意力分散等反應,進而影響事前學習的表現。一些即將面臨考試的考生,因為擔心考不好,憂慮考後的結果,導致心理與身體上的過度負擔,容易出現情緒不安和浮燥的現象。在壓力負荷過大之下,一般「考試焦慮症候群」常出現的心身症狀,包括失眠、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食慾差、胃腸不適、便秘、腹瀉、頻尿、睡後易醒、嗜睡、全身無力、習慣性情緒低落等。這些伴隨考試而引發的生理、心理方面緊張的症狀,通常會在考試過後、壓力紓解的情況下可以自然痊癒。不過,如果考前心身症狀明顯,導致常失眠、過度焦慮不安、腸躁症等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的考生,還是需要尋求「社區心身門診」諮詢或醫療協助。(照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理回饋治療 改善焦慮症全身痛?

生理回饋治療 改善焦慮症全身痛?#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我這裡也痛,那裡也痛,該怎麼辦?」這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心聲,焦慮症的患者常因身體的不適四處求醫,但往往被告知並無發現任何疾病,而被轉介至精神科門診,甚至有醫師直接以「自律神經失調」為診斷,讓最近在門診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越來越盛行。現今台灣各大醫院皆備有生理回饋治療的設備,生理回饋治療猶如反應情緒的一面鏡子,能測量患者的身體因情緒或外在環境帶來的細微改變,再經由電腦的分析與整理,讓這些平常身體感覺不到的細微變化能清楚的呈現,改善焦慮症患者找不出病症的狀況。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成毓賢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是長期焦慮導致的結果,且焦慮症患者會全身上下都感到不適,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除了使用藥物及心理治療外,生理回饋治療也逐漸變得普遍。成毓賢指出,生理回饋治療和一般藥物治療最大的差別,除了無明顯副作用和方式較為自然之外,透過自我練習得來的治療方式,只要持續治療,就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成毓賢說明,生理回饋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增加病患對情緒或外在環境帶來身體改變的了解與敏感度,並學習如何改變失衡的生理狀態,透過生理回饋治療儀器的輔助,可以看到身體在真正放鬆狀態下的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肌肉狀態的變化狀況,幫助了解使用何種方式能讓身體達到最放鬆的狀態。成毓賢醫師表示,若願意在自己的身心健康上多花點時間,生理回饋治療對於焦慮症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來說,是一個藥物以外的良好選擇。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般俗稱的躁鬱症也叫做雙極症,雖然盛行率不高大約1%,但在春季氣候詭變的季節容易好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蔡尚穎表示,由於躁症的臨床特性,受雙極症所苦的並非只有病患一人,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該如何面對雙極症的病人就是一個課題,其最重要的就是有賴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為什麼會發生雙極症?蔡尚穎解釋,主要因素為基因體質,導致腦部發炎,無關遺傳基因,但與家族病史恐有相關聯,若是家族中曾有過相關疾病患者,那麼有躁鬱症的基因體質機率可能就會相對高一點;而因創造力、想像力與雙極症有關,因此也有越聰明越容易有躁鬱症的說法。蔡尚穎表示,雙極症大部分的發病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躁鬱症在發作的時候,稱為躁期,會表現出情緒高亢易怒、精神充沛、好說話等症狀,最明顯的跡象可從睡慾減少發現;鬱期時則會有情緒極低落、話少、畏縮、沒自信、自殺意念、睡慾增加等情形。它是一種陣發性疾病,雖然有可能再復發,但治療後是可以完全緩解正常的。蔡尚穎更表示,其實只要把握「三不過度」原則,不要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度敵意,就可自然與個案相處,若是過度的情緒介入病患生活(High EE),可能會導致不良心情衛生環境,更升高復發率。一名32歲的小蕾,曾因在大學學測時躁症發作,在考場脫序而送至精神病院住院,因而中斷求學路,人際關係也漸崩解。蔡尚穎說,很多雙極症患者在發病後,可能都會經歷害怕強烈情緒、羞於面對原來的社會網絡、過分敏感擔心復發、因年輕罹病,對自己喪失希望等心理反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辦「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已逾15年,協助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規律的社會節奏。蔡尚穎也表示,雖然這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疾病,但要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賴於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蔡尚穎表示,雙極症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病情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社會貼上的精神疾病標籤,對病患來說,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呼籲各醫療院所、政府等,應保護病人的隱私,而我們該做的,是自然的與患者相處,並且給予關懷與幫助。(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血清素是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與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同屬單胺類,是體內酵素將胺基酸轉化而成。目前已知當腦中血清素接受體的功能失調時,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經前症候群等,而目前常用來治療這些疾病的用藥,也與提昇腦中血清素濃度有關。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怡慧表示,研究證實當我們的腦中血清素下降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活化、產生不安、倦怠感。反之,當我們有疲憊不安的感受時,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已漸漸有血清素缺乏之現象。李怡慧指出,不僅患者,健康人也想知道否有血清素調節的問題,可惜的是,抽血檢驗得知周邊血液含的血清素量,與中樞神經中的含量,沒有相關,而目前用來量測中樞神經血清素功能的方法,多具侵襲性或牽涉些許輻射暴露,臨床上較少使用。但「音量相依之腦部誘發電位」或「色胺酸耗盡測試」這兩項試驗已被證實可作為一非侵襲性評估中樞血清素活性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臨床及研究上。

24歲女患強迫症 一摸到東西就想洗手

24歲女患強迫症 一摸到東西就想洗手#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24歲張姓女子,單身在外租屋,從事工廠的品管工作,一個月前發現自己似乎有強迫症狀,工作時針對一件產品都要反覆檢查十幾次,但總是覺得不放心,導致一個作業都要做很久,每天的工作時間拖長、效率減低,連主管都察覺怪異,請她去面談了解。張姓女病患也發現,她回到家後會不停洗手,老是覺得手髒無法洗乾淨,碰到物品後就會控制不住跑去洗手,造成雙手也變得越來越乾燥。自己雖然知道這樣的重複檢查、洗手的行為不對勁,但就是沒有辦法控制,因為不這樣做她會更焦慮不安。張姓病患到童綜合醫院就醫,經由心身科醫師白聰勇診斷後,確定張姓病患罹患了強迫症,不僅有強迫檢查,還有強迫清潔症狀;經由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後,最近回診發現症狀已有改善,強迫檢查、清潔的次數已明顯減少。白聰勇醫師表示,強迫症是一種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通常因為身、心、環境因素任何一方面出現變異,失去原有的平衡,導致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不足而發病;患者人格統整功能尚屬正常,具病識感,知道自己出現不正常的重複、強迫性行為,但是因無法克制強迫性想法帶來的焦慮,只好以這樣的行為來抵銷強迫性想法所帶來的煩燥不安。白聰勇醫師呼籲,當出現重複做某些動作或行為,或者腦中反覆出現某種意念、衝動、影像的情況,而且這些問題已造成個案顯著痛苦,浪費時間(每日超過一小時),或嚴重干擾個案的正常常規生活,就應趕快到心身科尋求協助;否則可能造成病情更形惡化,嚴重時不僅會讓工作停擺、求學中斷,連正常的常規生活都不可得。

常吃垃圾食物 易引發焦慮、學習障礙

常吃垃圾食物 易引發焦慮、學習障礙#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和學習障礙,都是高脂肪飲食惹的禍?新的研究表明,高脂肪的飲食可能與多動障礙和學習障礙有關係。這個影響是很大的,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即使只有一個星期)會導致行為上的改變,甚至在體重變重之前,因為過多的脂肪可能會改變身體的多巴胺新陳代謝,一種化學物質,調節情緒的關鍵。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餵食老鼠高脂肪飲食(其中60%的熱量來自脂肪)與餵食低脂肪飲食(只有10%熱量),兩種飲食結果造成行為表現非常不同。而一般典型的西方飲食,就包含了35至45%的脂肪。大學營養科學部教授格雷格弗氏發現,高脂肪的飲食會迅速影響幼年小鼠大腦中的多巴胺代謝,引發焦慮行為和學習障礙。大腦中的多巴胺信號改變,是常見的ADHD症狀與超重、肥胖狀態。多巴胺代謝產物增加,和兒童焦慮行為是有關連的。格雷格弗氏說,在一周高脂肪飲食實驗後,除了體重明顯增加,第一組實驗小鼠的行為也開始改變,焦慮症狀包括,增加挖洞、滾輪運行次數以及不願探索開放空間。此外,小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都受損,包括克服迷宮的能力下降、物體識別能力也下降。然而,這些情況在孩子身上可能會更持久。研究更表明,高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引發焦慮和記憶障礙,在一個基因和環境都易受影響的孩子身上。但是,突然從飲食中去除脂肪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焦慮,學習和記憶。建議平日保持良好的少油、少炸、少鹽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多喝水,才是遠離病症的不二法門。

抽菸無法紓壓 反而導致緊張、焦慮

抽菸無法紓壓 反而導致緊張、焦慮#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癮君子認為吸菸能夠緩解壓力,但最新研究指出,戒菸才可以紓壓,吸菸反而引致緊張和焦慮,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院長邱南英呼籲,戒菸才是擺脫壓力的不二法門。邱南英表示,根據最新的英國精神醫學期刊中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去人們普遍相信吸菸可以減緩壓力是錯誤的,事實是吸菸極可能導致更多的緊張與焦慮!邱南英院長指出,由於戒菸後會出現短期的躁動不安、焦慮、不悅、沒有耐性、注意力不集中、飢餓感、渴求使用菸品等「戒斷症候群」,讓吸菸者誤認為「只要吸菸就可以解除不舒服的戒斷症狀」;而事實上,吸菸只能暫緩「戒斷症候群」,且反而讓吸菸者再陷入「不得不」的行為,不但無法紓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甚至還會因為擔心「吸菸危害健康」而更焦慮。邱南英則進一步強調,菸品中所含之尼古丁具有高度成癮性,要根絕與克服菸癮,建議到醫療院所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撥打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進行諮詢,還有隨時隨地可上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瞭解如何戒菸及戒菸迷思,並申請戒菸e計畫或製作個人的戒菸菜單為克服菸癮而準備。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陳淑麗,曾經也是老菸槍非常了解菸癮糾纏痛苦,她表示,菸癮來襲而煩躁不安時,一定要善用可以紓壓、醒腦的戒菸四招,來克服難熬的斷癮症狀。首先就是放鬆深呼吸,想吸菸時,連續15次,將氣深深吸入再慢慢吐出;其次是喝1杯冷水,可滋潤喉嚨,又可有效抑制吸菸的慾望;再來伸懶腰15次,做擴胸握拳運動或原地跳躍也可以;最後來個刷牙或洗臉,可讓自已神清氣爽,精神馬上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