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停止抱怨!解除負面的吸引力法則

停止抱怨!解除負面的吸引力法則#焦慮

每天我們總是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老是覺得自己碰上衰事,而在唉聲嘆氣?你是否曾數過自己每天會抱怨幾次?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復健技術部 施光庭主任 表示,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抱怨就是在講我們不想要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想要的事情。當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俗話說:「相由心生,心隨意轉」。我們說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當我們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我們所招惹來的抱怨、牢騷和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施光庭主任說,這就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一種惡性循環。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如何從這種惡性循環中跳脫出來?施光庭主任建議,要在抱怨之前,請先想一想:生活中足以會讓我們正當抱怨的事件,如喪親之痛、身體的極度苦痛等等,是寥寥可數的。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在對自己與身邊的人做「聽覺污染」,這種污染是有害於幸福與美滿。如果我們想去改變別人或扭轉情勢,沒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時,這就是抱怨。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想要抱怨說出口前請再想一下,你希望的結果是什麼樣子?把你的希望說出來給別人聽,讓別人知道我們不只是抱怨,而是有一種正面的意見,通常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當我們的嘴巴停止表達負面的思想,我們的心靈就會產生其他更快樂的念頭。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座意念工廠,隨時都在運作,若是負面的想法缺乏市場,工廠就會重建改組,轉而生產快樂的思想。

學會”建設性負面思考” 走出水災創傷

學會”建設性負面思考” 走出水災創傷#焦慮

因莫拉克颱風的侵襲造成南台灣民眾面臨50年來最大的水患,民眾家園殘破、親人死離,造成生理及心理上極大的創傷,需要正確的紓解,以正向迎接未來光明的人生道路。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主任  楊聰財醫師表示,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他曾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經過細心觀察,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又可分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型,以及「自我耗損」型。「先天下之憂而憂」型常專注於利用「負面思考」來解決焦慮,善於規劃,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在臨床上,這類型個案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時,會配合他的個別性給予一些「放鬆心情」的減焦藥物,常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的依賴程度較低,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楊聰財醫師指出,屬於「自我耗損」型的人,則較專注於「負面思考」後的「負面情緒」之上,故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失眠與鬱卒,進一步會談評估,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中的暗流是一直「否定自己、深怕失敗」的憂鬱情緒。正因為「自我耗損」型的人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糟糕的情緒」,試圖要找出「最完美」的應對方法,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投資在有意義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楊醫師說,此次遭逢土石流、水災傷害的民眾,其實也會陷入上述兩種型態之中,因此親友們應多注意受到創傷的人日常生活的反應,如需專業醫療上的協助,應該盡速就醫。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自我耗損」型的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在人事物壓力時,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減焦藥、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更需進行「思路革命」,建立具建設性的負面思考習慣。「身心壓力」已是你我所無法避免、必須認真面對的現代重要課題。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建設性負面情緒」的觀念。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的「建設性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其在實驗中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三組,要求各組射飛鏢,並分別以三種方式進行暖身。第一種方式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第二種因應方式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第三種方式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結果採取第三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而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第一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故他們認為「負面思考」能夠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反而有最好的成績。樂觀的人總認為「還有一小時可以使用」,悲觀的人總認為「只剩一小時可以使用」。但是過度樂觀的人,極易因為「誤以為能掌握一切」、「不切實際的樂觀」以及「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而常陰溝裡翻船。所以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面對這50年來最大的災害所造成的創傷,楊聰財醫師有以下建議:第一,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第二,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應該掌握養成「建設性」的思考習性,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分析出壓力源;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多培養好習慣、生活規律、運動。第三,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無法將自己的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應該找專家協助。目前的研究顯示,適當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是將自己脫胎換骨的好方法,也才能真正遠離創傷帶給人們的傷害。

簡單寶特瓶運動 解決肩頸疼痛毛病

簡單寶特瓶運動 解決肩頸疼痛毛病#焦慮

現代民眾的普遍都有嚴重的肩頸痛痛的毛病。事實上,大多數這類的肩頸疼痛與其說是病,倒不如說是現代人的緊張生活、長期的姿勢不良、焦慮、失眠與缺乏規律運動而導致的後遺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 劉議謙醫師指出,解決方法如果僅局限於吃吃止痛藥、貼貼藥布,而沒有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則大多數無法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以下劉議謙醫師就幾類常見的肩頸疼痛依其症狀與解決方案加以說明。一、肩頸背肌筋膜症候群:此類患者多從事需長時間低頭看文案或電腦的白領階級,有時候也發生在牙醫師或外科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常會發現症狀發生時間常常長達數年之久。理學檢查常會發現肩頸有多個壓痛點與不正常收縮的肌肉「團」。來看病的原因可能是俗稱「落枕」的急性肌腱炎,甚至是因此導致的失眠或憂鬱症,此病的致病原因在於由於肌肉、肌筋膜與其中微小的神經與血管長期損傷與不正常收縮而造成的緊繃、僵硬、沈重與隨之而來的酸痛難耐與壓力沈重。解決方案依程度而各異,劉醫師說,症狀輕微者做簡單復健三式(包含不定時抬頭目視遠方一分鐘、雙手各拿一瓶裝滿水的250c.c.寶特瓶由下往上平舉每次持續至少5分鐘,一天至少一到兩次、與開始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復健三式的目的在於強化肩頸的其他肌肉如斜方肌、提肩胛肌與其他小肌肉,讓他們也可以一起負擔本來過勞肌肉的重擔。症狀嚴重者(如少數因此影響睡眠與工作的患者),則應該考慮局部注射藥物、口服肌肉鬆弛劑與特別設計的復健操。當然,此時就應該讓專業的醫師介入才不至於讓肩頸疼痛變成一直不斷的惡性循環(疼痛→失眠、心情差、工作不順心→更為疼痛→更不易入睡…)。二、神經根病變症候群:這類患者因工作常須搬運重物(如廚師、搬家工人等)、或近來才開始從事一些平常沒在做的運動(如登山、腳踏車、攀岩或高爾夫球等),症狀是肩頸的疼痛與伴隨手指的麻木,做轉頭或頸部用力時手指有被電到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手的無力症狀。少數患者就是因為無力症狀造成衣物、碗筷不自覺掉落才來就醫。病因在於頸椎的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腫瘤、或其他的病理因素壓迫而導致症狀。劉醫師表示,此類神經根病變必須經由臨床神經學檢查、神經傳導/肌電圖甚至核磁共振等仔細定位後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治療。少數嚴重患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大多數的人需要牽引復健與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才能有初步的成效。三、緊縮性頭痛:有些患者的肩頸疼痛又伴隨了後腦及兩側太陽穴的緊繃性頭痛,發作時間與運動或工作都無關,也不會有手麻、無力等症狀。嚴重的時候甚至天天都會發作,少數病人甚至有藥物成癮的現象(例如天天喝感冒藥水或成藥)。這一類患者的治療反而是要以頭痛為主,復健操或局部注射都較難有好的效果。四、其他危險的毛病:突發性的頸部疼痛伴隨複視、失聰、顏面神經麻痺、手腳無力等症狀可能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的相關症狀。年紀較大的長輩除了肩頸疼痛外伴隨眩暈、猝倒、站立不穩、視力障礙等症狀可能是由於椎動脈循環不足而導致,治療與前述疾病差異甚大。肩頸疼痛是現代人眾多的文明病之一,與現代緊張的生活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警訊,提醒您該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最後,劉議謙醫師提醒,肩頸疼痛有可能是慢性的筋膜症候群也可能是急性、具危險性的動脈剝離,如果您的症狀真的讓您相當難受,可能還是要去找個神經內科醫師好好看一下。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焦慮

中小學階段是小朋友在知識、技能及其他身心各方面發展快速且重要的階段,但部份兒童與青少年在面臨上學時,感到強大挫折情緒,造成缺席狀況,除了短期內造成課業落後,對患者心智健康上也有中長期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青少年或成年後患有焦慮疾患或是情緒疾患,如憂鬱症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說,一份追蹤3年的國外研究顯示: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另外拒學症也是自殺、未成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暴力、意外、物質濫用危險因子。黃彥勳指出,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school refusal)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主要特色包含四點定義:1.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2.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3.在應上課時間,個案多在家,且個案父母對此知情。4.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至於拒學症狀主要以焦慮表現為主,患者會在上學日早上以抗拒上學為表現,或是產生生理上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頭暈、頻尿等症狀,但是和真正生理疾病不同的是,通常在患者獲得同意留在家中後,生理症狀就會改善。黃彥勳表示,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學一年級以及國中階段為主,兩者患病原因有些差異,國小一年級學童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入學校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至於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包含與同學之間相處,以及面對校方管教方式適應有關,另外在課業壓力也是部份患者致病原因。他說,這些個案面對壓力常見共同特點是敏感,對於外在情境轉換或是人際衝突反應程度高,但相對對於自我情緒感知程度則較低,患者往往自述突然感受到壓力很大、煩悶、不知所措,但是卻無法清楚辨識出引發焦慮來源,也因此無法轉移注意力,因而不斷累積壓力與焦慮而產生拒學症。黃彥勳建議,初期有嚴重焦慮症狀或是憂鬱症狀個案,會先以抗憂鬱藥物與焦慮舒緩藥物治療,降低個案情緒症狀。另外諮商輔導則依據個案拒學行為主要原因,增加患者學習情緒辨識與控制能力、教導放鬆技巧、社交技巧、培養患者獨立性、並建立適度行為規範,減少個案對學校焦慮。黃彥勳特別呼籲:治療關鍵在患者、家長、教育體系與醫療體系四方聯繫與合作。但實際上仍有許多兒童青少年有身心特殊需求,仍未被轉介輔導資源以及醫療資源,或即使就醫或接受輔導,持續時間也並不長。未能對積極協助轉介心理輔導或是醫療體系,使得這群兒童青少年長期以來未能早期得到恰當醫療協助,因而增加拒學行為嚴重性。提醒家中兒童青少年有類似拒學症狀,提早與學校老師聯繫,並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

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焦慮

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98年度免費心理諮商將於3月開始辦理。當民眾或週遭親友有人際、家庭、感情、生涯、情緒及工作等問題,感覺到心情低落、煩悶與焦慮不安,建議您該找人談談,以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該中心聘請的心理師都具有衛生署核發的心理師證照及衛生局核發執業執照,並完成報備支援手續。心理師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能和實務經驗,用專業、嚴謹的服務態度與保密的原則,提供心理支持,陪伴您面對生命的低潮。心理諮商服務採電話預約,服務時段:每週一、二、三、四下午(14時至17時)及週三上午(9時至12時),有需要的民眾可撥打臺中市衛生局電話:04-23801180轉560、537或536竭誠為您服務;每週一、三下午特聘請女性心理師服務有需求的女性民眾心理諮商。您想讓自己活的更健康、更好、更有活力嗎?想找人談談以紓解心中壓力與情緒嗎?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歡迎您來電預約心理諮商。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地址:臺中市南屯區向心南路811號(臺中市衛生局2摟)預約心理諮商電話:04-23801180轉560、537或536

「光照治療」改善”暗光鳥”作息

「光照治療」改善”暗光鳥”作息#焦慮

「睡眠節率障礙」是睡眠障礙的一種。這個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患者的睡醒周期和正常人不一樣,而產生不適當的節率。對於此類患者,即使在未合併其他種類的睡眠障礙時,也常造成生活、社交或是工作上的困難。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 康峻宏醫師指出,睡眠節率障礙主要有四大類不同的睡眠節率障礙:提早性、延遲性、不規則性及非24小時性。治療此類患者的原則有三大類: 節率治療 (chronotherapy) 、光照治療(light therapy)及藥物治療。康峻宏醫師表示,患者須先記錄每日的睡眠日記,及詳實的上床時間,並確定欲達成節率目標後,將每日的上床時間做階段性的調整,舉例而言,若患者原本入睡時間為下午6點,起床時間為清晨2點,我們訂立的目標為下午10點,起床時間為清晨5點,我們可以請病患每日延遲30至60分鐘上床睡覺,採用漸進式方法來調整睡醒節率。整個療程可能需要2到4星期來達到所訂的目標。一般來說在調整節率時,採用延遲患者上床時間會比提早的做法較容易成功,患者的配合常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光照治療是利用一定強度 (2000-10000 Lux) 的全頻光照射,經視網膜輸入刺激上視交叉核而改善睡醒節率。我們可依欲調整的節率目標施以不同的光照時間。康醫師解釋,一般而言,清晨的光照治療可以將入睡時間前移,而黃昏的光照治療會將入睡時間後移,此外光照治療也可能有改善入睡困難、延長睡眠時間、及增加睡眠效率的效果。康峻宏醫師說,光照治療的使用相當安全,由於已將紫外線濾去,所以並不會有曬傷、白內障或是皮膚癌的副作用。少數人照射後可能會有頭痛或是焦慮感,這些情形在調整治療強度後都會改善。對於睡眠節率障礙患者最常使用的藥物為褪黑激素(melatonin), 這是一種人體自然分泌的神經荷爾蒙,作用為促發生物的夜間訊號,及促進睡眠的相關行為及反應。對於改善節率異常有相當的幫助。由於現代生活步調緊湊,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不正常的睡眠節率,不但可能對日常生活作息產生困擾,也可能長期對健康會有所影響。康醫師建義,透過專業的諮詢及醫療,可以改善此種問題,回復一個較良好的睡醒節率。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焦慮

高雄市40歲林姓(化名)婦人,她就讀國小的兒子老師,上個月底到林家做家庭訪問,本來要談2個小朋友的學習障礙,林姓婦人說著說著,突然情緒崩潰、嚎啕大哭,「我吃過安眠藥,想自殺,被救活了」。老師嚇一跳,因為她的先生負債五十餘萬元,婆婆還干涉她的婚姻,四個孩子中有二名身心障礙。林姓婦人說,她經營家庭美容美髮店,先生是工人,感情不錯,但不景氣,養四個孩子真的很吃力。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 陳偉任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接獲學校老師的通報後,發現林姓婦人除了卡債,二個孩子身心障礙、學習遲緩,不知如何求助,目前雖和婆婆分住,但只要想到婆婆,就緊張、焦慮,甚至失眠。所以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向社會局社工求援,協助林姓婦人二名身心障礙孩子尋求社會福利,減輕家庭負擔。同時也將她轉介到至精神科,確認罹患憂鬱症,之後她接受精神及藥物治療,同時心理輔導,目前情緒穩定。到底什麼是憂鬱症呢?簡單的說,至少兩週的時間,出現憂鬱心情或對原先喜歡的興趣或活動都提不起勁來,並有原先功能改變,可能就得到憂鬱症了。陳偉任醫師指出,其症狀包括疲累、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精神遲滯或激動不安、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無價值感及反覆的想到死亡等。有很多相關的因素會產生憂鬱症,如個人體質、遺傳、面對事情的態度及環境因素等。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幾乎80%的憂鬱症患者經過妥當的治療後,都可以走出憂鬱的陰影,重回昔日歡樂的生日。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焦慮

菸害防制新法新制將於11日上路,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仍有許多人對於何處可以吸菸提出疑問。其實吸菸的人不必焦慮,哪裡可以吸菸?簡單的判別準則就是:「室內不宜,多數戶外可以」;當然新年新希望、加上新制實施絕對是成功戒菸最好的時機!姚思遠說明,因新法上路在即,12月直接打電話到董氏基金會及網路詢問新法相關問題或提出菸害申訴的就有435件,詢問戒菸的也有122件,是過去同月份的7倍。為讓民眾清楚了解自己的權益,基金會特別整理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再次提醒民眾在最後幾天確實了解新法規定,以免觸法。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文戒菸網「菸害申訴」諮詢召集人李鳳翱律師指出,以「華文戒菸網」為例,12月就有高達10萬5千人次的流量,是過去同月份流量的3倍。顯示大家對於新法規定及戒菸諮詢有相當需求,加以法令首度對於私人職場有所規範,為服務利用中餐午休時間上網的上班族群,我們特別增加「華文戒菸網」線上諮詢的時間,1月6日起的上班日,每天中午一個小時,提供即時的「菸害申訴」及「戒菸諮詢」,由專業律師及醫師在線上為民眾解答。李鳳翱進一步指出,絕大多數的室內工作及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不可設置室內吸菸室,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禁菸標示,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若要吸菸請至戶外,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此外,吸菸室的設置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必需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終身義工陳淑麗強調,無菸環境的推動絕對有助於吸菸率的下降,不論是衛生署署長、行政院院長,甚至馬總統也已於元旦升旗、致詞以及元月2日至雲林為果農推銷台灣柳丁時,均率先配戴上「無菸台灣 Yes, We Can!」胸針,展現出台灣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菸害防制政策接軌的行動力,我們應該要有信心,鄰近的香港可以做到,台灣絕對沒問題,一同以歡喜的心情,迎接無菸台灣的到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Q1.公司行號內可以吸菸嗎?登記三人以上的公司其室內場所,包括老闆辦公室、會議室、廁所、 樓梯間、停車場等要全面禁菸,吸菸只能到戶外。Q2.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禁菸標誌要怎麼貼?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明顯禁菸標示,且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Q3.騎樓、頂樓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騎樓、頂樓等戶外場所未有規範,不過即使在騎樓或頂樓吸菸,以不影響進出的人為原則。Q4.公共場所可以設吸菸室嗎?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但吸菸室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平行封閉的自動門、負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要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Q5.24小時營業的網咖、KTV(包廂)、MTV(包廂)、可以吸菸嗎?不行,業者也不能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具,同時必須張貼明顯禁菸標示,否則將受罰。Q6.哪些場所連戶外空間都要禁菸?醫院、高中職以下學校、動物園、兒童育樂中心,不管戶、內外,只要園區範圍內都要禁菸。Q7.戶外場所就可以隨處吸菸嗎?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室外體育場,室內全面禁菸,而室外除指定吸菸區外,也要禁菸,且吸菸區不可以設在必經之處所。Q8.販賣菸品的商店應注意什麼?遵循「不廣告、不促銷」的原則,主要就是不可以有菸品廣告的海報、燈箱等,消費者不可以直接拿到菸品,菸品展示只能一個品項擺出一包菸(賣場1條),整個展示面積不超過2平方公尺,須張貼警語…等。Q9.住宅的陽台、廁所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私領域未有規範,不過在住宅內吸菸確實會延著管線影響到鄰居,請盡量至戶外吸菸以免影響家人及鄰居。Q10.要怎麼檢舉、有獎金嗎?請記下時間、地點、情況甚或拍照,向縣市衛生局檢舉,或洽董氏基金會。目前只有台北市及台南市有檢舉獎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