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焦慮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小孩本身、小孩氣質、照顧者、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等。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將小孩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2.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3.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4.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5.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6.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7.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8.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9.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孩子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吳四維醫師指出,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照顧者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吳四維醫師指出,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吳醫師說,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建議還是要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醫師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最後,吳醫師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焦慮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奇美醫院精神科 李添誠醫師表示,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李添誠醫師說,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李添誠醫師表示,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焦慮

在泌尿科門診中,有關性功能障礙部分,「早洩」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所謂「早洩」是指男性勃起的陰莖在進入女性陰道前或剛進入時,便產生無法控制的射精現象,通俗一點說就是「快槍俠」,只不過在美國西部電影中,「快槍俠」通常是最後活命的勝利者,但在性愛戰場上,他們卻自認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臺安醫院泌尿科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早洩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屬於精神性因素,它們可能來自焦慮、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婚姻障礙、性交頻率太低,或錯誤的性觀念所造成的壓力等等;但確實也有大約二成的病患是有器官上的毛病,例如陰莖靜脈漏血、動脈充血不足或糖尿病等等,這些通常是屬於繼發性早洩(就是患者先前曾有過正常的性活動),另外有些原發性甲洩,根據陰莖體感覺誘發電位(PSEP)分析發現可能是陰莖龜頭過度敏感及射精中樞過分興奮所造成,所以臨床上這類病患得先後接受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致病的原因。對於這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快」的毛病是否可以治療呢?又如何才能真正的「戒急用忍」呢」?首先得了解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早洩患者;陳欣宏醫師表示,根據1997年日本發表的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年齡約20歲左右的正常青年,他們平均從陰莖勃起接受刺激到射精的平均時間約為156.5秒,也就是不到3分鐘來看,較快射精並不意味就是早洩,所以不可輕率便認定自己有毛病。至於那些真正曾「一觸即發」的早洩患者,在經泌尿專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確實有器官上的問題,便須招股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如果是屬於精神性因素,除了接受性諮詢治療外,以SSRT(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或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治療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也有報導以行動訓練及骨盆肌底復健治療有近六成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改善。總之,對於這種「超速快感」的治療應首重確認是屬於精神性或器質性的問題,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加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甚至濫服成藥偏方,否則非但無法達成「歷久彌堅」的目標,還可能造成「永垂不朽」的後果,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不可不慎!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焦慮

報載泳將費爾普斯的母親從沒想到,這個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子,如今成為奧運史上最偉大的選手。小費在讀小學時,有位女老師曾對其母親說:「你的兒子永遠無法專心做任何事。」誰也沒想到這個當年不停發問,成績不佳的過動兒,如今竟是「美國之光」,也有人叫他『飛魚』。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 何志培指出,歐美對過動症的診斷標準認定不一,惟大致上同意過動症應包含三個主要面相,即活動度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美國方面的診斷標準,更規定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發病年齡在七歲以前,症狀廣泛發生於兩種或以上的場合,明顯造成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障礙,且這些症狀並非由其他身體或精神問題所致。費爾普斯的身材高大卻瘦弱,有一雙大耳朵,嘴巴老是碎碎念,托兒所老師的評語是:「永遠靜不下來,坐不住,不能專心,喜歡癡癡地笑,且愛鬧同學引起注意。」臨床上,醫師往往用以下準則去判斷「坐不住」是正常的一部份,還是一種症狀:1.嚴重程度,父母和老師的仔細觀察,有助醫師了解和判斷。此外,所謂嚴重程度,必須從兒童發展水平的角度去考慮,如三歲孩子能持續安坐的時間當然比七歲要短;若七歲兒童只有三歲的智商,判斷標準即需由認知功能的水平去考量,而非單由年紀上來看。2.短暫還是長期的現象?經年累月「坐不住」的問題當然令醫師更小心處理。3.單一還是多種環境下出現「坐不住」的現象?若僅在單一環境下出現問題,醫師會從孩子適應環境要求的角度了解其困難。若「坐不住」是跨環境出現的問題,則環境造成的可能性,相對降低。4.問題行為是否對日常生活、學習、父母同儕關係等造成影響。對於沒有造成任何障礙的「坐不住」,醫師通常視之為正常。5.相對主觀的判斷,即照顧者對問題行為的焦慮和感受到的壓力。何志培醫師表示,其實,有「坐不住」的症狀,並不等同有過動症,嚴重和明顯的坐不住現象,可在不同病症上出現。和過動一起出現,也不等於這就是病,但可進一步說明,只有坐不住而無相關症狀,不足以構成過動症診斷的基礎。這位曾是過動兒的水中超人,終於拿到本屆奧運八面金牌。費爾普斯,我們祝福你。【「坐不住」現象的病症】●焦慮症:極度焦慮的兒童,往往看來神不守舍、坐立不安●躁 症:患躁症的青少年,也是沒法安坐●自閉症:約40%的自閉症兒童也有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癲癇症:因癲癇而服用抗痙攣劑的孩子,也可因藥物的副作用看似坐不住●某些腦神經受損的疾病、甲狀腺毒症等:這些身體疾患也會使兒童出現坐不住的現象

家暴案件攀升 盼民眾伸援手助受暴婦女

家暴案件攀升 盼民眾伸援手助受暴婦女#焦慮

台灣經濟冷颼颼,失業率攀升,導致民眾生活壓力大增,家暴案件也不斷增高。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9月的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從一月的5,686件,一路攀升到九月的7,239件;若和去年同期相比(96年1月-9月),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較去年增加了6,246件,上升了11.55%,相當值得重視。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經濟和工作的壓力常造成夫妻爭吵、關係緊張;如果內心的壓力和焦慮無法有效的排解,就可能引爆情緒,進而導致家暴的產生。在這段嚴苛的時期,受暴婦女和孩子的處境更為艱難,常常精神緊繃、擔心害怕,不知道暴力的拳頭什麼時候會揮到自己身上。但是只要適時有警、社政介入,社會大眾伸出援手,讓她們能夠接受專業的服務,就能避免家暴悲劇的發生。」大環境不好,社福團體在募款上也相當困難。長期服務受暴婦女的現代婦女基會,今年的募款的狀況也不理想,「受暴媽媽扶助計劃」經費的籌措只達目標的一半,尚缺四百多萬經費。一向重視婦幼安全的台灣大車隊得知受暴媽媽的困境後,董事長林村田除了率先捐款55,688元給現代婦女基金會外,並捐贈300張台灣大車隊貴賓卡,協助現代婦女基金會募款。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自97年12月1日起至98年2月底止,民眾只要捐款300元給現代婦女基金會,前300名即可獲贈台灣大車隊2009新版VIP卡一張,除可享有乘車優惠外,至車隊特約商店消費,還有各式折扣;捐款1000元以上者,前50名可獲贈市價兩千元之GenPel美體重建霜刷套組一套。想要捐款幫助受暴媽媽的民眾,可以在大車隊計程車內索取DM、或利用台哥大手機撥5180再按12捐款,也可以上現代婦女基金會網站http://www.38.org.tw 下載捐款單。現代婦女基金會劃撥帳號:14367190,捐款熱線:(02)2391-7133#301。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焦慮

國內美容整形的風氣愈來愈盛,不少影視名人甚至不忌諱公開其整形經驗,有人更是一整再整,全身上下幾乎都動過刀;愛美是人的天性,為美整形無可厚非,但若過度、重複接受整形手術,就可能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張傑文醫師表示,這種疾病的患者強烈認為,自己身上有一處或多處器官長得不好看,經常花許多時間在鏡子前檢查自己的缺陷,甚至可能一找整形外科醫師矯治這些所謂的缺陷,卻在手術後更不滿意,或是抱怨手術失敗,要求重新來過,或是把目標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其實,這些都屬於心理疾病,就算手術做得再精良,也不能解決心裡的問題。怎樣判斷是否是身體畸形性疾患?張傑文醫師指出,這種病與正常的對外表關心是有所區別的,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外表有些不滿意,但不會造成過度反應,甚至影響生活功能;強迫症也與這種疾病不同,二者雖都可能出現一些固執的擔心及儀式化行為,不過身體畸形性疾患的病識感較差,而且對於別人的看法較易產生過度敏感。此外,有些身體畸形性疾患會因此造成社會互動焦慮與隔離,而被誤判為社交畏懼症;還有憂鬱症也常和身體畸形性疾患合併出現,必須特別注意鑑別診斷。要治療身體畸形性疾患,如果只是向患者保證他們的擔心是過度、無謂的,通常不會有什麼效果。一般認為,「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所需劑量也可能比一般治療憂鬱症的劑量更高。而在藥物之外,合併心理治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現代人對整形已司空見慣,如果是為矯正先天畸形或因外傷造成的疤痕,整形除可重建患者的功能,對恢復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鼓勵;若為追求美麗、改運而整形,就應適可而止,張醫師提醒,如果對自己外表過度否定,一再整形,最好趕快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以免沈淪在無止盡的整形夢魘中,身心同受煎熬。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焦慮

眼部周遭肌肉突然不自覺的異常頻繁跳動,抖個不停,整臉看似眼歪嘴斜,很多上班族曾被自己這樣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了,其實這些症狀的發生主因就是「顏面神經失調」。根據臨床經驗,越來越多上班族曾患顏面神經失調,尤其是30歲上下、從事競爭較為激烈的業務或行銷工作的上班族。如果顏面神經失調究竟該怎麼辦?適當休息與紓解壓力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臺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醫師表示,很多壓力大和經常熬夜的上班族,曾因過度疲勞或壓力大,眼部周遭肌肉不自覺的頻繁抽動,這就是顏面神經失調。以醫學定義來看,顏面神經失調通常指一種無法控制,且無意識地連續收縮眼皮的疾病─眼皮肌肉會不自主的持續異常收縮及痙攣。整體而言,顏面神經失調患者的眼睛通常都很正常,但眼皮被迫連續關閉會引起視覺障礙,患者也經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 自律神經失調 導致顏面神經失調究竟顏面神經失調如何發生?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正常而言,身體肌肉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系統。其中隨意肌是指人能隨心所欲控制的肌肉,如看到人,對人眨眼睛、對人笑,以上肌肉動作是經由大腦下達指令才產生;而不隨意肌是指身體不需經過大腦下指令,就會自動產生動作,也稱為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看書看得太久,眼睛感到疲累,身體為讓眼睛休息,眼皮就會不自覺眨一下。由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彌補隨意系統的空檔,讓身體能有放鬆和休息時間,不讓神經繃得太緊。就像駕駛員開飛機很累時,便會啟動自動飛行系統,讓身體休息一下。但若自律神經系統太過活躍,過於取代隨意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身體產生過多不自覺動作,也就可能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壓力、休息不足 最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指的是體質,有可能是遺傳,像有些人個性比較容易激動、緊張、睡不著覺,其自我控制系統,就比一般人容易出問題,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最常見的後天性原因,是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其中,睡眠不足是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可辨別的警訊來源。 顏面神經失調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很難有清楚可辨的身體徵兆。不過當上班族意識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就要嚴防發生顏面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主要可從底下四件事來判斷:1.白天猛打瞌睡。2.晚上毫無睡意。3.早醒,經常半夜3、4點驚醒。4.一直作夢,無法安穩入睡。■ 調整好生理時鐘 遠離顏面神經失調黃尚本醫師強調,避免顏面神經失調最有效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紓解壓力。調整好個人生理時鐘,將有助於上班族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一、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最好的睡眠狀態。睡眠週期,從淺睡、深睡,到快速動眼期,通常需1.5到2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則應完成3到4個睡眠週期,也就是約6到8小時。二、固定臥床時間:每天臥床時間隨個人而定,重點是固定上床時間,讓大腦有明確的睡眠時間表,往後時間到,大腦自然會有睡意。三、多曬太陽:大腦主要靠光線差異產生睡意,也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班族白天在戶外活動,眼睛看到光線,會產生「退黑激素」,大腦便知現在是白天。到夜晚,沒有光線,不會產生退黑激素,大腦就知道這是晚上,該睡覺了。因此,為讓大腦有明確的白天或夜晚意識,上班族要多曬太陽,如利用中午買便當時間,多到戶外走走。四、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腦。電腦已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電腦螢幕的亮度與閃爍頻率,卻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而毫無睡意,所以建議上班族睡前2小時不要碰電腦。一旦患有顏面神經失調,治療方法可分為行為和藥物治療法。行為治療法就是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或好好睡一覺。若情況比較嚴重,則必須就醫尋求藥物治療,通常服用藥物包括肌肉鬆弛劑、抗焦慮藥、神經安定劑、助眠劑等。總而言之,放輕鬆最重要,顏面神經失調也能不藥而癒。

上班族解壓、不鬱卒的「五」林秘笈

上班族解壓、不鬱卒的「五」林秘笈#焦慮

為何有人面對壓力的時候仍然可以不憂鬱呢?因為他們有較「好」的「壓力因應能力」。面對壓力究竟該如何因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簡玉坤臨床心理師,提出以下幾個觀點是值得民眾學習的。(一) 時常舒壓讓壓力無法累積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壓力是會累積的,一個上班族的壓力不是只有工作,家庭、感情、婚姻、人際、甚至生涯規劃,都一一疊在我們的肩膀上,影響每天的身體和心理,哪天壓力瓦斯桶過度灌氣,就會在身體上出毛病,或是悶悶不樂,甚至想一走了之;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壓力,但真正讓你瓦解的是壓力的累積量,因此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舒壓,靜態的(如閉眼冥想、按摩、聽音樂),或動態的(如運動、旅遊),就是別讓壓力有機會越過警戒線,是第一個「好」的「壓力因應能力」。(二) 學習第一種好個性:別太要求完美你要求完美嗎?如果人生是一塊圓餅,你可以容許有百分之幾是壞掉的?還是你是那種用盡吃奶的力氣,也要挽救失敗的人?許多研究都顯示,過度要求完美是身心健康的危險因子,上班族所面對的壓力是多重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所有事情解決到面面俱到,如果一直期待每件事都完美結局,想掌控每件事的成敗,那只會讓你更自責或怪罪環境。做自己能做的,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三) 學習第二種好個性:別太負面思考看事情的角度常常影響你所感受到的壓力量,習慣看到「黑色」角度的人,總會不斷地自問「為什麼我沒有?」、「為什麼別人總是有?」;而學習從「非黑色」甚至「白色」角度看生活的人,會看到困境並不如想像中糟,因為常常自問「我仍擁有的有那些?」、「如果問題真的是很糟,那我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調整我自己?」。(四) 學習第三種好個性:別太過份敏感有人打針打完了還不曉得已經打了,也有人還沒打下去已經尖叫若雷,對環境變動過度敏感或太過焦慮的人,常會高估壓力的嚴重性。對人際衝突敏感的上班族,得學習別太在乎每個人的看法;對生涯規劃太多擔心的人,得懂得發覺自己的已有能力,因為你的過度擔心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更讓你的潛能無法發揮。(五) 建立外在資源讓倒下的機會減少創造屬於對你有建設性的環境因素,即使在壓力之下,你也比較不須一個人獨撐。這些還境因素包括:固定跟朋友分享生活上的不愉快、定期參加一些專業成長或心靈成長課程、知道自己走不出死胡同時可以找誰協助、甚至尋找自己信任的精神科專業人員。懂得求助的人才是勇敢照顧自己的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