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 頂起脊樑不再彎腰駝背

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 頂起脊樑不再彎腰駝背#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邁入老年化社會,民眾對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已有相當的認識;但許多中、老年人卻往往疏忽骨質疏鬆衍生出身體結構退化的嚴重性。尤其停經後婦女因荷爾蒙變化造成骨質快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發生比例更高。根據資料顯示,世界衛生組織視骨質疏鬆症為全世界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因此必須提早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嚴重者恐失禁、下半身癱瘓骨質疏鬆症無特異性的臨床症狀,較常見是慢性腰痠背痛。倘若患者長時間姿勢不正確、搬重物、跌倒、外傷,甚至打噴嚏等,較可能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輕者即可造成嚴重背痛,夜不成寐。較嚴重者則出現大小便失禁、下半身癱瘓等症狀。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區錦豪指出,壓迫性骨折治療方式分為保守療法及外科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包括藥物治療、穿戴背架保護及絕對臥床休息1~2個月,治療時間較長、效果恢復慢,甚至嚴重者因背痛無法緩解而不願翻身,而導致身體活動度受限、褥瘡產生等,飽受坐立難安、徹夜難眠之苦。必要時建議可採用外科手科即灌骨水泥(灌骨漿)治療,術後能有效緩解背部疼痛,使病患早日恢復活動能力,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灌骨水泥手術vs.椎體矯正支撐手術椎體成形手術(即單純灌骨水泥):此手術方式能有效緩解疼痛,但無法矯正椎體塌陷之狀況,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某一脊椎骨的壓迫性骨折(塌陷)將會改變整條脊椎骨的角度變形,導致駝背產生。同時脊椎重心不穩經常引發腰痠背痛、肩頸僵硬痠痛等不適。椎體矯正支撐手術:「千斤頂」微創重建手術是植入以醫療用鈦合金所製造的支撐系統,將塌陷的脊椎骨支撐起來,支撐力約達100公斤,能永久性提供脊椎椎體足夠的支撐性及穩定度,更可以達到矯形作用(恢復脊柱角度)。再者手術安全性高,利用千斤頂所撐開的空間能灌注更多的骨水泥,使椎體更穩固。相較於傳統灌骨水泥手術方式,骨水泥滲漏情況亦大大減少。骨質疏鬆是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兇手區錦豪提醒,骨質疏鬆症是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兇手。預防骨質疏鬆必須要從生活作息做起(避免吸菸,少飲酒),注意日常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維生素D及鈣質)、曬太陽(每天約7~10分鐘)和運動習慣,避免彎腰搬重物、預防跌倒等。建議以下高危險群應接受骨密度檢查,早日接受藥物治療。•65歲以上婦女。•65歲以下已停經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如肥胖、曾骨折或使用高風險性藥物。•70歲以上男性。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1歲張奶奶年事雖高生活仍能自理,但她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吳信廷表示,張奶奶的骨質密度檢測值達負5.9(正常值為正1.0至負1.0),「幾乎可以用易脆的蛋捲來形容」,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很可能就會骨折受傷,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更是最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老人殺手 一年內死亡率達20~30%醫療團隊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家屬憂心術後風險,一度對開刀持保留態度,但經術前詳細評估及向家屬說明後,決定先透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方便奶奶日後下床、坐輪椅維持活動力,等待股骨癒合後,再訓練恢復行走,擺脫臥床的嚴重後果。 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吳信廷指出,由於奶奶骨質疏鬆嚴重,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是恢復的關鍵,因此術後不建議立即下床行走,而是先以輪椅代步,治療期間則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並持續治療一年以上,才能有效存骨本。 害怕跌倒減少活動 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恐失能吳信廷提醒,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但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

檢查骨折驚現胸椎腫瘤 良性也恐癱瘓#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劉媽媽患有骨質疏鬆症,四年前因腰痛骨折就醫,醫師為其進行手術,並於術後定期施打骨質疏鬆藥物保養骨頭。日前劉媽媽因背痛、坐臥困難及走路不穩回診,檢查發現胸椎壓迫性骨折,且胸椎位置有個長在脊椎內、1.5公分大的腫瘤;因病灶位置特殊,手術風險極高,採脊椎顯微手術取出腫瘤,術後劉媽媽可自行下床,且化驗結果為良性腫瘤,無須做放射或化療治療。脊膜瘤發生率極低 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指出,脊膜瘤發生率極低,每10萬人每年發病率約1人,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到8倍。而人體脊椎位置又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若患處位於胸椎,極可能造成胸悶、心律不整或腸胃功能不良等。脊椎中的脊髓外側包覆著一層硬脊膜,其為較強韌的纖維組織,可有效阻止腫瘤穿透。原發性腫瘤可依生長位置區分成硬脊膜外的「骨源腫瘤」、介於硬脊膜內的「神經鞘瘤」及「硬脊膜瘤」、位於脊髓內的「室膜瘤」及「星狀細胞瘤」。劉媽媽則為良性的胸椎硬脊膜內的「硬脊膜瘤」,良性腫瘤雖較惡性腫瘤長的慢、侵犯性低,但只要生長在中樞系統,治療風險便大大提高,若不進行醫治,將逐漸癱瘓。與劉媽媽及家屬溝通後,龔煥文與團隊進行骨折灌漿手術及脊椎顯微手術,在術中即時監測神經功能。原則上必須先減壓骨板再將脊膜打開,才可切除腫瘤,一般做法會截斷患處上下的骨頭,再用釘子固定它,「但因劉媽媽的骨質疏鬆太過嚴重,釘子可能難以固定,加上其病灶位在胸椎,有肋骨做保護,因此經X光導引,以新式椎體3-D三角架將骨頭撐起,使其呈現開傘般的狀態後再灌入水泥。」而後在監測神經系統下將硬脊膜打開,找出腫瘤後順利切除。術後須觀察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後遺症龔煥文提醒,患者手術後須注意是否有下肢肌力減少情形,如有應立即告知主治醫師,儘速做進一步檢查及處置,同時呼籲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無力,應提高警覺,前往就醫找出病因,避免延誤病情。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張爺爺年輕時工作經常需應酬喝酒、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面對自己越來越矮的身高,也當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最近洗澡時不小心跌了一跤,造成髖骨骨折,緊急入院開刀後,才知道早已患有骨質疏鬆症。1/3女性一生至少發生一次骨折 風險高於乳癌82歲王奶奶曾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卻拒絕就醫,認為多喝牛奶,多吃小魚乾,並服用鈣乳就已經足夠。某天她在家跌倒,頓覺腰部疼痛劇烈,像脊椎跌斷了似的,經過非常久時間無法自行站起身,趕緊通知正在上班的兒子回家,勉強攙扶至醫院骨科門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經診查發現腰椎壓迫性骨折,王奶奶從此生活品質更加下降。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林孝儒醫師表示,骨質流失是隨著年齡老化必然會面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骨質疏鬆已經是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依照台灣平均壽命計算,約1/3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肢骨折,其風險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男性也有1/5的風險,且風險高於前列腺癌。請注意以下4個危險信號1.身高跟年輕時相比少4公分。2.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或年紀減體重小於10。3.站著的時候,頭枕部與牆壁的距離大於3cm。4.肋骨下緣與骨盆小於2cm或是一指幅。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50%患者會發生第二次骨折,而每次骨折後,再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指數形式增高。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同時具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器官移植、癌症、腎臟透析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相對增加。年長者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11.2~18%依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1.2%,男性則高達18%,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預防重於治療!」林孝儒建議,民眾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菸、戒酒和減少含咖啡因飲品,去除危險因子、增加鈣和維生素D3攝取量、從事荷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強化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以防骨折。

容易累、硬不起來原來是男性更年期

容易累、硬不起來原來是男性更年期#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年男人雄風不振,小心男性更年期來了!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部主任黃志賢表示,男性40歲後,若性功能下降,體力退化,心理上憂鬱、情緒控管不佳等症狀,且血液中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濃度低於350ng/dL,就可能是男性更年期,建議評估睪固酮替代療法,否則更年期不只影響性功能,肌肉、骨質都會流失,加速老化,建議40歲後健檢要注意荷爾蒙狀態。男性更年期3大症狀  泌尿科醫師、陽明大學教授、台灣男性醫學會前理事長黃志賢表示,不同於女性更年期時荷爾蒙迅速下降,且有明顯停經表現,男性更年期的雄性荷爾蒙降低速度和緩,平均40-60歲逐漸降低,可能出現不適症狀,醫學上稱「遲發型性腺功能低下症(late-onset hypogonadism, LOH)」也就是男性更年期,會有3大症狀  。1.性功能:影響性慾和勃起。2.體能:肌力、耐力、活動能力、睡眠品質、精神狀態都下降,容易疲累。3.心理:容易憂鬱、悲傷,且情緒控管不佳。黃志賢醫師指出,若中年男性有上述症狀,且抽血檢查顯示總睪固酮濃度低於350ng/dL,符合這兩項就會懷疑是男性更年期,建議治療。醫師補充,睪固酮的血液濃度有日夜高低現象,清晨濃度高,晚上濃度低,建議早上(9點前空腹)抽血,數值比較可信。睪固酮替代療法 增加睪固酮濃度緩解症狀男性更年期如何治療?黃志賢醫師說明,治療目標是增加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且緩解臨床症狀。目前採用睪固酮替代療法,補充睪固酮增加血中濃度。睪固酮替代療法有不同劑型,包含針劑、外用凝膠、口服等劑型,端視患者需求而定。醫師指出,針劑型屬於長效型,可以長期維持高濃度,有些可達三個月,還有皮下緩釋劑,可撐1年,適合長年在外的生意人。不過長效型價格較高,也可考慮短效性,例如口服藥物,簡單方便,但要天天吃,更要配合高油脂的飲食才能幫助吸收;至於外用凝膠,生理濃度維持良好,但塗抹後要小心被伴侶或小孩觸摸,或工作會大量流汗,就不太合適。醫師提到,目前最新還有鼻內給藥的凝膠劑型,屬於更短效性,一天給藥二至三次,從鼻黏膜吸收,好處是藥量不大的情況下,對於睪丸造精功能的干擾較少。若是怕打針、不習慣擦藥可以考慮,鼻內給藥也相當方便。攝護腺癌、乳癌患者 禁用睪固酮補充療法黃志賢醫師說,藥物劑型的選擇與患者的工作性質、生理時鐘和期望目標有關,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過程中,他也提醒,初期會較頻繁監測睪固酮的濃度,穩定後可延長至3-6個月一次。另外,造血功能、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都是要注意的指標。醫師也提醒,攝護腺癌、男性乳癌患者禁止睪固酮補充療法。黃志賢醫師強調,男性荷爾蒙缺乏不只影響性功能,肌力、骨質都會流失,增加肌少症、骨質疏鬆等風險,而且新陳代謝效能降低,血糖易超標,攝食的熱量也很容易變成脂肪,「肚子越來越大,走不快,走不遠,上健身房也事倍功半,陷入惡性循環,老得越來越快。」男性40歲以後健檢應包含荷爾蒙檢查,若有異狀好好治療,千萬別輕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老太太坐著輪椅,由家人推來看診,他的孫子說:「蔡醫師,我奶奶腳背的骨頭骨折,急診室說骨折沒有移位,所以用石膏固定就可以, 4星期後回醫院檢查,醫師說骨頭長得不太好,又經過4星期,檢查還是長得不好。」他停了一下,把骨科照的X光片拿給我看,確實是長得不好。他接著說:「骨科醫師試過用超音波骨骼癒合加速系統來刺激生長,但是效果也不理想,醫師說如果一直沒有長,就要考慮開刀,但是我奶奶已經70幾歲了,有心臟病和糖尿病,我們不太敢開刀……」 骨折癒合第一步是對位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骨折後的癒合速度也會較差,加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血液循環差加上活動不足、腸胃功能變差,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癒合不良的問題。時間拖久了,病人的活動力更差,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像是肺炎、嗆傷、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臥床無法活動又會造成肌肉快速萎縮,進一步使患者無力活動,活動少又會加速身體機能衰退,病人就越虛弱,越虛弱就癒合的更慢,惡性循環。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折的癒合,第一步就是對位,不管是手術或復位,都是為了對位,把骨折斷端重新對位接回,患部固定好之後,接下來就是靠身體的循環送營養到骨折處開始長新骨,也就是骨折癒合的過程。對位做好了,患處又沒有感染,就一定是營養運送的問題了,也就是循環的問題了。關於骨折癒合的問題,在中醫古籍《普濟方.折傷門》中有提到「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另外在清朝古籍《洞天奧旨.跌打損傷瘡》也有提到「跌打損傷瘡,皆瘀血在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清楚描述了骨折癒合的要件。營養送到對的地方才能長新骨中醫對於骨折癒合不良,能用的武器有很多,像是外敷藥物、藥物薰洗、針灸,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藥調理。在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骨折癒合不良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經絡運行受阻,營衛不和,精血津液失調,肢體無以濡養使病情趨於複雜,骨質的生成當然會受到影響。利用中醫特有的辯證論治,依照不同體質及證型給不同調理,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而破壞的骨小樑數目減少,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折的癒合問題就會慢慢改善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專精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提到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火鍋這樣吃 跟腎臟病說byebye

火鍋這樣吃 跟腎臟病說byebye#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是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到處都是各種好吃的食物、點心零食、飲料,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疾病都與過量的鹽分攝取有關,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國人攝取量超過建議值2倍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鄭玠豪表示,WHO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台灣衛生福利部為6公克。但根據調查,國人經常每天攝取高達15公克以上的鹽,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攝取過多導致骨鬆、心血管疾病鄭玠豪醫師指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率,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每天攝取超過10公克以上的鹽,胃黏膜會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至4倍。鄭玠豪醫師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營養成分標示中,鹽分都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進了多少鹽。減少鹽份攝取技巧1.盡量清淡飲食。2.外食時,減少沾料的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3.控制食量,即使是清淡食物吃多仍會攝取過多鹽分。4.兒童從小養成清淡口味,若從小習慣攝取高鹽分食物,日後要減鹽更困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