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0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39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例死亡。今新增39例本土病例,為2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6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14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11例;其中23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1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9例死亡個案今新增9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6月27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9日,死亡日介於7月3日至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5日累計公布1萬386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27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1.4%。今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本國籍40多歲女性,7月4日自泰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個案入境時並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至檢疫旅館檢疫,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匡列個案同班機前後兩排座位旅客共7人,皆列居家隔離。目前全國1-8類對象已開放接種,符合資格者可依縣市政府規劃安排接種。昨日上線「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為建立一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機制,符合第9、10類對象民眾先進行意願登記,再依簡訊通知,進行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強調,網路謠傳「有1922回復,系統異常讓其他地區民眾預約登記、疾管署討論虛擬預約或取消方式處理、及正式預約開始要向1922確認」等資訊皆為不實訊息且均非發布自疾管署或1922防疫專線,籲請民眾勿信、轉傳與散布。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疫情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高雄醫學大學一群實習醫學生,日前到高雄巨蛋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站學習,看到很多老人家、孕婦擔心疫苗副作用,經同學的傾聽、解說及安撫下,一個個神情轉憂為喜,順利完成這世紀之針。一名醫學生有感而發說:「我們不見得需要成為最厲害的醫師,但一定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實習課程,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楊仁宏說,「體驗學習」對醫學生是很寶貴的經驗,但疫情期間醫療降載,教學及會議也多改為視訊,醫學生因此少了很多與師長及病人互動的學習機會。加上疫情嚴峻,可能一輩子才碰上一次,不希望醫學生只當個旁觀者,因此發起招募實習醫學生至參與疫苗施打的現場體驗,透過服務是一個非常難的觀摩學習機會。「不見得要最厲害,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短短4天即招募到25名6年級實習醫學生踴躍參與,行前幾位老師除了教學生認識各種疫苗的保護力、副作用及禁忌外,並指導如何與醫療團隊合作。醫學生周秉叡說,他感受最深的是與民眾互動,從解釋填單、問診、注射到衛教,每次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有些人甚至質疑疫苗的保護力,需要他們一一解釋,對他而言,正是磨練醫病溝通的好機會。大開眼界的黃馨誼同學說,她很佩服醫療人員在這麼短時間內,將流程規劃得井然有序、施打快速,不致造成病患群聚。莊宜安同學說,面臨如此嚴峻的疫情危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將來正式成為醫師時,有可能面臨更加難以應付的新興的傳染病,期望自己小小的努力能夠減輕大家的負擔。施朝貴同學原本擔心疫苗知識準備不足會被民眾問倒,後來發現多數時間花在教民眾如何填寫資料、解釋資料;疫苗問題則多由醫師問診時解答,他很佩服醫師不斷更新新知,還要注意注射順序政策,讓他在面對群眾衛教時更有自信。體認對識字不多、認知功能較差者應更耐心協助李敏榕同學曾遇到外籍移工、配偶及孕婦等特殊族群,在填寫同意書上,花更多的耐心與解釋;而孕婦要注意與其他疫苗錯開,讓她對於疫苗更多了幾分瞭解。廖丞同學對於識字不多、或認知功能較差的民眾,也多花多時間協助填寫小黃卡及評估意願書;對於打針焦慮的民眾則給予不斷安撫。工作結束後,同學們拆下面罩與口罩發現耳朵和額頭都痛了一陣子。但比起病房中使用呼吸器面罩的病人,這點小傷算什麼?謝怡徹同學說,這場世紀之疫,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醫學生從問診填單到注射衛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熟悉,面對民眾各種疑慮也要能臨機應變,經由這場震撼教育,讓同學們有了更寶貴的收穫。大家共同的心聲是,「同島一命,期盼疫情及早退去!」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神色匆匆的來到診間,面色緊張的問:「醫師,我心律不整,裝支架又在吃抗凝血藥物,我好想去打疫苗,但擔心會有血栓或其他副作用。」最近疫情緊張,心臟科門診好多患者都在詢問能不能打疫苗,心臟科醫師參考歐洲及美國心臟學會指引,整理出心臟病患擔心的問題,希望在緊張時刻讓患者放心、安心,鼓勵大家踴躍打疫苗,盡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新竹臺大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心臟病患者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接種疫苗雖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到COVID-19病毒,但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死亡率,因此強烈建議施打。心臟疾病不會加重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從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心臟疾病不會增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提高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常見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痠痛等。打完疫苗的幾天內會覺得發燒、發冷和全身倦怠,這些反應主要是身體對於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嚴重心臟病患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喘、全身倦怠或有明顯感冒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僅會持續24-48小時,可以藉由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大量飲用開水緩解。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使心臟患者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僅兩百萬分之一,相較於接種疫苗後能夠預防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好處,不應因為機率微小的副作用而不打疫苗。有些心臟患者關心疫苗跟目前服用的藥物會不會有影響,林廷澤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報導和研究顯示兩者有交互作用,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除了某些抗凝血藥物,不應停止心臟科疾病的用藥。很多心臟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會因為外傷增加出血風險。林廷澤表示,COVID-19疫苗是採肌肉注射而非皮下注射,因此使用這兩類藥物的患者,施打處容易有瘀青和腫脹現象,可以提醒注射護理師使用23或是25號針頭注射,注射後緊壓注射處2-5分鐘以上,降低出血風險。幾項心臟科用藥注意事項如下:*使用warfarin的患者,施打前建議檢測INR,需在治療範圍以下才能施打,應與醫師討論及確認注意事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患者(NOAC),目前台灣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成一天一次(Rivaroxaban、Edoxaban)和一天兩次(Dabigatran、Apxiaban),建議做法如下:1.使用一天一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施打當天早上建議不要服用,打完3小時後再服用當天的劑量即可。2.使用一天兩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施打當天早上不要服用,打完疫苗後,待第二次服用藥物的時間在服用。心臟病童無法接種 更需要隔離保護避免染疫台灣目前使用的疫苗並不是活病毒疫苗,因此曾接受過心臟移植,正在使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接種疫苗後並不會感染到COVID-19。不過,因為心臟移植而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對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但目前尚無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或免疫反應的相關數據。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至於兒童心臟病的部分,目前孩童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根據研究顯示,18歲以下少年和孩童較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約佔患有新冠肺炎族群的1%以下。然而有心臟病的孩童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隔離保護免於感染。

怕血栓不敢打疫苗 該怎麼吃藥調經痛?

怕血栓不敢打疫苗 該怎麼吃藥調經痛?#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準備懷孕的年輕女性來看診,她因為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症問題,造成月經疼痛及不孕症,在婦產科治療多年,最近幾年用荷爾蒙調經藥來減輕月經痛,但最近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她正在吃荷爾蒙藥,怕會血栓不敢打疫苗,但一停藥就痛得要死,想嘗試中醫調理,先停荷爾蒙藥物。25~50%不孕症和子宮內膜異位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痛經症,但是除此之外,它在女性不孕症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兇手,在生育年齡中的女性,大約有25~50%的不孕症患者,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這些亂跑的子宮內膜組織,如果跑到子宮肌肉層中增生就是「子宮腺肌症」,迷路的內膜組織會在月經期出血,但是因為出血及剝落的碎片無法排出,會在子宮肌肉層中累積,導致子宮壁腫脹體積變大,常見的症狀就是經痛、子宮變大、骨盆腔的疼痛和經血過多。經痛是最常見,月經前幾天就可能開始痛,痛到月經結束後還在痛,是嚴重絞痛或是類似刀割、針刺般的疼痛,一般的止痛藥效果並不理想。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50~60萬人受到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的困擾,如果再加上症狀較不嚴重的,可能超過百萬。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是婦科最複雜的疾病,治療上通常一般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像是止痛藥,另外也會選用荷爾蒙藥物來抑制子宮內膜週期性成長,例如黃體素、口服避孕藥、雄性荷爾蒙,或是打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等。它也被認為是最不容易治療的良性腫瘤,會到處沾黏,即使接受治療又極容易復發。中醫方面,子宮腺肌症屬於中醫「癥瘕」、「血瘕」、「痛經」的範疇,主要是腎陽不足、氣血不足為根本,痰濁內結、胞脈不暢為表現。中醫把這些異位的內膜,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蓄積下焦而致病,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癥瘕。發生的機制可因氣滯、氣虛、寒邪、邪熱、手術等原因,導致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血不循經,離經外溢為淤。瘀血留聚,氣機不暢,脈絡不通,發為痛經。積滯日久,積而成癥,進一步影響胞脈、胞絡,造成任失調等變化,影響其「為血海、任主胞胎」生理功能,所以臨床表現除了痛經之外,還常伴月經失調、不孕等症狀。中醫調理縮小子宮腺肌症及骨盆腔沾黏在古醫書《柳選四家醫案.愛蘆醫案.婦人門》有提到「痛經數年,不得孕育,經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塊凝滯…詢知閨閣之時,無是病,既嫁之後,有是疾。」清楚記載了相關的病程變化。中醫把這些異位的內膜,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蓄積下焦而致病,積聚成為瘀血,形成癥瘕。發生的機制可因氣滯、氣虛、寒邪、邪熱、手術等原因,導致任、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血不循經,離經外溢為淤。瘀血留聚,氣機不暢,脈絡不通,發為痛經。積滯日久,積而成癥,進一步影響胞脈、胞絡,造成任失調等變化,影響其「為血海、任主胞胎」生理功能,所以臨床表現除了痛經之外,還常伴月經失調、不孕等症狀。治療上,會依照不同體質加以調理,以「理氣化瘀,清熱調血,補腎益精」為主要法則,加上理氣袪淤、益氣祛瘀、溫通祛瘀、清熱祛瘀、益腎祛瘀等,有癥瘕者,佐以軟堅散結消癥之品,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中醫的治療,並不是使用荷爾蒙相關的藥物,不會有荷爾蒙的禁忌症,透過專門的體質調理,可以改善內膜異位的情形,也可以縮小子宮腺肌症及骨盆腔沾黏的狀況,又不必擔心會復發。(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手機掃碼輕鬆show 北榮首推數位接種證明

手機掃碼輕鬆show 北榮首推數位接種證明#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北榮總推出自行研發、符合國際標準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將個人疫苗接種資訊以QR CODE呈現於手機介面,掃碼即可認證,方便又快速。出示手機即可證明個人健康狀況北榮資訊室郭振宗主任表示,大部分COVID-19疫苗需施打二劑,第一、二劑接種時間需間隔八至十二周,紙本疫苗接種紀錄卡不易保存且易遺失,將接種資訊數位化,出示手機即可證明個人健康狀況,無論在職場、學校甚至出國皆可使用。北榮資訊室朱原嘉博士指出,「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結合醫院原有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平台、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技術,及安全的區塊鏈技術等三大創新技術建置。使用者下載並安裝此App,即出現疫苗注射紀錄等相關資訊,並以QR CODE呈現,透過掃描即可認證,方便個人、醫院或其他單位查驗使用,未來將整合至北榮預約掛號APP內,出示接種證明將更便利。參考歐盟數位新冠證明概念,及安全區塊鍊技術建置而成北榮於2020年底完成大型主機系統轉換開放平台的再造工程後,致力於資訊系統支援臨床智慧化醫療服務、大數據應用、病人服務流程優化。「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由資訊室應用發展組陳怡文組長、朱原嘉博士、大數據中心、家庭醫學部等單位同仁,綜整COVID-19疫苗接種流程設計與後續的資料,參考台灣醫學資訊學會之台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的FHIR實施指南、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 Digital COVID Certificate)的概念,及安全的區塊鍊技術共同建置而成,使用者無論何時、何地均可即時查閱出示,快速又方便。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

猝死頻傳!該不該打疫苗?聽專家怎麼說#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苗大規模開放施打,近日卻傳出幾位「壯壯世代」在接種後猝死的消息,讓許多人擔憂甚至不敢去接種。施打疫苗是否安全無虞?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與五六七八久社會企業請台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針對疫苗關鍵問題給予專業回應。疫苗利大於弊 但這幾類民眾可先暫緩接種「整體來說打疫苗的好處仍然是大於壞處」陳亮恭認為,群體的免疫力對於疫情至關重要,無論是「壯世代」或「壯壯世代」,只要是健康、行動自主的人,即便有慢性病也都該去打疫苗。而對於大家最在意的疫苗風險問題,他借鏡挪威的調查報告表示「機會不大但風險存在」,建議以下幾類民眾可以先暫緩接種,交由主治醫師評估,包括:1.易對藥物過敏者2.具血液相關特殊疾病者3.造血功能異常者4.長期臥床、失能者陳亮恭表示,疫苗上市前雖有經過的臨床試驗,但其對象主要針對「一般成年人」,這也造成疫苗的「缺口」。此外,「疑似」因疫苗導致壯壯世代猝死的案例也非台灣獨有,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年紀較長或長期臥床的壯壯世代,通常較容易因為健康上的風吹草動引發巨大反應,建議可先交由醫師評估。接種後如何自我評估 以下指標成關鍵接種疫苗後,哪些身體反應需要留意?何時又該儘速就醫?對此,陳亮恭坦言,目前全世界的經驗非常有限,但過去有相關研究指出,這類的猝死案件有七成與「心血管」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在施打後的「前三天」,除了量測體溫外,多針對血壓、呼吸、心跳等「有關心血管代謝的指標」進行量測,以防它們慢慢在變化,而我們卻不知道而導致悲劇的發生。高齡醫學新觀念 勿把「壯壯世代」當成一般成年人「不可以用對成年人累積的知識去推估他們!」面對這次疫苗風波,陳亮恭引用「高齡醫學」的觀念,直言,65歲以上壯世代或75歲以上壯壯世代,其實對藥物、治療、環境等挑戰都異於一般成年人,醫療處置方式更不該相同。然而,許多人僅把他們當成「年紀比較大的成年人」而已,這容易造成「決策與思考的缺口」。舉例來說,在過去施打流感疫苗的經驗中,對身體較差的壯壯世代往往效果「不如預期」。而此次疫情中,雖然「以群體的死亡風險」來決定接種順序並沒有錯,但是,許多壯壯世代相較年輕人更不會在外面「趴趴走」,反而他們身邊的「照顧者」或家屬也許更該提高順位。最後,陳亮恭呼籲各界應建立「他們(壯壯世代)就是不一樣」的認知,才能讓相關決策更加細緻。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

疫苗到宅接種 長期臥床者免出門揪安心#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配合新北市政府政策,亞東醫院自21日起,組成「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為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長輩,貼心提供到宅接種服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於早上9時出動,透過精準預估交通時間、醫護人員到府評估時間、疫苗施打時間及接種後觀察15分鐘等,力拚每日開瓶6小時內,完成10位長者的到宅疫苗施打。完成到宅接種的丁姓阿公家人直呼「太貼心!」在家接種可以免除長輩下床行動的不便,家屬也表示,讓長者在家裡施打也不用怕有感染,覺得更安心。醫護陪伴留觀15分鐘 落實安全接種最終目標自6月16日起,新北市82歲以上、原住民72歲以上,有長期臥病長者,均可向各區公所疫苗接種服務專線聯絡登記,經由衛生局造冊,板橋區由亞東醫院協助媒合民眾,安排接種時間。接獲這項任務後,亞東醫院迅速地籌備「亞東疫苗到宅施打隊」整合經驗豐富的居家服務護理師兩名、家醫科醫師一名。團隊遵照衛福部標準流程,為長者施打疫苗後就地陪同留觀15分鐘、叮囑接種後注意事項,落實新北市安全接種的最終目標。完成疫苗施打的李姓阿嬤家屬表示,非常感謝醫護團隊貼心服務與市府團隊重視長輩照護,家屬才剛向區公所申請到宅服務需求,「沒想到星期一就可以打疫苗了!」對於團隊整體服務效率大表讚賞。李阿嬤打完疫苗後精神狀況良好,也很熱情的與醫護人員互動,唯雙腳肌力退化不良於行,無法久站久坐,對於能夠有專業團隊讓她「打疫苗免出門」,覺得安心又感謝。考量長者行動不便或排隊耗時 深入居家服務疫苗開放長者施打至今,長者造冊接種率不及五成,考量長者或有身體因素不便出門,亞東醫院將持續攜手新北市政府,提供疫苗到宅接種服務。亞東醫院表示,自開放長者接種疫苗第一時間,已考量長者可能因擔心行動不便,或至現場尚需耗費時間等候,而不願意出門接種,進而深入居家,提供更全面疫苗服務,也呼籲長者不要擔心,現已有各種管道可預約接種疫苗,只要符合醫師評估,可勇於接種疫苗,增加自己的保護力,同時保護家人。

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抗新冠?醫:若感染可減低重症率

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抗新冠?醫:若感染可減低重症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疫苗缺貨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使得打不到疫苗的民眾陷入恐慌,網路上傳散「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抗COVID-19」的消息,引起許多人熱議。醫師表示,施打後只能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的機率,無法有效預防新冠肺炎。亞東醫院家醫科醫師翁資閔表示,COVID-19是「新冠病毒」感染,而肺炎鏈球菌的疫苗是針對「肺炎鏈球菌」做防護。儘管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直接預防COVID-19,但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不幸感染COVID-19後,將可以減低重症或續發性感染的機會。可增加保護力 但無法有效預防新冠肺炎亞東醫院表示,國內目前有23價的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與13價的自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尚未輪到施打新冠疫苗的族群,可考慮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而已施打新冠疫苗者,也可在與新冠疫苗間隔28天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自我保護力。為使疫情獲得控制,亞東醫院積極協助政府防疫作為,廣設篩檢站、注射站,並派出機動性強的篩檢巡迴車,加強防疫動能,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同時,也提供企業篩檢服務,希望透過與政府及民間企業的合作,努力達到防疫零漏洞的共同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