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新增日本腦炎病例 7月流行高峰加強防蚊

新增日本腦炎病例 7月流行高峰加強防蚊#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市出現今年第2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全國第13例,個案為50餘歲男子,居住白河區,於7月5日開始出現頭暈、倦怠等症狀,8日因發燒、躁動及意識改變至柳營奇美醫院急診就醫,收治住院治療並予以採檢通報,14日經檢驗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仍住院治療中。多數人感染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台南市衛生局調查,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為主,附近2公里範圍內有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於居住地點附近感染之可能性較高,衛生局已立即委請疾管署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學者前往個案住家及附近高風險場所進行調查評估,同時落實環境滅蚊及誘捕病媒蚊等相關防治措施,加強對鄰近民眾衛教宣導,並籲請鄰近豬舍加強防蚊滅蚊措施及適齡豬隻之疫苗施打,環保局亦派遣區隊人員針對上述地區加強環境清消,務求降低病媒蚊密度,保障民眾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其中6月至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為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隻為病毒最主要的增幅宿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腦神經功能損傷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黃昏及黎明避免在畜舍附近活動,戶外活動穿淺色衣褲防蚊子叮咬民眾應避免在黃昏及黎明時分等病媒蚊活動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家中的門窗安裝紗門紗窗,並於睡覺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子叮咬,或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呼籲,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提醒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年滿15個月以上幼兒至各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居所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應加強自身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之虞的成人,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亦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與類別陸續增加,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由於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很多民眾不知該不該接受疫苗施打,中醫表示,疫苗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體溫偏高、發燒、關節痛,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飲用紫蘇加生薑煎煮藥液 有發汗效果、增加身體抵抗力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建議,將紫蘇加2-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可以減輕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藥液有發汗的效果,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於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造成身體不適的副作用,能減輕與緩解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的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故紫蘇能治感冒、咳嗽及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兩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因此對身體不會有太強的不適感,於防疫期間飲用亦有養生的功效。注射部位疼痛 可透過針灸治療緩解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因為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道。另外穴道本身的特性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在感冒時一起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張育誠建議,施打前找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以達到更好的自我保護效果。

今增14例本土 三批188萬劑疫苗抵台

今增14例本土 三批188萬劑疫苗抵台#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日本政府提供第三批的97萬劑AZ疫苗,與台灣自行採購的第三批56萬劑AZ疫苗、第四批35萬劑Moderna疫苗,今日下午陸續運抵桃園機場,待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進行接種。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中感謝日本自6月4日開始贈台灣三批AZ疫苗,共334萬劑,對提升我國疫苗覆蓋率非常有幫助。新增6例死亡個案此外,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之14例本土病例,為8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7日至14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9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新北市2例;其中11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1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26日至6月30日,死亡日介於7月6日至13日。

血栓還是心肌炎?認識不同疫苗的副作用

血栓還是心肌炎?認識不同疫苗的副作用#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接種新冠疫苗的各種副作用令人不安,「聽說打莫德納比較好?」「打AZ擔心會血栓?」「會不會嚴重過敏、心肌發炎、猝死?」醫師表示,大家要先有一個觀念,台灣每年打600萬劑流感疫苗,根據過往統計,約每100萬劑,有一個人產生嚴重副作用,甚至是死亡,因果關係有時很難100%肯定,但打疫苗這件事本來就沒有絕對安全。急性免疫反應造成不適 引發慢性疾病急性惡化「打疫苗目的就是要誘發免疫反應,然免疫反應確實會產生不適感,有時造成身體血行動力學的變化,有可能讓慢性疾病突然間的急性惡化,進而造成死亡」,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說。由於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所以許多國家優先從高齡、高風險的慢性病患者開始施打,很可能因為急性免疫反應造成的不適,引發原來慢性疾病的急性惡化,才導致許多接種疫苗後三天內的猝死案例,國內外皆有相同的情形發生。無論哪一種疫苗,注射後30分鐘內,是有可能引發急性過敏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這也是接種完要在原地觀察30分鐘後,才可以離開的主要原因。打完疫苗後的三、四天內,施打部位可能有疼痛、紅腫、疲倦、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不舒服的副作用,輕重因人而異,很難完全避免。AZ不良反應為「靜脈型態血栓」然而,AZ疫苗、莫德納疫苗的典型副作用型態是不同的。AZ疫苗典型副作用引發的不良反應為「靜脈型態血栓」,醫學上靜脈型態血栓包含腦部靜脈竇栓塞、下肢靜脈栓塞、腸繫膜靜脈血栓以及肺動脈栓塞。然依據疫情指揮中心說明,目前資料顯示,在下肢、肺部靜脈的血栓報告和疫苗可能沒有相關,但有些更罕見、因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廣泛血管栓塞(一個是發生在腦部靜脈竇,一個是在腸繫膜的靜脈栓塞),從國外的報告在打疫苗後的發生率似乎有上升趨勢。莫德納不良反應為「心肌炎、心包膜炎」莫德納疫苗典型副作用會引發的不良反應則是「心肌炎、心包膜炎」,心肌炎是心肌細胞因各種原因引發發炎現象,可能會使心肌細胞受傷、損壞,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有時也會誘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心包膜炎則是心包膜的臟層與壁層的急性炎症,症狀通常是胸痛,尤其呼吸時更加嚴重,可能合併躺下時呼吸易喘、發燒、心悸、腹瀉及嘔吐等症狀。據國外統計,會出現的年齡層多半是年輕人,而且男性的發生率較高;但據外電報導,美國疾管中心已經統計打完輝瑞/BNT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案例,除及少數案例,絕大多數人都能康復。由此可知,AZ、莫德納兩種疫苗所引發的副作用型態是不同面向,無法直接評估疫苗之間孰優孰劣。施奕仲說,若問到是否接種疫苗?答案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專家一致認為「利」還是遠大於「弊」。他表示接種疫苗是「權衡」下的選擇,建議民眾依照政府安排,及早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施奕仲提醒,打完疫苗後務必要多喝水,若有症狀,吃點緩解症狀的藥物也很適當。如果四天到一周後,每天持續頭痛、胸悶、胸痛、異常的肚子痛、肢體瘀青腫脹疼痛、甚至呼吸會喘、呼吸急促等症狀,就要立即反應、就醫,並告知醫師疫苗接種史,接受後續的治療與觀察。

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登記 唐鳳:採長幼有序原則

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登記 唐鳳:採長幼有序原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起開放18歲(含)以上民眾,於「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進行第三輪意願登記,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萬一第三輪勾選AZ疫苗的民眾較多,比AZ疫苗量還要多,就會以「長幼有序」的方式排列並依序通知;第二輪登記者今起可預約接種疫苗,初步僅開放AZ,民眾先前在登記意願時,如果只勾選接種莫德納疫苗,昨天下午就不會加到有資格的預約名單內,呼籲在7月15日前、第三輪預約登記期間到網站編輯修改,把AZ重新勾好並送出,就可跟第三輪一起處理。新增28例本土、6例死亡病例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9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28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今新增28例本土病例,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12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9例,桃園市2例,苗栗縣及台中市各1例;其中16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9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2日至6月18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9日,死亡日介於7月4日至12日。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0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39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例死亡。今新增39例本土病例,為2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6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14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11例;其中23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1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9例死亡個案今新增9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6月27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9日,死亡日介於7月3日至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5日累計公布1萬386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27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1.4%。今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本國籍40多歲女性,7月4日自泰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個案入境時並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至檢疫旅館檢疫,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匡列個案同班機前後兩排座位旅客共7人,皆列居家隔離。目前全國1-8類對象已開放接種,符合資格者可依縣市政府規劃安排接種。昨日上線「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為建立一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機制,符合第9、10類對象民眾先進行意願登記,再依簡訊通知,進行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強調,網路謠傳「有1922回復,系統異常讓其他地區民眾預約登記、疾管署討論虛擬預約或取消方式處理、及正式預約開始要向1922確認」等資訊皆為不實訊息且均非發布自疾管署或1922防疫專線,籲請民眾勿信、轉傳與散布。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

疫苗接種現場實習 醫學生上了寶貴一課#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疫情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高雄醫學大學一群實習醫學生,日前到高雄巨蛋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站學習,看到很多老人家、孕婦擔心疫苗副作用,經同學的傾聽、解說及安撫下,一個個神情轉憂為喜,順利完成這世紀之針。一名醫學生有感而發說:「我們不見得需要成為最厲害的醫師,但一定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實習課程,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楊仁宏說,「體驗學習」對醫學生是很寶貴的經驗,但疫情期間醫療降載,教學及會議也多改為視訊,醫學生因此少了很多與師長及病人互動的學習機會。加上疫情嚴峻,可能一輩子才碰上一次,不希望醫學生只當個旁觀者,因此發起招募實習醫學生至參與疫苗施打的現場體驗,透過服務是一個非常難的觀摩學習機會。「不見得要最厲害,要成為病患最需要的醫師」短短4天即招募到25名6年級實習醫學生踴躍參與,行前幾位老師除了教學生認識各種疫苗的保護力、副作用及禁忌外,並指導如何與醫療團隊合作。醫學生周秉叡說,他感受最深的是與民眾互動,從解釋填單、問診、注射到衛教,每次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有些人甚至質疑疫苗的保護力,需要他們一一解釋,對他而言,正是磨練醫病溝通的好機會。大開眼界的黃馨誼同學說,她很佩服醫療人員在這麼短時間內,將流程規劃得井然有序、施打快速,不致造成病患群聚。莊宜安同學說,面臨如此嚴峻的疫情危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將來正式成為醫師時,有可能面臨更加難以應付的新興的傳染病,期望自己小小的努力能夠減輕大家的負擔。施朝貴同學原本擔心疫苗知識準備不足會被民眾問倒,後來發現多數時間花在教民眾如何填寫資料、解釋資料;疫苗問題則多由醫師問診時解答,他很佩服醫師不斷更新新知,還要注意注射順序政策,讓他在面對群眾衛教時更有自信。體認對識字不多、認知功能較差者應更耐心協助李敏榕同學曾遇到外籍移工、配偶及孕婦等特殊族群,在填寫同意書上,花更多的耐心與解釋;而孕婦要注意與其他疫苗錯開,讓她對於疫苗更多了幾分瞭解。廖丞同學對於識字不多、或認知功能較差的民眾,也多花多時間協助填寫小黃卡及評估意願書;對於打針焦慮的民眾則給予不斷安撫。工作結束後,同學們拆下面罩與口罩發現耳朵和額頭都痛了一陣子。但比起病房中使用呼吸器面罩的病人,這點小傷算什麼?謝怡徹同學說,這場世紀之疫,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醫學生從問診填單到注射衛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熟悉,面對民眾各種疑慮也要能臨機應變,經由這場震撼教育,讓同學們有了更寶貴的收穫。大家共同的心聲是,「同島一命,期盼疫情及早退去!」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神色匆匆的來到診間,面色緊張的問:「醫師,我心律不整,裝支架又在吃抗凝血藥物,我好想去打疫苗,但擔心會有血栓或其他副作用。」最近疫情緊張,心臟科門診好多患者都在詢問能不能打疫苗,心臟科醫師參考歐洲及美國心臟學會指引,整理出心臟病患擔心的問題,希望在緊張時刻讓患者放心、安心,鼓勵大家踴躍打疫苗,盡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新竹臺大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心臟病患者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接種疫苗雖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到COVID-19病毒,但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死亡率,因此強烈建議施打。心臟疾病不會加重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從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心臟疾病不會增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提高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常見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痠痛等。打完疫苗的幾天內會覺得發燒、發冷和全身倦怠,這些反應主要是身體對於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嚴重心臟病患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喘、全身倦怠或有明顯感冒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僅會持續24-48小時,可以藉由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大量飲用開水緩解。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使心臟患者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僅兩百萬分之一,相較於接種疫苗後能夠預防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好處,不應因為機率微小的副作用而不打疫苗。有些心臟患者關心疫苗跟目前服用的藥物會不會有影響,林廷澤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報導和研究顯示兩者有交互作用,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除了某些抗凝血藥物,不應停止心臟科疾病的用藥。很多心臟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會因為外傷增加出血風險。林廷澤表示,COVID-19疫苗是採肌肉注射而非皮下注射,因此使用這兩類藥物的患者,施打處容易有瘀青和腫脹現象,可以提醒注射護理師使用23或是25號針頭注射,注射後緊壓注射處2-5分鐘以上,降低出血風險。幾項心臟科用藥注意事項如下:*使用warfarin的患者,施打前建議檢測INR,需在治療範圍以下才能施打,應與醫師討論及確認注意事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患者(NOAC),目前台灣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成一天一次(Rivaroxaban、Edoxaban)和一天兩次(Dabigatran、Apxiaban),建議做法如下:1.使用一天一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施打當天早上建議不要服用,打完3小時後再服用當天的劑量即可。2.使用一天兩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施打當天早上不要服用,打完疫苗後,待第二次服用藥物的時間在服用。心臟病童無法接種 更需要隔離保護避免染疫台灣目前使用的疫苗並不是活病毒疫苗,因此曾接受過心臟移植,正在使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接種疫苗後並不會感染到COVID-19。不過,因為心臟移植而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對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但目前尚無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或免疫反應的相關數據。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至於兒童心臟病的部分,目前孩童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根據研究顯示,18歲以下少年和孩童較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約佔患有新冠肺炎族群的1%以下。然而有心臟病的孩童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隔離保護免於感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