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已經打過流感疫苗,為何還是會感冒?」「車禍受傷,需要施打破傷風疫苗嗎?」「小時候得過水痘,需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嗎?」「B型肝炎抗體消失了怎麼辦?」「最近剛生產,適不適合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些疑問,究竟成年人該接種哪些疫苗?又要在什麼時候施打疫苗呢?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如果感染之後就有可能導致疾病造成傷害。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陳宏麟指出,預防成人傳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就是施打疫苗,透過疫苗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事先認識各種病原體,並產生免疫力,未來有病原體入侵時,便能發動攻擊消滅病原體。然而,40歲開始人體的免疫力會快速下降,罹患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陳宏麟建議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保護自己。除了以年齡分類應接種的疫苗,也可透過自身所處環境、人生階段如懷孕、出國,選擇適合之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存在人類鼻腔內,主要透過飛沫傳染,陳宏麟說,肺炎鏈球菌會造成肺炎,造成發燒、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狀,更麻煩的是肺炎鏈球菌還可能侵入腦部、血液,導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嚴重可能昏迷、甚至死亡。肺炎鏈球菌對嬰幼兒、老年人、慢性病患皆是不容輕忽的威脅。「糖尿病、腎病、肝病、肺病等患者,在感染肺炎鏈球菌之後,可能兵敗如山倒,迅速從肺炎進展為多重器官衰竭。」陳宏麟說,「高危險群或65歲以上民眾,要記得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讓身體獲得保護力。」帶狀疱疹疫苗水痘與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所引起,陳宏麟說,小時候得過水痘後,病毒會躲在神經根裡面,等到成年之後,如果壓力大或是罹患一些慢性疾病,身體抵抗力比較差的時候,病毒就可能活化跑出來,形成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的發作與年紀有關,中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發作的機率較高,陳宏麟說,帶狀疱疹就是所謂「皮蛇」,患者身上會出現群聚的小水泡,有時候會痛不欲生,甚至在復原後神經痛還可能持續好幾年,非常煎熬。50歲以上的民眾,無論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的病史,可以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罹患的機率。季節性流感疫苗季節性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造成的傳染病,主要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間流行,與一般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狀會較為嚴重,常會發高燒、全身痠痛,部分患者甚至會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陳宏麟解釋,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盡相同,所以需要每年施打才能獲得保護力。施打流感疫苗能夠對流行性感冒病毒產生保護力,避免造成嚴重併發症,然而生活環境中還有很多種可能導致感冒的病毒,所以注射流感疫苗後,還是可能出現感冒喔。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Tdap/Td)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小朋友遭到感染時,會引起陣發性的咳嗽、影響呼吸道,可能演變為肺炎、腦部缺氧等問題。「大約75%以上百日咳死亡案例都是在一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內的小朋友,」陳宏麟說,「大多是因為父母、兄弟姐妹把百日咳桿菌帶回家中,而造成的感染。也就是說,雖然百日咳主要是影響小朋友的疾病,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種疫苗,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身邊的小朋友。」土壤中的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會造成破傷風,致死率很高。接種破傷風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破傷風,為維持足夠保護力,每隔10年應追加1劑破傷風疫苗。無論是車禍、跌倒、踩到鐵釘,只要不確定破傷風疫苗的接種狀況,都建議接種破傷風疫苗,如果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接種時間已超過5年以上,也建議追加施打。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傳染,感染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人類乳突病毒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細胞病變,根據研究,高達99%以上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進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目前已有不少國家開始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接種,在台灣目前是針對國一青少女,提供兩劑疫苗接種。已有性經驗、或是產後的婦女,只要未感染也可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除了施打疫苗之外,維持單一性伴侶、使用保險套亦有助預防遭到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主要經由食物傳染,如果因為工作、旅行必須前往流行地區,例如中國、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建議接種2劑A型肝炎疫苗,兩劑接種時間間隔6至12個月。一般而言,完成A型肝炎疫苗接種後,保護力可維持20年以上。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主要經由血液傳染,遭到感染後可能成為慢性肝炎,並漸漸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稱為「肝病3部曲」,接種B型肝炎疫苗能夠有效預防B型肝炎。台灣自1986年起全面替嬰幼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有效降低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長大後我們體內的抗體可能會漸漸消失,陳宏麟說,若屬於B型肝炎感染的高危險群,如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免疫不全患者、多重性伴侶等,可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的傳染性很強,經由空氣、飛沫傳染。婦女若於懷孕期間感染麻疹,可能導致胎兒早產、畸形或胎死腹中。未曾接種過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或是抽血檢驗沒有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的民眾,都建議要接種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是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等病媒蚊傳播,遭到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頭痛、上吐下瀉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神經障礙、意識狀態改變,甚至昏迷、死亡,致死率高達20至30%。陳宏麟提醒,若住家或工作場所有病媒蚊孳生,建議要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貼心小提醒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陳宏麟叮嚀,請盡量保持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心情愉快,如果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務必好好控制,也要記得依照時程接種疫苗喔!*接種疫苗、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為預防疾病的措施之一!若有醫療及疫苗接種相關問題,請務必諮詢醫護人員。(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遇壓力事件若過度擔心焦慮,可能讓心理健康出狀況!35歲葉小姐在日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感到胸悶、心悸等不適反應,逾兩周未緩解,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就醫,但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判定沒有明顯問題,葉小姐仍覺得是因為疫苗導致自己不舒服,過度擔心甚至造成她日常生活壓力,吃不下、睡不著,最後被轉介至身心科診療。 易焦慮體質可能對疫後接種過度敏感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說明,由於葉小姐對疫苗副作用過度擔心,而引起壓力下的焦慮反應,生理與心理又交互影響,形成情緒的不良循環,容易從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配合按時服藥治療三周後,葉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上不適也同時得到緩解。 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變化較敏感,且本身屬焦慮體質或是性格上較易操煩、緊張者。民眾面對疫情及疫苗接種,懷抱不安心情是正常的,但部分容易焦慮的民眾若未適時排解憂慮情緒,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焦慮4周或低落2周以上 3招緩解憂鬱警訊陳文建建議,若有能力感受到自己的異常,可先嘗試活動身體調整心情,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雖非所有對疫苗副作用感到焦慮的人都是心理問題,但若以典型恐慌症與憂鬱症徵狀來看,前者常會放大身體的各種訊號而焦慮不已,症狀至少持續1個月;後者則是出現持續心情低落或對事物失去興趣,並伴隨睡眠、胃口改變或負面思考傾向,超過2週以上就要特別注意。適時求助身心科 定期服藥緩解不適人們對壓力事件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時的,壓力過後就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民眾會需要心理諮商或身心科治療的協助。因此當病患因不明原因產生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極度擔心等身體症狀,來到身心醫學科求診,醫師會先回顧是否已先做過相關專科檢查,再依病人情況診斷、治療。 在疫情期間,民眾常會因為接收過量相關的新聞與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甚至不適,除了尋找可信的資訊來源、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也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避免增加心理負擔。陳文建提醒民眾,維持正常作息,培養1、2個放鬆習慣如: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都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

新左流右肺全面防禦 國手黃筱雯任衛教大使

新左流右肺全面防禦 國手黃筱雯任衛教大使#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疫情威脅尚未解除,流感季節將屆,面對新冠肺炎與流感的雙重夾擊,專家提醒年長及慢性病等高危險族群,應積極主動出擊,除了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建議應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為強化全民防護觀念,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以「新・左流右肺,全面防禦、主動出擊」為衛教主軸,邀請拳擊國手黃筱雯擔任衛教宣導大使。李慶雲醫學文教基金董事長黃立民指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截至9月11日美國單周死亡人數中逾1/5死因與肺炎、流感、COVID-19相關,流感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肺炎感染問題仍不容小覷。肺炎鏈球菌伺機而動 感染30天致死率增3.1倍黃立民表示,國際預估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受控制,被壓制的流感病毒一定會回來。因此除了新冠疫苗外,也要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他進一步說明,荷蘭最新研究指出,2020年肺炎鏈球菌感染人數雖有下降,但患者感染後30天的死亡率竟較2019年高出3.1倍;而台灣2020年也因新冠肺炎之故,民眾防疫意識提升,肺炎人數大幅下降,但因肺炎重症、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的人數並未隨之減少,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猶如社區中潛藏危機。基金會執行長呂俊毅指出,肺炎鏈球菌平時多半潛伏在人類鼻腔中,當人體因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便伺機而動。今年疾管署最新傳染病統計顯示,2021年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累積死亡數,為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的16倍多。呂俊毅提醒,成年慢性疾病患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臟病等)、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兒童等為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在接種流感疫苗的同時,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自主提升保護力,以減低醫療體系的負擔。「該打就打,才能戰勝病毒,要打才會贏!」基金會特別邀請東京奧運拳擊銅牌國手黃筱雯擔任衛教宣導大使,提醒大眾做好防疫基本功之外,更要主動出擊,全面提升保護力,遠離重症威脅。首次擔任衛教宣導大使的黃筱雯說,從小在阿公與阿嬤撐起的「保護傘」下長大,如今80歲的阿公不但有心血管疾病、抽菸史,為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危險族群,透過此次合作,也提醒她要更加留意自身與家人健康。黃筱雯分享,「對抗疫情、避免細菌、病毒的感染真的好比一場大型拳擊賽,賽場上除了抵禦對手猛烈攻擊,拳擊致勝的關鍵,更在看準時機,主動攻擊。」近日她將帶阿公到醫療院所評估並與醫師諮詢疫苗施打問題,強調「該打就打,才能戰勝病毒,要打才會贏!」

青少年打BNT還不夠 醫:HPV、流感疫苗也重要

青少年打BNT還不夠 醫:HPV、流感疫苗也重要#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BNT陸續抵台,校園施打作業正如火如荼進行,但家長們知道除了COVID-19疫苗外,青少年還有哪些疫苗應接種嗎?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提醒,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要重要。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的疫苗*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一劑,13歲以上則應注射兩劑,兩劑至少間隔 4~8 周。 *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無足夠保護措施導致感染。若已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 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一劑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亦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d)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 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 Tetanus-diphtheria-acellular pertussis),其後每十年則建議再追加一劑Td。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HPV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青少年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尚未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的健康。*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的疫苗*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兩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生施打。若有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慢性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可考慮自費以下疫苗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

HPV引發六癌一病非女性專屬 男女都該打疫苗

HPV引發六癌一病非女性專屬 男女都該打疫苗#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癌症不會傳染,但小心感染病毒會增加罹癌風險!以往國人認為HPV(人類乳突病毒)是造成女性子宮頸癌的元凶,因此防治對象皆以女性為主,然而美國研究卻發現男性感染HPV的風險正在急速攀升,男性終其一生的感染機率高達91.3%,超越女性的84.6%。除了子宮頸癌,長期感染HPV若無法自行清除,還可能引發口咽癌、頭頸癌、外陰癌、肛門癌、陰道癌與俗稱「菜花」的生殖器疣,顯示不僅女生要注意HPV,男生更該小心防範。口咽癌、頭頸癌正取代子宮頸癌 成為最常見HPV癌症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表示,口咽癌與頭頸癌正在取代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丹麥研究預估,當地HPV相關口咽鱗狀細胞癌的新增案例數將於今年超越子宮頸癌,英國和美國則早在2016和2020年就出現類似現象。婁培人分享醫學文獻一名64歲女性案例,出現左耳疼痛症狀,連續2年被誤診為中耳炎、鼻竇炎,甚至被當蛀牙進行根管治療,直到接受核磁共振和組織切片檢查,才證實罹患HPV相關頭頸癌,追查之下,發現其腫瘤與6年前確診HPV相關頭頸癌的丈夫,都是同一種HPV病毒型別。顯示HPV相關頭頸癌不易診斷,病毒也可能傳染給另一半,男女共同預防才是上上策。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周宏學表示,女性HPV的篩檢已有標準化的檢驗方式,能夠幫助子宮頸抹片提高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偵測率,但男性缺乏標準化的HPV檢驗方式,加上其感染機率高、暴露後呈現持續性感染的比例較女性高,一旦感染甚至導致癌變,例如口咽癌或頭頸癌,往往難以及早發現。除了腫瘤採樣,如何評估自己的頭頸癌可能與HPV有關?美國臨床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初期症狀為脖子出現腫塊,比例超過5成;其他則為喉嚨疼痛、口腔腫塊、吞嚥困難、耳痛與喉嚨異物感等。頭頸癌不易察覺 確診後及早治療痊癒率很高目前國際趨勢認為,無論男性或女性,要打贏HPV相關癌病戰爭,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共同接種HPV疫苗。婁培人表示,HPV引發的相關頭頸癌不容易被察覺,可是確診後及早治療的痊癒率很高。周宏學副指出,目前已有多種疫苗可以大幅降低HPV帶來的疾病威脅和癌症風險,除了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與肛門癌,最近台灣也繼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二個取得HPV疫苗預防口咽及其他頭頸部位癌症的國家,有助國人打贏HPV大戰,遠離因HPV引起的相關癌症與疾病威脅。

傳最快8日又有BNT 陳時中:盼郭董一同接機

傳最快8日又有BNT 陳時中:盼郭董一同接機#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首批93萬劑BNT疫苗今天清晨到貨,外傳下批將於8日抵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鬆口,時間很接近,屆時希望邀情目前還在檢疫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一起接機。今增1例本土、1例死亡個案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30多歲男性,因其他原因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已匡列接觸者1名,其餘疫調中。今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萬華區活動史,5月21日出現喉嚨刺激感、咳嗽等症狀,5月27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3日確診,6月27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31日累計公布1萬4796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9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5%。今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俄羅斯、南非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19日至27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6006例確診,分別為1424例境外移入,1萬45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 83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0例、台北市317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10例為境外移入。

BNT要來了!陳時中證實班機已起飛 明晨抵台

BNT要來了!陳時中證實班機已起飛 明晨抵台#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載送BNT疫苗的班機已起飛,預計明天清晨抵台,由於檢驗試劑已提早送抵台灣,加上檢驗封緘時間,9月中開放施打應該沒問題。此外,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增1本土、1死亡病例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6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其他確診個案,由衛生單位安排居家隔離,8月23日出現流鼻水、喉嚨癢等症狀,因症狀輕微未就醫;8月31日進行解隔離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隔離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匡列接觸者。今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5月30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等症狀,當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3日確診,8月30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30日累計公布1萬479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9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奈及利亞、尼加拉瓜、美國入境,入境日介於7月2日至8月30日。

BNT擴大優先對象 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登記

BNT擴大優先對象 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登記#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NT疫苗即將抵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BNT疫苗接種除原先規劃的12至17歲學生族群以造冊方式到校接種外,也將開放18至22歲年輕族群先接種,將盡快規劃讓這些人到預約平台登記意願。今新增3例本土、1例死亡病例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其中1例於8月16日發病,另2例於8月30日發病。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例、台北市1例;其中2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本國籍60多歲男性,8月8日於越南確診,8月28日搭乘醫療專機返台後至醫院採檢並治療,8月29日確診,8月30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9日累計公布1萬4784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7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5%。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英國籍30多歲男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自述6月曾於英國確診,8月17日持搭機前三日內檢驗陰性報告來台工作,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採檢陰性並檢疫,8月30日進行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在台期間並無症狀,集中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匡列接觸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