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記得要洗「肚臍」! 易藏污納垢致細菌感染

記得要洗「肚臍」! 易藏污納垢致細菌感染#感染

民眾洗澡時將身體、頭髮洗得香噴噴,卻可能常忽略肚臍衛生;美國科學家從95位自願受試者的肚臍內,發現多達1400種菌株,其中662種是之前未見過的新品種。這項發現提醒大家,除了洗手、洗澡,清洗肚臍也是必要的。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要求95位自願者用棉紗擦拭肚臍3次,研究人員並把棉紗放於藥水瓶中、培植細菌,等培植足夠數量後,再進行比對動作。結果發現,研究人員發現多達1400種菌株,這些菌株有8成屬於40種常見於皮膚的基本無害細菌;至於肚臍細菌數量多寡,則視受試者的個人清潔程度而有差異。假若定期清洗肚臍,就根本找不到細菌;研究團隊說,許多人很少會刻意清潔肚臍,以致肚臍成了孕育細菌的溫床。醫師提醒,肚臍是很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若不注意清潔,易遭受細菌感染導致發炎,肚臍如果出現紅腫、發癢或疼痛現象,應立刻就醫;而每個人的肚臍深淺不同,身材肥胖者通常肚臍較深,應特別注意清潔。

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注意兒童餵藥時間

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注意兒童餵藥時間#感染

兒童就醫及用藥處處都該謹慎,有時家長過於擔心小孩的病情,都希望立即看到「成效」,但是在拿到醫生處方的同時,你該注意的、該確認的、該怎麼餵食、該怎麼保存,這些細節,是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喔!多數小孩都害怕吃藥,當父母或長輩在餵食藥品時,要注意餵藥時小孩的情緒及藥品標示,小孩的身體是很脆弱的,若有任何閃失都將造成莫大的傷害,特別提醒在夜間餵食藥品的父母或長輩,不要為了節省電費或一時偷懶不開燈,而摸黑餵食藥品,拿錯藥品或看錯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絕對不可行的。以前有醫院曾發生人為疏失,將藥品劑量打錯,四CC的藥品,誤打成四顆,結果劑量太重,危害患者健康,所以在拿到藥品時,一定要跟藥師確認藥品的品名、劑量及用法,孩子的用藥量是以體重來計算,不能拿大人的藥品用手掰開切半給小孩吃,那樣的劑量很不準確,需要使用正確的量匙、滴管、量杯或專用的切藥器,這些餵藥的輔助工具,藥局都可以買到。如何順利餵藥,尤其是二歲以前的小調皮,他們生病後,常會胡鬧不安,那時小天使往往變成小麻煩,此時,有些技巧是可以運用的。很多人以為飯前吃藥會傷胃 ,除非規定一定要飯後或飯中餵藥,多數的感冒藥品都可以在飯前餵藥,這樣比較不會吐出,影響藥物被吸收,而且孩子的胃部保護機制比大人好,多數的小孩用藥都可以在飯前吃,而且多數藥物都是一天吃四次,如果晚餐後吃藥,幼兒都習慣早睡,可能八、九點就睡了,這樣晚上服藥的時間過於接近,所以將晚餐那次服藥提前到飯前,這樣用藥時間較平均。近來有些醫改團體鼓勵兒童專用藥劑,其實液劑及粉劑都有優點,未必只能使用藥水,有些孩子甚至比較喜歡吃藥包,不喜歡口味雖甜,但味道走味的草莓、葡萄咳嗽藥水,並不是只有糖漿才是兒科專用的藥物劑型。孩子生病時常用乙醯胺酚(成份品)來退燒,這個藥品有鎮熱解痛的功能,在台灣有糖漿及錠劑,雖然大人用藥也有這個成份(最常見的品牌即普拿疼),因兒童與成人藥量差異很大,尤其要注意避免過量問題,一般用法是每四至六小時使用一次。雖然這些兒童常用的感冒退燒藥在藥局都有販賣,但孩子高燒不退超過3天,背後原因可能很複雜,如癌症、細菌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可能會發燒,用藥前最好能夠給小兒科醫師確診,不能自己亂用成藥來退燒。一般人常指的「消炎藥」,即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非抗生素,這類止痛藥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感冒時,醫師也常開這類藥品,兒童用藥常是糖漿,但也有塞劑,無法吞藥的嬰幼兒就會用塞劑。抗生素是在細菌感染時才使用,但因為細菌會導致發燒,所以很多人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不需要用到抗生素,如果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則一定要在固定時間吃藥,也不能自己覺得已經退燒了,就擅自停藥,這樣會導致療程不完整,無法殺死細菌,產生抗藥性的菌株。 本文作者:郭姿均/編著、王威勝/審定摘自:醫生沒告訴你的育兒迷思,由台視文化出版社發行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44

飛沫傳染結核病 接觸者有三成會感染

飛沫傳染結核病 接觸者有三成會感染#感染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引起的疾病,傳播途徑為空氣傳染,具傳染性的結核病個案在吐痰、講話、咳嗽、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核,其周遭的人如果吸入直徑小於5μm的飛沫核,並經由呼吸道到達肺泡內而造成感染。在有暴露的情況下,約有30%的人會受到感染,被感染者約有10%的人會發病,其中一半的人,會在感染後的二年內發病,另一半的人,則終其一生均有可能會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護理長施秀珍表示,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未接受治療的結核病個案平均每年會使10~15名接觸者受到感染。施秀珍說,國外相關文獻指出,對於潛伏感染的接觸者進行追蹤及治療,在減少結核感染的防治策略中是非常有效。以美國有計畫地執行接觸者追蹤的情況下,平均每名結核個案可追蹤到10名接觸者,其中約有20~30%的接觸者為結核潛伏感染(LTBI),1%為發病的結核個案,約有半數接觸者在接觸的第一年會發病。反觀我國雖已在「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訂定接觸者追蹤檢驗相關內容,2006年平均接觸者檢驗人數僅為2.5人。直至2007年7月,疾病管制局對接觸者檢驗提供免部份負擔政策後,臺北市2010年結核病確診個案平均接觸者檢查6.8位。平均共同居住接觸者檢查數2.4位,雖然接觸者檢驗人數增加,但仍有12%的結核病個案沒有提報接觸者紀錄。另一項針對2005年結核病通報個案,其接觸者在2005年至2008年的資料分析,接觸者第一年及第二年的發病率,分別是每十萬人口747人及217人,第一年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第二年。發病率在年齡分布上,除大於65歲及小於13歲者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之接觸者外,其他年齡層的發病率仍高於一般民眾之發病率甚多,高達每十萬人口1,112至1,384人。(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基於以上理由,施秀珍提醒以下接觸者務必接受檢查:誰是結核病接觸者:與指標個案共同居住者,與指標個案於可傳染期一天內接觸8小時以上或累積達40(含)小時以上之接觸者。結核病接觸者要做哪些檢查:滿13歲以上者只做胸部X光檢查,未滿13歲者,若指標個案是單純肺外結核,只需做胸部X光檢查;肺內結核者,除了做胸部X光檢查,另需加做結核菌素測驗。何時要完成接觸者檢查:結核病個案確診1個月內及第12個月。接觸者若拒絕接受檢查後果: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於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予以留驗;必要時,並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施行預防接種、投藥、指定特定區域實施管制或隔離等必要之處置。(違者依傳染病防治法第67條第1項處以新台幣6~30萬)。施秀珍最後提醒民眾,以上有任何問題需諮詢結核病防治措施,可於上班時間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昆明院區(02)2370-3739轉1821~1840結核病防治組。延伸閱讀「何時要完成接觸者檢查」表格: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38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感染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文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阮志偉哎呀!牙好疼,該不該去看牙醫呢?看牙醫時的治療過程與用藥會不會對胎兒有影響?平時又該如何保健口腔,才能讓孕媽咪安然度過懷孕期呢?為什麼孕期牙周問題會比孕前多呢?光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文山與婦產科主治醫師阮志偉都表示,這跟荷爾蒙脫不了關係,因為懷孕後體內荷爾蒙開始產生變化,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豐富且對牙菌斑的刺激更為敏感,在口腔的部份就會造成牙齦充血腫脹發炎。再者,懷孕初期容易孕吐,從胃部吐出的食物帶有酸性,經過口腔時會刺激原本就已發炎的牙齦,以及有些孕媽咪喜愛食用酸性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的環境。張文山醫師表示,當口腔內的PH值在5.5以下,也就是酸性的狀態(中性ph值為7)時,牙齒的琺瑯質就會開始崩壞,這就是為什麼孕婦容易出現牙周問題的原因。要保護原本就已脆弱易發炎的牙齦,建議孕婦每次孕吐後都要漱口,將口中的酸性物質漱掉。確實的刷牙在孕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24~48小時後就會開始滋生牙菌斑,食物卡在牙齒的咬合面所產生的牙菌斑會形成蛀牙,而卡在牙齦所產生的牙菌斑就會形成牙周病,但是牙菌斑光靠漱口是漱不掉的,一定要用牙刷施予物理性的摩擦才能將牙菌斑刷掉,所以每次吃完食物後最好都能刷牙,也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牙菌斑徹底清理乾淨。懷孕第4~6個月是治療牙齒最佳的時機,因為懷孕初期胚胎正在進行分化,狀況尚未穩定,無論是用藥或是輻射對胎兒多少會有影響,也比較可能發生流產的問題;而拖到懷孕後期再治療,則擔心孕媽咪因為治療牙齒時過於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而有早產的危險。阮志偉醫師表示,孕媽咪若牙齒出現問題,則看牙醫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牙齒問題若是拖延沒有處理,有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敗血問題;而且多數牙科的用藥都屬於安全等級,只要孕媽咪在看牙前告知醫師自己懷孕幾個月,醫師就可衡量狀況做治療。張文山醫師表示,現在看牙科使用的器具大多會經過高溫高壓消毒,且衛生局也會定期審查衛生狀況,孕媽咪幾乎不會因為看牙而感染疾病。不過至牙醫就診時,仍要預先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會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讓醫師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2

難以啟齒的陰道炎 我該怎麼辦?!

難以啟齒的陰道炎 我該怎麼辦?!#感染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陰道炎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器官炎症,患者的年齡遍及嬰幼兒、孩童、少女、熟女和年長女性。陰道是女性極私密和性交的器官,又因緊鄰尿道、肛門,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和性生活衛生,很可能受細菌侵入而感染發炎。陰道炎雖不致危及性命,所引發的陰道充血、白帶增多、下體搔癢及灼痛等症狀,卻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作息。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郭成興醫師表示,常見之陰道炎有幼兒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月經性陰道炎、蜜月性陰道炎、化膿性陰道炎等類型。提及陰道炎的成因,郭成興首先解說陰道的奇妙生態。自然狀態下,陰道內有各種細菌滋生繁洐,最常見的菌種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乳酸桿菌,而乳酸桿菌是維持陰道酸鹼度PH值小於4.5,使陰道免受感染的大功臣。女性在經血來潮、荷爾蒙多變的懷孕期、吃太多甜食、糖尿病、藥物、失眠等情境下,陰道的PH值較易偏鹼,患者一旦遭到偏好鹼性的念珠球菌感染,難以啟齒的奇癢難當和種種不適,就會和患者如影隨形。相較之下,默默維持著陰道之弱酸環境的乳酸桿菌,確是女性的最佳密友。此外,PH值為中鹼性的男性精液,也會在性行為之後促使女性陰道酸鹼值增高,由於陰道內的致病細菌多是嗜鹼性病菌,每當陰道酸鹼值升高時,就是女性感染陰道炎的高危險期。陰道炎按致病病原體不同,又分黴菌感染、滴蟲感染和細菌感染三種類型。而最常見的陰道炎屬細菌感染,因於細菌附著於陰道上皮細胞,典型症狀是陰道有惡臭(類似魚腥味),以及呈黃綠色黏稠狀的分泌物。此類陰道炎大都不會癢,發生原因與性交頻繁或沖洗陰道有關,鹼性精液促使嗜鹼病菌在陰道活躍滋長,過度沖洗也造成乳酸菌減少和病菌增加。女性懷孕期間若罹患細菌性陰道炎,須趕緊治療,以避免可能發生的羊水早期破裂。保健之道郭成興呼籲,女性患者應坦然面對難以啟齒的陰道炎,在醫師的協助和患者的合作下,陰道炎的治癒率極高。延伸閱讀「私密處的自我照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5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感染

家中有小寶貝的家長們要注意啦,令人聞之喪膽的腸病毒要發威囉!!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謝佩穎醫師表示,除了腸病毒之外,由於天氣太熱而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與中署,也是家長們不可輕忽的健康問題。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謝佩穎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溼疹的一種,容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搔癢性皮膚病變,容易復發且致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目前被視為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且和遺傳有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天的時候偶而也會有惡化的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夏天天氣比較炎熱,比較容易出汗,而出汗容易引起癢感,因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且惡化。因此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避免戶外激烈的活動可減緩不適。同時也要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在身體處於微濕時立刻擦上凡士林或保濕乳液。此外,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如毛衣、尼龍,並穿著寬鬆的棉織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中暑」係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體溫極度上升,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及昏迷。幼兒較大人容易中暑,尤其是台灣的炎炎夏日,氣溫又高、溼度又重,更不能掉以輕心。謝佩穎進一步說明中暑的症狀與預防:第一種症狀:寶寶起先是煩躁不安及哭鬧,接著馬上會不醒人事,或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第二種症狀:膚色紅潤,但觸摸感覺乾燥、溫熱,體溫升高甚至可達40℃以上。第三種症狀:呼吸及脈搏加速。中暑的預防:不要把小寶寶包裹太緊。注意水份(清淡液體)的給予,尤其若原本就有生病發燒或腹瀉的情況,特別要注意補充水分,勿使身體水分喪失過多而導致脫水。勿使寶寶在大太陽之下曝曬。維持四週環境的通風,並保持適宜的溫度。此外「登革熱」也須小心注意。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更嚴重時,會有致死的危險。目前治療方法為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謝佩穎提醒民眾,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

注意!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高峰期

注意!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高峰期#感染

因應腸病毒疫情進入高峰期,今年度截至5月29日止全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已累計9例,其中臺北市1例為境外移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除加強腸病毒防治工作與鼓勵通報外,同時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辦理。衛生局表示因去年度H1N1疫情故整合學校及幼托機構之群聚通報系統,自今年度開始以資訊化通報平台,鼓勵學校或幼托等機構如有發現疑似腸病毒個案時進行通報,以能即時處置,減少重症個案發生。由於各單位積極配合通報與防治措施,使臺北市截至目前並未出現本土性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但依醫療院所就診情形顯示,輕症如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等均已進入高峰期,衛生局也不敢掉以輕心。因應疫情發展,衛生局主動邀集教育局、社會局共同研商相關防治工作,除現有防治機制外,將再加強以下防治要點:鼓勵學校、幼托機構等進行通報,當接獲疑似群聚感染通報時,由防疫人員進行防疫處置。增加腸病毒通報與防治教育訓練場次,以加強學校、幼托機構等工作人員通報與防治知能。加強國小及幼托機構洗手設備查核,並於查核同時稽核通報機制落實情形。衛生局呼籲家中幼兒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家長仍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的症狀時,可至本市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國泰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仁愛、和平、婦幼等院區)就醫,儘速接受治療。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諮詢專線1922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延伸閱讀「感染症狀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664

罕見李斯特氏菌侵腦 老翁一日內多重器官衰竭

罕見李斯特氏菌侵腦 老翁一日內多重器官衰竭#感染

抵抗力不佳、免疫有缺陷的民眾要小心了,因為罕見的小小細菌可能趁虛而入,奪去寶貴的性命。一名78歲,長年吸菸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謝老伯伯長期服用類固醇,所以抵抗力較一般人差,但原本無大病痛、活動矯健的他竟然在一天內發燒頭痛、語無論次,最後陷入昏迷,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治療後才撿回性命。經醫院詳細檢查後,發現竟是罕見的李斯特氏菌侵入腦部引發腦膜炎。醫師表示李斯特氏菌造成腦膜炎的個案是五年來院內首見,此菌篩檢陽性率低(不易檢查出來)、病程發展快,民眾不得不防。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陳俊志醫師表示,許老伯突然有頭痛、頭昏及發燒症狀,以為是流感而到醫院急診室就診。到院時,謝老伯伯語無倫次、答非所問,不久就陷入昏迷,病程發展又急又快。醫師透過詳細的理學及腰椎穿刺檢查後確認老伯是遭到罕見的「李斯特氏菌」入侵腦部,造成嚴重的腦膜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所幸經過醫療團隊持續1個月的全力搶救後終於撿回一命,但腦部受創讓老伯活動力受損,恐怕往後都得靠輪椅行動。陳俊志醫師表示「李斯特氏菌」感染個案很少見,在所有細菌性腦膜炎的比率中不到1%。他進一步指出,該菌屬於「格蘭氏陽性桿菌」的一種,潛在泥土、水、植物、家禽家畜中,根據國外統計也曾在熱狗、生奶、不熟肉類、現打未消毒的生菜汁等飲食中發現,主要透過飲食入侵人體。健康民眾感染後可能僅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但免疫不佳的人卻可能引發腦膜炎、腦膿瘍、菌血症甚至敗血症死亡,死亡率高達50%,不少患者還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醫師表示「李斯特氏菌」抹片篩檢不易,加上此症採用的治療藥物與其他細菌性感染的腦膜炎有所不同,因此即早、正確的診斷與醫師的臨床經驗非常重要。也特別提醒免疫系統不全、癌症患者、肝硬化或糖尿病人、孕婦、新生兒等高危險群民眾要特別小心,千萬注意飲食的清潔消毒,肉類、飲水要煮熟煮沸了再吃,未清潔消毒的生菜、生菜汁要儘量避免,才不會讓微小細菌趁虛而入、危及生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