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感染肺結核 5年後還會發病!

感染肺結核 5年後還會發病!#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即便家中有結核病患,許多民眾若缺乏警覺,在不知不覺中也容易成為感染受害者。為保險起見,只要家中有人患有肺結核,全家都應接受潛伏結核感染篩檢!新北市一名80多歲老奶奶多年前因肺結核往生,沒想到其他家人竟在5年內陸續有3人發病,同住的30多歲孫女在奶奶過世2年內罹患開放性肺結核合併肋膜結核;而奶奶過世4年後,近70歲的兒子也確診開放性肺結核;隔年連40多歲的孫子也被診斷為開放性肺結核。全面擴大對高傳染性個案進行預防性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臺北榮民總醫院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蘇維鈞表示,有的家庭負擔家計的青壯年成員遭傳染發病,重病到中斷工作甚至不幸身亡。為避免指標個案擴大傳染,國內於2008年開始推動小於13歲結核病接觸者的預防性治療,去年開始堆動「潛伏結核全都治計畫」,今年則全面擴大對高傳染性個案的接觸者進行預防性治療,推動結核病「高風險族群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試辦計畫」。結核病主要由飛沫及空氣傳染,你我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吸入或接觸結核菌,當傳染性肺結核病人咳嗽打噴嚏時,可散播含有結核菌的飛沫到空氣中,健康人受到感染後,通常不會立即出現結核病症狀,結核菌可長期潛存在體內伺機發病。在感染後到發病前的這一段期間,即稱作潛伏結核感染。潛伏感染的人,一生中約有 5~10%發病機率發病,感染後第一年的發病機率最大,之後發病機率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減少,但終生有發病可能,發病機率相較於一般族群高。可能有咳嗽、咳痰、咳血、夜間盜汗症狀蘇維鈞主任表示,結核病發病早期因個人體質及免疫狀況,其症狀不一定很明顯,症狀較明顯時可能會有咳嗽、咳痰、咳血、夜間盜汗、食慾變差、體重減輕、長期疲憊不舒服、午後輕微發燒、胸悶胸痛等症狀。如果家中有人曾罹患結核病,當個人出現上述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一定要開刀?癌症治療5大問

一定要開刀?癌症治療5大問#感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1) 癌症一定要開刀嗎?每個罹癌患者都能開刀嗎?這是我常常被病人問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有時並沒有標準答案,必須要依照病人罹癌的狀況、身體健康程度來判斷。手術是最有效切除癌細胞的方式。不過開刀只能針對散佈範圍不大、還能用手術切除的癌症。因為腫瘤如果體積已經夠大,會影響到器官功能,不論良性惡性,開刀是必要性治療,例如大腸癌、胃癌等,將器官局部感染的癌細胞切除後,器官就能慢慢地恢復正常運作。換做是淋巴癌、血癌,癌細胞布滿全身,又或者有些癌症,癌細胞已經像散彈槍一般擴散到肝臟或肺臟,那就不可能以開刀方式切除乾淨,就只能用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方式破壞癌細胞減緩擴散、惡化的速度;簡而言之,只要癌細胞影響的範圍越大,手術需要評估的項目與風險就越多。就算是癌細胞能局部切除,也不見得每個罹癌患者都能開刀,病患年齡越大這時身體狀況、體力負荷度就需仔細評估;慢性疾病越多越嚴重,身體狀況過差,例如有許多抽煙病人肺功能已經有些衰竭,這些都不見得能開刀。因為體況虛弱的癌症患者,上了麻藥後,心肺功能無法負擔,在手術台上就可能要急救,開刀治療比不開刀更糟。Q2) 手術後就能復原嗎?癌症手術後,通常只講穩不穩定、有沒有切除乾淨!越早期機率越高!但通常面對這類問題,醫生只能給一個醫學上統計的機率,但這數據對病人來說,並沒有絕對的意義,因為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就是百分之百了,因此只能全力讓自己恢復健康,真的不太需要去在意數值的高低,但或許接受事實、改變生活態度及妥善安排人生,是很多治療成功病友的共同想法。Q3) 在開刀前、有哪些事是病人、家屬要知道的?首先該知道的事:開刀一定有風險,但癌症開刀確實有其必要性,所以病人只能接受這個風險開刀,因此找到讓自己及家人放心的醫師,術前充分溝通,了解自己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手術),甚至尋求另一位專科醫師的第二意見,對自己的心理會有很大的幫助,但病況緊急時就無法考慮太多了。對家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給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多說一些正面鼓勵的話,並妥善照顧病人的起居生活,例如要請看護或家人輪值等。家屬也不要過度介入醫療,雖然很心急、很關心病人,但交由專業醫護團隊照顧往往會因為較有經驗,較安全;但適切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尊重會、不要鑽牛角尖比較好。生病沒有開心的,讓整個過程比較平順是比較好的想法!而腹部手術後的照顧、進食,則要循序漸進,依每個不同手術而異。從剛開始由濕棉花沾嘴唇,腸恢復蠕動或排氣後才能喝水,測試腸道能不能容忍這樣的水分,接著喝湯類、果汁,再進一級是元素飲食,能消化吸收,排氣、排便就可以吃軟質食物,像是稀飯、麵條,總共住院約要十至十四天才能出院。但每人病情不同,醫師的考量不同,要配合醫護團隊的說明、 安排;但刺激性、粗長纖維、不易消化、甚至乳品通常建議暫停一段時間,至於時間長短應詢問醫師,但細嚼慢嚥、少量多餐,對腸道恢復是有幫助的。Q4) 癌細胞與一般正常的細胞有何差異?一般細胞排列方式有規則,且外觀呈現圓滑狀,增生速度緩慢;癌細胞則是快速增生,排列不規則,類似蓋房子,如果趕進度、蓋太快失去工程品質,房子容易歪七扭八。且以細胞核來說,癌細胞需要快速增生,細胞核也比正常細胞要大。Q5) 腫瘤有良性和惡性,良性的也要切除嗎?惡性腫瘤手術是有絕對的必要性,但也有些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必須要看狀況。以大腸為例,大腸的直徑約3公分,如果有良性的腫瘤直徑已經有2公分,影響了大腸的功能,最好還是能手術切除,因為這麼大的腫瘤,有可能慢慢變成惡性。(本文摘自/癌後更美麗/三采文化出版)

耳朵長痘?亂擠耳朵恐變形

耳朵長痘?亂擠耳朵恐變形#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耳朵突然腫一包,該怎麼處理?在耳鼻喉科門診,出現耳朵血腫的病人還真不少,醫師指出,耳朵血腫大多是外力撞擊導致,也有人戴安全帽壓到耳朵;但可別用手去將血水擠出,或是用針刺來抽吸,若是處理不好,有可能造成感染,反而使病況更加嚴重。 外力撞擊導致耳朵血腫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爵儀表示,耳朵血腫在門診很常見,有的人很小,大約只有1公分,也有人耳朵血腫會大到3、4公分,外觀上很明顯。而耳朵是軟骨組成,且有軟骨膜供應營養,一旦外力撞擊耳朵,往往會使耳朵軟骨膜裂開並產生空氣,進而會有血液或是組織液跑到軟骨膜,也就會形成耳朵血腫。 勿用手擠或是用針刺抽吸常有人會以為耳朵血腫只要用針將血腫刺破,抽出組織液或血液,或是像擠青春痘的方式,就能讓血腫消失;殊不知,這有可能反而會引起感染。鄭爵儀主任解釋,用針抽吸,或是用擠膿的方式,想要取出耳朵血腫的血水,往往會使軟骨膜裂開的情形更加嚴重,而且會腫更大,以致形成有如花椰菜耳朵,進而使得耳朵變形。 手術取出裂開軟骨膜並引流血水那麼當耳朵血腫時該如何治療才好?鄭爵儀主任建議,只要做一小手術,在門診進行局部麻醉,將裂開的軟骨膜取出,並放一條引流管將血水取出,才能使皮膚與軟骨接在一起,並且由其他的軟骨膜來提供營養,才可完全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中計!快看免疫疾病8大迷思

別中計!快看免疫疾病8大迷思#感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此,讓我想起現今的傳統醫學醫師拒絕接受飲食、腸道健康、毒素、感染和壓力,在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上的關鍵作用,而且實際上,所有類型的疾病都有相關聯。相信在未來,這些醫生看起來就像十九世紀時的同事們一樣都是怪咖。藥物並非唯一選擇傳統醫學的醫生總是告訴患者和飲食無關,其實不然。我已看到無數病人僅僅透過飲食的力量,就能扭轉狀況。常規的醫生告訴你:「藥物是唯一的選擇。」我不想為此爭辯,但有實際的病例來證明。有時事實勝於雄辯(黑是黑,白是白),傳統醫學醫師總是如皇帝般高高在上,卻束手無策,這時會需要功能醫學醫生幫忙找出解決之道。我了解這對你來說,可能是個相當大的進展。當你坐在家中看電視,在一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可能會看到多達三種商業廣告介紹各種自體免疫藥物,且每一種都伴隨著漂亮的鮮花和音樂作為背景,結束時還有一位帶著微笑、用誘人口吻說:「詳情請詢問醫師!」感到欣慰的你,或許是因為已經服用這種物,而且都照著廣告所說的做了,感覺同步在「治療」的軌道上。事實上,你只是追隨著「大家都知道」的商業消息罷了!自體免疫疾病的8大迷思1)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逆轉。2) 若沒有嚴格的服用藥物,症狀不會消失。3) 採用藥物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副作用不會帶來太大影響。4) 改善消化及腸道功能,不能延緩自體免疫疾病的進展。5) 無麩質飲食,不會讓自體免疫疾病有所改變。6) 自體免疫疾病是個厄運,生活品質必然變糟。7) 自體免疫疾病完全與基因有關,與環境沒有關聯。8) 免疫系統是天生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支持或改變它。勇於提出問題挑戰治療方式假使詢問醫師是否要放棄麩質,甚至遠離米飯、藜麥和豆類,醫師可能會帶著憐憫的眼神對著你搖搖頭!或許還會警告遠離這些「荒謬理論」,或是迴避討論其他替代方法。我有幾位病人被醫師列為拒絕往來戶,只因為他們敢於討論治療方針並且不想服藥。醫生堅持「標準治療」(standard of care)是目前醫學界認可的最佳方法,因此拒絕繼續治療這群「叛逆」患者。有位年輕女性後來成為我的患者,因為原先的醫師對她說:「如果妳不能相信我,我就不能治療妳!」她住在只有一位專科醫師的德州農村小鎮,只因敢於提出問題、挑戰常規,最後落得無法接受任何治療。我不想讓任何人困在這樣的窘境。於是,我閱讀科學證據,審視研究文獻,治療了數千名患者。身兼一名醫生和病人,我對Myers Way 深具信心,希望你也是,讓我們用智慧,消除各種誤解,並用真理替代它。(本文摘自/自體免疫自救解方/博思智庫)

腹瀉加重!腸炎別喝運動飲料

腹瀉加重!腸炎別喝運動飲料#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季到初春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過完連假,除了要小心學校、宿舍等密集區域造成疾病流行。另外,嬰兒或幼童也因為對衛生習慣的認知不夠,常隨手一抓就將周邊物體放入嘴巴,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族群。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後,許多家長會利用補充運動飲料對抗疾病,然而醫師提醒,甜度過高的運動飲料恐讓腹瀉情形加重,腸胃炎期間,幼兒飲食到底該如何應對,看看小兒專科醫師怎麼說!運動飲料中的糖分含量高 會加重腹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周安國指出,得到病毒性腸胃炎之後,應該要同時補充因腹瀉或嘔吐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很多家長會讓幼童服用運動飲料,事實上,運動飲料當中的糖分含量高、電解質不足並非適當的補充來源。在腹瀉期間,持續攝取含有過多糖分會加重腹瀉的病情,因此可以讓小朋友攝取穀類、米粥、瘦肉、蔬菜以得到適當的熱量補給,家長若是給予稀釋過的牛奶或奶粉,會因為熱量與電解質不夠,長期飲用恐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的併發症。另外,喝母奶的嬰兒,並不需要因為腹瀉就馬上停止母奶的哺餵。水瀉和噁心嘔吐 大多會持續3到10天周安國醫師指出,沒有清潔雙手就直接以手拿取食物進食,容易增加「病從口入」的機會,兒童間常會流行的種類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兒以及5歲以下幼兒腹瀉、嘔吐最常見的原因。諾羅病毒則是不分年紀大小,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噁心嘔吐,也有可能合併頭痛、發燒、腹痛或肌肉酸痛等症狀,接觸到感染源後1到3天才開始出現腸胃發炎,症狀大多會持續3到10天。周安國醫師提醒,適當的飲食控制可以舒緩小朋友因病毒性腸胃炎所造成的不適感,也可以加速恢復健康。但若是小朋友的症狀沒有因飲食控制或水分補充而得到改善時,就必須借助專業檢視與診斷。 

牙痛就拔牙?醫師來解密!

牙痛就拔牙?醫師來解密!#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牙痛要人命!牙痛突然發作時,到底要先救牙或乾脆拔掉、重新做假牙或植牙?首先需要先評估保留或拔除患牙,若醫師評估患牙可治療、留下的機率也大,一般而言,救治保留真牙有其好處,如評估後牙疾嚴重或預後不良,則建議拔除以降低感染或掏空基骨等風險。拔牙、缺牙 3重建選項報你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主治醫師宋博達指出,拔牙後產生的缺牙有可能造成鄰齒及對咬牙逐漸向缺牙區傾斜或移動,想要降低日後做假牙或植牙的困難,宋博達醫師提供以下常見的缺牙區重建選項:1) 傳統固定假牙/此種假牙乃是修磨缺牙區兩邊的牙齒作為橋墩,以搭建出相連的假牙。此方式的優點是美觀自然、比植牙便宜、方便也不太須要動手術。2) 植牙(人工植體支撐式固定假牙)/植牙優點就咬合力學及方便性而言,最接近自然牙,安裝植體假牙等待期平均3~6個月,個人缺牙區的條件不同也會影響手術的複雜度及植體假牙的成功率。術後對於植體的清潔及回診追蹤維護亦相當重要,因為植體雖不會蛀牙也不會生鏽,但其牙根表面粗糙,清潔不當則易藏匿細菌,進而發生植體牙周炎並使得植牙失敗,不可不慎。3) 安裝活動假牙/局部缺牙的時候,也可選擇製作「部分活動假牙」來重建缺牙區,此種假牙乃是透過鄰牙作為支柱並以鈎靠卡住,若是遇到全部的牙齒缺失,則採「全口活動假牙」。建議細嚼慢嚥、勤於清潔宋博達醫師建議,現代人對於拔牙後產生的缺牙區日益重視,無論是使用傳統固定式牙橋、活動假牙或人工植體支撐固定式假牙來重建缺牙區,都建議以細嚼慢嚥,平時勤於清潔,除一般牙刷外,使用醫師建議適合您的輔助清潔工具,如:單束毛(圓錐束毛)牙刷、牙橋穿引線、牙線、齒間刷等,並定期回診保養,如此牙齒與假牙方能長久。

7大絕招 趕跑春節類流感!

7大絕招 趕跑春節類流感!#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節假期適逢冷氣團來襲,與人接觸交往時,衛生禮貌要注意,別讓新春假期變為潛在疾病感染日。去年春節9天連假,新北市類流感病患佔急診就醫人數高達24.3%,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因流感症狀進急診就醫,今年協調13間醫院,於春節期間增設80診次「類流感特別門診」,以有效分流就診病患,使急診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流感高峰加上人潮湧現 病毒有機可趁新北市衛生局科長許玉芬指出,冬天是流感流行高峰期,加上春節親友團聚、返鄉及旅遊人潮湧現,連假期間人與人之間密集接觸,讓病毒更加有機可趁,每年的急診及門診求診量都會竄升。加強個人衛生習慣 肉品、蛋類須煮熟近期大陸地區H7N9流感病例持續增加,人可能因接觸到受感染禽鳥的排泄物,或吸入其糞便乾掉後的懸浮微粒而感染,呼籲計劃出國旅遊的民眾及大陸臺商,應加強個人衛生習慣,並注意肉品、蛋類須煮熟,來路不明的禽鳥,勿買、勿養、勿接觸等預防措施。預防流感的7大絕招許玉芬科長表示,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掩口鼻、速就醫、好作息、多休息,是預防流感的7大絕招。若有出現頭暈、無食慾、全身痠痛症狀,在休息2天後仍未改善,可能就要懷疑是類流感,要盡速就醫。連續假期期間,除了與人接觸要注意,個人衛生一定要顧好,才能輕鬆過春節!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腿部靜脈曲張,看起來呈綠色小蚯蚓狀,但如果認為不嚴重而不管它,恐怕會猝死!每到冬天,患者往往覺得血管看起來比較不凸、感覺也比較不痛,然而此刻才是最容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險時期!若忽視靜脈曲張,嚴重時會產生潰瘍、感染、出血以及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血塊可能進入肺部,導致肺栓塞,嚴重時可能會猝死!長期負重 靜脈血管像拇指一樣粗今年81歲的林先生,每天都必須要挑20幾公斤重的肥料到農田,每日上工至少8個小時,長期負重讓他的靜脈血管撐大膨出,像拇指一樣粗,十幾年前左腳就開始痠、麻、脹、痛,直到最近就醫才發現是靜脈曲張惹禍。高達1/3的患者可能肺栓塞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血栓性靜脈炎會導致血管浮種扭曲、嚴重產生結節,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此時有6~40%會有深部靜脈栓塞,有2~13%的患者血栓跑到深部靜脈或肺臟,會出現肺栓塞的症狀,甚至高達1/3的患者可能發生無症狀的肺栓塞。疼痛劇烈時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發生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當疼痛更加劇烈時,表示靜脈曲張已經非常嚴重,這時可能會發生腳部血液淤積,嚴重的話,血液不易回流,還會發生皮膚出現大塊黑色或藍黑色斑,不順暢的血液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建議,冬季應好好保養雙腿,如有痠、硬、脹、麻、腫、痛等症狀,肉眼可見腿部有青青紫紫的細小血管,不論呈蚯蚓形彎曲、浮凸狀或蜘蛛絲形團狀、髮絲狀,都應盡速至專科醫師求診。平日避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促進靜脈循環的適當運動,另外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