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

感染愛滋反覆發燒 易被當感冒而誤診#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愛滋病在20世紀之初,被喻為「世紀黑死病」,認為是一種絕症、這種病沒藥醫。不過現代醫學進步,愛滋病患如果接受治療且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愛滋病其實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規律服藥的患者,在3至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數幾乎「零檢出」,且抵抗力明顯回升。而感染者可長期保持在健康的狀況下,繼續工作以及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關於愛滋病的迷思愛滋病毒(HIV)是專門攻擊人類免疫系統的一種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含血的液體、或有高濃度愛滋病毒的體液,如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母乳的交換、和他人共用針頭,達到傳染的目的。並不會經由朋友、親人間的一般接觸或飛沫傳染。愛滋病的感染已跨越性別的界限,不論男女老少,同性戀或異性戀,皆有感染的風險。此外,現在網路發達加上性觀念開放,國內感染者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臨床發現,每25個愛滋病感染者就有1人年齡小於20歲,所以愛滋病議題並非小眾議題,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感染愛滋病毒後 容易被當作感冒而誤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在急性感染期會有發燒、畏寒、全身倦怠等症狀,因常常會有喉嚨痛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當作是感冒而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急性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因而造成發燒畏寒等症狀,也因抗體尚未形成,抗體檢查可能呈現陰性,此時可用RT-PCR(聚合酶連鎖反應)來偵測HIV RNA而早期診斷。一般即使沒有治療,當抗體漸漸產生,血液中的病毒下降,發燒也會退去(1~2週),進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的無症狀期,時間可能長達5~10年,若中間沒有主動進行愛滋篩檢,疾病會繼續進展,下次發現恐怕是疾病後期的愛滋病發病期,這時期往往因伺機性感染而入院治療,病情重且危急,有失去生命的危險。雞尾酒療法 可控制愛滋病毒愛滋病毒(HIV)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AIDS)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一個人感染愛滋,會稱他為愛滋感染者或帕斯堤(Positive),但若到愛滋發病,變成AIDS患者,才會說他是愛滋病患。歐美國家及台灣已經把愛滋病界定為慢性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經由抗愛滋病毒合併療法(俗稱雞尾酒療法),可以有效控制愛滋病毒。雖然世界各地尚未研發出根治愛滋病毒的藥物,但是只要依照醫師的吩咐定期回診且按時服藥,可以有效抑制體內的病毒量,並且改善免疫功能,幾乎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預防愛滋上身應遵守避免愛滋找上門,應遵守應保持單一性伴侶、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性伴侶無法提供安全性行為,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行為、不與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器具,如剃刀、刮鬍刀、牙刷、穿刺等,最好使用拋棄式空針、針頭、避免不必要之輸血或器官移植。學習保護自己、守護健康,讓愛滋遠離你。

雙重感染C肝與愛滋 提早十年肝硬化

雙重感染C肝與愛滋 提早十年肝硬化#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別因過時認知影響治療!一名40歲的愛滋病毒感染者,十年前因靜脈注射毒品而感染愛滋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雖成功戒毒,也透過藥物治療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量,但今年初該名患者,肝臟竟出現纖維化問題。原來該患者於5年前進行C型肝炎治療時,因傳統療法造成強烈副作用,嘗試2周即停止,日後在愛滋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雙重感染的影響下加速了肝纖維化的發生。愛滋、C肝 兩者「共伴發生」機率高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洪健清醫師表示,愛滋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傳染途徑相同,可能經由性行為、共用針具等方式傳染,兩者「共伴發生」的機率高。曾有國內研究發現,愛滋病毒感染者中,約有九成以上的靜脈藥癮者合併感染C型肝炎。洪健清醫師提到,該名患者於今年初回診後,改以全口服新藥治療C型肝炎,因療程快(八至十二周)、用藥便利(一天口服一次)、副作用極低,不僅藥物服從性極高,治療進入第二周時,體內即偵測不到C型肝炎病毒量,目前已完成十二周療程,後續只需定期追蹤回診,肝纖維化可望改善。洪健清醫師說,C型肝炎病毒有六種基因型,目前共同感染愛滋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仍以台灣常見感染的基因型第一型、第二型為居多,不過近來也發現以靜脈毒癮為主的第六型,有漸漸增多的趨勢,顯見目前有跨族群感染的情況發生。洪健清醫師也提醒,若有高風險性行為且確診感染梅毒者應主動進行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治療。因梅毒可能造成生殖器潰瘍,病毒更容易藉由體液、血液傳染,據臨床統計,梅毒患者罹患C型肝炎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倍。愛滋、C肝雙重感染 恐七年即發展成肝硬化台灣愛滋病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林錫勳則說,由於愛滋病毒感染者合併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比率比一般人高,若雙重感染,不僅會加速兩者病程發展,也更容易加快肝病三部曲的病程惡化時間。尤其,愛滋病毒會侵犯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更會加劇C型肝炎病毒對患者健康的危害。林錫勳醫師表示,雙重感染不僅造成病程縮短一半以上,恐至少提早十年發生肝硬化。根據研究統計,單一感染C肝患者平均21年才會發展成肝硬化,但若同時感染愛滋病毒者,恐7年即發展成肝硬化,嚴重者更可能加速發展成肝癌。林錫勳醫師提到,近年來愛滋病藥物愈來愈進步,過去可能需要同時服用十多顆藥物,現在只需要一天一顆,且四周回診一次,「與現行C型肝炎治療方式、頻率相同,只要穩定服藥、按時檢查,副作用也大幅降低,就可以有效治療兩種疾病。」林錫勳醫師呼籲,政府為鼓勵病患接受治療,C型肝炎口服新藥給付條件不再設限,只要確認感染,不論有無出現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且全病毒基因型皆可適用。目前愛滋感染者只需在原就診專科就醫,醫師甚至已無需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即可開立處方不須再跨科看診。

皮膚有米般水泡?汗皰疹忌抓破恐感染

皮膚有米般水泡?汗皰疹忌抓破恐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汗皰疹有個「汗」字,但其實與汗腺沒有太大的關係。汗皰疹在急性期是如米粒般大小的小水泡,伴隨著癢感,水泡在治療後會緩解消除,有些會自然吸收、乾涸後形成脫皮。若受不了癢而抓破水泡,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汗皰疹容易與香港腳混淆汗皰疹是體質性的濕疹,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等部位,長出一顆顆小水泡,奇癢無比。汗皰疹與過敏體質有關,溫濕度變化劇烈、壓力過大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容易誘發汗皰疹。香港腳會傳染,而汗皰疹不會傳染。汗皰疹的致病9大原因汗皰疹的致病原因大致如下:1.體質:先天體質因素。2.壓力:壓力大時特別容易發作。3.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或熬夜。4.氣候或季節變化:季節交替、夏天酷熱的陽光比較容易發作。5.多汗症:多汗症患者較常發生。6.抽菸:抽菸是汗皰疹的惡化因子。7.黴菌感染:汗皰疹患者可能有潛在的香港腳症狀。8.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好發汗皰疹的比例較高。9.接觸性過敏: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包含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項鍊、眼鏡、耳環、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汗皰疹和過敏體質息息相關,想要降低復發機率,就得靠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來保養。治療方面,使用局部止汗劑來減少排汗,每天濕敷患部兩次,之後塗抹類固醇藥膏,及配合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對於嚴重的病患或急性發作,可以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如有細菌感染現象時,則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對於反覆發作的嚴重或頑固性病例,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光治療(PUVA),或是口服Methotrexate治療。

3大HPV人類乳突病毒迷思專業公開

3大HPV人類乳突病毒迷思專業公開#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可能導致台灣女性得到子宮頸癌,更可能造成多項癌症及皮膚病。根據美國研究報告,不論男女,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衛生福利部統計的子宮頸抹片篩檢量資料,顯示越來越多民眾注重自身的健康,並願意提升自我保護措施。此外提醒民眾認識HPV病毒及破除三迷思,一同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每天有4位女性被宣告得到子宮頸癌,每5位子宮頸癌前病變,就有一位是20-34歲的女性!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子宮頸癌,就有致死的可能。目前僅有少數的癌症可以通過疫苗來預防,呼籲台灣民眾千萬不要忽略HPV疫苗對於預防多項癌症及皮膚病的重要性,盡早依照醫囑接種HPV疫苗,愛護自己及他人。」國人對HPV的3大迷思:迷思一:有安全性行為就不會感染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陳保仁醫師提及,HPV感染力強,人一生中被感染機率高達8成!研究也指出,只要有親密接觸,即使性生活單純的人也有可能互相傳染,幾乎每2對情侶/夫妻就有1對會感染。此外,長期免疫力低落也可能增加HPV的感染風險。迷思二:HPV只會導致子宮頸癌若長期持續感染,便可能導致多項癌症及皮膚病等疾病的發生。常見的癌症包含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等;皮膚病變如尖型濕疣(菜花)、皮膚疣、扁平疣等。迷思3:只有女性必須預防HPV感染男女皆常見,並非女性專利,因此男女均不可輕忽。陳保仁醫師表示:「性行為是最常見的傳染途徑,但HPV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 HPV的物品,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也可能感染HPV。」國一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自107年12月底開打,除了公費疫苗外,男性也應該一同預防HPV,偕同伴侶依照醫囑自費接種 4價或 9價 HPV疫苗,加碼防癌保護。人類乳突病毒(HPV)共計有100多型別,子宮頸癌有7成是因為持續感染第16及18型之高危險型別HPV,目前通過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疫苗有2價、4價和9價,皆可預防此二種高危險型別的HPV病毒。

講座/沙門氏菌感染

講座/沙門氏菌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5歲以下兒童,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流行。一般吃入污染物後6到48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3(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沙門氏菌感染」,教導家中寶貝腹瀉時正確的處置方式,及沙門氏菌預防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沙門氏菌感染時間:107年12月3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灰指甲易居家感染!7類族群要當心

灰指甲易居家感染!7類族群要當心#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林姓婦人因腳趾甲變形變厚,無法修剪長達10餘公分,險釀蜂窩性組織炎。經過就醫配合治療,終於擺脫長年灰指甲的噩夢。1/3灰指甲患者皆為居家感染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家醫科醫師林昀嬃表示,我國灰指甲盛行率約8%、共170萬人,當中約33%患者為「居家感染」。灰指甲,台語俗稱「臭甲」,指甲的黴菌感染,醫學稱作甲癬。灰指甲經常發生在得香港腳的人身上,原因是黴菌感染足部後,又伺機感染腳趾甲,且手部也可能發生灰指甲。灰指甲不痛不癢,治療時間略長,初期病症大多是外觀不美觀,如指甲顏色改變、指甲變厚、周邊脫屑、指甲變形等,然而長期忽略卻容易造成嚴重後果。已患香港腳、老人等 7個灰指甲危險因子不分性別都有可能得到灰指甲,男生機率略高於女性。以下幾種類別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灰指甲:(1)已有香港腳(足癬)的人、(2)老年人、(3)經常赤腳行走在潮濕地面(例如游泳池、公用淋浴間等)、(4)足部有小傷口、(5)糖尿病患、(6)其他免疫缺失患者、(7)共同居住的人已有灰指甲。根據統計顯示,居家環境是造成灰指甲傳染的主要地點,但民眾普遍缺乏警覺性。有些患者認為灰指甲外觀改變外,並沒有感受到什麼不舒適。然而林昀嬃醫師提醒,指甲長期受到黴菌感染的情況下,除了甲床不健康,容易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甚至會進展為敗血症。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惡化導致的更多問題。灰指甲治療貴在持續 若中斷易失敗林昀嬃醫師說明,目前市面上的藥物和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口服藥物及外用藥物。口服藥物證實有效且治療效果最佳,是目前治療灰指甲的首選。不過若沒有遵照醫囑治療整個療程而中斷(約6-12週不等),容易治療失敗。此外口服抗黴菌藥物易影響肝功能,需要定期追蹤。外用藥物通常是大部份患者最容易接觸到的藥品,外用藥的滲透力通常無法深入甲床,適合使用在黴菌還沒有感染到根部、或不適用口服藥物的患者身上。另一種外用藥加強劑型,比起傳統外用藥物使用更方便,指甲附著能力較好,不易被沖掉,可以一週使用一次即可。除了藥物使用外,還有輔助療法,例如去除指甲或雷射。林昀嬃醫師提醒,無論是使用口服藥、外用藥、甚至加上輔助療法,經由醫師評估、一起討論決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且耐心地配合治療過程,醫病共同努力,擺脫惱人的灰指甲不再是難題!

高燒不退?不明熱4大主因告訴你

高燒不退?不明熱4大主因告訴你#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春兩季因為病毒活性較高,流感威脅潛伏,一但感染,發燒就是判別一般感冒及流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因為發燒是疾病與身體拔河的證據,因此發燒也是許多疾病共同表現,若出現反覆發燒超過2周,諮詢專業醫師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常見的不明熱4大病因烏日林新醫院感染科主任郭正邦指出,大部份的發燒持續最多1至2週即會自動退燒,或是很快的找到發燒的原因,只有極少部份即使經過詳細檢查,也無法找出其病因者,此類發燒稱之為「不明熱」,約20-30%不明熱病人最後仍無法得到診斷,常見的不明熱4大病因:1) 感染症/佔不明熱病因的30%~40%,是引起不明熱的主要原因。如結核病(尤其是肺外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心內膜炎、腹內感染(如肝膿瘍)及骨髓炎等。2) 腫瘤疾病/佔不明熱病因的20%~30%,發燒往往是許多惡性腫瘤的症狀之一,而在成年人引起的不明熱中,腫瘤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3) 免疫風濕疾病/佔不明熱病因的10-20%,如:紅斑性狼瘡。4) 其他/佔不明熱原因15~%20%,包括有藥物引起的發燒、亞急性甲狀腺炎或炎性腸症等。發燒時多臥床、補充水分及高蛋白飲食面對高燒,除了身體不適外也會令人感到焦急,提醒民眾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醫師會針症狀及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郭正邦主任表示,切勿自行使用退燒藥或任何未經醫師許可使用成藥或中藥,以免影響病情診斷,除了接受醫師診療外,在家宜多臥床休養,多補充水份及高蛋白飲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與室溫調節,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冰枕輔助降低體溫。

沒感染卻癢不停!心因性陰道搔癢惹禍

沒感染卻癢不停!心因性陰道搔癢惹禍#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明沒有感染,陰道卻不停搔癢,到底怎麼回事? 一名40歲單身企業女主管李小姐,平常保養有術,外表看起來大概只有三十出頭。半年前透過網路交友結識已婚男子,並發生了性關係,每次性愛前男子總會與李小姐抱怨跟老婆的性事如何的不和諧,讓她每次性愛時都享受到征服的快感。只要不做愛就陰道搔癢後來男方覺得有愧家庭,開始避而不見,奇怪的是,只要幾天沒做愛,李小姐就覺得陰道悶悶的癢癢的,會想要去抓,但只要做愛後搔癢感就消失。讓李小姐相當焦慮、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失眠;而且陰道搔癢感愈來愈嚴重,到婦產科檢查並沒有感染陰道炎或相關婦科疾病,於是婦產科醫師建議她向精神科求診。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 較神經質且易有精神壓力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案例李小姐的狀況並不常見,在排除陰道發炎的情況下,經過問診及加上心理評估後,診斷李小姐的症狀屬於「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罹患此症的患者,臨床上會歸類為「身體症狀障礙症」,患者通常個性較為神經質,容易有精神壓力;另外若有憂鬱症、焦慮症等家族病史的人,由於情緒比較敏感,容易鑽牛角尖,也比較容易罹患身體症狀障礙症。心因性疾病 需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說,心因性疾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患者會覺得身體出現如疼痛、搔癢等生理症狀,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就醫檢查往往查不出器質性方面的問題。案例李小姐因為單身太久,突然遇上很談得來的對象,性愛過程讓她充滿征服感,只要不做愛就不舒服,加上當小三的罪惡感,多重因素讓她出現心因性陰道搔癢症狀。楊聰財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莫名不適時,應盡快就醫檢查,若超過兩位非精神科醫師都檢查不出生理病因,就有可能是心因性疾病,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接受正確的評估與處置;治療心因性疾病也需要耐心,通常要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才能慢慢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