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想治青春痘 竟發現罹結節性硬化症

想治青春痘 竟發現罹結節性硬化症#腦瘤

臉上惱人的痘痘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病症!媒體報導指出,近日一名12歲少女到醫院本來想治療臉上的青春痘,沒想到卻被醫師檢測出基因疾病「結節性硬化症」,根據精密檢測後更發現有腦瘤,病況嚴重。成大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黃朝慶表示,少女的腦瘤造成嚴重的水腦,肝臟和腎臟也都有血管肌脂肪瘤,後來這名少女已到北部接受腦瘤移除手術。(圖片來源: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根據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疾病Q&A衛教文章指出,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 TSC),為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會造成患者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產生結節硬化症,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多系統疾病,涉及腦、腎、心臟、肺及其他器官,它由遺傳性細胞自發變異引起,具有不同的穿透力和高度增殖併發性(50-60%),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癲癇、智能障礙、發育遲緩、精神及行為問題,約有三分之二患者有弱智的情形,主要因為受到腦部的結節腫瘤所影響。黃朝慶主任指出,結節性硬化症隨著年齡不同而出現不同病症,基本上是隨年齡長大而惡化的疾病,但有藥物可以治療,早發現早治療是因應這種疾病的方法。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表示,結節性硬化症可藉由斷層掃描、超音波、核磁共振造影、基因檢測等方式,檢查患者罹病的程度、結節腫瘤所生長的位置及大小,再視其狀況予以適當的治療。膝蓋不斷發炎腫大,小心關節罕見疾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4551壯漢一動就喘? 「洗肺」治療罕見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059專為兒童設置的罕見疾病收治醫學中心 正式在台大醫院揭幕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8975

勇警腦瘤術後記憶力退 大腦病變後遺症多

勇警腦瘤術後記憶力退 大腦病變後遺症多#腦瘤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歡慶十周年,獲表揚的是高雄市苓雅分局巡佐黃聖賀,他曾在8年內成功尋人約300件。但黃聖賀坦言,三年前被診斷腦瘤並接受治療後,也有很多事想不起來,講話、思路會有些遲緩,記憶力不比從前。新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定洲表示,腦瘤手術會因為手術部位或病因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李定洲醫師表示,腦瘤的成因有很多,可以依據病變的程度分成良性或惡性腫瘤,如果腦瘤的位置是在腦膜內部或腦本身,那麼危險性會比較大,也容易影響術後各項生活能力。記憶力、思考力等能力下降,是常發生的手術後遺症。通常患者在腦部手術後,主要會受到影響的部位是大腦頂葉或是顳葉,因為該區域掌控的是空間感、情緒感情、記憶力的部分,所以受到的影響較大。李定洲醫師表示,腦瘤產生的原因,有可能是遺傳的影響,但多數的研究指出,游離性輻射對腦部病變的影響最大,例如照射X光攝影等,對細胞病變影響比較大。李定洲醫生建議,有許多人會輕忽頭痛症狀,事實上頭痛症狀不容忽視,因為這可能是腦部發生病變,如果真是腦部病變,會引發腦壓過高造成嘔吐,或夜間會突發性劇烈頭痛、嘔吐、視力模糊、半身麻痺等,如果有這種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多吃生薑可防癌? 美初步研究證實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4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6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7

偏頭痛≠得腦瘤! 別自己嚇自己

偏頭痛≠得腦瘤! 別自己嚇自己#腦瘤

許多人都曾有過偏頭痛的經驗,不過這麼常偏頭痛,是不是就是長了腦瘤?其實大部分偏頭痛是由於肌肉與神經疼痛引起,不一定是腦部病變,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曾接受優活訪問指出,腦瘤以頭痛來表現的反而是在少數,科學統計證明,腦瘤的常見症狀應該是癲癇發作及局部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或意識變化。偏頭痛最主要的發病原因,是血管不正常的收縮與擴張,造成腦部壓迫感,而血管的收縮擴張,基本上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偏頭痛並非腦部本身有問題,而是機能性失調,包括睡眠不足、天氣變化、月經前後、個人狀況(緊張或衝動的情緒)、刺激性飲食(包括紅酒、起士、巧克力、味精、含咖啡因的飲料、洋蔥)。偏頭痛患者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女性,主要是因為女性在情緒的控制上較不穩定,容易生氣、焦慮與衝動。研究更發現,偏頭痛尤其好發於10幾歲到4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這與工作忙碌、家庭壓力、月經週期有很大的關係。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黃尚本曾接受優活訪問表示,有些偏頭痛患者在發作前會有視覺前兆,像是看到閃光或黑影、產生幻覺、嗅覺異常,有的患者某側身體或臉部會暫時麻木。偏頭痛患者在發作期間,頭部會感到劇烈的抽痛,嚴重者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輕度活動也會讓頭痛情形加劇;發作時的疼痛程度,與個人體質以及當時的情緒有關,如果患者已經連續好幾天沒睡好,頭痛將更為嚴重。偏頭痛發作時通常會持續4小時以上,甚至長達數天的時間,個體間的差異很大。近年來醫學界對於偏頭痛的了解可說是突飛猛進,對於其治療及診斷可說是十拿九穩,劉議謙醫師說,根據研究,頭痛病患只要符合三要件,包括頭痛症狀發生必須中斷工作休息一下、頭痛會伴隨噁心嘔吐感、頭痛起來的時會怕光等,代表偏頭痛的診斷正確率高達七成以上,除了上述三種症狀外,搏動性的頭痛、前兆症狀、中到嚴重程度的疼痛也都是它的臨床特徵之一。劉議謙醫師表示,目前對於偏頭痛的治療傾向於慢性預防及急性治療雙管齊下,尤其是預防頭痛發作的治療,幾乎已經成為大多數醫師的共識。(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www.uho.com.tw)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腦瘤

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現今對於非游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游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了解要少得多。新店耕莘醫院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表示,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會因壓迫腦組織或浸潤腦組織而產生症狀。也可能因為腫瘤周圍水腫腫脹而造成顱內壓力昇高,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若腫瘤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通,使得腦室的水分滯積,則造成水腦導致症狀發生。但假如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謝忠志舉例,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且可能在凌晨時分會特別痛。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力變差。抽慉,或視覺障礙。頭暈、噁心、嘔吐。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手、腳無力或感覺神經受損。上述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或是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病變也可能導致這些症狀。謝忠志強調,這些症狀對身體猶如警訊,提示應儘速就醫,以查明病因。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使用的「多專科團隊醫療」。謝忠志說,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位置、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定,以下是幾個可供討論的方向: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各方式的優缺點?治療的預期效果與病情預後如何?治療的可能的副作用?副作用產生時如何治療?接著簡介這幾種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切除是腦瘤的主要治療方式。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時,外科醫師只能盡其力拿掉一部份腫瘤。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而降低腦壓,並能減少後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程度。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以便做詳細的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有時切片是以穿刺採樣方式進行,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然後在頭骨上穿出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以此技術進行之切片術或治療稱之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輻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之治療法。經常用於摧毀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放射治療最常用的是以體外放射治療的設備,一天給予一次照射、每週五次,至於總劑量應給多少,則視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而異。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種治療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廠牌不同,俗稱「加馬刀」、「電腦刀」等,其定位原理類似上述「立體定位」,但治療的工具是以放射線取代手術刀。全身性藥物治療:部分的原發惡性腦瘤,可能須要加上化學治療,如分化差的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等,但效益尚待評估。另外,臨床上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反而是由其他器官或組織轉移而至腦部的續發性腦瘤,此類腦瘤的治療除了腦部之外,也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腫瘤,可能必須加上全身性的藥物治療。這些全身性的治療,針對腫瘤類型,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謝忠志提醒民眾,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因此藉由醫病雙向的溝通互動,「量身訂製」一套最妥切的治療方式,再使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則可得到最佳的療效。延伸閱讀「腫瘤來源可分成」: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08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腦瘤

文/新店耕莘醫院  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腦部是個獨特的器官,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複雜,組成的細胞種類多樣。醫學上所稱「腫瘤」,係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累贅,甚至於侵犯周圍或遠處的細胞組織,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如同其他部位的腫瘤,腦部的腫瘤亦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各包括多種細胞類型。良性與惡性腫瘤一般以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來確定,惡性的腫瘤即所謂的癌症,癌細胞生長快速,並侵犯周圍組織。良性腦瘤雖然不會侵犯到鄰近組織,但也可能壓迫腦組織的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當一個良性腫瘤位於腦部的重要功能區域,並影響到神經與其他生理功能時,即使它不含癌細胞,臨床上仍應被視為惡性的。有些腫瘤無法獲得病理診斷,必須倚賴影像檢查與臨床表徵作判斷。整體而言,腦部腫瘤無論其本質為良性與惡性,均可能造成神經功能的傷害,因此一般在臨床上均統稱為「腦瘤」。若根據腫瘤來源的不同,可以分成:原發性腦瘤:原本就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這一類。續發性腦瘤:從其他部位轉移過來,例如: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這一類「外來客」反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腦瘤,部分病人甚至尚未被發現原發處有癌病,就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而發現已轉移至腦部。腦瘤的成因與預防大部份的腦瘤都是由於基因的突變或損傷所造成的,另外有一些不正常的基因活化後,刺激分泌生長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而造成腫瘤的血管增生和腫瘤的細胞增生。基因的變異可能來自遺傳或環境因素。藉由流行病學的研究,已有某些環境因素被發現會增加腦瘤的發生率,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游離輻射線、電磁波…;化學性因素,如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生物性因素,如某些病毒與腦部的淋巴癌有關。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遠視突然變弱視 竟是腦瘤惹禍

遠視突然變弱視 竟是腦瘤惹禍#腦瘤

數年前,57歲的謝阿姨開始出現視野變窄、視線模糊的症狀,起初,謝阿姨以為自己提前老花,不以為意。然而,隨著眼睛缺損越來越嚴重,不但視力從本來的遠視快速退化到僅剩0.4,連相識多年的好鄰居走到眼前,也只是陌生的人影,簽名時,模糊的影像導致姓氏書寫重疊、無法辨識,甚至在自家上下樓,都經常因為看不清樓梯而跌倒…種種的打擊,讓原本開朗的謝阿姨變得害怕出門,除非先生或孩子陪伴,否則幾乎足不出戶。擔心謝阿姨在家中發生意外,體貼的先生和孝順的兒子即使白天出門工作,總不時打電話關心慰問,後來更不惜重金在家中裝設監視錄影機,以確保親愛的家人隨時安全。爲了不成為家人的負擔,謝阿姨四處求診、積極尋找病因,從老花眼、結膜炎、到白內障治療,視力下滑的情形卻遲遲無法改善。直到頭痛再也無法用止痛藥壓住、頭暈下不了床且時常嘔吐不已,必須送急診打點滴,才發現腦下垂體已出現長達3公分的大腫瘤,嚴重壓迫視神經,只要再延誤開刀一週,就可能導致右眼終生失明!「得知可能瞎掉,我哭了整整一個星期,全家人更輪流請假,從高雄陪我北上看病,寧可丟了工作,也要換回我的健康…」為了不辜負家人的關懷,謝阿姨鼓起勇氣接受內視鏡切除手術,並以電腦刀放射手術治療,避免腫瘤復發。現在,不僅視力恢復到1.0,腫瘤也已完全不見,往後僅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三軍總醫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中心主任 暨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朱大同解釋,腦下垂體位於頭部正中央,大小類似一顆紅豆,重量雖然只有約0.6克,卻是掌管人體荷爾蒙的高級中樞。腦下垂體腫瘤則泛指發生於腦下垂體的所有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族群則以20至40歲的成人居多。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與謝阿姨一樣,罹患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在臨床表現上,由於此類腫瘤不會造成荷爾蒙分泌異常,因此不易早期察覺,往往直至腫瘤壓迫到視神經、腦組織或正常的腦下垂體,造成患者出現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症狀時,才驚覺腫瘤已相當嚴重,如果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永久失明,且少數患者甚至可能因腦下垂體腫瘤引發出血和昏迷的現象!由於腦下垂體鄰近視神經,一旦誤傷,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患者在進行放射治療時,最擔憂的莫過於誤傷腫瘤周圍的正常細胞,對此,朱大同醫師指出,目前腦下垂體腫瘤的治療,通常會依據腫瘤與視神經間的距離,評估適合以手術切除還是進行放射手術治療。當腫瘤與神經間的距離大於0.2公分時,可直接使用放射手術治療;但若腫瘤與神經過於貼合,為了避免放射治療傷害週邊神經或造成腺體分泌異常,多半建議先以手術切除,再輔以放射手術治療防止腫瘤殘留和復發。但是,根據臨床經驗,腦下垂體腫瘤的復發率高達六至七成,使得患者時常處於害怕誤傷正常組織與憂心治療不乾淨引起復發的兩難之中。所幸,準確性相當於開刀手術的電腦刀放射手術,已可解決傳統放射治療誤傷周圍細胞和腫瘤復發的困擾。朱大同醫師表示,電腦刀放射手術可透過機械手臂上的六個活動關節和140個定位點,從超過一千個角度多面鎖定病灶腫瘤,投出高劑量放射線。相較於傳統放療的大面積掃射,電腦刀放射手術從多角度立體包覆腫瘤,治療精準,誤差低於0.1公分,大幅降低正常組織受損機率。根據三總自民國96年8月起超過400例顱內腫瘤治療的臨床經驗,電腦刀放射手術可有效減少90%以上的腫瘤復發!此外,過去為了進行定位,患者在接受其他放射手術前,必需將四支螺絲釘進頭骨,製作侵入式頭架,不但增加身體上的痛苦,也造成相當大的心理負擔。而電腦刀手術屬無痛治療,無需麻醉、療程較短、更可免除使用侵入式頭架,且幾乎沒有副作用,讓患者得以維持正常作息,大幅提升治療和生活品質。醫師提醒,因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初期不易察覺,民眾若出現頭暈、嘔吐、視線模糊且視野變窄等症狀,切勿輕忽。在患者的預後保健上,則須注意減少可能使顱內壓力升高的動作,儘量以屈膝綁鞋帶、用蓮蓬頭沖洗或上美容院洗頭取代彎腰、低頭、繫鞋帶等動作。延伸閱讀:傳統放射線治療/電腦刀放射手術用於神經系統腫瘤之比較表

治療腦瘤 360圓弧放射手術免除開腦恐懼

治療腦瘤 360圓弧放射手術免除開腦恐懼#腦瘤

腦部惡性瘤雖然不是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帶給患者與家屬的身心折磨卻是沉痛而難以抹滅,不但要面臨生命遭受威脅,即使順利治癒,還要擔憂預後的生活品質。傳統腦瘤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進行開腦大手術,而傳統放射治療雖然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可能傷害其他正常組織或產生其他併發症,讓腦瘤的治療過程,承擔更多風險!所幸醫療科技的進步,讓腦瘤治療跨入新紀元,弧形放射治療的3D立體精準定位,不但治療無死角,更能避免損傷正常腦組織,降低併發症,而且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腦瘤患者接受治療可以安全又放心。 一般人一聽要接受放射治療,內心恐是五味雜陳,擔心放射線不見得可以殺死癌細胞,反而可能傷害正常組織。傳統的放射治療,經常面臨無法完全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範圍的問題,也就是在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有可能遭受放射劑量傷害,尤其當腫瘤所受劑量愈高時,正常組織所受放射線劑量,也會隨之升高。在臨床治療上也常陷入兩難,醫師有時會為了避免不讓正常組織與重要器官受到太多放射線劑量的破壞,因而降低治療腫瘤的放射線劑量,然而如此一來,放射劑量可能根本不足以殺死腫瘤細胞,也影響放射治療效果,腫瘤細胞依然威脅患者的生命與健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 腫瘤並非都是厚薄均勻的生長型態,需要治療的腫瘤形狀有可能是呈內凹形、C字形,或是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或重要器官(例如:脊髓)包圍在其中。此時三度空間雕塑放射治療,雖然可以順著腫瘤形狀給予腫瘤劑量,但仍很難避開包在腫瘤中間的重要器官,或是躲在腫瘤凹陷處的正常組織。因此治療起來,效果受限。VMAT不僅做到三度空間雕塑治療,最大特色是能藉由精密的電腦軟硬體設備,以及「調整控制放射線在腫瘤上的強度」,在每次治療時可立即取得3D電腦斷層掃瞄影像(CT Images),進行超精準的即時治療定位,同時讓放射線隨著腫瘤厚度調弱、增強,順著腫瘤形狀外,考慮腫瘤體積各部位的厚薄不同,來給予「最適合的放射線強度」。同時閃開躲藏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的重要器官(例如:眼球、脊髓…),增加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減少治療後的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率、病人存活率與醫療品質。VMAT融合了舒適 、安全、 效果好的治療優勢,VMAT已成為治療腦脊椎病灶的新趨勢。【腦部惡性腫瘤小檔案】以民國94年為例,腦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88%,同年腦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10%。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7位、女性為第19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2位。民國94年初次診斷為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者共計603人;當年死因為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者共計411人。特別的是,初次診斷為轉移性腦瘤的患者數,比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的患者數目更多(據放腫學會統計,每年新增轉移性腦瘤的患者數目約為五千多例),因此肺癌轉移腦瘤的患者,這類個案並不罕見。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腦瘤

日前在門診發現一名七旬老翁,在早晨刷牙照鏡子時,發現一邊舌頭出現皺紋,但無異狀感,遂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因一邊的舌下神經麻痺,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出現皺紋。再仔細檢查,竟是因為一邊的頷下腺唾液腺癌所致!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許明哲主任表示,舌頭出現皺紋其實是因為支配舌頭運動的舌下神經麻痺,進而導致舌頭肌肉萎縮所出現的現象,而一般舌下神經麻痺常是因為中風或腦瘤所致,但該名病患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中風或腦瘤的症狀。故許主任臆測病患的舌下神經麻痺應是與鄰近的頷下腺唾液腺病變有關。經觸診發現,病患的頷下腺果然有硬化情形,因此馬上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並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當中,赫然發現病患頷下腺不但有惡性腫瘤情形,且在其深部的舌下神經已受癌細胞侵犯,呈現腫脹情形,因此將腫瘤及舌下神經一併切除乾淨。目前該名病患在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復原情況良好。許主任呼籲:惡性腫瘤常有侵犯神經的情況,因此若民眾出現不尋常的頭頸部神經症狀,如麻木感、疼痛、肌肉萎縮,或不明頸部硬塊時,務必儘早前往耳鼻喉科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檢查,找出病因,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