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醫訊/口腔癌的預防及照護

醫訊/口腔癌的預防及照護#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每10個男性當中就有1人嚼檳榔,因使口腔癌成為青壯男最常見的癌症。此外,菸酒、梅毒、過度陽光、長期營養1不良、口腔不衛生、長期食用太熱或太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也是導致口腔癌的成因。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及社服課特舉辦「口腔癌的預防及照護」,當天將邀請耳鼻喉科王毓謙醫師主講,本講座毋須事先報名,請直接前往即可,該單位歡迎病友、家屬及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口腔癌的預防及照護時間:101年11月22日(四)上午10:00~11:3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大廳(桃園縣龜山鄉)洽詢:03-3281200轉5176 社服課 劉小姐

菸酒檳榔齊吃 罹癌機率高十倍起跳

菸酒檳榔齊吃 罹癌機率高十倍起跳#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般民眾都了解,喝酒、抽菸、吃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123倍;但根據新的研究指出,擁有這三大習慣的人,也會導致咽喉癌,且罹癌機率甚至高達一般人的97倍,數據令人驚訝,因此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應該戒掉這三大致癌物品,遠離危害。南投縣衛生局表示,據統計,咽喉癌病患,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90%以上均有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的嗜好。而菸酒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是世界各國均有的問題,但在台灣吃檳榔盛行的國家,它對健康所造成的衝擊更大,除了在口腔有強烈的致癌作用外,對咽喉部、食道及也有明顯之致癌性。南投縣衛生局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以148名咽癌、128名喉癌患者與255名其他非癌症男性作對照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檳榔引起咽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7.7倍,如果加上菸酒,罹患喉癌的機率倍增為40倍,咽癌更高達97倍,每年都有70至80例咽喉癌新病例,有逐年增加趨勢。然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早在2004年正式宣布,檳榔子本身(不含添加的紅灰或白灰)對人體確有致癌性,屬第一類致癌物;據了解,檳榔中的生物鹼與荖花的黃樟素都是致癌成分。以往認為是因吃檳榔的機械摩擦導致口腔病變,事實上檳榔汁的攝取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南投縣衛生局呼籲,如果還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民眾,一定要及早戒掉,以遠離癌症的危害。

醫訊/頭頸部癌衛教講座

醫訊/頭頸部癌衛教講座#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關懷頭頸部癌友,台大醫院台北總院癌症資源中心特地舉辦「頭頸部癌衛教講座」,邀請耳鼻喉部王成平醫師主講「認識口腔癌」,腫瘤醫學部黃懷正醫師主講「頭頸部癌症的化學治療」,康復癌友分享手術與治療前後心路過程,名額有限,請事先報名,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癌症資源中心頭頸部癌症系列講座時間:101年11月2日下午(五)下午13:00~16:40地點:台大醫院台北總院西址一東第七講堂洽詢:02-23562098

檳榔為1級致癌物 致免疫功能降低

檳榔為1級致癌物 致免疫功能降低#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吃檳榔對口腔的危害已經廣為人知,但吃檳榔成癮的人卻難戒這個不良習慣,永和耕莘醫院提出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致癌物分為1、2A、2B、3、4、5級,令國人聞之色變的塑化劑屬於2B級,而不含紅灰、白灰、荖花、荖葉的檳榔果實,和二手菸一樣,被列為1級致癌物。有人形容,嚼檳榔就像用沾有致癌物質的菜瓜布反覆磨擦口腔,而在科學實驗中顯示,白老鼠也因此罹癌。只吃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之28倍,喝酒+吃檳榔是54倍,抽菸+吃檳榔是89倍,喝酒+抽菸+吃檳榔是123倍。檳榔除了已知會引起口腔癌、食道癌、咽癌外,檳榔的粗纖維會不斷傷害牙齦,牙齒。牙齒會磨損,牙床不斷下移。最終將導致牙床無法繼續提供養份給牙齒,形成牙周病,所以「吃檳榔可以顧牙齒,不會得蛀牙?」實為迷思,吃檳榔反而會提高牙周病發生機率。吃檳榔還會使有氣喘者氣喘惡化、造成免疫功能降低,也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最新研究中發現,吃檳榔可能會引起肝癌(增加9.8倍)、肝硬化(增加5.5倍)、糖尿病等,孕婦嚼食檳榔,可能會使新生兒體重過輕或是有早產、流產、死產現象,除此之外,孕婦嚼食檳榔,其子女容易得代謝症候群,若是糖尿病患者嚼檳榔則會使腎臟受損。永和耕莘醫院這幾年針對原住民、青少年、清潔隊員、運輸業、營造業等,進行檳榔防制宣導的經驗,當下未必就能看出成效,有些改變也許需要一段時間才逐漸顯現,透過每週一次的課程、為期共四週的戒檳班,教導學員認識檳榔的危害、體驗口腔癌的可怕、並學習如何拒吃檳榔的技巧,不僅已幫助許多紅唇族戒檳、減檳,也在社區中埋下拒檳的種子。

癌症攜手菸酒檳榔來 你還拼命抽吃喝嗎?

癌症攜手菸酒檳榔來 你還拼命抽吃喝嗎?#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雖政府或是各界均大力倡導抽菸、嚼檳榔、酗酒,都是對身體傷害極大的行為,但是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100約有2370人死於口腔癌,近一萬多名民眾,死於菸害,數據還是居高不下;為了再次宣導這些行為帶來的害處,南投醫院於今年5月開始辦理「躍動躍健康,拒絕香檳酒」簽署公約活動,期望加強民眾對拒絕香菸、檳榔及酒之概念。 南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黃依欣副護理長表示,根據調查,台灣地區職業別中以「司機」的吸菸、嚼檳榔盛行率為最高,因陸上運輸業常需提神物品來提振精神,而香菸、檳榔就是運將最常使用的物品。她說,為讓運將朋友能了解抽菸、嚼檳榔的危害,進而戒除大貨車及砂石車職業駕駛人抽菸、嚼檳榔習慣,社區醫學中心特別與汽訓中心合作,利用參訓報到時間,免費為學員做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篩檢)及拒絕香檳酒衛教宣導,共計舉辦27場,已提供篩檢服務1964人,其中陽性個案104人,佔5.30%。南投醫院林克成院長表示,拒嚼檳榔及定期口腔癌篩檢,是遠離口腔癌威脅的不二法門,該院除極積宣導民眾應拒絕「香(菸)、檳(榔)、酒」外,更持續追蹤陽性個案,協助安排至醫院做進一步詳細檢查及治療,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的。(圖片來源:由南投醫院提供)

年輕人嚼食檳榔 將唾液腺結石誤認口腔癌!

年輕人嚼食檳榔 將唾液腺結石誤認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輕嚼食檳榔的病人因脖子持續性腫塊慌張的進入診間看診,深怕自己染上口腔癌,但經詳細檢查後,其實病人脖子腫塊是因唾液腺結石所造成,並接受唾液腺結石的手術治療!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廖國安表示,在台灣,平均每10 位男性中就有1.5 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 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而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廖國安說,事實上,大部分頸部腫瘤都是因淋巴結腫大,而淋巴結的腫大又可分為發炎性與腫瘤性。造成淋巴結發炎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頭頸部的感染所造成,包括細菌性、病毒性或是結核性頸部淋巴腺炎。另外,少部分頸部腫塊是因唾液腺結石而造成。什麼是唾液腺?唾液腺是指在口腔、上呼吸消化道中分泌唾液的腺體,可分成三對大型腺體及許多小腺體,大腺體分別是腮腺、下頜腺及舌下腺各一對。唾液腺結石會造成唾液腺管阻塞而影響了唾液的分泌,所以會造成唾液腺腫大。當結石不大時,被塞住的唾液會隨著腺體的壓力增大而慢慢從唾腺管的縫隙流出,因此腫脹通常過段時間就會消退。但是隨著結石越來越大,塞住的唾液將更不易排出,也更易造成細菌滋生而化膿感染,尤其發生於下頜腺時更容易誤以為是腫瘤。頸部腫瘤是一種門診很常見的徵候,發生的背後常隱藏著各種的疾病,從良性的發炎疾病到惡性的原發或轉移癌都有可能。廖國安醫師強調,由於國人的鼻咽癌發生率特別高,再加上口腔癌的病例數逐年增加,所以一旦摸到了頸部腫瘤,一定要找專業的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第52期電子報)

嚼檳榔者應定期篩檢 可避免變為癌症

嚼檳榔者應定期篩檢 可避免變為癌症#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中最年輕、也是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個癌症。就基隆市而言,1994年男性發生率為每十萬人6.46,至2011年已達每十萬人13.5,逐年上升之趨勢非常明顯。而死亡率由1996年每十萬人口3.5上升至2011年為7.3,也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口腔癌中有90%與吃檳榔有關,嚼食檳榔又有抽菸、喝酒者,罹患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每年以近20%的速度成長。墾植檳榔樹,更造成水土保持及土石流的大災害。嚼食者由於習慣在咀嚼之際,將檳榔嚼塊置於牙齦與頰黏膜之間,使得台灣的頰黏膜癌與牙齦癌佔所有口腔癌的一半以上。因此,民眾應戒除嚼檳榔、吸菸的不健康行為;此外,有嚼檳榔者應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除有助於提早發現口腔癌外,如在癌前病變時發現,經治療還可避免進展為癌症。基隆市衛生局呼籲市民請多善用政府補助的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等皆可獲得該項服務或利用基隆市10月份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場次受檢。

頸部硬硬的!遠離口腔癌症1、2、3

頸部硬硬的!遠離口腔癌症1、2、3#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癌症無疑是民眾最為害怕的病症之一,且致癌而死在十大死因中都是榜上有名;根據調查,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人口最常見的癌症,近十年來罹患率高出兩倍,每年約5400人罹患口腔癌,近半數經治療之後,還是不幸去世,因此醫師呼籲國人,有抽煙、喝酒、吃檳榔之習慣者,應常檢查頸部有無硬塊。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廖國安指出,惡性頸部腫瘤發生之原因非常多種,可能是原發的唾液腺癌、甲狀腺癌,或是惡性腫瘤所轉移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又以轉移的惡性淋巴結腫大佔最大宗。轉移性的惡性腫瘤有六到八成原發部位都來自於頭頸部,如口腔或是咽喉部等;少部分來自於唾液腺、鼻或鼻竇、甲狀腺甚至是肺部、乳房、食道、胃等部位癌症。醫師提醒,如懷疑頸部有硬塊時可以經以下步驟進行自我檢測。1.「硬塊」大小直徑超過2 公分或是短徑超過1 公分的腫瘤者、2.「數量」摸到3 顆以上或是成串的淋巴結者、「位置」位於頸部前三角區或深部區域的腫瘤者、3.「觸感」若觸摸時腫瘤質地是堅硬的,或是不易移動者,都應特別注意。 廖國安說明,惡性腫瘤可能因為生長的位置而造成吞嚥困難或是壓迫聲帶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卻不會有疼痛感,反之發炎性的腫瘤則較有疼痛的症狀。頸部腫瘤是一種門診很常見的徵候,發生的背後常隱藏著各種的疾病,從良性的發炎疾病到惡性的原發或轉移癌都有可能。 因此他呼籲,由於國人的鼻咽癌發生率特別高,再加上口腔癌的病例數逐年增加,所以一旦摸到了頸部腫瘤,一定要找專業的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切記不可輕忽頸部腫瘤的存在,更不能病急亂投醫,或是到處找偏方、自行吃草藥或是貼膏藥等,以免延誤病情。(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電子報第52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