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檳榔防治日》加點油,你“口”以很健康!

《檳榔防治日》加點油,你“口”以很健康!#口腔癌

12月3日是檳榔防治日,為了讓民眾正視口腔癌的問題,陽光基金會邀請蔡新上等三名口腔癌病友,於12月1日當天至陽光加油站做預防宣導,與司機朋友分享親身經歷,提醒民眾拒吃檳榔,以及做好定期檢查,遠離口腔癌的威脅。此外,陽光基金會亦請到待業口友在礦泉水瓶身外貼上口腔健康步驟的宣導標語,並給予些許的工資,讓經濟負擔龐大的口腔癌病友有賺錢的機會,及協助陽光基金會做檳榔防制。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做的96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惡性腫瘤持續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口腔癌位居第六。單就男性而言,更高居癌症發生率第四。而近十年來,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從1700人增至4700人,成長了1.6倍;因口腔癌而死亡者從每年1000人增加到2200人,成長1.1倍之多。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又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不幸罹患口腔癌,即使僥倖能留住生命,還是可能在顏面、口腔造成外觀上明顯的損傷和變形(破相),以及咀嚼、言語、表情等口腔功能的部份或全部的喪失。陽光基金會專案經理莊麗真表示,病友會吃檳榔,經常是工作因素和生活環境造成的,許多病友為了工作提神、禦寒與社交,才會長期養成此習慣,大部份嚼食檳榔而罹患口腔癌的人,對於檳榔的健康危害是不了解的!許多民眾會認為「吃檳榔的人才會得口腔癌」,事實上並不是,沒裝好的假牙或牙齒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腔癌,陽光服務的病友越來越多人是這樣的情況造成。口腔癌雖然可怕,卻很容易在早期出現徵狀時被發現,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機率是很高的,也比較不會留下嚴重後遺症。莊麗真說,許多口友都曾遺憾表示:「早知道嘴巴裡那個怪怪的東西放到後來會變癌症,我就會趕快去看醫生了!」,可惜多數人並不清楚什麼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而錯失先機。口腔癌病友每個月所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傷口照護、口腔清潔花費並不是筆小數目,但這些口癌病友往往都是家中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他們一生病,家中經濟狀況很容易就出問題。12月3日就是檳榔防治日,陽光基金會希望透過口腔癌病友的呼籲,提醒民眾重視口腔健康,讓口腔癌不上身!

支持公益好片‧用愛守護健康

支持公益好片‧用愛守護健康#口腔癌

兩年前,魏德聖導演(以下簡稱魏導)以幽默、詼諧的手法,為陽光基金會拍攝一部溫馨的公益影片「陽光下的檳榔樹」,而片中的父親,正是今年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獎得主吳朋奉。當時的魏導還未大紅大紫,吳朋奉也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表演工作者,但他們皆盡心盡力的投入演出。魏導擅以刻劃鄉土人物的方式打動人心,吳朋奉則將口腔癌患者內心的情感及生活上會遇到的不便表現的十分到位。這部結合了優秀的導演及演員的公益影片果然魅力無窮。原本只有規劃至各個校園巡迴播出的經費,不料消息發出後各界反應熱烈,索取影片的電話不斷,既有的影片存貨已所剩無幾,加上並無追加製作成本及包裝郵寄的費用,陽光基金會衷心期盼能與更多人分享這部精彩的影片,因此呼籲大家一同投入口腔癌預防宣導的工作,只要捐款兩百元就可獲贈「陽光下的檳榔樹」影片光碟一份(贈片數量不可累計),讓這一部有意義的影片,能夠持續的流傳並發揮影響力,捐款所得也將作為陽光基金會口腔癌預防宣導之用。有鑒於口腔癌目前高居國內男性死亡原因第四名,患者又多為正值壯年的本土男性,因為工作需要與應酬關係煙酒檳榔三管其下的結果,大大提高了口腔癌的罹病率,需要服務的口腔癌病友愈來愈多。97年陽光基金會上半年度新開案的三百四十名案例中,有一百五十四名為口腔癌,因為察覺到口腔癌患者逐年增加,加上檳榔的嚼食年齡甚至已降低至國高中生,預防重於治療,為免下一代的健康蒙上陰影,讓口腔癌的高危險群能早期發現、正確治療,陽光基金會決定拍這部衛教短片,希望透過輕鬆、友善的方式達到提醒的效果。檳榔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份,更和許多人的工作密不可分,但是檳榔對其健康的危害、家庭幸福的威脅卻不一定被了解。魏導輕鬆幽默、貼近本土文化的影片手法,恰好發揮了感動與影響,以正向的角度提醒重視自己的健康、珍惜我們所愛的家人。為了守護我們的下一代、不讓遺憾持續發生,口腔癌的預防宣導需要社會大眾的協助、響應,現在就請以行動支持口腔癌的預防宣導以及「陽光下的檳榔樹」,活動即日起開跑,至12月31日截止,捐款者請洽:(02)2507-8006轉508索取捐款單。

"海角"公益番外篇-「陽光下的檳榔樹」

"海角"公益番外篇-「陽光下的檳榔樹」#口腔癌

電影「海角七號」帶起了國片市場,也使得導演魏德聖及劇中的演員受到各界的關注。擅於刻劃草根人物的魏德聖,成功獲得了大眾的笑聲與掌聲,該片票房也節節攀升。在「海角七號」的預告片中,魏德聖以幽默的片段來宣導「騎乘機車請勿食用檳榔」、「電影院內請勿食用檳榔」的觀念,關懷國人的健康。然而,這位人氣正夯的魏導,不只拍片功力好,對公益更是盡心。早在兩年前,魏德聖導演就已為陽光基金會拍過一部充滿台灣味的溫馨小品—陽光下的檳榔樹。在電影「海角七號」票房勢如破竹的同時,這部魏導兩年前的作品「陽光下的檳榔樹」也正在校園中帶動一波波的笑聲與感動,然而這卻不是可以在一般電影院中可以看得到的影片。由於魏德聖本身熟諳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從嫻熟的閩南語使用、到詼諧而生活化的戲劇表演以及對演員選角精準的掌握,這一部刻劃鄉土小人物的「陽光下的檳榔樹」,不僅生動,活脫脫就是一則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真實故事。起初,是因為陽光基金會想拍一部貼近在地文化的口腔癌衛教短片,而當負責的企劃人員看過魏導第一部電影「七月天」之後,一致認為魏導的電影風格與陽光所要訴求的感覺不謀而合,所以主動致電詢問其意願,而魏導也不假思索地答應此邀約,用社福團體有限的“宣導預算”開始著手進行一部規模堪稱“電影”的工程,雖然經費拮挶,魏導卻仍本著求好心切的態度,慎重的規劃進行每一個細節。當時負責企劃的康瓊文說,與魏導合作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親切的態度以及對此部衛教片的用心。雖然「陽光下的檳榔樹」全片只有18分鐘,但魏導卻親手畫了一大疊的腳本,甚至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前往深山取景,在慢工出細活下,完成了這部平實又溫馨有力、充滿餘韻的感人影片。故事敘述一位體育成績優秀、獲獎無數的男孩周大軍,男孩除了感謝父親的培訓外,也感謝用來訓練他跑步的檳榔與檳榔西施的激勵。就在男孩即將從國中畢業前,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幸福的一家人措手不及,父親因長期嚼食檳榔而罹患了口腔癌,遭受病魔無情的折磨。男孩無法理解為何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一顆小小的檳榔種子,怎麼會打倒一向強壯的父親?!與檳榔有著深厚感情的大軍,不禁重新檢視健康、夢想與生活的意義。陽光基金會社教經理莊麗真表示,每次去做口腔癌宣導時,她都會用 “看電影、說故事”的方式播放「陽光下的檳榔樹」,以輕鬆、友善的方式,讓觀者同理劇中人物周大軍的處境,一起思考檳榔對生活的影響。透過片中父親因罹患口腔癌,生活習慣被迫改變的電影片段,讓人對口腔癌患者的不便立即一目了然,這比在台上說得口沫橫飛還要有用。莊麗真說,尤其到校園宣導時,看到學生們專注地看影片,沒人打瞌睡,並不時發出陣陣的笑聲時,心中更有著莫名的感動。因為播放後的迴響佳評如潮,連國健局及許多服務團體也都來跟陽光基金會探詢、索取這部影片,有許多人看過後感動之餘,直接到陽光基金會指名要購買給親友看。雖然無法創下如同「海角七號」的超高票房,但「陽光下的檳榔樹」的成功,可說是突破了衛教宣導影片的傳統,提昇為「電影欣賞」的層次。電影「海角七號」在全台熱烈上映的同時,「陽光下的檳榔樹」隨即也將展開校園巡迴演出,免費分享這部由魏德聖導演執導的溫馨公益影片,歡迎大專院校及社團預約洽詢。預約專線:(02)2507-8006轉#623、#508。

預防口腔癌 檳榔零嚼食

預防口腔癌 檳榔零嚼食#口腔癌

國人嚼食檳榔日趨嚴重,根據衛生署資料估計已達280萬人,口腔癌與嚼食檳榔息息相關也有文獻佐證,目前口腔癌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之七,且發生率性別比為7.64比1,男性大於女性,因此檳榔防制乃國人預防醫學重要課題。牙醫師建議,透過個別協談、戒檳日記,幫助檳榔族達到檳榔零嚼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主任郭湘南指出,由國健局主導的口腔癌預防工作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經費做癌症篩檢以期早日發現病患予以治療,然而斷絕檳榔嚼食才是治本之道。郭湘南表示,聯合醫院於94年底即開辦全國首創檳榔門診,免費為民眾做口腔癌篩檢,採隨到隨檢不用等候,今年更參與衛生局及健康服務中心開辦戒檳班,以實際行動幫助檳榔族作減檳、戒檳而努力,並以衛教、個別協談及戒檳日記方式,逐步追蹤至零嚼食。他說,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亦於最近配合財產團法人張錦文基金會響應”全國無檳榔醫院”認證活動,由全院上下各科室共同努力於公眾空間播放衛教影片、在公務車及救護車上黏貼戒檳標語、勸導排班計程車司機勿嚼食檳榔及發放手冊和貼紙、醫院樓層間均有大小海報讓民眾輕易接收資訊,尤其社服室義工媽媽們亦參與宣導工作。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口腔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已初步選出二十位入圍者,其中這次入圍者年紀最大的林小山。林小山是喉癌第四期未,手術醒來後,發現身上不但插了好幾根透明導流管,而且被氣切也不能說話,醫師告訴他這是永久性氣切,以後將無法恢復講話!他一聽!整個人傻了、怎麼辦?怎麼辦?難道以後就要成了一個啞巴?出院後還要學手語來和別人溝通?完了、工作完了、下輩子也完了!他內心充滿了悲憤、痛苦的回憶著過去,不明白老天為甚麼要這樣對待他!他痛恨!他哀嚎…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好多次、好多次、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手術後又做了電療、化療,頭髮掉了、脖子、口腔、嘴巴都踵了、體力也沒了,整個療程水深火熱、有如活在地獄中。當時,他的嘴巴已經腫得打不開,口腔內因細菌感染,也有些許的潰瘍,又因口不能進食,只好在肚子開個洞,裝條管子,以便灌流質食物。就著樣辛辛苦苦、跌跌撞撞的度過了漫長的療程。幸好,有許多朋友鼓勵他、給他力量,老婆更是無私無悔的全天候照顧與守護著他,餵食、抽痰和打理一切,更引導他加入了「無喉者協會-語言復健教室」。原本以後語言障礙而產生的害怕、猜忌、恐懼、和對往後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期望,而造成內心自我封閉,還摒棄了親朋好友的關愛期盼而自怨自哀!但是,有老婆的支持、老師的耐心和病友們的共同努力,讓他重拾了信心,並以「可以和老婆答嘴鼓為目標」來努力,現在的他因為愛重新開始,並參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之抗癌鬥士選拔獲得入圍,期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癌症病友。此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抗癌鬥士選拔活動」,抗癌鬥士需要您的支持,一起加入 20元圖鈴下載,為抗癌鬥士加油!更多的故事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DIY自我檢查 口腔癌不上身

DIY自我檢查 口腔癌不上身#口腔癌

口腔癌對國人健康威脅日益嚴重,尤其以25至64歲青壯年人口佔大多數,這是生產力最高,發展事業黃金時刻,對家庭和國家、社會而言都造成莫大損失,所以口腔癌防治工作實為公共衛生重要課題。牙醫師提醒,民眾可DIY自我檢查,讓口腔癌不上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主任黃麗珠表示,衛生署近年來積極推動「檳榔族口腔癌篩檢」工作,因為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同時咀嚼檳榔和抽菸,會引起多種口腔黏膜癌前病變、牙齒破壞性磨損,及導致口腔、咽喉和食道癌等。檳榔對健康危害相當大,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相對也能減少病人痛苦與社會損失。為了社區民眾健康著想,仁愛院區自96年起,即參與推動衛生署「全國無檳榔醫院」行列,並積極投入相關防制宣導活動。黃麗珠指出,口腔的各種癌前病變包括有紅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疣狀增生:1. 白斑、紅斑、紅白斑-口腔黏膜之白色或紅色斑塊,一般無自覺症狀。2.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黏膜失去彈性,並有纖維化帶,多發生於頰部、軟顎、唇部等。口腔有灼熱感或刺痛,對3. 辛辣食物敏感,張口受限,嘴巴打不開。4. 疣狀增生-突出於口腔黏膜上之粗糙增生病變或腫塊。口腔癌病變症狀與特徵有下列4種狀況:大多有長期使用檳榔、菸、酒或其中一、二項。黏膜上皮不完整,形成潰瘍或糜爛表面,超過二、三週仍未痊癒。突出黏膜表面腫塊,容易出血或成長快速、明顯。病變周圍有相當程度硬結,顎下或頸部有淋巴結腫大,硬度高,可動性低。一般民眾平時可以自己多注意口腔黏膜變化,包括顏色及表面狀況,依下述5項重點進行自行檢查。1. 口內病變部位大小、顏色改變、上皮完整性、有無破壞、出血。2. 注意顏面及頸部對稱性,有無腫脹、開口度大小、舌頭自由運動度。3. 可疑部位是否有硬結、局部淋巴結是否腫大、壓痛或知覺障礙等。4. 檢查依一定順序,以提高效率和正確度,避免遺漏。顏面、頸部、口內部都需檢查。5. 例如:由右側頰黏膜開始,沿著上下唇黏膜,到左側頰黏膜,硬顎、軟顎,再檢查舌背、側緣和口底,做完整檢查。黃麗珠呼籲,檳榔是屬於全身性致癌物質,不僅會引發口腔癌、食道癌等,對於其他癌症罹病風險都會大幅增加,為了您與家人健康著想,請大家一起響應戒菸戒檳榔,讓您生活更健康!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口腔癌

聞癌色變,惡性腫瘤已持續蟬聯臺北市主要死因首位26年。從民國96年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4位、第9位及第12位。上述3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名列前十大死因此外,依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佔死因之第1、2、3、4、11位,共有8,596人死亡,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9.34%。此類慢性疾病透過定期篩檢,可達到預防保健效果。因此,加強民眾癌症及慢性病防治,是極重要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課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97年10月9日(星期四)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及門診部(和平院區、忠孝院區、中興院區、婦幼院區、文山門診部及石牌保健站)舉辦『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歡迎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 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篩檢對象&篩檢項目18-29歲成人:口腔癌篩檢30-39歲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30-39歲男性:口腔癌篩檢40歲(含)以上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40歲(含)以上男性: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註:口腔癌篩檢:以抽菸、嚼檳榔者為優先檢查。

良性?惡性?頭頸部腫塊大意不得!!

良性?惡性?頭頸部腫塊大意不得!!#口腔癌

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出現頭頸部的腫塊,有時是無意間摸到發現,有時是逐漸腫大,旁人都看得出來。當您懷疑您的小孩、家人或您自己頭頸部出現腫塊時,該怎麼辦呢 ?    頭頸部腫塊可分成三大類:一是發炎性組織,如淋巴結發炎、肉芽腫,通常出現期間約數天(7天左右)。二是先天性或發育性囊腫,如甲狀舌骨導管囊腫(位於上頸部中央)、鰓裂囊腫、喉部膨出氣腫,通常發現出現期間約已經數年(如已經7年了)。三是腫瘤,尤其是指惡性腫瘤,通常出現時間約數個月(如已經7個月了)。前兩類屬於良性頸部腫塊,第三類惡性腫塊則得則得特別小心。    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劉耿僚醫師表示,良性或惡性腫塊的分別並不是以腫塊大小或會不會疼痛來猜測,首先應以患者年紀大小與腫塊位置先大略判別:如是1歲~15歲的小孩,則以第一類發炎性腫塊為最多,但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或甲狀腺瘤。16歲~40歲者,則以第二類先天性或發育性腫塊最多,但也有可能是轉移性惡性腫瘤。如果是46歲以上的人,則八成得考慮是惡性腫瘤了。根據以上年紀大小的判別,民眾大概可以做個猜測,但當然僅只於出現機率大小的猜測而已。如果頭頸部腫塊出現已經超過幾個星期了,而仍不消退,不管會不會痛,劉醫師建議民眾,最好盡快前往醫院尋求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的意見。通常耳鼻喉科醫師會先了解您的病史過程,例如是否有抽煙喝酒的習慣、身體其他疾病與狀況,然後做頭頸部檢查觸診或內視鏡檢查,必要時進一步作抽血、皮膚試驗、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掃描(MRI)、超音波掃描與細針抽取術,用細針頭抽取腫塊些微的組織作組織細胞學檢查。至此則可初步決定是否再進一步作切片檢查。       頭頸部腫塊最擔心的就是惡性腫瘤,這種惡性的腫塊通常是由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甲狀腺或唾液腺癌、食道癌或肺癌、甚至腸胃癌轉移至淋巴結而來,劉耿僚醫師強調,頭頸部腫塊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初步表現,千萬大意不得。好好的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檢視,按步就班的接受正確的檢查,才能消除心中的疑慮,或儘早發現問題。早期發現的癌症大多是可以完全治癒的,就怕民眾延誤了病情,造成腫瘤已經進一步侵犯骨頭、血管、神經或遠處轉移成為癌症末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