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檳榔內含多種致癌物 九成口腔癌主因

檳榔內含多種致癌物 九成口腔癌主因#口腔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口腔癌是全球盛行率第八的癌症,尤其以南亞如印度等國家發生率最高。在台灣,最新的癌症登記顯示口腔癌為25歲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佔該年齡癌症發生分率27%;口腔癌也是男性癌症發生分率及死亡分率的第四名,且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較其它癌症年輕10歲以上。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致病機轉隨著醫學進步亦漸趨明朗,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 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證實嚼檳榔、抽菸、飲酒、慢性牙周病、慢性刺激物、遺傳、自體免疫疾病、人類乳突病毒和念珠菌感染等都會增加罹患的機率。其中嚼檳榔是國人罹患口腔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約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與齒齦癌是台灣最常見的口腔癌部位,這和嚼食檳榔時將檳榔嚼塊置於齒齦與頰黏膜直接接觸刺激有關,非檳榔盛行的地區較少發生這些部位的口腔癌。湯夢彬醫師指出,檳榔包括檳榔子(Areca nut)及添加物,檳榔子含有檳榔鹼(Arecaidine)與檳榔素(Arecoline)兩種物質,經硝化作用產生硝化衍生物如亞硝基胺等致癌物質。檳榔添加物常含有荖花(Piper betel),內有致癌物質黃樟素(Safrole)和丁香油(Eugenol),紅灰檳榔比白灰檳榔更具危險性就是因為紅灰裡的荖花,使口腔表皮萎縮薄化並導致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國人使用檳榔的歷史悠久,習慣性嚼食和提神作用常被當作慣用的藉口,但一人得病就等於全家拖累,希望藉由政府公權力介入、民間團體和社區醫院的宣導,湯夢彬醫師強調,口腔癌與嚼檳榔的相關性已被證實,口腔癌對顏面侵蝕與自體形象毀壞的壓力,亦不是常人所能承受。所以,請大家告訴大家,檳榔不是唯一嚼食者的選擇,降低癌症的發生率,進而促進全民健康。

不吃檳榔仍得口腔癌!?建議男性加強口腔衛生

不吃檳榔仍得口腔癌!?建議男性加強口腔衛生#口腔癌

據國民健康局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男人最常見的癌症依次是肝癌、大腸癌、肺癌與口腔癌,其中最可怕的癌症是應該算是口腔癌,因為口腔癌嚴重影響外觀與進食功能,對病患生活品質影響極大,且就25歲到44歲的青壯年男性來看,口腔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平均發病年齡比起其他癌症年輕了10歲,平均壽命則比國人平均壽命少活了20年。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 - 劉耿僚 醫師表示,台灣口腔癌的成長率高居世界第一,主要的致癌因子是嚼檳榔、抽煙與喝酒。最近研究則發現一種引起女性子宮頸癌的病毒「人類乳突瘤病毒」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據研究顯示,高危險性致癌的乳突瘤病毒存在1/4的正常人口腔與咽喉中,正常男性的咽部更高達36%的感染率,而且約1/3的口腔癌患者帶有這種高危險性的病毒。      這種病毒的傳染途徑一般認為與口腔黏膜或皮膚傷口接觸到已受感染的患者有關,這其中包括了接吻、親密性行為如口交、口腔長期蛀牙潰瘍與口腔衛生習慣不佳等等。劉耿僚 醫師指出,這個發現也部份解釋了為何一些沒有嚼檳榔抽煙或喝酒的人也可能罹患了口腔癌的原因。這種病毒的預防性注射疫苗在國內已經上市,也就是一般中文所說的「子宮頸癌疫苗」,正確來講應該說是「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劉耿僚 醫師說,目前衛生署核可建議9至26歲女性可考慮施打以預防這種病毒的感染,不過未來應當可以推廣到男性也施打此種疫苗,因為這種病毒的傳播,男性才是扮演了關鍵性散佈者的角色。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口腔癌

為了幫助不想吃檳榔,卻又拒絕不了熱情邀請的朋友們,陽光基金會邀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說出不傷情誼又不用吃檳榔的話。活動經過二個多月的時間,獲得大眾熱烈的回應,收到高達1718句的作品。活動最後透過陽光社教團隊、口友服務隊與台大牙科部韓良俊教授評選下,決選出三句優勝作品:『檳榔不是好東西,千萬不要和好朋友分享!』、『交際點頭行個禮,檳榔莫成見面禮』、『菁仔若欲定定哺,喙內生癌就無法度[台語]』。此次擔任評審的口友服務隊志工邱大哥,40歲,去年罹患口腔癌。他因為生病了,知道口腔癌的可怕,開始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有效勸阻朋友吃檳榔,他知道大家都不愛被唸,所以第一步是先讓大家願意聽取勸說,才能明白口腔癌的嚴重性,再選擇怎樣戒除檳榔才對的起自己的健康。邱大哥以前也是很不愛聽人勸說,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會回說:「我沒吃那麼多不會那麼倒楣」…之類的話,因為自己當時對口腔癌並沒有正確的認知,雖然聽說過吃檳榔會得口腔癌,但邱大哥以為那是吃多的人才會中獎,自己雖然菸、酒和檳榔都有在吃,但是沒吃很多,又勤刷牙,不可能得到口腔癌。而且對癌前病變更是不了解,當嘴巴裡出現硬塊的時候,因為不會痛,就以為是睡眠不足引起,工作忙就忍著沒去看醫生,直到變成破洞流血不止才去看醫生,一看就口腔癌了!在評選過程中,韓良俊教授也表示,看到很多人投稿內容都會提到“少吃一點檳榔”或是“少吃一口”,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 在2003年已證實檳榔為一級致癌物,光是吃一口「檳榔籽」( 菁仔) 就有可能導致癌症上身。檳榔不同於菸酒,少一點還是有致癌的危機,韓教授說少吃一點只能算是戒除的過程,最後應該是要完全不要吃!近年來,口腔癌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日漸嚴重的問題,平均每1.6小時就有1個人得口腔癌;每4小時就有1人死於口腔癌!根據癌症登記小組最新資料顯示,一年初次診斷為口腔惡性腫瘤者共計5,352人;當年死因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2,202人。受害的不僅是病人本身,還有他們身後千萬個家庭。邱大哥以過來人經驗給有在抽菸吃檳榔的朋友建議:得到口腔癌很辛苦,能戒掉最好,一下戒不了就從少吃開始,慢慢減,不要去買就會少吃,漸漸的就可以完全不吃了。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口腔癌

提到癌症,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從未見過威脅他們的腫瘤到底長的甚麼樣子,口腔癌則是其中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的癌症需要精密甚至侵入性的檢查才看得見,反之口腔癌只要打開嘴巴就看得到了,話雖這樣但還是有一半的口腔癌在發現時已是晚期了(第三、四期),為甚麼呢?晚期口腔癌至少有四公分的大小,設想在我們口腔裏面有個四公分的異物難道我們會無法發現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口腔癌的特性--口腔癌通常來的快又急。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 顏欽堉主任指出,口腔癌的生長速度在所有癌症中算是相當快,甚至於患者都可感覺到腫瘤的生長,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患者甚至於醫師可能都會忽略這個病徵,但是後來發現硬塊越來越大,潰瘍越來越明顯就會開始恐慌,至此口腔癌已明顯可見,這個過程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僅需數週就可到達。因此即使這麼容易發現的腫瘤卻往往等到腫瘤已經很大了才就醫與治療,所以很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其實台灣的口腔癌病患超過八成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的習慣,所以沒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習慣個體是不需過度擔心的。顏欽堉主任表示,臨床上有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與纖維化,尤其是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個人,若口內已有癌前病變更需有警覺心,立即戒除不良習性並定期口腔粘膜檢查都可避免或者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發生,這點也是在其他癌症所沒有的機會,大部分的癌症並不出現有癌前病變的警訊,甚至需要腫瘤很大才能被發現。容易發現的口腔癌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口腔與許多感官功能有關。飲食、語言及美觀等方面口腔都有絕對重要性存在,口腔癌腫瘤大小與侵犯程度也影響這幾個方面的功能,例如舌癌會造成吞嚥與發音的困難,頰黏膜與嘴唇癌會影響外觀與張口,若是腫瘤生長在齒齦上或侵犯至齒齦則往往造成咀嚼障礙。治療前就會造成患者對就醫治療所可能產生後遺症出現疑慮。顏欽堉主任說,很多患者在就醫時的疑慮往往並非在診斷分面,而是關心治療後是否會造成咀嚼吞嚥功能障礙或者是否會造成顏面很大的疤痕。事實上腫瘤越大對於上述功能的影響越明顯,且治療後越難恢復原有的功能,反之若腫瘤越小則越容易於治療後保存原有的功能。現有口腔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等近年來皆有長足進步,手術切除通常會合併器官保存的觀念且切除後可與整形外科的顯微皮瓣修補結合重建原有口腔的構造。放射線治療則因新型機器的引進可更有效的控制腫瘤並減少放射線的副作用。標靶治療的使用則是另外一種可嘗試的方式。所以面對口腔癌最好是即早及勇敢的面對,只有盡早的發現、謹慎的評估與積極的治療才是面對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慈濟頭頸癌團隊 接力陪伴病友抗癌

慈濟頭頸癌團隊 接力陪伴病友抗癌#口腔癌

頭頸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發生的部位包括舌頭、嘴巴、唾液腺、咽喉、喉頭、鼻竇和其他分布在頭頸部的癌症,患者多為男性,其中近九成有抽菸、喝酒與嚼食檳榔的習慣。花蓮慈濟醫院頭頸部癌症團隊的整形外科醫師王健興六日晚間將在大愛電視的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守護頭頸癌病人的生命與健康的醫療記錄。 在花蓮慈院的地下一樓,癌症醫療中心裡的研究人員與個案管理師,負責蒐集、追蹤癌症病患治療前、治療期間與治療後的資料,提供統計中心未來進行癌症醫學與流行病學分析,病友在回診前都會接到個案管理師謝樹蘭親切的電話叮嚀。 花蓮慈院頭頸癌團隊就像一群優秀的賽跑大隊,在病友抗癌的路上,接力陪伴病友,守護病友。除了耳鼻喉科以外,還有外科、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等專科及護理部,提供整合服務。無論是開刀,化療、電療、病體檢驗,團隊醫師定期開會討論病友的病情,提供病友不同病程的醫療諮詢。頭頸癌團隊不只在醫院裡服務病友,也定期舉辦溫馨的病友會或是居家訪視,因為病友離開醫院後的適應問題,更是癌症治療重要的一環。六日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志為人醫守護愛」,將邀請整形外科王健興醫師,分享花蓮慈院頭頸癌團隊,為了關懷遙遠的病友,二月底遠赴台東市舉辦病友會,以及家訪病友,關懷術後復建的情況。同時還有八位醫師提供鄉親電話茲詢問健康。

「口腔癌防治」名句徵選開跑!

「口腔癌防治」名句徵選開跑!#口腔癌

很多人並不是自己喜歡吃檳榔,而是不知道如何拒絕朋友遞送過來的熱情檳榔?每當在工作場所或交際應酬時,往往就是最難拒絕的時候。從事營建業的阿彬大哥,因為工作亟需大量的體力,為了提神紓壓,一起工作的朋友多半有抽菸、喝酒與吃檳榔的習慣。「檳榔」甚至成為人際往來、應酬的伴手禮。正因如此,當朋友遞過來檳榔時他也不好意思婉拒,從10幾歲就開始接觸菸、酒與檳榔,一吃就是20逾年。這幾年來,阿彬大哥陸續發生幾次口腔流血的情況,但他以為只是牙周病或牙齦發炎,並未特別留意,直到民國91年某次檢查中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口腔癌,卻因擔心孩子太小無人照顧,只好一拖再拖,甚至自己嘗試使用各種偏方治療,但卻徒勞無功,反讓病情更加惡化,一直到民國94年,腫瘤已經腫到臉頰外面,像長出一顆乒乓球,阿彬大哥才去醫院進行化療與放射治療,甚而開了三次刀處理裝人工骨頭的問題。在醫師的建議下,他暫時離開從事20幾年的營建業,並養成每天運動健身、舒活筋骨的習慣,讓身體狀況逐漸回穩。阿彬大哥肯定地說:「有這樣痛苦的親身經歷,以後我的孩子一定不敢再接觸檳榔、菸、酒這些危害健康的東西,這大概是我這輩子能給孩子的最大禮物了!」陽光基金會從服務的顏面惡性腫瘤病友經驗中發現,除了少數病友是因為假牙、牙齒傷害或不明原因罹患口腔癌,多數病友都曾吃過檳榔,而這些病友可能是因為工作需要,希望能拉長工作時間、提振精神才吃檳榔;也可能是工作圈的交際的社交禮俗,或是受到成長環境裡生活習慣所影響,吃檳榔有時並非他們所願,或是從未料想過會因此罹患口腔癌,我們深感遺憾,也決心加速預防宣導的腳步。為此,陽光基金會邀請大家號召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集思廣益,想出一句饒富創意又可婉拒檳榔的佳言絕句,讓人在面對遞到面前來的檳榔時,也能從容不迫的拒絕,既不傷情誼,又能免於口腔癌的荼毒,遠離紅唇族的壓力圈。口腔癌防治名句徵選活動已於2月25日開跑,許多網友皆發揮創意熱情響應。目前陽光已收到125句報名口號,其中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佳句,如:「對不起我要健康,我不要口腔癌」、「檳榔一口口,健康不會有,檳榔不上口,你我皆朋友」、「給我檳榔不如給我口香糖~愛我就別害我唷!」……等。徵選活動至4月15日截止,歡迎民眾報名參加,經由評選,就有機會讓自己的創意成為陽光口腔癌防治的口號,還可以拿獎金喔!

拒當紅唇族 遠離檳榔、口腔癌

拒當紅唇族 遠離檳榔、口腔癌#口腔癌

隨著菸害防制法新制上路,戒菸運動正如火如荼在臺灣社會積極推行,而另一個影響國人身體健康問題:嚼食檳榔,也需要我們努力重視。一般人為何要吃檳榔?第一、檳榔中含有檳榔次鹼,具有提升警覺性及維持心情愉快作用。第二、同儕團體刺激及社會環境文化影響。以提振精神物質來說,全世界嚼食檳榔人口總數,在咖啡、菸草及酒精之後,位於第四位,據研究在台灣有8.5%人口嚼食檳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哲民說,食用檳榔塊的組成中,最主要致癌成分為檳榔子中的檳榔素、檳榔次鹼及配料荖花中的黃樟素。嚼食檳榔與口腔癌、口腔下黏膜纖維化及口腔白斑症有相關,嚼食檳榔有吸菸喝酒的人,得口腔癌機會是三者都不沾的123倍,口腔癌是臺灣十大癌症第四位,而檳榔又是口腔癌主要原因。口腔下黏膜纖維化則會造成病患張口及吞嚥困難、味覺障礙和發聲改變。食用檳榔也與其他癌症,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及肝硬化有關。陳哲民提醒,要減少口腔癌發生,除了戒除嚼食檳榔,如果口腔產生紅斑、白斑、不正常色澤、許久不癒潰瘍或不明腫塊,就要小心是否罹患口腔癌。他並且建議,大於18歲民眾,只要是抽菸或嚼食檳榔者,需要每兩年定期到牙科或耳鼻喉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近年來,臺灣地區青少年嚼食檳榔問題引起社會大眾注意,口腔癌年齡亦有年輕化趨勢,青少年因好奇或受同儕影響而開始嘗試,就嚼食檳榔行為而言,仍在開始階段,因此若能即時輔導戒除,應可減少對於健康長期危害。

「口愛特攻隊」捍衛你的口腔健康

「口愛特攻隊」捍衛你的口腔健康#口腔癌

臺北市牙醫師公會指出,根據歷年文獻統計,80%以上的國人罹患牙周病;此外,高達三成以上的國人有敏感性牙齒的困擾,其中尤以25-45歲的人口為甚。然而,民眾卻常忽略口腔疾病發生的警訊,經常是等到牙痛了才就診,因而錯失口腔治療的黃金時機,導致齲齒、牙周病、敏感性牙齒甚至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的惡化。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96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排名第7位,而死亡人數達117人,每十萬人中就有9.14個死於口腔癌,9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聯合醫院牙科主任陳立愷指出嚼檳榔的後遺症包括牙齦腫大、牙齒動搖、白斑、紅斑、黏膜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口腔癌。有嚼食檳榔及抽菸、喝酒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   為展現服務臺北市市民之決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市立聯合醫院、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特與臺北市牙醫師公會合辦「口愛特攻隊-掃除疾病全面到位」的社區巡迴口腔健檢活動,號召公會的專業牙醫師們化被動為主動,於2月至5月間,在臺北市各行政區舉辦8場免費的口腔健檢服務,期能直接深入社區,積極為民眾口腔健康把關。衛生局邱局長表示,口腔保健是市府衛生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次活動設定為深入社區進行主動篩檢,就是希望能儘早為民眾發現牙周病、敏感性牙齒甚至口腔癌的罹患可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首場活動從市府開跑,先針對市府員工進行包含口腔健檢的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不但是體恤市府員工的健康,更希望由市府員工們起帶頭作用,為市民做最好的示範。此外,在活動現場還安排有牙醫學系學生組成的口衛隊志工教導民眾正確的潔牙方法、精彩的口腔保健宣導互動劇、和多項精美的贈品,希望能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提升民眾對口腔保健的重視,進而增進臺北市民的口腔健康,帶領大家都成為笑口常開的「口愛一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