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戒掉檳榔遠離口腔癌 無奈滿口紅牙已出狀況

戒掉檳榔遠離口腔癌 無奈滿口紅牙已出狀況#口腔癌

署立嘉義醫院檳榔戒除班28日結業,許多紅唇族成功的戒掉檳榔,以為遠離了口腔癌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沒想到檳榔戒掉後發現開始牙痛,不敢吃酸的,再就醫才知道牙齒琺瑯質已經被檳榔磨損,甚至口腔衛生不佳,已患有牙周病;署立嘉義醫院社區護理長溫秀蓉說,過去檳榔族吃太多檳榔,造成口腔神經麻痺,不知道自己有牙周病,因此不吃檳榔後感到牙痛,其實牙痛才是正常。署立台東醫院牙科主任莊素惠主任指出,很多檳榔族都不太注重口腔衛生,加上抽菸、喝酒,又不喜歡刷牙,因此容易罹患牙周病;她說,嚼食檳榔確實會磨損琺瑯質,造成敏感牙齒,吃到酸或冰冷的飲食,牙齒就受不了,因此很多檳榔族都不碰酸的食物,看到就怕。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也證實,嚼食檳榔會致癌,台灣檳榔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嚼食檳榔數約1000顆,因此推動檳榔防制工作是相當必要。莊素惠主任表示,長期嚼食檳榔導致口腔纖維化,口腔黏膜會遭破壞,導致頰黏膜變硬、張口困難,吃到辣及較刺激的食物會感到痛,持續惡化就病變成口腔癌。國民健康局指出,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

來不及說出「我愛你」 隋棠邀你關懷口腔癌病友

來不及說出「我愛你」 隋棠邀你關懷口腔癌病友#口腔癌

凝望今生最摯愛的嬌妻和一對寶貝兒女,簡單一句「我愛你」卻無能吐出隻字片語…崔先生因為罹患第四期口腔癌,不僅造成顏面缺損,甚至最基本的進食與溝通都相當吃力。回想與這一家四口拍攝公益廣告時的互動情景,身為守護大使的隋棠不禁動容,呼籲民眾發揮愛心,慷慨解囊響應捐款活動,一起幫助弱勢家庭脫困。在近期「哪位名模轉型後表現最亮眼」的網路民調中,隋棠以壓倒性票數大勝師姐林志玲,演藝事業大鳴大放的她人氣扶搖直上,儘管如此,她不忘熱心公益,在便當袋與T-shirt等愛心商品簽名後,她微笑說:「透過這次的合作,才深刻了解原來身邊存在許多弱勢家庭,因為經濟困難,導致小孩求學免臨危機,希望藉自己小小的力量,讓民眾關注口腔癌的問題。」根據衛生署統計報告指出,全國有30,909人因口腔癌持續就醫,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千7百人,去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70人,也就是每1.5個小時就有人罹患口腔癌。誠如隋棠在影片中所說:「每4個小時就有一位父親因為口腔癌倒下。」由於罹病口友多數是30至49歲的家庭經濟支柱,進而更造成家中孩童求學中斷。有鑑於此,陽光基金會打頭陣大舉號召愛心人士,發起守護危機家庭行動,即日起開始募集「顏損家庭脫困基金」,期許藉由活動能改善口腔癌病友的失業問題,幫助他們突破家計與孩子就學困境,讓更多與崔先生有類似遭遇的人,在為人夫、為人父和為人子的角色上不缺席。延伸閱讀「口腔癌公益活動宣傳短片」:http://www.uho.com.tw/HotMsg.asp?aid=11322

妙齡女舌潰瘍一年! 檢查驚覺舌癌上身

妙齡女舌潰瘍一年! 檢查驚覺舌癌上身#口腔癌

舌頭潰瘍時,吃東西或喝水都很痛,如果超過一年都還沒可要當心;台中市有一名年輕女性,舌頭上的潰瘍長達一年都沒癒合,到醫院做切片檢查才發現得舌癌;還有一名老婦人兩年多來感覺自己的舌頭老是麻麻的,甚至有時會痛,服藥不見改善,深入檢查後也發現是舌癌,所幸手術後恢復良好。耳鼻喉科醫師表示,舌癌屬於口腔癌的一種,發生原因與口腔長期受刺激產生細胞病變有關。發病時可以發現口腔內膜有變白或是紅色腫塊、潰瘍長期未癒合等症狀,一般而言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通常5年的存活率可達70%以上。 醫師指出,抽菸、喝酒或嚼食檳榔等都是發生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如果發現舌頭經常會有麻痺或疼痛的感覺,或是舌頭潰瘍超過兩個禮拜都未癒合,建議儘速至醫院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治癒率高的舌癌 ˙服用女性荷爾蒙會致癌? ˙致癌與防癌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

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口腔癌

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是治療關鍵對於口腔癌及咽喉癌,該如何有效的預防其發生及避免其為害?首先需定期的自我篩檢口腔和頸部、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及運動、並戒除檳榔、菸和酗酒的不良習慣。其次若有以下的症狀,則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包括: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連景峯表示,一旦發現在口腔或咽喉有惡性腫瘤,需盡速就醫,因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治癒率就越高,且造成顏面醜形、吞嚥障礙和語言障礙等殘障的機率就越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公佈民國97年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發生個案數5,78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人數的7.24%,而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2,420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5.88%。其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死亡率排第五位,僅次於肝癌、肺癌、腸癌及乳癌。解剖學上,口腔包括上下唇、頰黏膜、齒齦、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底和臼齒後三角區域。口咽則包括軟顎、腭扁桃腺、口咽壁及舌後三分之一。下咽又稱為喉咽,上從舌骨下達環狀軟骨下緣所形成,包含梨狀窩、下咽後壁和環狀軟骨後區。喉頭則上從會厭頂下至環狀軟骨下緣,內部細分為聲門、聲門上區及聲門下區。其中,下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承接由口咽下來的食物,經由梨狀窩導流至食道。喉頭的功能包括呼吸、發聲和保護下呼吸道,然因喉頭與下咽相鄰,致使下咽疾病影響喉頭的功能。對台灣男性而言,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已躍居第四位,且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這對家庭及社會的生產力,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民國97年,咽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575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的0.72%,而死亡人數24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59%,其發生及死亡人數遠低於口腔癌。從民國70~97年間,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個案發生人數,已由470人攀升到5,781人,達12.3倍;而喉癌僅由207人升至575人,僅達2.8倍,同時間台灣人口僅從一千八百多萬增加到兩千三百多萬人。其中,口腔癌死亡率最高縣市分布在中南部與東部,這與台灣紅唇族人口的分布似乎呈正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於民國92年將檳榔視為一級致癌物,可見嚼食檳榔的戒除已是刻不容緩。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切除原發腫瘤,並保留安全距離1~2公分,部分病人需要頸部淋巴廓清手術和自由皮瓣重建手術,由術後病理報告所呈現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輔助療法,五年存活率早期多在70%以上,而晚期則較差約40%以下。咽喉癌的治療較為複雜,早期可以部分(咽)喉切除手術、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晚期則需全(咽)喉切除、頸部廓清、氣管造口及部分病人需要的咽部皮瓣重建手術,加上術後放射或術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晚期的咽喉癌也可直接以保留喉功能的合併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另一種療法。因全喉切除後,日後的發聲需仰賴的包括:氣動式的人工發聲器、食道語、裝於氣管食道間似鈕扣的Brom-Singer prosthesis、或新喉部所留下的肌肉黏膜發聲組織。咽喉癌的預後中,早期的咽喉癌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的喉癌可達50%,下咽癌則只有30~40%。預後的結果,由好到壞分別是喉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由存活率和功能保留的觀點來看,晚期的癌病人明顯較早期的癌病人有較差的5年存活率,且喉功能的保留也明顯較為困難,日後的生活品質影響極大。故為了提高存活率及保留喉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預防癌症的發生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策略。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

比塑化劑更毒!全國超過5萬名學子嚼檳榔促銷檳榔西施?#口腔癌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2003年已正式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證實單獨嚼檳榔即會引起口腔癌,若合併使用菸草還會引起咽喉癌及食道癌等,相較於塑化劑對人類致癌性之影響尚無證據,顯然檳榔對人類的危害更高,但國人,甚至明星與政治人物對檳榔之危害實在太過忽視!青少年嚼檳榔有上升趨勢 台東縣居冠依據國民健康局94~99年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國中生嚼檳榔率(最近1個月有嚼檳榔的比率)由95年的1.9%微幅上升至99年的2%,而高中職生的嚼檳榔率由94年的3.4%上升至98年的3.8%下圖,若以全國92萬名國中生與87萬名高中職生換算,目前約有1萬8,000名國中生與3萬3,000名高中職生正在嚼檳榔。另,以縣市別嚼檳榔率資料發現下表1,台東縣不論國中生或高中職生,男性曾嚼檳榔率皆高居全國之冠,國中男生曾嚼檳榔率近3成(29.7%),高中男生更高達35%;其他較高的青少年曾嚼檳榔縣巿包括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南投縣、基隆市、新竹縣等。青少年取得檳榔主要來源為家人及長輩、同學及朋友進一步分析第一次嚼檳榔的年齡和檳榔的來源,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以7歲以下最多(2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則以14~15歲最多(29%),7歲以下也有16.3%。至於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的來源,以家人及長輩最多(40.7%),其次為同學及朋友(35.6%);高中職生第一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學及朋友最多(51.1%),其次為家人及長輩之28.6%,顯示家庭及同儕對青少年嚼檳榔之影響甚多下表2、3。至於青少年對單獨檳榔子即會致癌之認知顯示下表4,未嚼檳榔者的正確認知率(48.6%)比戒嚼檳榔中(41.4%)與嚼檳榔者(39.6%)高,顯示正確認知率較高者會傾向不嚼檳榔或戒嚼檳榔,惟不論是否嚼檳榔,青少年對檳榔的正確認知率皆偏低,均低於50%。救救下一代!行政院跨部會推動青少年檳榔防制工作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增加最快速的癌症,自86年起即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位以及死亡率第5位,近10年發生率和死亡率更分別增加了25%和63%,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25~44歲)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7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由於嚼檳榔是國人發生口腔癌的主要原因,為了推動校園檳榔防制工作,國民健康局除透過健康促進學校平台推動檳榔防制外,並自98年起輔導高嚼檳榔率縣巿學校,營造校園無檳環境、積極宣導檳榔危害,讓學生能建立拒檳意識和行為,並協助青少年戒除檳榔。此外,教育部、內政部並積極落實學校衛生法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全面禁菸;並不得供售菸、酒、檳榔及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以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不得吸菸、飲酒、嚼檳榔」與「供應菸、酒或檳榔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之規定,期望透過政府機關之分工合作,來維護青少年之健康,及提高青少年檳榔防制成效。預防青少年嚼檳榔 地方首長有責任近日報載新竹縣政府要促銷台灣檳榔予自由行之陸客,讓台灣檳榔可以走向國際之報導,令國民健康局非常憂心!特別呼籲所有縣市政府,推動地方經濟時,應考量選民與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也要顧及台灣的國際形象,檳榔比塑化劑毒上何止數十倍、百倍,實不宜視為「名產」、「特產」大加促銷!由於7成以上的青少年嚼檳榔是受家人長輩和同學朋友影響,適逢暑假即將到來,許多青少年會利用假期邀約同學或朋友一起遊樂或聚會,此刻更容易受到同學或朋友的影響而開始嚼檳榔,國民健康局呼籲學校與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來推動檳榔健康危害防制工作,以維護青少年學子們的健康;另外,身為青少年的家長與長輩們,更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者也要儘快戒檳榔,為子女樹立好榜樣,讓全家人都能遠離檳榔的危害。

9成口腔癌病患皆因嚼檳榔 亞東醫院免費篩檢

9成口腔癌病患皆因嚼檳榔 亞東醫院免費篩檢#口腔癌

國民健康局公布國人癌症死亡率,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分別為肝癌、肺癌、大腸癌、口腔癌和胃癌,而9成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父親節將到來,為了提醒辛苦的爸爸們在工作之餘,也要注意健康,亞東醫院在8月7日要舉辦免費的肝炎以及口腔黏膜篩檢活動。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喉及食道。在台灣,10位男性就有1.5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此外,根據98年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為男性癌症死因之第一位,女性的第二位,因肝癌死亡人數有7759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9%。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國人成人的B型肝炎帶原人數將近300萬人,慢性C型肝炎感染的人數為60萬人。為了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亞東醫院特別針對年滿25歲以上的民眾、不限居住地,在8月7日舉辦免費的肝炎以及口腔黏膜篩檢活動,檢驗項目包括B型肝炎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體、以及口腔黏膜篩檢(如有嚼檳榔(含戒檳榔)或吸菸者)。檢驗活動日期為8月7日(日)08:30到12:00,地   點在亞東紀念醫院一樓思源廳,欲檢驗的民眾當天不需空腹,請攜帶健保IC卡及身分證到場。報名日期為2011年7月1日到7月31日的每週一至週五 上午08:30到11:30、     下午01:30到04:30,報名專線:7728-2177、7728-2183。

預防病變 老年人應加強口腔照護

預防病變 老年人應加強口腔照護#口腔癌

老年人及身心障礙者的口腔醫療照護日益被重視,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牙科主任林滄溢提醒,醫療人員加強與患者及家屬間互動,主動詢問、參予,將使老年人及身心障礙者的口腔醫護更健康也更有尊嚴。國內人口老化問題日趨明顯,老年人的口腔醫療與照護也更形複雜與多元,老年患者不僅有口腔生理方面的需求,更因為行動與溝通的限制,使得如何滿足他們在攝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成為臨床牙醫工作中重要課題。林滄溢指出,老年人常見口腔疾病可分為:口臭、牙痛、齲齒、牙周病、口腔炎、臉型改變、口腔癌。由於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自我照護與察覺能力逐漸降低,醫療與照顧者必須配合各種老年症狀,進行全面性的口腔照護。老年人的IQ年齡日益下降,最後很可能連刷牙都需要照顧者協助、引導。此外,老年人也可能喪失語言能力或罹患失智等疾病,此時更需要照顧者給予清楚的指示,甚至由照顧者完全接手口腔照護工作。在臨床照護上,林滄溢表示,應規律且持續執行口腔清潔程序,每日利用鏡子及手電筒執行一次口腔檢查。進食後三分鐘內確實刷牙,減少食物殘渣對口腔黏膜及牙齒的刺激。每天刷牙至少4次,每6~8小時作一次口腔護理。至於正確口腔護理步驟,應抬高床頭30~40度,協助病人頭側向照護者,圍上毛巾或衛生紙於病人胸前,置放彎盆或漱口杯於下顎備用。照護者應仔細檢查口腔是否有活動假牙、舌苔、黏膜破損或潰瘍,之後再以軟毛牙刷或口腔棉棒沾漱口水清潔牙齒各面、牙齦、口腔內頰及上顎,同時使用超吸器抽出沖洗液或自然流於彎盆。若是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除了每日例行的口腔護理外,也需定期3~6月至牙科檢查,清洗牙結石。林滄溢強調,除了口腔生理症狀,老年患者也亟需身心靈及社會關懷,照護者應盡量給予充分時間,讓病患及家屬訴說心理感受,以傾聽方式接受並運用團隊合作,滿足病患需求,並且盡量讓病患有主控權。至於身心障礙者的口腔照護,由於部分障礙者可能無法言語或適切表達,照護者應盡量參考並傾聽家屬描述,並以更多同理照護這些障礙者。延伸閱讀「口腔病發正/疾病名稱」對照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51

陽光口腔癌友環島   募集百位熱血麻吉留影隨行

陽光口腔癌友環島 募集百位熱血麻吉留影隨行#口腔癌

環島旅行對你我來說可能是一件下定決心、排好假就可以出發的事情,但對口腔癌病友—周培圓大哥來說,想的卻是:「我要怎麼讓大家看到我已經克服疾病勇敢走出家門?我要怎麼告訴吃檳榔的人不能再繼續吃了?我要怎麼鼓勵跟我一樣生病卻走不出家門的人?」抱著一人啟動讓全台感動的信念,周大哥環島行腳Life show於4月22日出發,踏上一段愛與助人的生命旅程。陽光基會從多年服務口腔癌顏損者(簡稱口友)的經驗中發現,因手術治療引起的外觀改變、口腔功能受損,往往阻斷了口友與社會的聯繫。當口友處在不能正常吃東西、講話不清楚的時候,10個口友中就有9個會躲著不敢見人。有些人幾個月就能有所改變,但有些人要花上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來克服這樣的社交障礙。周培圓大哥也經歷過一段罹癌的低潮,生病後曾有五年走不出家裡大門,在朋友鼓勵下邁出第一步後,隨即踏上獨自一人環島的旅程,成為重生的里程碑。周大哥在旅行中感受到「生命仍有希望!我還是可以有美好的生活!」更有感於還有很多罹病後「走不出來」的人,周大哥化身為「陽光騎士」,將再次進行環島活動,希望沿途鼓勵有類似遭遇的朋友能夠跟他一樣「走出來」!周大哥此行除了沿途關心、鼓勵口友及本會傷友外,也將於各地進行宣導活動,鼓勵高危險群勇於拒絕香檳酒(香菸、檳榔、酒);也將藉由募集100名「麻吉」的行動,向社會大眾宣導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營造無癌的健康台灣!本活動感謝新竹貨運贊助支持,一同關心並支持口腔癌防治議題,活動開跑由新竹貨運曾淑玲副總經理,代表新竹貨運率先成為周大哥的第1位麻吉!為了這次的環島宣導,周大哥還特地學了電腦,加入時下最夯的「臉書」,希望透過更即時的互動,讓更多網友響應他的理念,進而加入這次的環島活動;陽光基金會也為周大哥成立了「陽光騎士阿圓」的粉絲專頁,我們將陸續在粉絲專頁分享周大哥的環島行程與心情,以及各麻吉相見站的時間地點,歡迎大家上臉書搜尋「陽光騎士阿圓」粉絲團,給周大哥一個「讚」,就可以隨時更新周大哥環島的一舉一動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