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口腔癌友中秋團圓 一個都不能少

口腔癌友中秋團圓 一個都不能少#口腔癌

對一般人來說,每年迎接春節、歡度中秋,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期許,但對於高死亡率的口腔癌病友而言,隨時都必須做好離開的心理準備。中秋佳節前夕,口友們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中秋節當天,每個家庭成員都能聚在一起,一個都不少」,如此渺小的心願,莫不抱持最深切的冀望。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膜癌為大宗。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抽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可能造成口腔癌。 台大醫院牙科部韓良俊教授指出,醫學研究已明確證明,嚼檳榔、抽菸、酗酒是最主要的口腔癌危險因子。如果不幸罹患口腔癌,即使僥倖能留住生命,還是可能在顏面、口腔造成外觀上明顯的損傷和變形(破相),以及咀嚼、言語、表情等口腔功能的部份或全部的喪失。而能不能保住生命,與口腔功能喪失程度的大小,又與是否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正規治療密切相關。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做的96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惡性腫瘤持續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口腔癌位居第六。單就男性而言,更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四。而從勞委會在95年對我國勞工所做的主要死亡原因分析中可看到,男性勞工前三大癌症以肝癌、口腔癌及肺癌為主,且死亡率最高的是建築工程業、陸上運輸業、漁業等,推測與男性職場工作類型、工作場所文化、健康習慣(如:飲酒、抽菸、吃檳榔等)有關。細究前三高行業,勞工常見吃檳榔情形,顯示出口腔癌與工作性質密不可分。陽光基金會專案經理莊麗真表示,病友常說吃檳榔是為了工作提神、禦寒與社交,所以才會長期養成此習慣,但並不知道檳榔會危害健康,如果時光能倒流,他們不會再碰這些東西。 另外亦可從97年陽光基金會一到六個月服務分析調查發現,上半年度陽光基金會新開案的三百四十名案例中,有一百五十四名為口腔癌,燒燙傷傷友共七十八人,兩者比例已持續拉大到將近2:1。而這一百五十四位口腔癌病友的年齡分佈,以35~64歲為高峰群,占整體之88.3%,且教育程度在國中小以下者共有六十二人,占四成之多,呼應了上述的統計結果。 韓良俊教授鄭重呼籲,預防口腔癌就要遠離檳榔、菸、酒這三大惡習,希望有此三大惡習中之一種乃至二、三種的人,一定要配合家庭,跟家人充分合作,而家庭成員也要努力協助個人,務必做到遠離這些惡習之外,也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或主動參加口腔癌篩檢活動,尤其是還未完全戒除這些惡習的人,更需要如此,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可怕的口腔癌。【陽光口腔癌友分享】現年39歲的陳昌志,96年因覺得口腔右側內有硬塊而就醫檢查,發現是口腔癌,開刀切除並接受放射治療,97年6月再發現唇黏膜處有癌細胞,再次開刀切除。兩次的切除都拿取大腿的皮瓣補在臉上,因此造成外觀上很大的改變,目前進食不方便,講話也受影響。陳昌志表示自己10多歲為了幫忙家計外出工作就開始吃檳榔,退伍後從事貨運工作,努力打拼的他不到30歲就當了老闆,但也因此菸酒檳榔吃更多。 陳昌志個性開朗、幽默,但罹患癌症的打擊加上術後顏面外觀的損傷,令其無法接受、相當沮喪,陳昌志說他開完刀後幾乎躲著不敢見人,失去了信心;後來在陽光社工邀請下參加了陽光口友宣導服務隊,當志工讓他重新找回自信,他說:「因為開刀臉變了樣,本來是硬著頭皮來當志工,沒想到一次次的宣導,讓自己能夠走出來重新面對人群、找回自信,同時又能幫助人,覺得很有意義。雖然民眾有的講話很直接,我就當作修身養性!」 宣導時看他從不敢正眼看民眾,到能夠對不友善的民眾談笑以對,那番勇氣與坦然令人動容,我們也真切感受到他重新走進人群的喜悅,當志工的驕傲以及最重要的希望感!陳昌志說:「已經發生的沒辦法後悔,只能往前看,現在當志工讓他找到信心和勇氣,更不能停下腳步,免得又退回去!」 陳昌志相當認同口腔癌預防宣導的理念,因為當年他並不知道吃檳榔會對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危害,當他「嘴巴感覺硬硬粗粗」的時候,他也不知道那就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因為不會痛加上還未出現顯著影響,也就沒立即就醫。現在當志工,他都直接勸導民眾不要再吃檳榔,並傳達口腔黏膜自我檢查、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概念。

喉嚨痛!小心是頭頸部癌症的前兆

喉嚨痛!小心是頭頸部癌症的前兆#口腔癌

喉嚨痛是最平常不過的感冒症狀之一,民眾常自我安慰:「過幾天就好了」、「吃幾天藥就會改善」。而十之八九的喉嚨痛也的確是普通的咽喉感染發炎、口腔潰瘍或扁桃腺發炎所引起。但是當喉嚨痛持續了兩個星期甚至兩個月以上,到診所看醫師治療後還無法痊癒,或是出現嘴巴破、口腔白斑、流鼻血、鼻塞、耳鳴、聲音沙啞、咽喉有異物感、頸部有不正常腫塊等症狀時,都要小心是否為頭頸部癌的早期小徵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劉耿僚醫師建議最好到設備齊全的醫院找耳鼻喉專科醫師作進一步的診治。頭頸部癌包括口腔癌、咽喉癌,或鼻咽癌等。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在民國九十六年的統計,台灣男性死於頭頸部癌(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的總人數甚至超過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劉耿僚醫師指出,頭頸癌與其他癌症如肝癌、肺癌、大腸癌等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只要對小症狀多一點警覺性,早期的頭頸癌,用肉眼就可以察覺到,「早期發現,儘早治療」永遠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則。大多數的檢查都可以在一兩次門診內確認結果,通常只有一部分的患者需要更進一步的追蹤檢查與治療,也只有少數人真的是罹患了頭頸部癌,所以民眾不需太過緊張。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

認識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口腔癌

頭頸部腫瘤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腫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近十五年頭頸部癌病例數增加了一倍,其中口腔癌與鼻咽癌位於前十大癌症內,而下咽癌又因為不易早期發現,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以上,此外像頭頸部腫瘤中如口腔癌,是每天吃東西一定會動到和刺激到的地方,甚至張開口也可以看到的病變,卻仍舊讓許多的患者忽略而延誤了,這也是讓口腔癌的死亡率從十幾年前的十名外,爬升到男性的第四名的原因之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耿僚表示,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症狀包括:頸部腫塊、血痰與流鼻血或鼻塞、咽喉異物感、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或口腔腫塊潰瘍久治不癒、聲音沙啞、呼吸困難以及其他如莫名之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一般而言,嚼檳榔、抽菸、喝酒、蛀牙、口腔衛生不佳是明顯的危險因素,但是特定的病菌感染、環境污染、個人體質、營養狀況與家族病史也都是頭頸部腫瘤的危險因子,所以任何人都大意不得。劉耿僚醫師提醒民眾,當有上述的症狀而且經過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時,即應進一步到耳鼻喉科門診作更詳細的檢查,例如鼻咽或咽喉內視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穿刺或切片等等,因為癌症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儘早發現與及時治療」,以免轉移擴散而成為所謂的末期癌症。醫師劉耿僚強調,不論是診斷或治療,都應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切勿於初步診斷之後迷信尋求偏方,若錯失儘早治療的時機,恐怖再回到醫院時已經是末期了,所以即使是小小的頸部腫塊,或是不易痊癒的嘴巴破喉嚨痛,建議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詳細診察已確立病灶。

沒嚼檳榔也發生「口腔癌」

沒嚼檳榔也發生「口腔癌」#口腔癌

許多人誤以為只有嚼檳榔的人會得口腔癌,其實,只要口內組織長期受到不當的刺激都有可能引發口腔內組織的病變。檳榔,不過是比較容易誘發口腔癌的一個因子而已。曾有過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家,這位長輩生活飲食非常清淨簡單,絕不是口腔癌的好犯族群。這名患者直覺認為,傷口是不穩定的活動假牙所造成的,果然卻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口腔癌。除了檳榔以外,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齒列不正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峽造成慢性的傷害,口腔粘膜上的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引起組織的病變進而產生癌症。臺北縣立醫院 張智欽醫師指出,口腔癌之所以令人害怕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管治不治療,它對病患的生活品質都會造成莫大的影響。諸如外觀的改變及因外觀改變所導致的身心障礙、因口腔組織的嚴重破壞或切除造成的食不知味、隨著呼吸釋出口內壞死組織所產生令周遭眾人不適的氣味等,都會讓人生失去很多樂趣。一般而言,口腔癌的前期症狀有可能:口腔內部或週圍發現腫脹、硬塊;內部發現白色脫屑的斑塊;長久不能治癒的潰爛;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反覆發生不明原因的流血。因此,若能自我檢查,提早發現異常症狀,早期治療通常都能有非常好的預後效果。自我檢查的部位包含:《臉部》觸摸臉的兩邊是不是一樣,同時注意膚色有無改變、是否有硬塊或麻木疼痛。《頸部》以手指輕按,尋找是否有硬塊與觸壓疼痛。《嘴唇》把下唇拉下,檢查顏色與組織,上唇也同樣翻開檢查。《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口腔頂》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 《舌頭》藉由紗布抓牢舌頭盡量往外拉,以檢查上舌面,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最後把舌尖抵著口腔頂檢查舌頭下面,每一步都要注意有無腫塊或異常的顏色。 《口腔底》檢查口腔底,用一隻手指去摸,就可以查出是否有異常的硬塊或瘤狀物。

你的小孩是工作「愛怕」族嗎?

你的小孩是工作「愛怕」族嗎?#口腔癌

許多國家正面臨嚴重的青年失業現象。當地的人稱這群25到35歲的族群為「愛怕族」。正經歷的「不安全」、「高壓力」、「高賦稅」以及「高負債」幾個現象。這正反映國內目前許多青年,存在著對工作又「愛」又「怕」的矛盾情結。父母面對家中的下一代對於工作似乎缺乏上一代人的熱誠與重視,往往感到難以理解。彼此溝通的結果,經常以不歡而散收場。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及週遭的親友難道完全束手無策嗎?這倒不見得。一、提供正面學習典範這一代年輕人,接觸的多是虛擬的網路世界,較缺乏上一代人實體的人際網路經驗,因此人際方面的支持系統顯得異常脆弱。再加上部分媒體過度渲染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容易造成「愛怕族」對工作產生眼高手低的心態。此時不妨從親朋好友中,安排一腳踏實地且樂於助人之人,作為親近、模仿的對象。二、建立合理實際期待在幫助家中小孩踏出職涯的第一步時,家長應了解目前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極不容易覓得人人稱羨的職務。因此不妨將標準放寬一些,可試著接受人力派遣或兼職等工作機會。畢竟目前有許多企業,為了節省人力成本,選擇以上的求才管道。等到跨進公司這道門之後,是不是「人才」,就得看自己的工作表現囉。三、過程跟結果同樣重要求職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價值,它可以幫助求職者了解這家企業的背景、面試的技巧、薪資福利的標準…等等。因此如果安排好幾家公司要面談,我的建議是把自己覺得機會最渺茫的面談排在前面,讓自己有充分「練功」的機會。而父母也應該多關心每次面試的「過程」勝過「結果」。

口腔癌的重建

口腔癌的重建#口腔癌

口腔癌的治療基本上是團隊治療(team work),必須腫瘤外科醫師,放射腫瘤科與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共同合作,方能提供完整全面的口腔癌治療。就像雙打一樣,成員的任何一位都非常重要。口腔癌被切除後(tumor excision / ablation),通常對顏面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對於癌症是不能手軟的,因為往往對敵人的一念之慈,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如癌症再發),這個道理不管是清創,還是腫瘤切除,就像垃圾不能留一樣,"留來留去留成仇"。對於口腔癌的重建有下列的基本原則盡量恢復患者的外觀減少重建所付出的代價與併發症盡量不影響患者的功能將重建的手術變成穩定、快速、公式化的反射動作在台灣,頰癌(buccal cancer)的比率高,患者都拖到不看醫師不行的地步,因此腫瘤切除通常範圍都極大,往往包括口腔黏膜,肌肉,脂肪,皮膚,骨頭等組織,對外觀的影響巨大。一般最常見的缺損, 難度也較高,重建費時的皮瓣手術就屬於composite defect。大多需要兩塊皮瓣(double flaps),包括含骨頭的free fibular oste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 重建臉頰組織的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有趣的是骨頭的重建大都利用人體較不重要的腓骨(fibula),它位於小腿的外側,靠脛骨(tibia)的外邊(lateral side),就算拿掉,對腿的功能影響較小。根據記載,腓骨還是人類最早用來紀錄算數,南非史瓦濟蘭挖掘到的,西元前35000年的狒狒腓骨,其上刻有29個清晰的凹槽,很像至今在那米比亞仍在使用的[日曆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