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檳榔不加配料 照樣難逃口腔癌

檳榔不加配料 照樣難逃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全球約有 6 億人口嚼食檳榔,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則高達 280 萬人,檳榔與咖啡因、尼古丁及酒精並列為全球四大使用最多之精神影響性物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透過研究發現,即使嚼食不加任何配料的檳榔子(菁仔)也會得到口腔癌,例如:紅灰、白灰、荖花等,且嚼檳榔者得到口腔癌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28倍。儘管嚼食檳榔對口腔癌與食道癌等疾病之健康危害明確,然而以衛生教育推行檳榔之戒除屢遇困難,其原因可能與檳榔的成份富含檳榔素 (化學結構類似尼古丁)之生物鹼,而引發成癮效應有關,因此,檳榔戒除之行動,應積極考量嚼食檳榔具有導致成癮問題的藥理作用。檳榔子含檳榔鹼 屬一級致癌物其實檳榔整體皆有不同的致癌性,檳榔子中含檳榔鹼,屬於一級致癌物;荖花及荖藤含有黃樟素易導致肝癌及口腔癌;荖葉中含農藥殘留風險;紅灰及白灰會改變口腔內酸鹼值使細胞突變加速。但值得慶幸的是,檳榔中並沒有如尼古丁般的成癮物質,只要有心絕對可以戒除,此外,目前政府有補助口腔癌篩檢,凡是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及18~29歲嚼檳榔原住民,皆可享有2年一次的免費服務,只要透過簡易且非侵入性的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即可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以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台灣罹口腔癌人數年增2倍 無檳+篩檢不能少

台灣罹口腔癌人數年增2倍 無檳+篩檢不能少#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健署網站的資訊顯示,國內學者已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的結論,證實即使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國健署亦指出,在台灣,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南投縣境內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相對來說偏高,在職場上可能因建立人際關係或工作上的需要(如提神),民眾有嚼檳榔的習慣其實不少見,但有鑑於口腔癌的死亡率不算低,民眾更應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了拒吃檳榔,如有(曾有)抽菸或吃檳榔習慣的民眾,更應定期做口腔篩檢,才能永保健康。

抽菸、嚼檳榔致口腔癌 醫籲癌篩保命

抽菸、嚼檳榔致口腔癌 醫籲癌篩保命#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癌症防治為健康養生最熱門的話題,許多癌症是有機會得到預防及早期治療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耳鼻喉部林玫君醫師指出,惡性腫瘤已連續33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口腔癌為癌症十大死因第5位,主要的致癌因子為嚼檳榔及抽菸,雖然近年來衛生機關大力呼籲民眾減少檳榔和菸的使用,然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還是逐年增加。化放療後 恐致吞嚥、語言障礙國民健康署今年公佈的統計顯示,口腔癌為101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隨期數上升而下降,第三期為54.9%,而第四期只剩33.3%,除了要避免致癌物質的使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是減少口腔癌致死率。林玫君醫師指出,晚期的口腔癌(第三、四期),不僅手術有一定的難度,術後通常要加做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治療後吞嚥、語言功能或外觀受影響是常見的併發症。 不明腫塊、嘴破逾2週是警示林玫君醫師表示,早期診斷口腔癌並非難事,針對有危險因子的族群(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之民眾),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癌症篩檢,由耳鼻喉科或牙科醫師親自檢查口腔黏膜。若呈現不明腫塊、超過兩週無法癒合的潰瘍、紅白斑,都會建議切片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林醫師呼籲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的民眾,戒掉這些習慣,並建議至各大醫療院所耳鼻喉科或牙科門診,進行口腔癌篩檢。

檳榔、菸酒都來 口腔癌機率破百倍

檳榔、菸酒都來 口腔癌機率破百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由於檳榔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易在嚼檳者口中產生致癌物質,易導致罹患口腔癌;且研究更顯示,抽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會高出123倍。因此台中市衛生局呼籲,避免口腔癌來敲門,應拒嚼檳榔,並提醒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應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保障自身健康。還要當紅唇族?口腔癌患者9成嚼檳榔研究指出,嚼檳榔為罹患口腔癌主因,每10名口腔癌患者中,就有9名有嚼檳榔習慣。衛生局表示,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在2003年證實,檳榔子為第1類致癌物,而檳榔子成份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在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此外,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吸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更高達123倍。依賴性高 嚼檳榔會成癮!而值得注意的是,檳榔素會使嚼食者產生欣快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長期下來,會使嚼檳者的心理產生對物質的渴求,也會產生身體依賴或耐受性,而無法停止使用,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戒斷症候群。衛生局也呼籲,嚼檳榔除了有損形象,更是造成健康危害的罪魁禍首,為避免口腔癌,拒嚼檳榔為最佳之道,並提醒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應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保障自己的健康。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

嚼檳榔不會成癮?研究:依賴性高易致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不論是女性看待男性或反觀對方,只要看見另一半抽菸便會扣上幾分;若再加上嚼個檳榔,恐怕心理分數掉到谷底!其實這兩者,除了有損他人印象,更是讓健康亮紅燈的罪魁禍首!9成口腔癌嚼檳榔所致 位居男性死亡第4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我國十大癌症死因數據顯示,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為台灣男性第4位,且每年有超過2千7百人死於口腔癌;不只中年人深受其害,連青少年也難逃魔掌。研究顯示,台灣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9人就有嚼檳榔習慣,可見檳榔正是造成民眾罹患口腔癌的主因;不只如此,國民健康署針對青少年嚼檳榔行為調查指出,國高中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多為家人、朋友,原因則是好奇居多。檳榔素產生幸福感 重複嚼食難斷事實上,過去大家誤認嚼檳榔不會成癮,但許多研究都證實,檳榔成份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在嚼檳者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機率;而檳榔素更會使人產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重複且持續嚼食,會產生渴望及依賴、耐受性;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戒斷症候群,如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對此,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為避免口腔癌發生,最好且有效的方法即是拒絕。她呼籲,若有嚼檳榔習慣者,應藉由定期篩檢,及早發現病症、治療;而政府也針對有吸菸或嚼檳榔者,自30歲起每2年1次免費篩檢,有嚼檳榔之原住民可提早自18歲開始,同樣也是每2年1次免費篩檢。

他嘴臭到古龍水壓不住 檢查竟是口腔癌

他嘴臭到古龍水壓不住 檢查竟是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陳姓工程師,外表乾淨整潔,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口臭。平時會喝仙草茶及用漱口水試圖改善口臭,成效不彰後,他還噴灑古龍水抑臭,但還是壓不住臭味,就醫經診斷證實罹患口腔癌,所幸還未擴散,進行潰瘍切除後暫時痊癒,只需定期門診追蹤治療。 口臭、潰瘍別錯當火氣大 當心是癌症徵兆收治此個案的衛福部臺北醫院耳鼻喉科李家萱醫師說,陳先生從當兵接觸檳榔就嚼到現在,踏入社會後,又因熬夜加班提神,越吃越多,即使口臭及口腔潰瘍越來越嚴重,但也只以為是「火氣大」。而誤將口臭、潰瘍以為火氣大的病人很多,但長期口臭、口腔潰瘍不是正常的現象。 菸+酒+檳榔 罹口腔癌機率高百倍隨著檳榔盛行,口腔癌已在躍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40~5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而且據研究統計,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約是一般人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同時喝酒、抽菸者,罹患機率則是100倍以上。但李家萱醫師說,早期口腔癌多數經由手術或加上預防性電療便可暫時痊癒,恢復日常生活,存活率高,復發機會小;但一旦轉移到淋巴或其他區域,存活率將大幅下降。因此建議,30歲以上抽煙或嚼食檳榔者,可利用2年一次的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抽菸、嚼檳榔易致口腔癌 9成患者為男性

抽菸、嚼檳榔易致口腔癌 9成患者為男性#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92年起口腔癌即位居男性死亡率第4名,死亡年齡相較其他癌症,提早了10年,死亡人數還在上升,目前每年有超過2700位國人死於口腔癌,其中逾9成是男性;國民健康署101年癌症登記資料亦顯示,每年有逾6000位男性國人罹患口腔癌。醫師觸診 敏感度可達8成抽菸與嚼食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2大危險因子,我國因氣候及各種因素,與東南亞國家及太平洋島國都有種植、嚼食檳榔之問題;為使國人遠離口腔癌危害,國健署自88年起針對18歲以上有嚼檳榔及吸菸者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鑒於30歲以上篩檢陽性率高於未滿30歲3倍,於99年起擴大辦理篩檢時,將篩檢年齡調整至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透過醫師進行全口腔黏膜的診視及觸診,此種目視檢查敏感度達8成、特異度更高達9成以上,能早期找到有癌前病變及癌症病人,並且透過有系統的轉介,協助病人能進行早期治療,降低疾病的威脅。增加檳榔致癌常識 建構無檳支持環境每年臺灣藉由篩檢可發現5000名以上癌前病變及癌症個案,為防制民眾嚼檳及鼓勵戒檳,國健署透過各式衛教宣導,增加民眾對檳榔致癌之認知,並在各場域,包括軍隊、社區、學校和職場等場域建構無檳支持環境。同時透過醫院診所、社區、職場等提供嚼檳榔者戒檳服務,由受過訓練的衛教人員在民眾戒檳過程提供支持與關心;另外,國健署積極動防治工作,包括協助環保署針對亂吐檳榔汁者提供戒檳衛教,103年約計2000人接受衛生教育;並提供了農委會在檳榔廢園轉作上之相關經費,預計3年可減少4800公頃;與教育部合作上積極推動無檳校園,103年就有150所學校加入計畫。邱淑媞署表示,因為大家的努力,成效已具體可看見,全國18歲以上男性嚼檳已自96年17.2%下降至103年的9.7%,下降幅度達44%,這樣的成功經驗,可成為國際上推動口腔癌防治之參考。

他嘴破以為火氣大 檢查竟是口腔癌

他嘴破以為火氣大 檢查竟是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過四十的陳先生,從事勞動工作,多年來菸、酒、檳榔不離口。前陣子發現口腔潰瘍,以為是工作忙碌、火氣大,自己到藥局買口內膏擦,但是等了許久,嘴破卻遲遲沒有癒合跡象,在家人的勸說下他到醫院檢查,這才發現原來是口腔癌作祟。紅唇族年輕化  口腔癌找上青壯年男性衛福部統計數據,國內每年約有5,400名口腔癌新發生個案,更有2,300人因而死亡,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吳長原醫師指出,隨著嚼食檳榔者愈趨年輕化,發生口腔癌的年齡也有往下修的跡象,如今已經成為我國25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3大關鍵危險因子:菸、酒、檳榔而國內外許多大型研究都證實,和口腔癌及其癌前病變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飲食、嚼檳榔、紫外線、病毒等。其中以抽菸、嚼食檳榔及喝酒最為關鍵。7個生活好習慣  遠離口腔癌威脅一般來說,有習慣使用菸、酒和檳榔者如果出現下列症狀,應赴醫院接受檢查,包括:口腔潰瘍超過二星期,遲遲無法癒合,內部有腫塊或頸部有腫塊,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不明原因出血、伴隨疼痛或麻木感,咀嚼、吞嚥困難,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嘴巴等。吳長原醫師也說,若已出現口腔白斑、紅斑、扁平苔蘚化、疣狀增生、黏膜下纖維化等症狀,則極可能為口腔癌癌前病變,應儘速就醫確認。由於口腔黏膜篩檢可提早發現口腔癌,有效降低死亡率。他也提醒民眾應把握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而平日為了防治口腔癌建議生活如下:1)保持口腔衛生。2)戒除不良習慣:檳榔、煙、酒。3)避免食用過度加工食品或醃漬品。4)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蔬果。5)避免食用過燙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6)使用合適假牙,避免長期刺激磨擦。7)對於有口腔癌前病變者應儘早處置或定期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