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2周還不好?口潰瘍恐癌變

2周還不好?口潰瘍恐癌變#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0多歲中年男性,口腔不適至醫院接受檢查,診斷後於左嘴角及左側下顎牙齦處發現腫瘤,醫師確診皆為口腔癌,考量患者未來工作、生活等因素,先採用化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保留患者大部分原來口腔功能與維持顏值完整,術後恢復良好,已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口腔癌死亡年齡 較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為我國25到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在台灣,90%口腔癌患者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其餘10%則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因基因變化導致口腔黏膜自體修補能力變弱,使得口腔黏膜上皮容易受損,不易自我痊癒,最後造成病變形成口腔癌。有爛牙根或戴不適當假牙 恐致黏膜病變一旦罹患口腔癌,輕則造成顏值、口腔功能受損,重則死亡,不可不防,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只要口腔內黏膜有潰瘍,且超過2星期無法癒合的狀況,都可能是口腔癌發生的徵兆,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台北慈濟醫院主任夏毅然也說明,除了上述致癌因素之外,嘴巴有爛牙根沒有處理或配戴不適當假牙,長期造成口腔黏膜磨損,無法修復,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產生病變。口腔癌不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專利另外,長時間口乾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表皮的保護力受到破壞,讓有毒物質有機可乘,造成口黏膜產生惡性變化,而形成口腔癌,因此,口腔癌並不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專利,強調,有上述症狀的人,務必留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以減少口腔癌發生的機率。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謝天渝教授是台灣口腔癌的專家,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暨亞太卓越口腔醫學與發展中心主任。他曾發表多篇與嚼食檳榔和口腔癌有關的研究論文。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謝天渝教授表示,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嚼檳榔盛行的台灣,最近我們檢定口咽癌的時間趨勢,利用年齡—時間—世代分析方法(age-period-cohort analysis)來瞭解年齡、時間、世代效益對口腔癌及咽癌的影響。結果發現就時間效應而言,口腔癌發生率增加的速度較咽癌快,特別在年輕族群中,口腔癌和咽癌發生率的差距尤其明顯,另外,比較口咽癌歷年發生率和菸、酒、檳榔歷年消費量之趨勢,發現口咽癌──尤其是口腔癌──發生率之增加趨勢,和酒及檳榔消費量上升趨勢有平行關係存在。口腔癌82.7%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我們也曾分析703位被高醫診斷為口腔癌的病人,發現82.7%的病人有嚼檳榔習慣,當檳榔、菸、酒3種習慣都有時,得病年齡約為48歲,只有檳榔加菸,或檳榔加酒,或僅嚼檳榔得病年齡約為50歲。而沒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時則約60歲,換句話說,只要有嚼檳榔習慣,就可能讓你提前10年得口腔癌,此外,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病人的死亡相對危險率,比無此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者高出5倍左右。長期又大量吃 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我們分析口腔癌和檳榔種類、數量、嚼食時間之相關性後,發現得口腔癌者皆有嚼檳榔20年以上,每天吃超過30顆之經驗,僅嚼荖花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約占28%,而僅嚼荖葉檳榔為24%,荖花、荖葉混著吃為48%,顯示不管吃哪一種檳榔,只要是長期又大量,就是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因嚼檳榔而得口腔癌的病人,血中腫瘤壞死因子(TNF –α)的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而同樣得口腔癌但不嚼檳榔者,這種因數則高出正常人或高出因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甚多,表示其功能正常,此外,正常人的免疫細胞如果加上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素時,腫瘤壞死因子及一些免疫促進激素皆下降,由此可知,檳榔成分的確會使免疫力下降。檳榔塊使免疫力下降我們也曾作過檳榔及其添加物致突變性之研究,發現到檳榔塊(檳榔加紅灰加荖花)的致突變性最強、其次是荖花、再次是純檳榔,這表示檳榔本身即使不加任何添加物,也仍然有致突變性,從這些研究可知,檳榔塊成分不但有致癌及促癌作用,更會使免疫力下降,長期大量嚼檳榔者即使無任何病狀,體內的免疫力都受影響。(本文摘自/健康,從齒開始/大於創意出版)

牙齦萎縮、行動遲緩 檳榔鹼恐致癌!

牙齦萎縮、行動遲緩 檳榔鹼恐致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年死因統計,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4位(2015年發表),在台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佔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年齡集中在40~70歲間。牙齒變黑、磨損、動搖 恐致口腔癌社區醫療部健康管理師林嘉鈴首先和大家說明檳榔中的有害物質,藉以了解成分對食用會造成哪些傷害,像是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還會導致口腔癌。且根據調查,高達8成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攝食檳榔鹼 抑制大腦活動、行動遲緩社區醫療部主任陳汶均表示,檳榔中含有多種成分已被證實具有潛在致癌性,大量攝食檳榔鹼時,不但會抑制大腦活動,使食用者出現行動遲緩的現象,且實驗也發現會使腫瘤數目增加,石灰會在口腔內造成高鹼性環境,破壞口腔黏膜細胞,導致表皮細胞不正常增生及變異,進而演變成口腔癌。吃檳榔、吸菸者 2年一次口腔癌篩檢現今健康意識的提升與政府單位的積極宣導下,一般大眾對於檳榔危害的認知較清楚,但以罹患口腔癌的比例與平均年齡逐漸下降來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呼籲符合條件之民眾定期篩檢。若有疑似癌前病變或口腔癌等症狀時,請儘速至醫院口腔外科或牙科確診,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驚!嘴破2周恐為口腔癌

驚!嘴破2周恐為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常會有口腔破洞的情形發生,也不是咬到,就是無緣無故的破了個洞,只要吃東西碰到,就痛得哇哇叫,有人說是火氣大,有人說是免疫力下降;營養師則是說,恐因缺乏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導致。 奇異果、番茄 助傷口癒合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缺乏維生素B群會使人口腔容易破洞,至於含有維生素B群的食物則是全穀根莖類,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和蛋類,也含有維生素B群,都可以幫助口腔修復;此外,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奇異果、番茄、柳橙、芭樂、甜椒等,也可以幫助促進傷口癒合,進而能使口腔破洞獲得改善。 免疫力低下 使口腔常破洞口腔常破洞,除了要多吃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的食物之外,營養師鄭欣宜指出,口腔常有破洞,不易癒合,也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除了要多吃維生素B群的食物及維生素C的食物之外,也應該要多運動及充足睡眠,而且最好是要均衡攝取營養。 逾2周恐為口腔癌 務必就醫鄭欣宜營養師並建議,如果口腔破洞一直都無法改善,而且即使是吃含有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的食物,口腔都還是經常會破洞時,可以服用左旋麩醯胺酸來緩解,然而,如果仍然都不能癒合時,務必就醫,萬一超過2周,有可能是口腔癌,必須進一步就醫確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力抗腫瘤!男骨移植拔牙12顆

力抗腫瘤!男骨移植拔牙12顆#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戴先生,因下顎骨腫脹變形,被診斷為口腔腫瘤,後來接受了大範圍的腫瘤移除,配合皮瓣和自體骨移植的精密顯微手術,做了重建骨頭和恢復齒列咬合的計畫,植入新骨頭的人工牙根上,完成固定式牙橋,恢復了飲食功能,也重建戴先生外觀上的自信。顏面骨及齒槽骨缺損 影響咬合、外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許瀚仁醫師說明,顏面骨及齒槽骨的缺損除了影響咬合功能,更常有外觀變形問題,造成病患生活上的不便及困擾,除了一般因牙齒被拔除後,沒做好後續假牙處理使得底下骨頭體積喪失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多因外傷、腫瘤等大範圍喪失骨頭的患者。為了移除腫瘤 12顆牙齒完全切除戴先生為了徹底移除腫瘤、而將下顎骨前中段包含其上的12顆牙齒完全切除,再以患者本身自體腓骨皮瓣顯微手術配合骨板骨釘,重建其下顎骨結構,在口腔腫瘤摘除後的1年,針對下顎骨高度嚴重不足的問題,採用「骨牽引生成裝置」,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重新再生了長8公分、高1.5公分的骨頭高度。可增加骨頭高度 幫助骨頭缺損「骨牽引生成裝置」除了在開刀房內配合全身麻醉下,大範圍增加骨頭高度之外,還可以幫助小範圍骨頭缺損的病患,僅在門診局部麻醉施行下來進行,除了上述特殊裝置外,亦有多種骨頭重建再生裝置,可讓醫師協助病患獲得更理想的咀嚼功能。許瀚仁醫師提醒,許多外傷、腫瘤等大範圍喪失牙齒與骨頭的患者,若想製作假牙、恢復咀嚼功能,可以等待疾病穩定後,諮詢專業醫療團隊,評估並施行適當的骨頭重建治療,便能恢復正常進食能力。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

檳榔成癮 口腔癌風險持續10年!#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第1次吃檳榔,是國中時期1次寒假陪父親外出工作,當時天氣很冷,父親體貼的遞來1顆檳榔說道:「吃這個比較不會冷!」,自此之後,陳先生養成了嚼檳榔的習慣,直到口腔出現病變後,驚覺檳榔對自己的影響,才戒掉嚼食檳榔。第1口檳榔來自家長 佔42.7%國民健康署針對國中生與高中職生的嚼檳榔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的第1口檳榔大多來自家人及長輩,約佔42.7%,其次才是同學及朋友的35.8%,高中職生首次嚼檳榔來源則以同儕為主,約佔56.3%,其次才是家人及長輩約佔26.3%,可見家人及朋友,是影響年輕學子嚼檳榔與否的關鍵因素。嚼檳榔10年 致癌又成癮 檳榔,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的第1類致癌物,即使不含添加物,檳榔子即對人體致癌,研究亦發現檳榔的主成分含檳榔鹼,長期嚼食會上癮,成癮後就很難戒除,若是民眾每天嚼食10顆檳榔、持續10年以上,就算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一旦檳榔成癮,無異於慢性自殺。 口腔癌發生中年 經濟陷困境在建築業工作的42歲葉先生,平常工作時與工人們一起嚼檳榔、抽菸不以為意,直到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才發現舌頭有病變,幸好早期發現將病變處部分切除,舌頭得以保留,檳榔禍害不只危及自身,更危及家庭。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此時患者多為家庭經濟來源,罹病後沒有收入且需長時間治療及復健,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家長及長輩們不要提供檳榔給子女,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也請盡快戒檳榔,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讓自己及全家人遠離檳榔的危害。

翁舌麻、吞不下 竟罹口腔癌

翁舌麻、吞不下 竟罹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近50的菜販徐先生,因長期抽菸、將檳榔當零食嚼,牙齒蠟黃、口氣不佳,口腔內也出現麻木、疼痛感,聲音沙啞、吞嚥不易等症狀,原本以為只是口腔常嚼檳榔造成的口腔疲勞,就醫後證實已罹患口腔癌。口腔癌死亡率第5 每年人數增2倍惡性腫瘤已連續蟬聯33年的10大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公佈民國103年10大癌症中,口腔癌占癌症總死亡率第5名,在台灣,每年口腔癌的人數增加近2倍,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是男性常見罹患癌症當中,發生與死亡速度最快的癌症。吸菸致癌機率為18倍、檳榔為123倍口腔癌死亡率高的地區多分佈在中南部及東部,好發於長期嚼檳榔、酗酒、抽菸的民眾,吸菸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吸菸習慣的18倍,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則為123倍,若有嘴巴傷口難以癒合、吞嚥障礙、舌頭活動性降低伴有有麻木感或者聲音沙啞,應迅速就醫。拔牙後牙齦疼痛、腫脹 別輕忽若有出現牙齦紅腫、牙齒動搖、齒槽破損等症狀,不要自行診斷,認為是牙周病而不尋求專業幫助,在台灣每10位罹患口腔癌的病患中,就有1位惡性腫瘤生長在齒齦部位,若拔牙後牙齦有持續疼痛、腫脹的情形,千萬別輕忽,別讓腫瘤在傷口未恢復前趁隙生長。早期存活率80% 晚期剩30%口腔癌的治療多以手術治療及放射化療為主,早期發現的5年存活率為70%~80%,晚期則降為30%~40%以下,口腔癌患者應注意飲食選擇,少量多餐,吃流質食物為主,避免食用太燙、太重口味的食物。

假牙別亂裝! 小心口腔癌

假牙別亂裝! 小心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口腔癌在台灣,有9成病患是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所導致,目前臨床上則有因假牙材質不佳、黏著不穩定,長期摩擦口腔黏膜而引發口腔癌,口腔癌容易被忽略,患者往往感覺黏膜部位有粗糙感,甚至疼痛才會就醫,如果發現口腔內有腫塊、潰瘍、出血或者紅斑、白斑的情況,而且超過兩個星期沒有癒合,必須提高警覺盡快就醫,以免惡化為口腔癌。 一名高齡92歲男性身體硬朗,沒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因長期配戴的假牙已鬆動,到牙科重新製作,但配戴後總是感到不舒服,嘴巴破皮疼痛長達好幾個月,而後醫師診斷發現,他的口腔內有一個大約3公分的潰瘍,切片檢查證實為口腔癌第二期,老年人長期佩戴假牙,應每半年回診檢查一次,若有不合或鬆動的情況,應及時修正或更換。  每半年檢查假牙 出現晃動應做修正至於長期佩戴假牙的老年人,牙齦和齒槽骨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萎縮,假牙與牙齦間會開始出現縫隙,造成活動式假牙鬆動,除了要注意假牙的製作品質外,建議每半年回診一次,同時檢查假牙,若出現晃動的情形應做修正,或置入一種類似樹脂的襯底來填補假牙與牙齦間的縫隙,以穩固活動式假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