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尤先生,18歲開始吃檳榔,開車需要提神,而習慣每天買檳榔,一吃就吃了30年。10多年前口腔篩檢曾發現口腔纖維化,但以為不加白灰、荖葉就沒事,仍吃菁仔吃了3年。後來發現舌頭長腫瘤且開始疼痛,吃東西都不舒服,就不敢再吃檳榔。聽信偏方延誤病情 切除2/3舌頭 尤先生前往醫院檢查,確定是舌癌第4期,必須開刀治療。但太太捨不得先生開刀,竟聽信偏方改吃中草藥,拖了3、4個月,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不舒服,只好回到醫院開刀,切除2/3的舌頭及頸部的淋巴廓清。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表示,尤先生幾年前數次回診,陸續發現口腔黏膜長白斑、腫瘤,進行雷射治療、切除手術。直到7年前切片檢查才發現右邊黏膜病變,確診為頰黏膜癌,開刀切除右臉頰腫瘤,並拿胸大肌做補皮重建,再次抗癌成功。趁早戒檳榔、定期檢查 避免口腔癌陳穆寬副院長表示,第4期也就是最末期,但是口腔癌第4期並不代表沒有希望。高達40%至50%的病人仍可治癒,只是過程比較複雜,需要大範圍切除。像是淋巴廓清,還有肌肉、骨頭重建,重建後還有放射性治療,嚴重的癌症也要化學治療,需時約半年。12月3日是台灣檳榔防制日,檳榔是明確的致癌物質。為了自己的健康跟家人著想,希望趁早戒檳榔,千萬不要花錢又傷身,如果發現嘴巴有問題也不要放著不管。呼籲萬一發現口腔有問題,千萬不要拖延或聽信偏方。現在醫術發達,希望還在吃檳榔的朋友,一定要戒檳榔和定期檢查,才能避免口腔癌發生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習慣,再加上喝酒文化,更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2003年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衛院研究亦指出,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黏膜呈白或深紅色、嘴張不大是警訊根據台東縣癌症發生率,口腔癌自93年起一直位居第1、2位。嚼食檳榔習慣有關以中壯年為多,此年齡層罹患口腔癌也最多。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親人朋友,愛惜身體、促進健康。守護身體健康務必戒除嚼食檳榔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病變的機會。台東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第1期72%、第2期39%、第3期27%、第4期12%,可透過口腔黏膜篩檢,越早發現、儘早治療。正常的口腔黏膜顏色是粉紅色,白色或深紅色是身體警訊。嘴巴張合大小也可判斷,口腔黏膜病變時會纖維化,越嚴重將造成黏膜緊縮,影響嘴巴張合。30歲以上、18歲以上原住民 可免費篩檢凡30歲以上民眾或18歲以上原住民族,在2年內未接受口腔癌篩檢者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現在的切片治療技術已由傳統手術提升為二氧化碳雷射技術,治療後僅會產生焦痂並自行脫落,不會有太多不適的感覺,而且健保有給付。張哲綸醫師提醒,吸菸及嚼食檳榔是致癌因子,無論時間長短或是否持續,都可能發生病變。除了生活習慣外,個人細胞基因影響致癌的可能。無基於民眾健康,凡有嚼食檳榔及吸菸者,一旦發現口腔異常務必儘速就醫。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

菸酒愛好者注意 口腔癌好發年輕化#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105年台北市共有180位市民因口腔癌死亡,嚴重威脅男性市民健康。根據臺北市105年死因統計顯示,臺北市男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排名唯一持續爬升的就是口腔癌,名次由104年第6名上升至第5名。發現口腔腫塊超過2至3週 應立刻就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臺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逐年增加,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但近年來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口腔癌可能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蛀牙,不當的假牙或不良的口腔衛生等,若同時具有嚼檳榔、抽菸及喝酒者,其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可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早期發現儘早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近8成,應避免口腔癌危險因子,戒檳榔、戒菸、戒酒。符合篩檢資格的市民,每2年定期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口腔腫塊、口腔內2至3週以上未痊癒潰瘍和口腔黏膜纖維化,都應立刻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北市903處醫藥機構配合 口腔癌篩檢更便利臺北市自105年起,建置臺北市癌症防治便利網絡,106年已有健康好站903站,包含醫院、西醫診所、中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提供市民就近癌症篩檢及癌症防治資訊,運用多元管道於校園、職場、社區及醫療院所分別宣導口腔癌防治。黃試結局長提醒,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105年迄今尚未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請進行口腔黏膜檢查。除了至臺北市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篩檢,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職場員工達15人,可來電預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

菸酒檳榔都沾 罹癌率達123倍

菸酒檳榔都沾 罹癌率達123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多歲的顏先生,工作長期需要南北跑,為了提神,父親介紹他吃檳榔,而吃了10多年。最近顏先生的父親因為嘴張不開就診,經檢查發現是口腔癌末期,嚇得顏先生趕緊把檳榔戒掉。後來顏先生亦就診檢查,確認是口腔癌初期,接受口腔腫瘤切除與頸部淋巴清除,術後恢復良好,很快回到工作崗位上。檳榔、菸、酒 口腔癌高危險因子檳榔是台灣長期以來的主要經濟作物,2012年產量是農產品產值的亞軍,僅次於稻米。如此高的產量,造就眾多吃檳榔習慣的人,也產生不少口腔癌的患者。台灣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常年盤據前5名,如果單看青壯年的男性,口腔癌更是最容易得到的癌症。口腔由7個部分組成,包括舌頭、唇、頰黏膜、齒齦、舌底、硬顎、臼齒後三角區。台灣人最常見的口腔癌以舌癌與頰黏膜癌為主。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有嚼食檳榔習慣者,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合併檳榔則會增加89倍,如果是菸、酒、檳榔3者都經常接觸的人,口腔癌的機率更是高達123倍。口腔篩檢、戒檳榔 及早預防口腔癌洪雲聰醫師指出,口腔癌早期不太有症狀,很多口腔癌的病人不會發現,直到口腔長出腫瘤開始痛,或是脖子轉移不舒服,病情已經到末期了。現在手術方法很進步,早期的口腔癌,只要頸部淋巴沒有轉移,術後不用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一旦拖太久,癌症晚期在手術後仍需要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存活率也不樂觀。另外洪醫師也說,許多人都誤以為檳榔是因為加入了石灰粉才會致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除了石灰會促進細胞變成癌症,檳榔子本身也會致癌,因為含有檳榔鹼這個危險的致癌原。因此想要遠離口腔癌上身,尤其要戒除檳榔,還有透過口腔篩檢,早期發現口腔癌病變。

講座/口腔知識知多少-淺談口腔癌

講座/口腔知識知多少-淺談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若同時具吸菸、嚼檳榔和酗酒習慣者,罹口腔癌之機率更增為123倍,且就算只要嚼不含紅灰、白灰等添加物的檳榔子仍會有罹癌機率。有鑑於此,為推廣院內免費四項癌症篩檢、增加民眾對癌症篩檢認識及正確觀念,耕莘醫院特邀盛明玉護理師 主講「口腔知識知多少-淺談口腔癌講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口腔知識知多少-淺談口腔癌講座時間:106年11月1日(三)08:30~09:00地點:耕莘醫院安康院區一樓健康衛教諮詢中心候診區(新北市新店區車子路15號)洽詢:(02)22123066分機52236 門診組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

口腔癌定期篩檢 助降21%死亡率#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近3000人死於口腔癌,嚼檳榔是主因!吸菸、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很多,口腔癌患者中更高達9成有嚼檳榔習慣。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口腔癌每年口腔癌發生人數約計7千人、死亡人數約3千人,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國際頭頸部腫瘤聯盟,將每年的7月27日訂為「世界抗頭頸癌日」,希望藉此提升民眾對口腔癌的正確觀念。篩檢可降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為了預防及早期發現口腔癌,國民健康署提供口腔癌篩檢,30歲(含)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或吸菸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有嚼檳(含已戒檳)的原住民則提早至18歲就可以接受篩檢。目前每年可從90萬名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發現1,300位口腔癌及3,500位癌前病變者。國民健康署與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93年至98年有接受口腔癌篩檢的233萬嚼檳或吸菸民眾,進行追蹤9年(平均4.5年),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和死於口腔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達約5成,篩檢組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率。戒菸檳作口篩 有病變要治療另外,此研究也發現,透過口腔癌篩檢的早期個案高達近8成,但未接受篩檢的族群早期個案比率僅3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已高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三期,存活率僅剩5成5。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遠離口腔癌一定要掌握反菸拒檳、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有病變盡早接受治療等3大原則。

口腔癌篩檢用看的 可降1/4死亡威脅

口腔癌篩檢用看的 可降1/4死亡威脅#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用高階抽血或X光檢驗,口腔癌篩檢用看的也行!有鑑於台灣口腔癌發生率於過去40年來持續上升,加上過去對口腔癌大規模篩檢的實證文獻極少,導致許多人對醫師「目測檢查有無口腔癌」感到質疑。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菸檳族只要定期接受口腔癌目視篩檢,只要用看的可以有效降低1/4死亡威脅。減少1/5的晚期口腔癌發生、降低1/4死亡威脅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旺裕表示,在歷經9年的長期追蹤下,發現菸檳族只要定期接受口腔癌目視篩檢,可以減少1/5的晚期口腔癌發生、降低1/4死亡威脅,確實能達到及早診斷與治療的篩檢目標。專科醫師目視篩檢   正確率高達8、9成以上44歲的陳先生吃檳榔20餘年,2014年與2015年健康檢查時皆有發現口腔白斑,手術切除後繼續嚼檳榔。今年再度接受口腔癌篩檢時,醫師目視到患者左舌邊緣有長久不癒的潰瘍和下牙齦腫塊,切片檢查後證實為初期口腔癌。蘇旺裕醫師指出,只要經由專科醫師的細心目視篩檢,檢查正確率高達8、9成以上。滿30歲吸菸或嚼檳榔者 記得2年1次的篩檢徹底戒除菸品使用與檳榔嚼食才是遠離口腔癌的根本方法,蘇旺裕醫師提醒,凡年滿30歲有吸菸或嚼檳榔者,應盡速主動前往有專業認證的醫療院所,定期接受每2年1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透過專科醫師的詳細檢查與診治,才能遠離口腔癌的危害。

臉型不對襯?10項警訊揪出口腔癌

臉型不對襯?10項警訊揪出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抽菸是阿凱交際應酬的萬靈丹,某天他發現口腔內出現白色斑點,嘗試用牙刷卻怎麼也刷不掉,就醫後醫師發現阿凱有口腔黏膜白斑症,轉介由耳鼻喉科確認為早期口腔癌前期病變。所幸透過雷射治療,加上定期回診追蹤,阿凱也戒掉抽菸習慣,目前已恢復健康。口腔癌不是只好發在嚼檳榔族群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牙科主任李怡祥表示,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告,口腔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4位。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男性罹患口腔率的比率較女性高出10.9位,李怡祥主任提醒,罹患口腔癌的人有88%有嚼檳榔習慣,避免嚼食檳榔是杜絕口腔癌的關鍵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卻不是只好發在有嚼檳榔族群,也不是只有男性會罹患口腔癌,若有抽菸、嚼檳榔、飲酒習慣的民眾,都應該要隨時留意口腔健康狀態。定期篩檢有效提升罹癌存活率而罹患口腔癌的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明顯優於晚期,李怡祥主任建議符合國健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篩條件的民眾應定期篩檢,18歲原住民或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者可至牙科或耳鼻喉科,透過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定期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治癒機會。若您發現口腔有下列10項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1) 逾2星期未癒合的口腔潰瘍。2) 口腔或是頸部有硬塊出現,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3) 味覺遲鈍。4) 口腔內有不明白斑或紅斑或是突起物出現。5) 時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通常不會疼痛。6) 張口困難。7) 舌頭運動受限,說話吞嚥咀嚼都有問題。8) 下唇麻木。9) 牙齒浮動易位。10) 臉形左右兩邊不對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