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專家不藏私:如何全面對抗口腔癌

專家不藏私:如何全面對抗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由裡到外,口腔癌的自我檢查‧ 臉部:摸摸臉的兩邊觸感是不是一樣,同時注意膚色有沒有改變,是否有硬塊或是麻木疼痛的部位。‧ 頸部:以手指輕按,尋找是否有硬塊或是觸痛。‧ 嘴唇:把下唇拉下,檢查顏色與組織,上唇也同樣翻開檢查。‧ 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口腔頂: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 舌頭:用一塊紗布,抓牢舌頭,儘量往外拉,以檢查上舌面,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其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最後,把舌尖抵著腔頂檢查舌頭下面,每一步都要注意腫瘤或異常的顏色。‧ 口腔底:檢查口腔底以一隻手指去摸就能檢查,可以查出異常的硬塊或腫瘤。怎樣預防口腔癌?一、 避免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必要時,戴寬邊的帽子,或是塗抹油膏。二、 避免菸草、紙菸、菸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黏膜的刺激。三、 如果有不正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磨擦,應該請牙醫生矯正。四、 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痊癒就應該就醫。五、 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黏膜變化,可能誘致癌病的發生。六、避免長期使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七、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口腔黏膜切片術後注意事項雖說口腔黏膜切片的風險不高,但還是手術的一種,當手術過後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避免造成傷口裂開。一、 記住3不做:不吸吮傷口、不吐口水,以及不抽菸、喝酒、嚼檳榔。二、 手術當天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隔天可正常飲食,但避免太燙、刺激性的食物。三、喝飲料時,不用吸管。四、術後二十四小時不刷牙,以開水清除口腔就好。(本文摘自/戰勝頭頸癌/博思智庫)

假牙不合小心口腔癌找上門

假牙不合小心口腔癌找上門#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近70歲的陳姓婦女,平時無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的習慣,近兩個月舌頭經常破皮,而且同個部位反覆發作,於日前就診後耳鼻喉科醫師發現患者舌側緣明顯潰爛,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口腔癌,研判應是陳婦多年前配置的活動假牙因為牙齦萎縮導致咬合不整,長久地摩擦刺激使潰瘍反覆發作而導致舌部癌變。蛀牙、不適合的假牙導致慢性潰傷吳昭寬醫師表示,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譬如嘴唇、牙齦、舌頭、上顎等區域,都算口腔癌,其中最好發在兩個部位,一個是舌頭,另一個則是口腔頰黏膜。除了菸、酒及檳榔等三大致癌因子外,蛀牙、歪的智齒、拔牙後殘留的牙根或是不適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因為不斷的刺激、摩擦口腔組織,導致慢性潰瘍,久了出現像是紅斑、白斑、疣狀增生等癌前變化,如果置之不理,就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年長者假牙需定期追蹤狀況許多長輩配戴假牙後,一戴就是二十年,縱使假牙出現鬆動、不合的情況,也是忍耐續用。牙科曾光暉主任表示,年齡的增長與配戴假牙之後,牙床可能會有變化,建議應定期至牙科門診回診追蹤牙齒狀況,不只是調整假牙,也要保養剩下的真牙。吳昭寬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若出現嘴破持續超過2週以上沒有癒合,或是口腔內部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頸部淋巴腫大等異常症狀,應盡早至醫院接受醫師診療。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

口腔有白斑、紅斑 小心口腔癌悄上身#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嚼檳榔是在台灣可看到的一種特殊嗜好,但嚼檳榔確實和口腔癌脫離不了關係,譬如在不嗜食檳榔的北美或歐洲地區,頰膜癌發生率極低,但在台灣頰膜癌卻是最常碰到的口腔癌之一。台灣拜嗜嚼檳榔所賜,口腔癌每年新發生個案一直高居不下。以台灣本島而論,許多嚼食檳榔人口比例高的地區如彰化、雲林、嘉義沿海及山地地區,恰也是口腔癌比例最高的地區,可見檳榔與口腔癌的高度相關性!嚼食檳榔會產生紅斑、白斑等癌前病變 有可能轉變成癌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表示,嚼檳榔後,口腔會產生各類的癌前病變如白斑或紅斑,而這些癌前病變約有2至10%機會轉成癌症,而且常常是不可逆的變化。口腔癌最重要在於預防,最有效的預防即在遠離相關的危險因子,如嚼檳榔及抽煙等。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族群,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粘膜檢查以防萬一。口腔黏膜檢查 及早阻斷癌症發生劉金瑞醫師強調,口腔黏膜檢查並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口腔黏膜檢查可以早期找到口腔癌,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除了可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還能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癮君子發現頰內紅斑 竟是口腔癌!

癮君子發現頰內紅斑 竟是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許小姐從事餐飲業,工作壓力大,常抽菸,平時自認無咳嗽等症狀。日前接受免費口腔黏膜篩檢,檢查發現左側頰部有一塊範圍約2公分大小的「紅斑」。醫師進行雷射切除紅斑,切片報告赫然發現病灶中有癌細胞。許小姐趕緊接受後續檢查,確診為第1期口腔癌,所幸口腔癌手術後定期門診追蹤,1年下來恢復良好。口腔疣狀增生及非均質白斑轉變為癌症機率較大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症)死亡率仍高居第一位。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陳建晟表示,在今年亞太口腔顎面外科醫學會年會報告中,以疣狀增生及非均質白斑轉變為癌症機率較大。國民健康署近年來持續推廣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這4種癌症有實證經由篩檢可以早期偵測到初癌。口腔癌第1期,手術後不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大大減少患者的痛苦及家庭負擔,也降低癌症遠端轉移的風險及死亡率,顯見口腔癌篩檢的重要性。檳榔有致癌危險 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嘴巴張不開、口腔灼熱感依聖馬爾定醫院院內統計,今年口腔篩檢1662人中篩檢陽性率為4.81%,特別是嚼食檳榔、喝酒及抽菸的高危險群,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竟達123倍,更應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其中檳榔有多種致癌因子,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致嘴巴張不開、口腔灼熱感,有致癌危險,建議如有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

每天刷牙降風險?男仍檢出口腔癌

每天刷牙降風險?男仍檢出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林先生因口腔潰瘍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是口腔癌第1期。林先生以為每天都會刷牙漱口,雖然有抽菸、嚼檳榔,但是有注意口腔清潔,應該不至於罹患口腔癌。檳榔嚼塊中生物鹼 造成細胞基因損傷致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頭頸癌及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詹凱翔表示,有些民眾以為只要沒有含添加物就不會致癌,這是錯誤的。在接觸檳榔的當下就會影響到口腔黏膜,讓細胞處在危險環境,即使每天刷牙清潔仍無法完全避免傷害。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證實,檳榔為第1類致癌物,易引起口腔、口咽、下咽、食道等癌症。檳榔中分為檳榔嚼塊跟添加物,檳榔嚼塊中的生物鹼會在口腔中引起硝化,產生亞硝基胺,會造成細胞的基因損傷,進而產生癌症。多酚類化合物及黃樟素 誘導發炎反應除了檳榔嚼塊中的生物鹼會引起細胞基因損傷,添加物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跟黃樟素都會誘導發炎反應,破壞及傷害身體基因的功能,產生癌症細胞。若再加上菸酒的刺激,癌化機會將大幅上升。詹凱翔醫師表示,最好避免癌症的辦法是尋求戒菸戒檳的服務。30歲以上菸檳民眾可每2年1次免費口腔癌篩檢。自身遠離致癌物,並且讓醫療人員協助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促進健康。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

口腔癌復原後未戒菸 復發已末期!#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吳先生13年前罹患口腔癌,手術切除約30%的舌頭,只戒檳榔沒有戒菸,也沒有定期追蹤。2個多月前牙齦化膿腫痛,吃東西會痛,再看診才知癌症復發,左下方牙齦與下巴骨頭間有5.5公分大的腫瘤,已是第4期。手術把牙齦連同左側下巴骨頭切除,以胸大肌重建,並以鈦金屬板取代骨頭,手術後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口腔癌患者復原後 高達8成未戒菸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不少人罹癌復原後,自恃年輕力壯,沒有持續追蹤,不戒檳榔或不戒菸,尤其是不戒菸者大概有8成,讓復發機率大增。根據衛福部資料,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常見負擔家庭經濟的青壯年男性罹患口腔癌,連帶家庭陷入困難。罹患口腔癌 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許嘉方主任表示,嚼檳榔及吸菸是造成口腔癌主因,罹患口腔癌者必須戒菸、戒檳榔才能避免復發。但戒檳榔成功者約9成,戒菸成功者卻僅2成,很多人捱不過菸癮,甚至很多人連嘗試都不願意,戒菸的困難度比戒檳榔高出許多。根據學者研究,吸菸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8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89倍,而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腔癌的機率為123倍。如果無法戒菸,仍須尋求醫師協助戒除。不只口腔癌者,一般人最好也戒菸。

台男口腔癌率居冠!免疫新藥來拯救

台男口腔癌率居冠!免疫新藥來拯救#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吳先生,30多歲因舌癌手術,手術後每年回診檢查,8年前陸續於扁桃腺、口腔、喉部、口咽和鼻咽交界處復發,總共接受過4次手術,5個療程約150幾次的放療、搭配化療和標靶治療。今年卻發現腫瘤再轉移到肝臟和肺臟,所幸透過癌症免疫療法,讓腫瘤消失獲得控制。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 高居世界冠軍臺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表示,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其中鱗狀細胞癌佔超過90%。台灣頭頸癌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是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4位,也是死亡人數增加最多的癌症,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更高居全世界第1。早期頭頸癌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而晚期頭頸癌病患,則需合併手術切除與放射線、化學治療。頭頸癌治療過去常見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選擇,但若無法抑制癌細胞,一再復發轉移,患者恐持續飽受手術、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痛苦。免疫療法雖副作用低 可能侵犯其他器官今年國內通過新免疫抗癌藥物,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適應症。治療頭頸癌一年存活率達37%,降低28%的死亡風險。不僅療效較傳統化療好,癌症免疫療法副作用的症狀也較化療低,讓患者在治療同時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林進清主任表示,免疫療法副作用比外來化學毒性攻擊的傳統治療更小,未來癌症治療將有機會可跨越癌別,但可能侵犯更多器官,造成如免疫媒介性肺、結腸炎等,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死亡。或是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治療時應依醫師建議,隨時溝通,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菸加檳榔 罹口腔癌率大增至89倍!

菸加檳榔 罹口腔癌率大增至89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檳榔沒有含紅、白灰等添加物,就不會致癌,然而早在2003年檳榔子就被列為第1類致癌物。檳榔子中含檳榔素及檳榔鹼,在嚼檳者的口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吸菸又吃檳榔 口腔癌機率提高89倍菸品、檳榔會導致口腔疾病,我國每年口腔癌發生人數約7千人、死亡人數近3千人,吸菸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吸菸又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提高至89倍。台灣牙周疾病盛行率高達9成,若忽略牙周病初期症狀,將導致掉牙、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甚至影響牙周病治療與植牙成功率。牙周病卻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疼痛狀況,而普遍被國人忽略。吸菸致牙齒染色、增牙周病發生率吸菸不僅傷害呼吸系統,還會導致牙周病,吸菸者的牙周破壞程度是未吸菸者的2至8倍,罹患牙周病的風險是未吸菸者的2.82倍。吸菸對口腔疾病的影響小至牙齒染色,大至牙周病、口腔癌。在接受牙周病治療時,若持續吸菸將會影響牙周病癒合的速度,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最近寒流來襲,有吸菸、嚼檳榔習慣者可能以此方式取暖,但多加禦寒衣物才是最務實做法。遠離口腔疾病,應主動拒菸、拒檳榔,可前往國民健康署合約醫事機構,透過專業協助,成功戒菸戒檳。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者,應每2年定期口腔黏膜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