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

舌麻、嘴破好不了?3分鐘口腔黏膜檢查揪病因#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陳昇及演員張魁因嘴破好不了,經檢查後確診為口腔癌,還好都是初期,手術都恢復良好並復出。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口腔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4,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而預防口腔癌發生,除了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外,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是最簡單的方法。欒智偉解釋,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會增加3~4成;而當口腔癌篩檢率達50%時,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口腔癌檢查結果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延遲發現或治療的晚期個案存活率卻不到4成。預防口腔癌最好方法 遠離菸、酒、檳榔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短短3分鐘就可以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癌外,更重要是找出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予以適當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發生。欒智偉強調,預防口腔癌的最好方法,不僅要遠離菸、酒、檳榔,還應立即戒菸、戒檳榔,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並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目前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及18 ~29歲有嚼檳榔原住民,2年一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因此民眾如果發現口腔內有「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拔指甲發現早期口癌 里長伯嘆:像中樂透

拔指甲發現早期口癌 里長伯嘆:像中樂透#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彰化鹿港一名里長每天都要吃上百顆檳榔,口腔有不明病灶也不以為意,直到有一次到診所拔除指甲,過程中因為疼痛大喊「啊~」,就在張口大叫時,剛好被眼尖的醫師意外看到口腔內有腫塊,轉到耳鼻喉科後確診是早期口腔癌,幸好發現得早,經手術切除後,很快地就恢復正常生活。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其原因與抽菸及台灣特有的檳榔文化脫離不了關係,30至64歲正處於打拼事業的階段,為了提神、交際應酬等理由,而染上吃檳榔的習慣。在台灣和口腔癌最有關係的就是嚼食檳榔,10名患者中就有8~9人嚼檳榔,嚼檳榔不但會造成口腔黏膜病變,最後可能會致癌。目前政府提出免費四癌篩檢中,口腔黏膜篩檢非常的簡單快速,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就可以得知是否有口腔癌。吃檳榔吃到自己開檳榔攤 慶幸早期治療未影響外觀里長伯笑說:「好像中樂透,本來得到的是癌症應該會很沮喪,但是只是早期癌症,手術切除就沒事了,非常的開心。」2019年開刀前,檳榔從早吃到晚,吃到自己開檳榔攤,也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里長伯下定決心,一口氣戒掉檳榔。現在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大家不要再抽菸及吃檳榔,也慶幸當初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手術後完全不影響顏面外觀,也不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希望有吃檳榔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是否有口腔癌或口腔病灶。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台灣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穆寬教授表示,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後的顏面重建、手術後的傷口照顧及全身性的共病治療、家屬及患者的心靈支持及重返工作崗位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常常手術成功了,後續的照護沒有做好,患者還是難以重返社會。口腔癌早期症狀為口腔白斑、口腔紅斑、潰瘍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往往被病患忽視,等到腫瘤越來越大才求診,往往都是第四期。但早期口腔癌不僅治癒率高,且不會造成臉部變形外觀缺損,手術的困難度也相當低,因此18歲以上曾經吃過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或30歲以上有抽菸或曾經吃過檳榔(含已戒檳榔)的民眾,只要把握定期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口腔癌檢查,到牙科(包括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就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決戰在癌症之前。 嚼檳者罹口腔癌增28倍 同時菸檳酒者更高達123倍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大癌症發生率口腔癌排行男性癌症第4名,2018年有超過7千名男性罹患口腔癌,2019年逾3千名男性死於口腔癌,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7倍,研究資料顯示嚼檳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同時有檳榔、菸、酒習慣者更高達123倍,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

響應台灣無酒日 千禧世代變身「清醒世代」

響應台灣無酒日 千禧世代變身「清醒世代」#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世衛組織2018年全球酒精和健康年報指出,每年因不當飲酒及飲酒過量死亡人數達300萬人,平均每分鐘就有6人因使用酒精死亡。過度飲酒對健康、社會及家庭均造成巨大的損傷。酒精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食道癌、口腔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成癮、精神病、失智、肝硬化、胰臟炎及心臟病等。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及台灣酒害防治協會自2019年起推動5月9日為 「台灣無酒日」,獲國健署、醫界、公衛界、學界及社福團體支持,今年在無酒日前夕推出「無酒、節酒、零酒精」訴求。5月9日台灣無酒日 全民一同無酒、節酒、零酒精根據國健署2018年報導,「不當飲酒行為每年導致約4500名國人死亡,平均每天就有11名飲酒者失去生命,另有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549億元。」WHO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損害健康,避免喝酒會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非喝不可,則應參照「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量。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呼籲,民眾需對酒精不耐症有正確認知、了解飲酒對帶有酒精不耐症者的健康風險,改變勸酒、拚酒文化,一起做到「無酒、節酒、零酒精」。天天喝掉一瓶威士忌 食道癌、下咽癌同時找上門高雄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表示,一名4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來看診,他最近吃完東西後出現胸口疼痛,且喉嚨經常有異物感,體力更是急遽減退,檢查發現他同時罹患食道癌和下咽癌。一問之下,才發現他的工作屬性天天都得飲酒應酬,雖說每次喝酒都不覺得不適,只是容易臉紅,但一周有五天會喝掉約一瓶威士忌,這就嚴重了。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兩個重點:一是「酒精不耐症」,二是「過量飲酒」。喝酒臉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警訊;酒精不耐症指缺乏乙醛去氫酶 (ALDH2)代謝酵素,導致「乙醛」累積,才會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嘔吐、頭痛、頭暈等現象。乙醛是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因此喝酒臉紅的人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等酒精所引起的疾病。酒精不耐症是亞洲人特有的ALDH2基因變異。全台每2人就有1人帶有酒精不耐症根據2021年最新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體資料顯示,全台酒精不耐症人數達49%,亦即每兩人就有一人帶有酒精不耐症。此數字代表台灣是全世界酒精不耐症盛行率最高的國家,民眾要警覺。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2020年千禧調查」結果,發現千禧世代在疫情爆發前,每天已感受到壓力和焦慮,受此影響,他們對健康的關注也在抬頭,疫情爆發後,不只人們的工作、飲食、溝通方式受到影響,更推升了全民的健康意識。2020年歐睿(Euromonitor)國際調查公布「亞太酒精飲料變化趨勢」也顯示,63% 的千禧世代正在減少飲酒,以追求健康。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宜超過一瓶500毫升啤酒(約20克純酒精),女性不宜超過半瓶啤酒(亦即250毫升或約10克純酒精)。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建議如果患有酒精不耐症者,最好就是不要喝酒,或一周內最多不超過20克的酒精(等於一瓶500毫升啤酒,或一杯的紅酒),建議用零酒精飲料或以茶、水替代,符合千禧世代追求的清醒世代。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歌手陳昇驚爆口腔長腫瘤,幸已手術切除,因腫瘤位置在牙齒附近,不能開口講話,醫生叮嚀必須休養半年,他因而取消兩場跨年演唱會,中斷連續26年跨年開唱紀錄。他透過經紀公司報平安,「人來瘋的我,過去可能過度透支體力而不自知,幸虧老天眷顧及早發現,身體安好無需擔心。」未透露腫瘤是良性或惡性。醫師表示,口腔腫瘤分為良性、惡性,惡性腫瘤可統稱「口腔癌」,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若同時有菸、檳、酒習慣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比一般人高123倍。長期菸檳酒 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口腔癌新增病例逾6000人,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發生原因與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致使細胞變性有關,例如吸菸、檳榔、喝酒、梅毒、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假牙摩擦等,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欒智偉指出,民眾若有以下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檢查,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2.潰瘍:口腔黏膜潰瘍超過兩周未癒合。3.腫塊: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4.舌頭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黏膜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口腔癌雖號稱最短命癌症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到第3、4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欒智偉表示,口腔癌雖然號稱最短命的癌症,但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超過8%的成年人有嚼檳榔的習慣,而診間常聽男性患者吃檳榔的原因為禦寒或提神。曾有開夜車的年輕貨車司機,到醫院掛號看感冒,檢查喉嚨時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有問題,順便進行口腔癌篩檢因此確診。醫師表示,檳榔確實有提神、保暖的效果,但容易成癮,造成口腔黏膜硬化、纖維化,導致嘴巴張不開,最終罹患口腔癌。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4歲 比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每年逾60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喜歡嚼檳榔禦寒、提神的民眾,不可不慎!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醫師欒智偉指出,口腔癌篩檢就是口腔癌黏膜篩檢,目前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由政府補助,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篩檢。民眾可先進行口腔自我檢查,若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且無法抹去,出現超過兩周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腫塊,舌頭運動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有顎骨局部腫大進而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口腔黏膜乾澀、灼熱、刺痛感,或是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等,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檢查,甚至於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一天少吃一顆 也能改掉嚼檳榔習慣欒智偉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勇於拒食檳榔;如果因提神或禦寒吃檳榔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得不償失,多加一件外套或以其他替代品提神,如適量咖啡、茶或是維他命B群、口香糖、蒟蒻條等,降低對嚼檳行為的依賴。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遠離檳榔,從今天起戒掉。只要告訴自己,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也能改掉嚼檳榔的習慣。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工人的形象,大多與抽菸、檳榔及酒精性飲料聯想在一起,互請「提神物品」的工地文化與生態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由於菸及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團隊日前至南投市一處工地,為工班師傅安排衛教與篩檢,為勞工健康把關。醫院推動無檳工地 鼓勵戒菸檳國健署公布最新分析資料發現,國人口腔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有所謂的「要命」行業,發生人數前三高行業別依序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死亡人數前三高行業則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鑒於建築業是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南投醫院107年開始推動「無檳工地」,開始徵求有意願的建築業者合作,並在工地提供口腔黏膜篩檢服務及推廣戒菸檳酒。南投醫院將口腔癌篩檢深入第一線的勞工工作環境,除了篩檢,也鼓勵戒除香菸及檳榔等有害物質,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口腔硬塊、斑塊逾兩周未癒 盡速就醫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醫院進行篩檢,南投醫院也不定期會前往社區為民眾安排篩檢活動。也提醒民眾若出現口腔潰瘍,且傷口逾2周以上仍未癒合,且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附近部位有痲木、疼痛感,抑或是吞嚥、咀嚼感到困難等異常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由醫師協助診治。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於107年12月公布之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資料顯示口腔癌病人中有9成有嚼檳榔習慣,而吸菸及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對國民健康之危害甚大。世界衛生組織更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本身常見的添加物像荖藤、荖花或石灰,其中亦含有黃樟素,也被證實為致癌物。衛生署邀請民眾一起來參與戒除檳榔愛惜健康。一名40歲男子因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腫塊,經切片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癌」,也就是「口腔癌」。經醫師手術治療後已順利出院,而且幸虧發現的早為初期口腔癌無須接受後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且不影響外觀,但仍須門診追蹤。資料顯示,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高於一般民眾28倍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張敏德表示,菸品中的尼古丁會破壞口腔的免疫系統、誘導細胞產生有機體突變可使癌細胞快速增生。目前奇美醫學中心於門診區設有快篩站,若是有菸酒檳榔等習慣史,滿30歲者皆可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或是透過健康檢查及相關社區活動之參與,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即可免費參與此項活動。口腔黏膜篩檢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在充足的光源之下以直接或間接目視的方法,完整的對口腔黏膜做檢查,所需時間僅需幾分鐘左右,且受檢者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檢查前請病人注意在一星期內勿有嚼食檳榔之習慣,避免因為檳榔黏膜症導致醫師檢查不易,此外也希望病人應將口腔內活動假牙移除後再行檢查可做出更清楚的結果。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口腔癌病人常常在發生初期因為沒有意識到罹患癌症而當成嘴巴破皮或牙齒感染自行服用成藥,或是確診後因擔心手術而嘗試偏方或自然療法因而延遲就醫甚至造成不幸的後果。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出早期(第0-1期)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3期,存活率僅5成5。張敏德醫師建議,若民眾有以下的症狀,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1)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2)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若發現有口腔黏膜異常請按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及定期回診。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1/10的人口嚼食檳榔,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每年口腔癌有7千名新診斷個案,約3千人死亡。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表示,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若有抽菸及嚼檳榔習慣,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增到89倍,若同時有抽菸、喝酒及嚼檳榔3種行為,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檳榔添加眾多致癌物檳榔俗稱「菁仔」,是檳榔樹的果實,主要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植物鹼、脂肪及粗纖維等,植物鹼中以檳榔素與檳榔次鹼含量最多,這兩種成分會刺激口水的分泌,且具有發汗與加速呼吸及心跳的作用,目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另外國人在嚼食時多會加上荖葉或是荖花等,以加強清涼的作用,然而荖葉與荖花含有黃樟素與丁香油酚,也是被認定為第二級的致癌物。再者,額外添加的鹼性石灰(白灰或紅灰),在長期刺激口腔黏膜下,不僅改變了口腔內的酸鹼度環境,產生硝化作用後形成亞硝胺,並且釋出自由基,進而加速口腔病變的產生。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中,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常見於頰黏膜,其中有部分患者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病變,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見於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唇角。其中亦有一部分患者的白斑症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內的各種惡性腫瘤它發生的部位包括有唇、頰黏膜、牙齦、舌、口底、顎部。在臨床統計資料中,有多種不同的口腔癌,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全部口腔癌的百分之九十。好發的部位以頰部黏膜最多,其次為舌側、牙齦。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周圍有硬塊的感覺,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罹患口腔癌徵兆口腔癌初期不痛不癢,所以要留意口腔癌的信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信號包括:1.口腔內的潰瘍超過一星期,仍無法癒合,摸起來又硬時要注意,超過兩星期要就醫。2.發現口腔內部有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3.不明原因的口腔內流血且反覆發生。4.口腔附近出現麻木或疼痛的感覺。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指出,為提升紅唇族參與篩檢及戒除檳榔意願,鼓勵30歲以上目前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民眾,與18-29歲嚼檳榔(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每2年一次接受口腔黏膜篩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