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

天冷吃檳榔禦寒 小心最短命的癌上身#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超過8%的成年人有嚼檳榔的習慣,而診間常聽男性患者吃檳榔的原因為禦寒或提神。曾有開夜車的年輕貨車司機,到醫院掛號看感冒,檢查喉嚨時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有問題,順便進行口腔癌篩檢因此確診。醫師表示,檳榔確實有提神、保暖的效果,但容易成癮,造成口腔黏膜硬化、纖維化,導致嘴巴張不開,最終罹患口腔癌。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4歲 比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每年逾60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10年以上,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喜歡嚼檳榔禦寒、提神的民眾,不可不慎!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醫師欒智偉指出,口腔癌篩檢就是口腔癌黏膜篩檢,目前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由政府補助,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篩檢。民眾可先進行口腔自我檢查,若發現口腔黏膜顏色改變且無法抹去,出現超過兩周以上無法癒合的潰瘍,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腫塊,舌頭運動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有顎骨局部腫大進而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口腔黏膜乾澀、灼熱、刺痛感,或是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等,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檢查,甚至於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一天少吃一顆 也能改掉嚼檳榔習慣欒智偉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該勇於拒食檳榔;如果因提神或禦寒吃檳榔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得不償失,多加一件外套或以其他替代品提神,如適量咖啡、茶或是維他命B群、口香糖、蒟蒻條等,降低對嚼檳行為的依賴。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遠離檳榔,從今天起戒掉。只要告訴自己,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也能改掉嚼檳榔的習慣。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

3行業罹口癌風險高 醫赴工地篩檢#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工人的形象,大多與抽菸、檳榔及酒精性飲料聯想在一起,互請「提神物品」的工地文化與生態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由於菸及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團隊日前至南投市一處工地,為工班師傅安排衛教與篩檢,為勞工健康把關。醫院推動無檳工地 鼓勵戒菸檳國健署公布最新分析資料發現,國人口腔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有所謂的「要命」行業,發生人數前三高行業別依序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死亡人數前三高行業則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鑒於建築業是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南投醫院107年開始推動「無檳工地」,開始徵求有意願的建築業者合作,並在工地提供口腔黏膜篩檢服務及推廣戒菸檳酒。南投醫院將口腔癌篩檢深入第一線的勞工工作環境,除了篩檢,也鼓勵戒除香菸及檳榔等有害物質,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口腔硬塊、斑塊逾兩周未癒 盡速就醫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醫院進行篩檢,南投醫院也不定期會前往社區為民眾安排篩檢活動。也提醒民眾若出現口腔潰瘍,且傷口逾2周以上仍未癒合,且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附近部位有痲木、疼痛感,抑或是吞嚥、咀嚼感到困難等異常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由醫師協助診治。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於107年12月公布之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資料顯示口腔癌病人中有9成有嚼檳榔習慣,而吸菸及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對國民健康之危害甚大。世界衛生組織更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本身常見的添加物像荖藤、荖花或石灰,其中亦含有黃樟素,也被證實為致癌物。衛生署邀請民眾一起來參與戒除檳榔愛惜健康。一名40歲男子因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腫塊,經切片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癌」,也就是「口腔癌」。經醫師手術治療後已順利出院,而且幸虧發現的早為初期口腔癌無須接受後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且不影響外觀,但仍須門診追蹤。資料顯示,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高於一般民眾28倍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張敏德表示,菸品中的尼古丁會破壞口腔的免疫系統、誘導細胞產生有機體突變可使癌細胞快速增生。目前奇美醫學中心於門診區設有快篩站,若是有菸酒檳榔等習慣史,滿30歲者皆可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或是透過健康檢查及相關社區活動之參與,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即可免費參與此項活動。口腔黏膜篩檢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在充足的光源之下以直接或間接目視的方法,完整的對口腔黏膜做檢查,所需時間僅需幾分鐘左右,且受檢者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檢查前請病人注意在一星期內勿有嚼食檳榔之習慣,避免因為檳榔黏膜症導致醫師檢查不易,此外也希望病人應將口腔內活動假牙移除後再行檢查可做出更清楚的結果。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口腔癌病人常常在發生初期因為沒有意識到罹患癌症而當成嘴巴破皮或牙齒感染自行服用成藥,或是確診後因擔心手術而嘗試偏方或自然療法因而延遲就醫甚至造成不幸的後果。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出早期(第0-1期)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3期,存活率僅5成5。張敏德醫師建議,若民眾有以下的症狀,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1)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2)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若發現有口腔黏膜異常請按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及定期回診。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

趕緊戒了!吃檳榔罹口腔癌機率增89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1/10的人口嚼食檳榔,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每年口腔癌有7千名新診斷個案,約3千人死亡。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表示,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抽菸、喝酒。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若有抽菸及嚼檳榔習慣,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增到89倍,若同時有抽菸、喝酒及嚼檳榔3種行為,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檳榔添加眾多致癌物檳榔俗稱「菁仔」,是檳榔樹的果實,主要成分包括多酚化合物、植物鹼、脂肪及粗纖維等,植物鹼中以檳榔素與檳榔次鹼含量最多,這兩種成分會刺激口水的分泌,且具有發汗與加速呼吸及心跳的作用,目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另外國人在嚼食時多會加上荖葉或是荖花等,以加強清涼的作用,然而荖葉與荖花含有黃樟素與丁香油酚,也是被認定為第二級的致癌物。再者,額外添加的鹼性石灰(白灰或紅灰),在長期刺激口腔黏膜下,不僅改變了口腔內的酸鹼度環境,產生硝化作用後形成亞硝胺,並且釋出自由基,進而加速口腔病變的產生。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中,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常見於頰黏膜,其中有部分患者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病變,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見於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唇角。其中亦有一部分患者的白斑症會轉變成口腔癌。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內的各種惡性腫瘤它發生的部位包括有唇、頰黏膜、牙齦、舌、口底、顎部。在臨床統計資料中,有多種不同的口腔癌,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全部口腔癌的百分之九十。好發的部位以頰部黏膜最多,其次為舌側、牙齦。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周圍有硬塊的感覺,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罹患口腔癌徵兆口腔癌初期不痛不癢,所以要留意口腔癌的信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信號包括:1.口腔內的潰瘍超過一星期,仍無法癒合,摸起來又硬時要注意,超過兩星期要就醫。2.發現口腔內部有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3.不明原因的口腔內流血且反覆發生。4.口腔附近出現麻木或疼痛的感覺。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許恆睿醫師指出,為提升紅唇族參與篩檢及戒除檳榔意願,鼓勵30歲以上目前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民眾,與18-29歲嚼檳榔(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每2年一次接受口腔黏膜篩檢。

7症狀宜早就醫 Hold住口腔癌

7症狀宜早就醫 Hold住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因做生意而接觸菸酒檳榔的王先生,自97年發現口腔有腫塊而就醫,從此展開了十一年的抗癌過程,其間經歷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但一直無法康復曾一度想自我了斷。後經過台東馬偕醫療團隊的鼓勵與醫師精湛的開刀技術,讓他重拾信心。經十多次手術的王先生,雖然只剩四顆牙齒下巴外形也異於常人,但他勇敢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生命經驗,呼籲民眾遠離菸檳酒,而一旦發現癌症也要勇敢面對接受治療。若口腔內有白斑、紅斑或粗糙不平 應盡早就醫台東馬偕口顎外科張哲綸醫師表示,近年來積極推動口腔癌癌前病變的發現及治療,在會中表示:癌前病變是漸進式,民眾若發現口腔有白斑、紅斑或粗糙不平,應儘早就醫由醫師為你做詳細檢查,即可能就是癌前病變。在癌前病變階段,我們用二氧化碳雷射予以清除,即可避免衍生癌症及癌症後忍受大手術之苦。口腔癌症狀: 口腔出現不正常腫脹、增厚或硬塊 口腔黏膜上出現無痛潰瘍,超過10天以上沒有癒合 口腔在沒有刺激的情況如剔牙、刷牙,出現不明原因出血 口腔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 黏膜表面有白色或紅色斑塊 說話發音不清、沙啞,或者舌頭活動受限制 頸部摸到異常硬塊高危險群 應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張醫師也以統計數字向民眾呼籲,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 自71年起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37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而台東縣107年的癌症死亡人數為6百人,其中口腔癌死亡人數54人居惡性腫瘤第三名。台東縣男性口腔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更高達44.8%,遠高於全國平均值12.1%(3.7倍)。推論與台東地區農業特性及檳榔相關產業人口之特殊性,及台東縣男性抽菸吃檳榔比率高達五成相關。一旦罹患口腔癌,到第四期發現治療後五年的存活率僅12%,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相對提高,尤其若能在癌前病變前接受處理,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鼓勵民眾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台東馬偕癌症中心為守護台東縣民健康,於「12/3檳榔防制日」前辦理這場「檳榔入口健康失守」免費癌症篩檢闖關活動,吸引很多民眾參加趣味闖關遊戲及免費癌症篩檢,會中宣導台東民眾無檳健康生活,並定期接受篩檢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遠離癌症之危害。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些病人在一開始發現口腔內有異常變化時,會使用拖延戰術,希望日子拖著拖著、病情可能就好了,可能是害怕面對疾病,尤其當口腔癌臨床病變通常不明顯,病人常常置之不理,等到口腔內的狀況變嚴重後才會來就醫。牙齦及臉頰交界處有凸起腫塊的江先生,在太太陪伴下就醫,不規則的邊緣和有乳突狀突出使得左臉頰有膨出就像含了東西,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癌」。在問診檢查過程中,江太太直抱怨是因為江先生重面子「我平常勸他戒菸戒檳榔都不聽,這男人都不聽耶!愛面子啦,長了腫塊還隱瞞到不能再瞞才說出口。」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早期治療 5年存活率為78%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耳鼻喉科李家萱醫師特別說明,口腔癌只要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第0期到第1期的5年存活率為78%,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若是晚期(第三、四期),手術困難度較高、可能會進行手術、電療以及化療,可能必須面對外觀及口腔功能暫時或永久的改變。建議江先生戒菸戒檳榔,並配合斷層掃瞄及口腔切片等檢查。後來切片結果確診為「口腔癌第二期」。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1)嚼食檳榔、吸菸、喝酒。(2)陽光照射。(3)蛀牙、不當的假牙。(4)不良的口腔衛生。(5)長期營養不良。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 遠離口腔癌威脅李家萱醫師呼籲,家人之間如有發現身體有些不適、異常等問題,請鼓勵及支持家人立即就醫檢查。而有吸菸、吃檳榔、喝酒的民眾,如果口腔或舌頭有不明原因的潰爛、刺痛或異常出血,為了自己的健康及家庭幸福,一定要儘早就醫,並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的死亡風險。自覺就醫、及早發現病症,才能即早治療,如果病情有變化一定要回診,畢竟所有的癌症都一定是預防勝於治療。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嚼檳榔病史的25歲周先生,今年5月舌頭右側開始出現疼痛感,但其認為僅是舌頭潰瘍而未就醫。經過一段時間後,周先生的舌頭疼痛持續加劇,最後只好趕緊至耳鼻喉科尋求醫師診治,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後確診為舌癌(鱗狀細胞癌)併頸部轉移,臨床上為第四期(最末期)。若發覺自身有出現2周以上的舌頭潰瘍未好、舌部有硬塊或持續麻木感或出血等狀況,可能就是舌癌找上你了,建議第一時間立馬就醫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檳榔裡的成分 含有致癌物質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邱怡喬醫師表示,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據統計,口腔癌患者高達88%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嚼食檳榔正是造成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因為檳榔裡的「檳榔素」、「檳榔鹼」、「石灰」、「檳榔果」及「荖花」,均具有致癌物質,易造成口腔癌粘膜病變發生,嚴重時更會惡化成癌細胞。戒菸戒檳榔 才是遠離口腔癌最有效方式口腔癌是泛指發生在口腔之惡性腫瘤的稱呼,以鱗狀細胞癌居多,好發於40~60歲間男女的舌癌為常見口腔癌類型之一。為遠離口腔癌,邱怡喬醫師呼籲有嚼食檳榔習慣者,應戒菸、戒檳榔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無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除可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以早期阻斷癌症的發生,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健保可補助口腔黏膜檢查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朋友,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耳鼻喉科接受口腔粘膜檢查,防患於未然。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王姓男子,自己摸到右側下巴冒出一顆2公分大的腫塊大約有3週之久,雖然沒有疼痛感,但在太太的要求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醫師建議接受切片檢查,診斷是轉移性鱗狀上皮癌,之後再進一步接受相關分期檢查,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口腔癌 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的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膜癌為大宗。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抽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可能造成口腔癌。口腔癌的警訊 應儘速就醫檢查1)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紅、黑、褐,且無法抹去。2) 潰瘍: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3)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4) 舌的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有刺痛感,開口有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不會痛的腫塊 更應當心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表示,一般頸部腫塊是因發炎反應而產生,良性的淋巴腺炎會有疼痛感,通常在2至3週內慢慢變小、甚至消失。而大部分癌症轉移至頸部所產生的腫塊是不會痛的,因此不會痛的腫塊反而更應該當心。賴文森醫師表示王姓男子為第四期口腔癌,需接受癌症廣泛切除手術和缺損重建,以及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放射線治療,整個治療過程至少要3個月,五年的存活率約莫50%。曾有菸、酒、檳榔癮者 為口腔癌高危險群摸起來硬梆梆、越長越大、單邊不對稱的頸部腫塊,「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才不會錯失疾病治癒的黃金期。尤其是曾經接觸過菸、酒、檳榔的高危險群,脖子出現腫塊通常都是要命的警訊,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若發現異常的頸部腫塊,建議可至耳鼻喉科,由專業的醫師協助安排頭頸部詳細的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