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下背痛、難行走 小心骨質正在流失!

下背痛、難行走 小心骨質正在流失!#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體力不好,即使輕微的外傷也會讓你感到腰痠背痛、全身不對勁嗎?下肢若偶爾會出現無力、下背痛等症狀,有可能是骨質正在流失的徵兆!南投醫院副院長、骨科專科醫師鄭明德表示,長期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輕微外傷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不僅平日的保養非常重要,治療方式也是一大重點,究竟骨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又有哪些治療方式呢? 老化時被吸收掉的骨質超過骨質形成的速度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指我們在老化的過程中被吸收掉的骨質超越了骨質形成的速度,以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就好像一座牆,當支撐這座牆的磚塊數目減少時,牆倒塌的機會越來越大。 在人體老化的過程中,骨質疏鬆症很難預防的疾病。由於醫學的進步,社會中的高齡人口逐漸增加,根據統計,在65歲以上的婦女50%以上在X光可看出骨質疏鬆的變化,到了75歲以後就會上升到90%。 住院治療通常需要4至6週才能緩解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左右,每4個人中就會有一位發生,到了85歲以後,會上升到每2個人中就有1位。台灣1年約有60,000名因骨質疏鬆症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一般而言,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急性期會感到背部劇烈疼痛,甚至會臥床不起,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通常需4至6週,症狀才能獲得緩解,常造成患者身心問題,嚴重的長期靜脈血栓、褥瘡等症狀。 鄭明德醫師表示,人在30-35歲時,骨質達到巔峰,一旦步入中年後,骨質就會開始慢慢流失,停經後的女性每年骨質流失最多可達6%,至於老年男性則會每年流失1-2%,若有抽菸喝酒的話會流失得更快。 傳統手術可能會導致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 至於骨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該怎麼治療?楊椒喬醫師指出,傳統上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會給予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與抗骨質疏鬆藥物,並要求患者穿戴背架支撐。但長期藥物治療容易造成十二指腸、胃潰瘍與腎病變,而且無法避免患者駝背,進而引發慢性背痛。 同時,傳統的手術治療,不但時間長、傷口大,老年病患多無法承受,加上傳統手術是將鋼釘架設在疏鬆的骨骼上,難以維持骨折椎體的穩定性,所以還要進行骨移植,就要犧牲正常的骨骼,因此除非患者有神經壓迫或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否則通常不會考慮接受傳統手術治療。 目前新式的療法可以快速改善病患疼痛,增強脊椎強度,「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Percutaneous Balloon Vertebroplasty)是利用氣球透過骨髓針將注射入脊椎體,經由氣球充氣,將塌陷的椎體撐起並注入骨水泥以填充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增強脊椎穩定性。 大骨湯不能補充骨質 可改吃小魚乾、芝麻 鄭明德醫師表示,某些民眾在被診斷出骨質流失後,會突發奇想希望藉由多攝取大骨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事實上,喝大骨湯並不能補充骨質,反而會增加多餘的油脂。若想藉由飲食增加鈣質,小魚乾、芝麻、深色蔬菜、豆奶類食品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事實上,預防骨鬆的正確觀念與預防其他疾病類似,主要由運動、飲食下手,老年骨質流失很正常,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速度驚人,因此更需要小心留意,最好要從年輕時就對於建立良好飲食習慣,避免骨本被不良習慣一次消耗殆盡。

枕頭墊太高 頸椎錯位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頸椎錯位骨刺找上門#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 (諮詢/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活力得中山外科脊椎醫院院長楊椒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 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 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 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 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 脊椎受傷機會多 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 脊椎的生理特點是活動幅度大,承受壓力大,是人體中載重的骨骼,受損傷機會多,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有很多醫學研究證明,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常常使脊椎關節部位骨骼及軟組織過度損耗,引發受力不平衡而導致生骨刺。同樣情況,老年人的脊椎經過長期慢性損耗,使關節的骨質與軟組織出現不斷的輕度損傷,這一類的損傷,身體自然會作出修補。當身體對這類損耗性受傷的無法修補時,便造成骨刺的生長。 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 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 例如,脊骨的骨刺如果生於脊椎體前面邊緣,雖然長得很大、很尖,但沒有刺激神經,就不會造成疼痛。但如果骨刺剛好長在神經線通道上。雖然長得細小,卻可以引致出現手部、腳部的麻痛。如骨刺在脊椎椎管內,壓迫腰脊髓神經,則會出現下肢無力,感覺障礙,肌肉張力升高,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 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 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 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 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 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醫師 巫漢盟)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塵蟎總是讓孩子的換季過敏雪上加霜,每到換季,過敏都是父母頭大的問題之一。人體免疫系統約在3歲前抵定,而腸道掌管人體70%的免疫功能,腸內菌相就和過敏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腸道健康不能等!只要掌握簡單原則,就能有效改善過敏。 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降低壞菌 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發生過敏時,一般家長會採用消極的做法,認為環境問題才是孩子最大的威脅,因此總認為只要換棉被,清潔濾網就可以杜絕過敏原。事實上,戶外環境難以掌握,唯有打造日常保養,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同時降低大人小孩體內壞菌,免疫力才能得以提升。 母體懷孕時寶寶腸道為無菌,經過產道時,不論是母體的好菌或壞菌都會被新生兒承襲。3歲前是抗敏黃金期,從媽媽懷孕到小孩免疫系統發育完全,只要掌握把腸道健康底子打好,嬰兒在媽媽子宮裡一樣可以自行發展出預防過敏的機制。   打造抗敏一條龍 親餵母乳有幫助 至於如何讓孩子一出生就充滿保護力?巫漢盟醫師指出,想要從子宮內、出生後到3歲前打造「抗敏一條龍」,免疫能量來源可以從食物著手。許多民眾都會將益生菌當作幫助消化的輔助,研究發現,部分益生菌還能預防過敏,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親餵,因為母奶含有調節免疫力的益菌生,可以讓寶寶自動形成防護網。 3歲以前沒打好底子以後就會常過敏嗎?新手爸媽問題多,怎麼吃才是真正對寶寶好?巫漢盟醫師表示,環境、飲食對於敏感體質的孩子影響甚鉅,家族裡若有過敏性體質對於飲食一定要很小心。父母都會在意小朋友出生後吃的東西,建議勤餵母奶,待寶寶腸道系統成熟後,在適當時機補充副食品,可讓腸道系統產生耐受性。只要免疫力調整好,基礎也能慢慢建立起來。 LP菌屬的益生菌有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 在小朋友6、7個月的時候,副食品搭配補充益生菌也會有些保護作用。益生菌有助減少塵蟎特異性IgE抗體,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特定菌種如LP菌屬的益生菌可以幫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狀態。一般來說,若有外來物入侵,免疫細胞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物,抵擋進到體內的機會。腸道好菌多,也可以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 第二型輔助型細胞活性過多 體內會發生過敏 免疫細胞是主要為B細胞及T細胞,若身體遇到外來物或是過敏原,B細胞就會分泌免疫球蛋白,此時輔助型的T細胞便來調節體內產生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物。 輔助型T細胞又分為第一型跟第二型,若第二型T細胞活性太多,體內會傾向於過敏反應,皮膚起疹子、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的情形也會增加,過敏現象就會慢慢產生。因此若過敏反應能在一開始就抑制住,寶寶也不用承受後續症狀。   內外雙重保護才能有效防螨抗敏 巫漢盟醫師表示,寶寶出生前可由媽媽補充益生菌,出生6個月後寶寶也可嘗試攝取益生菌。不同菌種、不同劑型的益生菌效果不一,攝取後也要看菌種在腸道內是否能有好的定殖率。(假設吞了100隻益生菌只有10隻順利到達腸道,則定殖率只有10%) 巫漢盟醫師強調,台灣氣候潮濕悶熱,想要抵抗換季過敏,一定要記得內外雙重保護,才能夠防蟎抗敏!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陳威佑、南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 蔡金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天到底該解便幾次才算正常?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周要大21次便,真的假的?每天定時順暢排便是維護體內健康最重要的一環,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定期、定量排便,大部分的民眾因為生活緊張、飲食不正常,體內循環沒做好,便秘問題很容易找上門。根據日本醫師日野原重明2014年出版的《百歲良醫指引樂活長壽》指出,一周解便3~21次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只要排便時間不固定、沒有每天排便就算便秘嗎?一天到底應該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守護腸道健康,可以從觀察便便開始! 4重點快速判別腸道健康 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只要一天排便1~3次,排出約15公分、直徑2~3公分的成型軟便就屬正常狀態,不一定要在某一時間排便才正常。南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蔡金記表示,除了從形狀判別之外,觀察顏色、味道、黏液也都是揪出腸道問題的好幫手: 1) 形狀/ 健康的糞便形狀要是成型的、連續型的。若容易腹瀉,出現稀爛或水狀質地的糞便,或者大便過細、太硬,可先從日常飲食開始改變,增加蔬果攝取改變質地,多喝水或牛奶改善腸菌叢生態,排便自然順暢。另外,排便結束後,仍會感到大不乾淨,很可能是腸癌在作怪! 2) 黏液/ 輕輕鬆鬆就拉出一堆便便別太開心,很可能也是腸道不健康的警訊!當解出帶有黏液的大便時,可能有腸道或潛在的泌尿系統或婦科問題。   (糞便形狀過細、帶有黏液,恐有腸胃科或潛在泌尿科或婦科問題。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3) 顏色/ 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顏色為黃褐色。若大便顏色為深黑色或者帶有血絲時,可能有潛在腸胃道出血等症狀。 4) 味道/ 有時候感到大便特別臭?糞便出現不尋常的味道,可能是飲食問題,例如肉吃太多,除了改變習慣、多吃清淡飲食外,若連續幾天都如此,說明腸道運動非常緩慢、甚至已經停滯,是腸道老化最有力的證明。 解便時間5分鐘內最佳 陳威佑醫師提醒,當一周超過3次沒有解便,上廁所時需要非常用力,大出來的便便感覺硬硬的、體積變很小,就要懷疑可能是便秘。此外,正常解便時間應以5分鐘內最佳,但由於現代人手機不離身,要注意馬桶坐太久也容易好發痔瘡。 一出國就便秘的人,有便秘就代表有腸癌嗎?便秘可能與飲食、肥胖、基因甚至遺傳有關,生活突遭壓力、心情忐忑時,腸胃蠕動變慢也可能會導致便秘。某些民眾即便是放鬆、出國遊玩也會因為緊張而便秘。體質較敏感的民眾可以在出國前請專科醫師評估是否使用藥物,讓腸道在大啖美食後仍能維持基本戰鬥力。   (一出國就大不出來?體質敏感者可先請醫師開立軟便劑。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咖啡喝多 便秘更嚴重 另外,某些民眾會有喝咖啡排便較順暢的誤解,事實上因為咖啡利尿的特性,上廁所次數增加後,體內水分很快會被排光。一般來說,大腸每天會吸收排入大腸的食麋約1000-2000ml左右的水分後形成固態大便,而過度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有利尿作用,有可能使人體更缺水,造成身體水分減少,反而使被吸收水分後的大便變的更乾硬而難以往前推動造成便秘,並不是活動力的來源,腸道的活動力主要是靠纖維素,以及腹壁的按摩去刺激腸壁神經造成蠕動。 蔡金記主任指出,某些民眾擔心累積的宿便會造成體內毒素,喜歡利用浣腸解決便秘。然而,目前尚無確切研究指出正常人宿便會導致體內累積毒素,且過度依賴藥物或浣腸,也可能會使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 陳威佑醫師表示,想要「腸」保健康、每日排便很簡單,記得維持一定運動量、每日攝取2000c.c的水分,便秘時減少咖啡量;利用纖維素增加便意,每日最少吃25~30克的蔬果,如果在外吃便當,再叫一盤菜就是每日應攝取的量。此外,排便後也不要忘記觀察糞便形狀、味道及顏色。守護腸道健康,「腸」勝軍就是你!   (每日攝取25~30克蔬果,正「腸」排便沒問題。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台東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陳麗如營養師、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防過敏,媽媽寶寶怎麼吃?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季節一改變,寶寶噴嚏打不停,某些新手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孕期不忌口,導致寶寶生來就有過敏體質;也有些媽媽為了全面圍堵生出過敏兒的可能,只要是高過敏原食物如大豆、魚貝、花生一概不吃。然而研究指出,少吃不一定能預防過敏,提早介入高過敏原,反而能夠提高耐受性,降低過敏機率! 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加入可降過敏機率 從前的副食品都是在寶寶出生後半年慢慢加入,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吃的食物型態由流質轉為半流質,可以多方嘗試食物類別,讓他們習慣接受新味道、新口感。另外,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在寶寶出生4-6個月時就慢慢添加含高過敏原的副食如花生、蛋白,可降低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副食品3階段這樣吃 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一般來說,由母體提供營養對於寶寶來說最簡單也最豐富,一般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親餵,不過泌乳量少的媽媽也不要擔心,寶寶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利用副食品的組合提供均衡營養,順便也可以觀察寶寶對於食物的耐受性。至於副食品介入的最佳時機,陳麗如營養師表示約可分為3階段:   (利用副食組合提供全方面營養。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1)  4-6個月/ 東方人對於米食比較不會過敏,因此嬰幼兒飲食的添加可由醣類下手,但不建議添加蔗糖及過多的鹽,一歲前避免給蜂蜜,4-6個月時,可以先利用稀釋的米湯慢慢餵食,逐步加入菜汁及果汁,多方嘗試,也可以藉此拓展新生兒味覺,降低對於新口味的「恐新」症狀。 2)  7個月/ 經過2-3個月的副食測試,現在可以慢慢加入蛋白質了。不論是蛋黃、魚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要記得不要一次給,從奶粉到食物、流質到固態,其實寶寶正經歷一場「飲食習慣大革命」,爸媽對於食物的添加不要太過急躁,等到一項食物沒有問題後,適時適量緩慢添加再加入另一項食物,這樣一來,若寶寶出現過敏不適症狀也可馬上抓出兇手。 3)  1歲/ 一歲換奶,現在可以給寶寶更多種類的食物了!試著將全蛋、鮮奶加入菜單,讓寶寶練習咀嚼外,也可以藉此吸收到更新奇的口味、更全面的營養。   (一歲後可以放寬食物限制,多方嘗試才不會讓孩子容易「恐新」。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部分水解配方降低過敏效果佳 而當過敏兒寶寶遇上泌乳量少的媽媽怎麼辦?雷偉德醫師表示,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母體也無法親餵,可利用部分水解配方的奶粉降低過敏機率,陳麗如營養師表示,部分水解配方對於過敏兒來說較能接受,水解程度越高,把容易致敏的大分子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胜肽及氨基酸,可以降低蛋白質引起的過敏情況。 另外,至於產後仍有在哺餵母乳的媽媽,日常飲食該怎麼吃?陳麗如營養師指出,主要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來母體可多補充含omega-3魚油的深海魚類,不但有助抑制發炎、對寶寶的腦部發育也有幫助,常見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等。 想讓過敏不來亂?本身有過敏的媽媽,孕期不必節食及過度恐慌,寶寶出生後,藉由階段性諮詢營養師及醫師,控制寶寶飲食,只要3階段就能簡單抗敏!   (孕期不忌口,產後階段性調整寶寶飲食,就能有效抗敏!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半夜都不睡,小心突然面癱!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不聽使喚,我是中風了嗎?熬夜加班要注意,半邊臉麻痺、失去味覺,突如其來的顏面神經失調,常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突發中風,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眼角下垂、眼瞼無法閉合、無法抬舉眉毛、口角下垂等症狀都是貝爾氏面癱作怪!貝爾氏面癱常與中風搞混,而2種疾病同異之處在哪裡?又該如何分辨呢? 顏面神經麻痺 這些族群有潛在發病可能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顏面神經」是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掌管整個臉部的表情,貝爾氏面癱是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導致器官停止運作,是一種原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年輕人到老人家都有可能會發生。近年來因為壓力過大、免疫力差,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表示,除了抵抗力弱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老年及免疫力不全患者也有潛在發病可能。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亦稱「貝爾氏麻痺」。此名的由來是來自查爾斯‧貝爾爵士在西元1821年發表文獻,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 雖然此症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然而其病因至今仍未有定論。理論之一便是「病毒」說。曾經被提出過的包括單純泡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及其他許多不同的病毒。雖然有一些血清中病毒抗體變化的證據,直接卻很難證實。 氣溫驟降時,會不會更容易發生?黃彥翔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容易對於此疾病有誤解,但根據2001年國外醫學期刊報告(BMC Neurol.2001;1:7.),氣候因素並不會對貝爾氏面癱的發生率產生影響。   (病毒秋冬活性高,容易入侵抵抗力弱的老人,因此面癱也常被認為是中風症狀。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 症狀侷限臉部 根據國外統計,面癱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2,主要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病毒入侵,與冬日易發作的中風不同在於,貝爾氏面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且症狀侷限臉部,不會出現中風一樣有四肢麻痺的症狀。 林典佑醫師表示,一般的貝爾氏面癱,只要經過神經傳導檢查判斷嚴重程度予以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周到一個月內都可以痊癒。若是特殊病毒如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能會出現耳廓起水泡情形,嚴重會影響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雖然由帶狀皰疹導致耳鳴的發生機率不高,但把握時間及早治療仍是抗病上上策。 增強免疫力 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 除了西醫利用類固醇搭配維他命B群的藥物治療之外,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也表示,把握機會增強免疫力,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症狀。 由於面癱症狀是免疫力下降同時受到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利用針灸治療四白、地倉、迎香、下關、顴髎、頰車穴位能夠補養氣血、增強免疫力;至於陽白、本神、童子髎、風池則可以祛除風邪、舒緩筋肉緊繃。此外,四肢穴道如合谷、外關、陽陵泉、足三里也是輔助治療重點。   (除了西醫的藥物治療,中醫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筋肉緊繃、增強免疫力。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復發的中醫5撇步 黃彥翔醫師提醒,因為是病毒入侵引起的疾病,即便治療過後,仍有病人會復發,想要預防面癱,一定要顧好生活細節,陳麗蓮醫師說明,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才能建立免疫保護網,另外,現代人壓力累積,最嚴重的文明病就是放假不放鬆,只要適度放鬆身心,就能避免長期壓力降低免疫力。 1) 活化經絡 / 適度熱敷、按摩顏面肌膚、穴道,活化氣血、暢通經絡。 2) 適度運動 / 常做體操可增強對風邪的抵抗能力。 3) 補氣飲品 / 取2~3片的黃耆、防風、黨參、紅棗等藥材泡茶飲用,可以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4) 頭面保暖/ 冬天利用圍巾、口罩保護好頭面部,避免強風吹襲,夏天也要注意冷氣、風扇不要直吹臉部。 5) 少喝飲料/ 夏日避免攝取過多冷飲,阻礙經絡氣血循環。    (保護好頭面,避免強風直吹臉部。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防紫爆4撇步 跟著醫師爸爸這樣做

防紫爆4撇步 跟著醫師爸爸這樣做#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雷偉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環境中致敏因子越來越多,懸浮微粒防不慎防!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又紫爆了!工廠汙染、霾害來襲,環境中致過敏的刺激物越來越多,懸浮微粒防不勝防,空氣汙染指標的發布越來越頻繁,甚至連空氣品質等級越分越細,每到這個時刻都是過敏兒爸媽的心頭之患,汙染物無所不在,爸媽又該如何應付? 先查詢空氣汙染指標 及時了解霾害位置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因為家中同樣也有過敏兒,PM2.5的大小約是頭髮直徑的1/28,容易跑到血液裡,無孔不入的特性增強了防範工作的難度。以他自己為例,空氣品質差的日子盡量不會帶孩子出門,如果一定要外出的話,也會先利用app跟網站查詢空氣汙染指標,即時了解霾害位置後,避開空汙嚴重的地區再出門。 空氣品質差時,口罩就是出門的第一道防線,好的口罩可阻擋約70%以上的汙染源,品質差的只能阻擋不到30%,甚至更少;因此,選擇口罩也是一門學問。口罩類型約可分為4種,最常見的紙口罩與棉布口罩阻擋能力不到20%,而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醫療用口罩阻擋能力則是30%-70%不等,另外還有N95及歐規FFP口罩,只要正確配戴,這2種口罩幾乎都可過濾掉80%-95%以上不等的污染源,但唯一的缺點就是配戴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   (出門前,可利用手機app及網站查詢霾害位置。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學游泳防氣喘 游完泳後馬上擦乾身體 為了對抗強大的環境空汙,除了依靠外在的口罩保護,強化身體機能也非常重要,有氣喘症狀的孩童,醫師建議可以學游泳來預防。根據歷年報導指出,許多奧運游泳選手都患有氣喘,在2000年至2012年間參加游泳項目的奧運選手,更有高達14%選手患有氣喘。雷偉德醫師表示,從前許多家長會擔心運動會加重氣喘症狀,但實際上在氣喘控制穩定的情況下,適度運動是有助於氣喘的,而游泳就是眾多運動當中可同時訓練肺活量、呼吸及肌耐力的項目,由此可知「運動致氣喘」的觀念應該反轉為「運動防氣喘」才對! 不過,醫師提醒,如果家中有異位性皮膚炎幼童,游泳池中的氯也可能讓皮膚癢的情形加重!有些民眾為了方便,會直接在游泳池內小解,這樣一來,泳池水中含的氯會與尿液、汗液交互作用產生反應,容易增加氣喘被誘發、與皮膚過敏症狀加重的發生機率。因此,有皮膚炎的幼童,爸媽可以盡量選擇消毒水味道不那麼重的泳池,游完泳後馬上洗澡身體,切記一定要洗完澡才能回家,避免誘發過敏皮膚與氣喘症狀被泳池中的化學物質。   (游完泳後洗完澡再離開,才能有效避免過敏症狀被誘發。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參加路跑保護氣管 別當人體空氣清淨機 高雄市於元宵節午夜零時大放煙火,又在距離不到6小時內舉辦路跑活動,甚至有選手帶著防毒面具參加路跑,參加的民眾因此被籲為「人體空氣清淨機」。 對此,雷偉德醫師表示,除了在空氣品質差時要避免戶外的長時間、劇烈運動,國內近年來舉辦各種不同路跑的比率越來越高,類似的活動內容也屢見不鮮,其中以邊跑邊灑彩色粉末的「彩色路跑」(color run)為例,隨意散開的粉塵不只會阻擋視線造成意外,對於氣喘的民眾,吸入過多的粉塵也可能在比賽途中誘發疾病。 住離高速公路30公尺內 肺功能易下降 出外怕過敏、運動又擔心汙染源,待在家裡就沒事了嗎?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住家離高速公路30公尺內的人,與200公尺以外的人相比,不但會暴露較多的空氣污染物,肺功能也會較差;以此類推,住在快速道路、大馬路旁的住家也應該要注意汽機車排放廢氣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物問題。 另外,由於PM2.5可謂是無孔不入,雷偉德醫師提醒,想要避免室外的髒空氣,重點除了選擇適當的時間出門,待在家中時也應該要注意,細懸浮微粒一樣會經由窗戶縫隙、戶外活動後回到家內的人、寵物等進入家中;除了出門戴口罩,回家後立即洗澡、並使用有HEPA系統的空氣清淨機,才能確實地將室外的污染源拒於門外,放心大口呼吸! 想要防紫爆過敏,謹記「查空汙位置、游泳後洗澡、出門護氣管、回家也提防」4撇步,跟著醫師爸爸這麼做,就能有效減少過敏機率!   (即使不出門,馬路邊的住戶肺功能也可能會因空汙變差。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清水洗就好!中高齡「妹妹」保養術

清水洗就好!中高齡「妹妹」保養術#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 陳麗琴)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你也是怕冷一族嗎?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要天氣一冷洗澡水就開到最燙,然而這麼做會不會導致私密部位受到傷害呢?一般來說,因應寒流來襲,民眾家裡不僅會使用暖氣,就連洗澡水也要開到最熱,這樣一來,肌膚的水分都被環境吸收,洗澡用太熱的水、洗完以後再搭配使用暖氣,皮膚越來越乾,沐浴後仍存在肌膚保水不足造成的乾癢、敏感問題。冬日「妹妹」保養怎麼做,婦產專科醫師不藏私大公開! 洗澡水太燙、穿太多都會導致下體搔癢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洗澡水洗太燙,反而會讓肌膚水分流失得更快。45到65歲的中高齡婦女,因為正值更年期,這個年紀的婦女在停經後皮脂腺會分泌的比較少,很容易有乾癢、龜裂的皮膚,最敏感的下體肌膚容易變得乾澀。因此中高齡婦女冬日保養祕訣第一步,不建議使用太燙的水清潔肌膚。 另外,中高齡婦女較怕冷,常包得密不透風,穿太多件也會導致私密部位搔癢。此時若為了止癢,持續使用熱水沖洗並用手搓洗私密肌膚,很容易導致敏感的下體紅腫更加嚴重,甚至導致破皮,洗完澡後若為了保暖,再穿上好幾層衣褲,悶熱的衣褲也可能會導致搔癢情形不斷。   (保護私密肌,洗澡不宜使用過熱的水。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用清水洗 最適宜的溫度約低於39度 近日寒流來襲,一般家庭洗澡水的溫度約落在42度左右,陳麗琴主任表示,中高齡婦女洗澡時,首先要注意溫度的調整,而最適宜清潔下體的溫度為39度以下,最好要比平常洗臉的溫度低、盡量和夏天洗澡的溫度差不多。 另外,洗澡時要注意,千萬不要使用沐浴清潔劑,只需用清水仔細沖洗下體部位,洗完澡後也不要使用乳液塗抹於下體部位,只要簡單用毛巾擦乾、盡量穿著通風衣褲。保養不必太複雜,只要簡單幾步驟一樣能維持私密部位清潔。 (不必使用乳液,只要用毛巾擦乾並著通風衣褲即可。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經血量異常、失調 有可能是子宮出問題 更年期間,中高齡婦女若出現貧血,要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是元兇!在更年期時,若出現經血量異常、失調情形,很有可能是子宮出了問題,陳麗琴主任表示,臨床上許多患者曾出現過這類情形,有的認為是更年期普遍現象,有的則是害羞不敢就醫。 另外有些民眾,因為擔心看了醫師須拿掉子宮,所以一直隱忍不說,直到家人發現患者因為貧血昏倒,就醫後發現患者血色素從13降到3,詢問病徵才找出貧血主因。也有病人出現月經量異常情形,勿以為自己是提早更年期,沒想到竟是子宮肌瘤!   (許多患者不願就醫,直到貧血暈倒才發現病因。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中高齡婦女是弱勢地位 常不好意思就醫 45到65歲的中高齡婦女,因為荷爾蒙改變,會有熱潮紅、睡不好等情形,嚴重的可能也會出現恐慌症,另外,因為控制膀胱的神經隨著年紀越大會變得越敏感,副交感神經興奮也會導致膀胱收縮、尿道鬆弛,頻尿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時不時就想上廁所。 另外,因為角色轉換,在家庭中,母親實際上要擔當起更大的照顧與保護責任,即便如此,中高齡婦女在社會及家庭中通常還是會被認為是弱勢地位。步入更年期的婦女經常因為繁忙的家務忘記照顧自己的身體,時常誤認為這些症狀正常而不理會,即使出現更嚴重的婦科症狀也會不好意思就醫。 維持心態活潑 有異狀盡速就醫 陳麗琴主任表示,在家中,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衰老往往是最重要的事,然而夾在中間的母親也該時常關心自己,延誤就醫不只會影響體力,家庭也會因為失去支柱而陷入混亂。私密部位發生病變的機率非常高,只要維持心態活潑,發現異狀時盡速就醫,中高齡婦女維持健康一樣很簡單!   (步入更年期的婦女,維持身心健康、心情活潑是最好的藥。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