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乳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逐年下降,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1位,令許多婦女聞之色變,面對治療後可能會失去乳房的恐懼,許多罹癌婦女,擔心外型改變造成的異樣眼光,害怕因此而失去吸引力,不論在心理或生理狀態都承受巨大的煎熬。 傳統乳癌手術必須進行乳房全切除 20幾年前,不論罹癌幾期的婦女,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都會進行100%乳房根除術,除了把乳頭、乳暈、乳腺、乳房、部分皮膚都切除外,腋下淋巴也都要一併切除。   (早期乳癌治療,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都會進行100%乳房根除術。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4種類型患者 必須做全切除手術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近10年來,除了4種類型的患者必須做全切除手術外,其他類型的患者,有7成病人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只需切除乳房的1/5、甚至1/6,就能夠治癒乳癌,不但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也可重建婦女信心: 1) 多發性乳癌 / 乳癌同時有許多囊腫病變,醫師擔心容易復發,就一定要根除乳房。 2) 乳房腫瘤過大 / 乳房腫瘤超過5公分,將腫瘤切除掉後,乳房組織也所剩不多。 3) 癌細胞蔓延到乳頭、乳暈 / 當癌細胞蔓延到乳腺組織最多的乳頭、乳暈時,患者也需要做全切除手術。 4) 發炎性的乳癌 / 這種乳癌會讓整個乳房腫脹,沿著皮下淋巴擴散到整個乳房,因此無法保留乳房。 吃太油、月經太早、晚生 得乳癌機率高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的乳癌治療指標,乳癌在第一、二期的患者,在治療上都可以保留乳房,加上放射治療,會與乳房全部切除手術有一樣的效果,目前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診斷出乳癌,因此如何預防是很關鍵的問題。 高油脂飲食通常被認為是乳癌發生的禍首之一!女性平常應該避免攝取含有大量高油脂的食物,同時因為飲食西化的影響,會有月經來的早、停經比較晚的問題,過度肥胖、第一次生產小孩的年齡超過35歲,或沒有生小孩者,得到乳癌的比率相對比較高。   (想要預防乳癌,女性平常應該避免攝取含有大量高油脂的食物。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肥胖的人停經後比瘦的人罹癌率高1.2倍 莊捷翰醫師補充,停經後BMI值高的人,得乳癌的機會會比較高,肥胖的人在停經後,比瘦的人得乳癌的機會高1.2倍,如果患者自己檢查發現硬塊不要太過擔心,囊腫並不一定會增加癌症的機會,但仍要盡快找專科醫師檢查,專科醫師除了觸診、超音波、乳房攝影,都可以對分辨乳癌提供很大的幫助。 另外,學會自我觸診也是早期發現乳癌的關鍵,每月月經後7日,可以進行自我檢查,觸摸兩邊乳房是否對稱,質地、軟硬程度是否相同,若出現腫塊、兩邊不一致,要盡快就醫檢查。   (每月月經後7日後,可以進行自我觸診,觸摸兩邊乳房是否對稱,質地、軟硬程度是否相同。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40~45歲者2年一次乳房攝影 沈陳石銘理事長表示,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群,40~45歲者,2年1次乳房攝影,成年女性每年可做超音波檢查,維持健康體重、改善飲食、檢測癌變基因,都是可以減少乳癌發生的預防之道。 不要聽到乳癌就害怕、害怕就容易延誤治療!乳癌的診斷、預後都比其他癌症要好,得到乳癌之後,全切除也不再是唯一的選項,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術前輔助性藥物發展,讓比較大而不容易切的腫瘤縮小,針對特殊部位進行有效治療、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每位患者都有機會能夠戰勝乳癌。 (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群,40~45歲者,2年1次乳房攝影,成年女性每年可做超音波檢查。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抗癌新發現!生華生技CX-5461合併標靶藥物具加乘效果

抗癌新發現!生華生技CX-5461合併標靶藥物具加乘效果#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受訪者/生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台生博士) (圖片/生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華生技已宣布向台灣、美國和PCT同步提出新專利申請,主要內容為小分子抗癌新藥CX-5461合併使用包括PARP抑制劑、PI3K和免疫療法藥物,在癌症治療上具有加乘效果。同時根據近日在澳洲的一項臨床前研究結果,首度證實CX-5461合併其他標靶藥,對於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的前列腺癌,具有抑制腫瘤癌細胞的效果。 新藥(First in class)  研發困難、風險高、最有價值 現今,台灣不論是生技中心或是醫學單位無不積極開發抗癌藥,卻鮮少有新藥(First in class)的出現,生華生技總經理宋台生博士表示,抗癌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新藥(First in class),也就是市場首見的新藥,研發較困難、風險高但也最有價值。第二:類新藥,並非真的新藥而是將舊藥的劑型轉換,仍需做臨床實驗,成功機會較高。第三:舊藥。以上三種藥由於層次的不同其價值也有一定的差距。 (生華生技台北總公司團隊) CX-5461全新小分子標靶藥物 合成致死方式毒殺腫瘤細胞 宋台生博士指出,抗癌藥發展的新趨勢,已從化療演變成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而生華生物科技研發的抗癌新藥―CX-5461是全新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其作用機轉為― CX-5461會精準嵌入癌細胞DNA致癌基因 (oncogene) 中的G4鍊體結構,做為G4鍊體結構的穩定劑,使得癌細胞在進行複製和轉錄作用時,造成DNA斷裂無法進行自我修復,以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的方式毒殺腫瘤細胞。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DNA中約有七十一萬個G4鍊體結構,而CX-5461只會嵌入癌細胞DNA的G4鍊體結構裡,非常精準而不會傷到正常的細胞。 (CX-5461會精準嵌入癌細胞DNA致癌基因中的G4鍊體結構,造成癌細胞的DNA斷裂無法進行自我修復死亡。) CX-5461目前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這項新的專利揭露了CX-5461合併其他抗癌藥物在臨床前的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在移植了三陰性乳癌病患腫瘤的動物試驗中,合併使用CX-5461及PARP抑制劑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新專利同時揭露,隨著CX-5461劑量的增加,除了增強免疫反應,同時可誘發腫瘤產生趨化因子(chemokines),增強毒殺癌細胞的治療效果。 另外,與生華生技共同合作進行血液性癌症臨床試驗的澳洲Peter MacCallum Cancer Centre (PMCC)日前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出版的癌症臨床研究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運用包括CX-5461在內的兩種新藥組合療法成果,首度證實了在治療前列腺實體腫瘤上的有效性。 這項計畫是由澳洲PMCC、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 和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共同合作,研究團隊中的蒙納許大學 Furic博士指出:「我們運用兩種化合物,CX-5461和CX-6258,它們協同工作以阻斷MYC致癌基因刺激癌細胞製造核醣體的能力,而核醣體正是製造蛋白質的細胞機器。缺乏了製造核醣體的能力,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項全新的藥物合併療法,非常不同於目前多以藥物降低病人體內男性賀爾蒙濃度的荷爾蒙療法,替未來治療前列腺癌帶來新的曙光。 下一階段就要看這些結果,是否可以複製在前列腺癌病患身上。這項新發現,將可能加速生華生技為目前無法治癒的前列腺癌患者,開發出全新的抗癌藥物。 CX-5461治療廣度有別以往 重新開啟抗癌全新領域 宋台生博士表示,如果CX-5461合併使用包括PARP抑制劑、PI3K和免疫療法藥物的這項專利獲准,將會強化CX-5461的開發價值,同時也將擴大CX-5461在未來多種適應症上的大幅應用及更多策略性的發展選項,開啟抗癌治療的全新領域。 (CX-5461合併使用包括PARP抑制劑、PI3K和免疫療法藥物的這項專利獲准,將會強化CX-5461的開發價值。)

交大生醫感測與腫瘤醫學實驗室 挑戰人類三大難題-腫瘤、高齡、不孕

交大生醫感測與腫瘤醫學實驗室 挑戰人類三大難題-腫瘤、高齡、不孕#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 (諮詢/交大生醫所教授、生醫論壇主席陳榮治) (圖片/優活健康網、陳榮治教授 ) 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簡稱生醫所),研究領域廣泛,包括原生醫資訊、醫學影像、生醫大數據進、生醫電子、生醫感測、生醫材料以及醫療器材,帶領交大生醫研究所生醫感測與腫瘤醫學實驗室的交大生醫所教授身兼生醫論壇主席的陳榮治,將實驗室的研究主軸聚焦於:『迫切的臨床需求-Unmet Clinical Needs』。 以自身需求為起點的Unmet Clinical Needs 『...我做過勞死感測器,因為我每天都過勞,也因好多教授都有需要所以我們的團隊伙伴各自貢獻不同的疲勞指數科學化技術;更想找立法委員來唸博士班、進行疲勞科技法立法;更希望有一天我們生活的城市都能在科學指數認證下推動不苦勞城市標章;避免客貨運機師、駕駛等過勞了還上路...』。陳榮治教授進一步表示,我認為若單單只做專長領域內的研究,儘管是好的研究,到最後可能就只能靜靜地放在象牙塔裡非常可惜,應將研究需求放在自己或家人朋友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甚至是國家人類社會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上。 面對人類未來三大臨床需求之首 『腫瘤』 生醫感測與腫瘤醫學實驗室的三大研究方向為腫瘤、高齡、不孕。會以這三個議題為研究方向,主要是依據WTO的統計顯示,這三大問題是未來人類在正常生活模式下一定會面臨的難題,也是Unmet Clinical Needs。公衛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已知病因的疾病通常在10~17年間一定可以找到解藥,但只有2個疾病天主還沒教我們如何解,就是腫瘤與愛滋病,而且平均每六秒就有一人腫瘤確診,因此這議題相對重要,全球投入人力資源也相對多。 (平均每六秒就有一人腫瘤確診。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呼應高齡長照議題 『交大生醫論壇』以『老』為主題 高齡-現今國家長照政策也在推行當中,隨著社會以及醫療照護越來越普及,高齡所衍生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陳榮治教授表示,我們交大除了實驗室有對於高齡所產生的問題做相關的研究,同時也呼應高齡長照政策議題,本屆的『交大生醫論壇』即是以『老』為主題,且是『老有所用』。延續交大的學術研究精神,邀集產/官/學/研/醫重要人物,共創生醫商機。 (本屆的『交大生醫論壇』即是以『老』為主題,且是『老有所用』。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加劇高齡問題的推手之一 『生不出來』 陳老師與陳太太同年齡,42歲才結婚,精卵狀況都OK,但就是生不出來。這樣的場景很常有。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有不孕的問題,不只是在台灣、日本等發展先進的國家也面臨相同問題,而不孕也會讓高齡問題越被凸顯。受訪時陳老師提起:最新的不孕Unmet Clinical Needs導向精卵排斥現象,所謂精卵排斥是指男女兩方的精卵都很健康,但結合時精卵表面會產生排斥現象,但往好的方向想,這現象是不是可以讓我們用來開發抗排斥性藥物呢? 可行的治療方式 幫人類解決更多更廣的問題 陳老師在交大開設一門『仿生科技』,他就想用不孕延伸抗排斥性藥物開發,不只是解決不能生育的問題,也能更加了解抗排斥性的藥物,並從精卵的結合模式去做研究,如此一來,就可以做到兩件事情,一是把抗排斥現象回饋到這個不孕患者,讓精卵完全不排斥,另外是也可運用於解決器官移植所致的排斥現象,陳榮治教授說明,還是回歸到我在課堂上時常跟學生說的:『一個好的臨床感測技術,若沒有一個可行的治療方式可以搭配,那都是枉然』。將不孕當作是抗排斥性藥物的開發,幫人類解決更多更廣的問題。 (仿生科技課程成果發表會。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是胃癌還是腸癌?醫師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

是胃癌還是腸癌?醫師教你認識「胃腸道基質瘤」#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高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台灣大腸癌人數每年約15000例,胃癌人數每年約發生3700例,胃癌及大腸癌是好發於腸胃道的癌症,但是你聽過胃腸道基質瘤嗎?長在哪裡?有哪些症狀呢?雖然「胃腸道基質瘤」也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但到底該歸類為腸癌還是胃癌呢?   平均發病年齡在60歲 是非常棘手的病症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消化道腫瘤裡面比較少見的腫瘤,生長在消化道的肌肉層,和一般的俗稱的胃癌、大腸小腸癌不一樣,每年的新發個案不會超過350~400例,平均發病年齡大概在60歲,男女比例差不多,目前仍不了解好發原因,也不清楚危險因子,既不是遺傳,也不曉得與生活習慣間的連結,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病症。 胃黏膜長出來的瘤是胃癌,大腸長出來的腫瘤是大腸癌,而「胃腸道基質瘤」不同於上述的癌症,它是從肌肉層長出來的腫瘤,是由c-KIT基因突變造成,其症狀的發生,並沒有像從黏膜層長出來的腫瘤這麼緊急,因此手術治癒率很高,切除乾淨的預後遠比為大腸癌、胃癌還好。   (胃腸道基質瘤產生原因不明,非常棘手。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 莊捷翰醫師表示,因為症狀並不明確,所以幾乎沒有預防的方法,有些患者甚至到腫瘤已成長到10幾公分大時,才因腹痛就醫,又因60%發生在胃,民眾只能靠做胃鏡來檢視腹痛症狀,在台灣,由於胃癌患者跟大腸癌相比,患者人數大概差別將近4倍多,大部分醫師會推大腸癌篩檢,很少推胃癌篩檢,因為胃癌篩檢唯一的方法就是做胃鏡。 由於「胃腸道基質瘤」的病症與一般腸胃狀況大致相同,通常表現在消化道出血、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胃,因此最容易腸道出血,解黑便血便,有些是腫瘤較小完全沒有症狀,有些患者會有腹痛、肚子不舒服現象,許多人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因此若有長時間肚子不舒服、解便出血,勿自行購買成藥,應盡快至醫院檢查。   (症狀通常表現在胃出血、解黑便甚至吐血。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標靶治療服用3年 降復發風險 針對腫瘤比10公分大、腫瘤分化化較差,或者長在小腸大腸的患者,術後的復發率比較高,約50%的病患,患部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若不管腫瘤大小及發生位置,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手術後使用標靶治療,服用3年可以大大減少復發風險。 若腫瘤無法切除乾淨,標靶治療也是一項很好的選擇,臨床實驗指出,基利克是一種專門針對c-KIT基因的標靶藥物,c-KIT基因是這腫瘤分化的基因,服用基利克,不會繼續分化、產生癌細胞,可以降低60%癌症的風險,對於高風險病人,包含腫瘤大於10公分、分化較差、腫瘤長在大腸小腸間的患者,每天需服用4顆藥,服用3年,可預防高復發風險。   (對於胃腸道間質瘤的患者,手術是最好的選擇。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服用基利克 腹膜轉移也有救 莊捷翰醫師表示,曾有病人腹痛就醫,檢查發現腹腔裡竟有數百顆腫瘤,也就是俗稱的腹膜轉移,若是胃癌、大腸癌、胰臟癌等其他腹腔內的癌症發生腹膜轉移,治癒率低,患者大都活不超過2年,而有病人的「胃腸道基質瘤」的腹膜轉移,卻已經繼續活了12、3年,就是因為術後繼續服用基利克。 「基利克」能夠預防高復發風險,對於第4期轉移的「胃腸道基質瘤」有相當好的功效,副作用小,不管是一般藥物或標靶治療,基利克對95%病人幾乎沒有副作用,在全世界標靶藥物中,基利克是到目前為止是所有癌症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標靶藥物。   (標靶治療對於切除不乾淨的腫瘤有很好的療效。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糖友請注意:維持三高標準 打擊壞膽固醇為首要工作!

糖友請注意:維持三高標準 打擊壞膽固醇為首要工作!#疾病‧預防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國陽、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 (圖片/優活健康網) 糖尿病已知為一慢性代謝症候群,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會伴隨三高,因此不能夠吃太過重口味的東西,然而,有另一群大腹翁及小腹婆,可能也因為飲食習慣,正遊走在罹患糖尿病的邊緣,要避免或預防因三高問題導致的疾病,打擊壞膽固醇為首要工作! 控制三高 可減少心臟病變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國陽表示,一般而言,三高包含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對於糖尿病人三高的控制目標,許多醫學會治療指引的建議為,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應控制在130mg/dL,血壓要控制在130/80mmHg,另外,總膽固醇控制在160mg/dL、三酸甘油脂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最好要落在100mg/dL以下。 (糖友的壞膽固醇,最好要控制在130mg/dL。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本身患有心血管或糖尿病的2個族群,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比較高,因此血脂的控制就跟血壓一樣要更嚴格,許多大型研究顯示,只要三高控制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可以減少心臟病變,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的風險,因此建議糖尿病患一定要把這3項指數控制得更嚴格。 糖尿病友太瘦 肺部疾病感染機會高 大部分的糖友都有肥胖問題,BMI值越高,血糖越難控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BMI超過24者幾乎有7~8成,李國陽醫師表示,為了減少其他併發症可能,醫師會選擇開立避免額外增加體重的藥,它是糖尿病用藥,而附加效果可以讓糖友稍微減肥,體重下降約2、3公斤,當確診為糖尿病患,雖然需要控制飲食以達到理想體重,卻也不需要刻意減重,體重太瘦(BMI小於18.5),研究顯示得到肺部疾病與呼吸道感染機會反而比較高。   (糖友的身體質量指數盡量控制在24為宜。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以人人聞之色變的血脂來說,膽固醇需要透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才能送至全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又稱壞膽固醇,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表示,壞膽固醇會沉澱血管內壁,若不清除堆積物,血管不平滑,就會有脂肪斑沉澱在血管壁上。 在腦部會引起中風、心臟引起心肌梗塞 游能俊醫師表示,脂肪斑沉積不但會讓血管管徑越來越小,脂肪斑累積太多,也有可能跑出血管,形成血栓塊,血栓塊堵住血管形成粥狀動脈硬化,若在腦部就會引發腦中風,在心臟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因此壞膽固醇指數也可以是辨別心病的一項重要指標,另外,若體內壞膽固醇沒有很多,但是好的膽固醇不夠,最有效的方法可靠運動來解決。   (壞膽固醇太多,容易形成粥狀動脈硬化。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遵循6項習慣 有效長期維持體內指數 若本身有糖尿病,臨床上醫師也會建議患者精緻飯類不要吃太多、應多吃蔬果、無加工食品及純穀類,地瓜可以換成較不會低GI的蔬菜,血糖比較難控制的病人,飯也可以換成糙米、胚芽米,若吃的不習慣,可以從一半白米加一半糙米、或是1/3胚芽米開始嘗試,細嚼慢嚥,吃慢一點血糖上升幅度也會比較和緩。 要維持好的體內環境,最主要依靠三高的數值,戒菸、戒酒,不只血糖可以控制得更好,血壓、血脂也會下降,甚至有些患者在戒菸後,連帶也可以改善腎功能,許多研究顯示,壓力會讓血糖惡化,因此消除壓力也是穩定血糖的好方法,另外,遵循6項習慣,即可有效長期維持體內指數: 1)     保持心情輕鬆 2)     良好運動習慣 3)     維持理想體重 4)     盡快戒菸戒酒 5)     健康飲食習慣 6)     必須定期回診   (維持好的體內環境,可以從飯裡添加糙米開始。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不會死的癌症」中年婦女的噩夢──類風溼性關節炎

「不會死的癌症」中年婦女的噩夢──類風溼性關節炎#疾病‧預防

(撰文/徐平) (諮詢/中華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台灣有400萬人受它所苦!關節腫脹、晨僵,骨骼破壞歪斜,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許多人常碰到的問題,雖然致病原因不明,但是許多中年婦女只要病症一發作起來,關節紅腫,無法自由活動,除了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外,學習各種生活中的小撇步也是預防關節過度使用、惡化的另一項選擇!   (類風濕性關節炎(RA)致病原因不明,讓許多中年婦女苦不堪言。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手指變形 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 類風溼性關節炎(RA)因其廣泛而頑固的特性,也可以稱它為一種「不會死的癌症」,身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病友之一,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剛發病時,手指關節會腫痛,她沒有想太多,總認為是肌肉、骨頭關節使用過度引起,因此剛開始她是到復健科尋求協助,利用電療、熱敷緩解疼痛,經過幾個月,疼痛問題始終沒有好,經親友介紹轉看免疫風溼科,才知道原來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RA)。 她回想,剛發病時,指關節會腫得像小饅頭,紅腫、熱痛,指骨關節像是瘀青一樣,筷子拿不好、毛巾擰不乾,直到後來手指關節開始呈現對稱性發炎,後來下肢、膝關節也開始發生腫痛症狀,才讓她驚覺「不治之症」已找上門。   (手指腫痛、生活不便常是RA病友的共同煩惱。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ESR指數異常 小心RA的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RA)起因於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不僅會殺死病菌,同時也破壞身體結構,張玲瑗理事長說明,民眾若發現關節腫痛超過3處、皮下結節、關節晨僵超過1小時以上,上述症狀持續6周以上,就可充分懷疑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時恐會侵犯身體器官,造成全身疾病。 她表示,當健檢報告顯示ESR指數異常,就要小心類風溼性關節炎(RA)的發生,ESR指數又稱為紅血球沉降率,數字越低越好,是一種間接測量發炎蛋白質的方法,代表身體的發炎機制,醫師可藉由觀察ESR指數了解病人、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及時給予治療,對免疫風濕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檢報告異常,懷疑身體有異狀,應盡速至醫院複檢。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疑似RA 醫師可為病人申請檢驗補助 從前因資訊不發達,許多病友常因不了解病症拖延治療,現代醫院分科方便了解,只要懷疑是RA病友,可以利用AntiCCP檢驗,AntiCCP是一種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抗體,專一性高,若AntiCCP呈現陽性,表示已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張玲瑗理事長表示,多虧AntiCCP血清檢驗,病友可以馬上得知結果,不致讓病友那麼多冤枉路,目前只要病友有不明原因的關節炎,或未符合類風濕診斷,需鑑別為其他原因地疑似RA者,風濕病專科醫師可為病人申請健保補助。 食衣住行 防止病痛如影隨行 多數病友為中年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從發病起,等於要與病痛生活一輩子,又因中年婦女要整頓家事,處理生活重擔,理事長提醒,從生活方面小心預防,才不致讓病痛如影隨形: ‧    食/ 病友的日常飲食可以從「地中海飲食」做起,盡量多吃蔬菜、減少濃湯、補湯類攝取,減少任何導致身體發炎的機會。 ‧    衣/ 關節腫痛時,不要穿有扣子的衣服,不拘泥太複雜的樣式,以寬鬆方便、拉鍊式的衣物為主,早晨起床、晚上睡前可以戴手套、穿襪子保暖關節。 ‧    住/ 家中水龍頭若是轉式水龍頭,可以改裝為撥桿式或電子感應式。 ‧    行/ 出門帶拐杖,除了走路比較穩之外,還能保護自己的關節安全,有電梯就不要使用膝蓋,在外行動慢一點預防跌倒。   (出門拄拐杖,不只減輕膝蓋負擔,也能保障行走安全。 圖片提供/取自優活健康網)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疾病‧預防

(撰文/徐平) (諮詢/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哈啾!鼻水一直滴,醫師,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過敏兒因常服用類固醇致骨齡老化,在發育過程當中成長緩慢,恐會導致身高長不高,關於過敏迷思,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 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 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在學理上,現代藥物治療使用方法的進程,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夜不安寐,熟睡的時候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但藥物對於身高影響,確實比較小。   (別慌!過敏藥物不會導致身高成長緩慢,睡不好才會。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 另外,網路盛傳媽媽懷孕期間,若攝取過多堅果、甲殼、蝦蟹類食物,可能導致嬰兒潛在過敏因,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 新生兒咳嗽、噴嚏 可能是敏感現象 許多新手爸媽因為寶寶常打噴嚏,斷定可能有過敏,若有噴嚏、咳嗽症狀,新生兒過敏、感冒該要如何區分,然而徐永明醫師表示,新生兒過敏原常來自於食物,因此通常會表現在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對於新生兒來說,若有咳嗽、噴嚏可能是敏感現象,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等現象。 2、3歲後環境對過敏角色會越來越重 而對新生兒來說,過敏原多以食物為主,因此不管是國際研究,或者是兒科醫師,大部分都較鼓勵喝母奶,以新生兒來看,對食物性的過敏因會表現的較明顯,因此,母奶對他們來說是最天然的幫助,也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因此環境過敏因本身較不明顯,在2、3歲後環境對於過敏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而食物則會越來越輕。 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   (環境太乾淨也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因子。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另外,90年代的歐洲衛生理論曾提及,環境太乾淨也可能導致兒童過敏,若父母擔心家中過敏原導致兒童更嚴重,家中的東西都要消毒、到處是消毒酒精及濕紙巾,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 環境越乾淨 過敏曲線反而上升 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人體免疫系統分2部分,包含抗感染、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簡單來說,即環境越清潔越不會生病,但其實在歐洲國家或者台灣,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環境越乾淨時,過敏曲線反而上升,免疫系統太強可能導致免疫性疾病,免疫細胞反而會攻擊健康細胞,而太弱則容易過敏,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是最好的方法。

私密處保養2迷思 青春期女孩最容易犯

私密處保養2迷思 青春期女孩最容易犯#疾病‧預防

(撰文/Megan Chen) (諮詢/阮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林佩萱醫師) (圖片/優活健康網)   (圖說:青春期女性的私密處保養,就讓醫師告訴你。) 女性的一生有幾個重要階段,青春期就是其中之一,青春期的女生,在月經初潮過後,身體也開始跟著產生變化,也因邁入愛美的年紀,會長時間穿著緊身牛仔褲,而這樣的行為卻會為私密處帶來不少傷害。究竟邁入青春期的女生,該如何保養私密處呢?就讓醫師來為你解答! 「妹妹好癢,最近分泌物變多,顏色好像有點深黃…」要小心!妳的私密處可能感染了!林佩萱醫師解釋,因為乳酸桿菌的關係,健康的女性私密處環境為弱酸性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長,任何原因造成陰道酸鹼值改變,就可能引起私密處感染。 黴菌、細菌、滴蟲感染 我到底是哪種?   (圖說:3種常見私密處感染,可依據症狀來分辨。) 陰道常見的感染菌種多半以細菌、黴菌及滴蟲為主,這三種感染的症狀也會有所不一樣,林佩萱醫師說,私密處若被黴菌感染,除了會癢及刺痛之外,分泌物會有類似乳酪塊狀及豆腐渣般的外表;倘若是被細菌感染,一般是以分泌物增多變黃及有明顯異味為主;而若是滴蟲感染,分泌物則會呈現黃綠色及惡臭,及可能伴隨解尿疼痛。 「不同的感染,治療方式也會不一樣。」林佩萱醫師說明,細菌及黴菌陰道感染除了使用陰道塞劑外,複雜性感染或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可使用口服抗生素約1至2星期治療;至於是滴蟲感染的話,就必須以口服藥物1星期才能達到療效,特別注意的是性伴侶也需要一併治療。 解密!私密處感染6大原因   (圖說:6點易造成私密處感染,壓力、不當清洗都是原因。) 1)壓力大/壓力大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導致陰道菌種的改變。 2)頻繁的性行為/男性精液pH值為鹼性,若頻繁性行為,將會破壞女性私密處的弱酸性環境,免疫力較差的女性可能因此而反覆性感染。 3)不當的陰道清洗/其實健康的陰道並不需要特別灌洗,特別是使用錯誤的清洗劑,造成陰道酸鹼度改變,為臨床上經常見的原因之一。 4)因為疾病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導致陰道菌種失衡,而引起陰道炎。 5)悶熱潮濕的環境/細菌黴菌都喜愛潮濕悶熱的天氣,所以平時應該避免穿太緊的牛仔褲、內褲質料應該選擇棉質且寬鬆,才能杜絕細菌黴菌找上門。 6)月經前後/分泌物會增多,而且血液為弱鹼性,假使再加上沒有勤換衛生棉,特別容易造成細菌黴菌的感染。 2項錯誤習慣害慘妳! 女性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幾次的私密處感染,不過若是出現反覆感染,就要懷疑自己的生活習慣可能出現問題了喔!讓林佩萱醫師揪出背後的不速之客! 1)愛用護墊 臨床發現,私密處反覆感染的女性,因為在意分泌物變多,會傾向使用護墊保持私密處的乾爽,殊不知,護墊的使用反而讓私密處變得更悶熱潮濕,無形中增加私密處感染的機會。 怎麼做→建議非月經期間,就不要用護墊了,若擔心分泌物太多,可以改成勤換內褲的方式,一天換個1、2件,但要注意,內褲要選擇棉質且寬鬆的。 2)不當灌洗私密處 很多女性會利用沐浴乳等含皂的清潔劑來清洗私密處,別忘了皂是一種鹼性的清潔劑,用來清洗私密處反而造成菌種無法平衡,感染問題也很難痊癒。 怎麼做→其實陰道並不需要特別清洗,外陰部也只需要用清水或洗滌私密處的弱酸性洗潔劑,謝絕任何含有皂類、香料、香精等刺激性的洗潔劑。 預防私密處感染 跟著醫師做就對了!   (圖說:除了提升人體免疫力,可補充有經臨床試驗的女性私密處益生菌。) 談到私密處的預防,林佩萱醫師說,除了剛剛談到的適當釋放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平時不使用護墊、勤換衛生棉之外,飲食方面應力求均衡,因為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人的免疫力自然能夠提升,就有抵抗任何細菌、黴菌的能力。 不過,針對容易反覆感染的女性,林佩萱醫師就推薦適時補充益生菌保健品就很重要了。林醫師說,診間很多患者都會說自己有吃益生菌的習慣,其實他們指的是針對腸道的益生菌,而非女性私密處專用之乳酸菌。 可是坊間女性私密處乳酸菌品牌那麼多,到底該怎麼選擇?林佩萱醫師解答,譬如民眾可以注意乳酸菌品牌有沒有SNQ國家品質認證,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有無人體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預防陰道感染有所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