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天冷別讓中風來找碴 保暖6要訣預防

天冷別讓中風來找碴 保暖6要訣預防#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受到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各地氣溫逐漸下降,國健署邱淑媞署長提醒,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呼籲民眾清晨5~6時,以及晚上8~9時避免外出,尤其是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曾中風、心絞痛等民眾,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帽子、圍巾不可少,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也要記得穿戴。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服藥來控制病情,同時提供「護心、保暖」6要訣,幫助民眾遠離低溫的威脅:1) 監測血壓及控制病情/面臨氣溫變化起伏,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 夜間與清晨起床及出門要注意保暖/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的保暖也很重要,帽子和圍巾也不可少。3) 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外出運動時要特別注意禦寒保暖,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4) 泡湯注意事項/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溫度勿超過40℃,並且避免泡太長時間,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5) 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除了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更應多喝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6) 出現心臟病及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心臟病徵兆包括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另牢記「FAST」口訣,以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19歲男大生洗澡半身癱 竟是中風造成

19歲男大生洗澡半身癱 竟是中風造成#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壓力大竟導致男19歲就中風!王同學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近日在宿舍準備洗澡時,發現右側上肢沒有力氣,只能依靠左手來穿脫衣服與洗澡,隔天早上起床症狀仍未改善,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證實是左側大腦小洞性腦梗塞,經藥物及復健治療,住院5天後已返家休養。突然無力、口齒不清 當心是中風警訊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楊自強醫師表示,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這名19歲男學生,身高170公分,體重90多公斤,而且還有高血脂,本身就存在危險因子,再加上學業及生活的壓力,因此出現突發的中風狀況。楊自強醫師指出,中風發生前常會出現單側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聽不懂話語、視力突然模糊、忽然覺得昏眩或失去平衡與協調等症狀;有些症狀非常輕微或很快就消失,常常被民眾忽略認為只是小毛病,但卻可能是引發中風的一個警訊,因此有任何疑似症狀就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他同時提醒,小中風或中風的預防方式有以下7點:1) 保持情緒的穩定,心情常保愉快。2) 避免煙、酒、應酬等不良嗜好。3) 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最好能每年至醫院作一次全身健康檢查。4) 常量血壓/血壓高於130/85mmHg者,每星期至少量一次血壓。5) 均衡的飲食/少吃鹽、糖、油,多補充水份,定食定量、多吃蔬果、少吃動物性油脂及動物內臟。6) 規律的運動/適當而確實的暖身運動、在體能能忍受的限制內運動、慢慢地停止運動、運動後應等待流汗停止後再沐浴,且最好採用溫水。7) 遵照醫生指示,悉心配合/患有長期性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需遵照醫生囑咐,長期治療控制,以防腦中風的發生。另外,國民健康署與美國都曾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中風的機率更大,因此維持良好的體重也能夠預防中風的發生。

天冷吃多不動 膽固醇飆高易中風

天冷吃多不動 膽固醇飆高易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冬天好發心血管疾病與中風,人體在冬天的壞膽固醇濃度比夏天高。尤其原本總膽固醇偏高的患者更要小心,在冬天因不知不覺過度飲食、攝取過多的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以及缺乏運動,可能造成膽固醇飆高,恐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的機率。飲食、運動、陽光 影響膽固醇書田診所家醫科何一成醫師表示,飲食、運動、陽光曝曬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膽固醇突然升高。主要是天氣寒冷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上升;此外,天氣寒冷,不知不覺會攝取較多熱量的食物,導致增加壞膽固醇濃度,再加上冬天運動量減少,比較缺乏曬太陽的機會,減少維生素D的攝取,也可能影響濃度。 膽固醇濃度過高 血管快爆雖然膽固醇對身體有其作用,不過若濃度過高,容易導致心臟病及中風。這兩種疾病的主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而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粥樣斑塊會在動脈內壁積聚,導致血管變細,甚至會完全阻塞血液流通,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內,便會引致心臟病發,若腦血管被阻塞,則會造成中風。3招hold住膽固醇膽固醇是造成粥樣斑塊的主要因素,人體肝臟每天會製造膽固醇,壞膽固醇會損傷血管內膜,繼而將膽固醇帶到其他器官的血管,令脂肪積聚、收窄血管、阻塞血流。因此牢記以下要點,控制膽固醇,才能避免遺憾發生:1) 減少高膽固醇食物/如帶殼海鮮,動物內臟,蛋黃等,也應該多攝取一些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食物,例如水果、燕麥、蒜頭、杏仁、洋蔥、黑木耳等。2)避免體重超標/體重超過愈多,體內產生的膽固醇就愈多。體重是血中膽固醇最重要的決定因數。3)維持適量運動/每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做體操、騎自行車等,都可以改善血中膽固醇。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台灣地區失智症人口約有近23萬人,而失智症至今仍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無藥可醫的。南投醫院失智中心李志銘醫師表示,近年來失智症治療已有許多的進展。近10%是可以治癒的;而35%的血管性失智症,可經治療而遏止惡化或改善病情的;其餘約55%阿滋海默氏病,仍然是可以醫療的,尤其是在早期或中期更見療效。李志銘醫師表示指出,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在治療失智症的部分,如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壓性水腦症,則應開刀。如果是維他命B12缺乏,則應補充,只要對症治療就有可痊癒的機會,而藥物能改善失智症病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改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其次,約半數病患會有焦慮、憂鬱、焦躁不安、妄想、幻想等精神行為症狀,須以行為改善方式或藥物來治療。初期血管性失智症   有恢復機會李志銘主任特別提及腦中風後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表示這不僅可以遏止,有許多證據顯示部分是可以恢復的。初期血管型失智症的病人更有近3成可明顯進步到脫離失智病況。目前也有數種藥物使用在慢性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可稍微改善其智能狀態。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倘若能夠即早診斷、即早治療、預防,是能夠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亦能減輕照顧者、家屬的照顧負擔。

針灸+西醫 減6成中風再發率

針灸+西醫 減6成中風再發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風在急性期的救治多以西醫為主,等到生命徵象穩定後可加入中醫針灸治療,有助改善後遺症,促進感覺與運動神經的功能恢復。醫師表示,據相關研究顯示,中風患者若同時接受中醫針灸及西醫治療,將來再次發生中風的機率約可減少6成。疏通氣血循環 助改善後遺症氣血循環不良,不通則痛,針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通則不痛。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說,據近代研究顯示,循經取穴透過針灸來治療疾病確實有一定效果,因為針灸可以刺激人體分泌腦內啡,有效緩解疼痛。而他也說,中風患者輔助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後遺症,並降低中風再復發率,大部份的中風患者與一般人都可進行針灸療法,但若有凝血功能障礙、懷孕婦女與低血糖,或畏針等患者則較不適合,首次接受針灸者,需經中醫師詳細評估後再進行。

降血壓+攝護腺肥大藥物 恐增中風、骨折風險

降血壓+攝護腺肥大藥物 恐增中風、骨折風險#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治療攝護腺肥大及降血壓的藥物,產生副作用,恐增加中風及骨折危機。由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中心賴超倫醫師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賴美淑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沒有高血壓的病患,在剛開始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短期間內,會增加骨折與中風的風險。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是一種血管擴張藥物,可以用來降血壓。也可改善攝護腺肥大所引發的泌尿道阻滯症狀,近年來已成為治療攝護腺肥大的重要藥物。但由於此藥物的血管擴張作用,會導致服藥初期血壓急速下降,病患可能出現血壓低下的副作用,如頭暈、跌倒、髖骨與股骨骨折與缺血性腦中風。骨折風險高3成、中風機率多2倍賴超倫醫師的研究是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超過5,800名50歲以上台灣男性病患,結果顯示沒有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的3周之內,與開始用藥2個月前或2個月後相比,髖骨與股骨骨折的機率高出36%,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更增加了2倍以上。特別的是,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在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之後,並沒有類似的風險,推測可能是原本就有高血壓的病患,對血壓下降有較高的耐受力。因此賴醫師提醒,無高血壓的攝護腺肥大病患,在剛開始服用甲型腎上腺阻斷劑時,要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以避免產生重大的併發症。

腳麻無力非中風 竟是脊椎長兩顆腫瘤

腳麻無力非中風 竟是脊椎長兩顆腫瘤#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腳麻無力,不一定是中風,當心是腫瘤警訊!一名53歲的關先生,近來左下肢有發麻無力現象,肢體不平衡,剛開始以為是走太多路而不在意。沒想到一次走樓梯時,左腳麻痺完全使不上力,結果整個人踉蹌跌倒。就醫診斷,才發現是脊椎有兩處長了腫瘤。經手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可以平穩走路,體力也都恢復。收治此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說,關先生其中一個腫瘤,已嚴重壓迫神經,才會造成下肢無力。若不及時處理,病情會持續惡化,慢性脊髓損傷將不可逆,因此非動手術不可。誤為長骨刺 當心腫瘤壓迫恐失禁而脊椎腫瘤的發生率是十萬分之四,七成是良性。因為長得很慢,所以一開始用X光往往檢查不出來。一般人也常會以為是骨刺而輕忽,等到漸漸出現下肢無力、手腳發麻症狀,甚至大小便失禁或無法行走,才會就醫。但黃國烽醫師提到,脊椎是支撐人體軀幹的大樑,俗稱龍骨。一但長了腫瘤,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所以應及早治療。他也提醒民眾,一但感覺手臂、胸頸、腰背疼痛,手腳麻木,走路不穩,身體僵硬,可能是脊椎腫瘤的警訊,就要就醫接受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遠離寒流威脅 7招防心疾、中風發作

遠離寒流威脅 7招防心疾、中風發作#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近日氣溫驟降,當溫度變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衛生局呼籲民眾一定要加強保暖,如果民眾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據103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位居之第2、第3及第8名,佔死亡百分比近四分之一。而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如未按時服藥,血壓控制不良者,及飲食無節制,尤其暴飲暴食者,更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老人、三高者 寒冬保暖措施更不可少呼籲長者及三高、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多注意飲食、運動及氣候變化,外出時做好保暖措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而臺北市衛生局也曾傳授民眾禦寒保健措施:1)注意保暖/不論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再進行活動。隨時保持全身血液循環順暢,保暖衣物可別少。2)均衡飲食習慣/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預防便秘,避免排便時用力。3)維持規律運動/避免深夜或大清早出門運動,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並建議長者結伴運動,且先暖身。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4)定期監測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要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另每日早上起床1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5)正常生活作息/充足睡眠與休息,以增加抵抗力,不過量飲酒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6)不抽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7)泡湯提醒/心血管疾病病患及老年長輩,泡湯時間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這種方式最危險;以免心臟負荷不了,易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