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中風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人因中風死亡,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需要家屬的支持與醫療復健團隊的耐心與毅力。目前中風次僅於於癌症佔第二位。由於中風後死去的腦細胞無法再生,因此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什麼是「中風」?它的定義簡單的說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所引起的出血或血流不暢,致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部分失去功能而留下的神經症狀。中風的的好發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上的病人,這時候的血管多半已經有硬化的現象。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抽菸、酗酒、家族中風病史等等,都應該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腦中風找上你!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簡世霖醫師,今晚(2/16)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與中風患者的復健之路,82歲已經中風3次的陳志英伯伯,他們遠從中壢搬來花蓮慈院附近租房子,方便太太劉素珍每天帶伯伯來復健,走過大半輩子互相扶持的青春,他們鶼鰈情深的復健故事,也會在節目中分享。同時還有八位醫師提供a免費call in健康諮詢服務。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

老年族群減重 切記補充鈣質#中風

隨著年齡增加、能量消耗減少及賀爾蒙改變,人體脂肪組織逐年增加,特別是腹部及內臟脂肪,據統計,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也在50-59歲達到高峰,而肥胖症與許多疾病相關,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與許多老年行動不便也密切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揚卿說,在門診常有老人家抱怨『醫師,我膝蓋不好、行動不便,要怎麼運動減重?』這的確是很實際問題,到底老年族群減重策略應為如何呢?陳揚卿指出,體重控制不外乎飲食和運動控制,每日少攝取500大卡,兩週可瘦一公斤,對於關節不便長者也可以考慮運動前吃一下止痛藥,運動時才會較無防礙。根據許多大型研究指出,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體重在身體質量指數25-27之間,長期下來致死率最低,太過快速體重減輕也會造成大量骨質流失,因此切記補充夠多鈣質。陳揚卿表示,老年族群對於體重控制比起年輕族群更有恆心和毅力,除非不得已,減重藥物不要輕易嘗試,效果不如年輕族群來的好。

短暫性四肢麻木、單眼模糊 小心“中風”找上你

短暫性四肢麻木、單眼模糊 小心“中風”找上你#中風

突然發生短暫性之肢體麻木、一眼模糊或是口齒不清等症狀,雖然在短時間內立即恢復,您也不可輕忽其嚴重性。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柯麗櫻指出,近來由於天氣多變化,醫院門診中也發現多例三、四十歲即中風的個案,經問診時發現患者前陣子曾發作過短暫類似中風徵兆,因自恃年輕中風不會發生,且症狀立即恢復,因此不已為意,而忽略了早期的警訊,卻發生了真的中風。柯麗櫻醫師表示,短暫缺血性腦中風可說是中風的前兆,但大部份在數分鐘甚至一小時內即可恢復,由於症狀來的快去的快,因此常讓民眾輕忽而不已為意,一般而言,發生過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的民眾,有多數人會在發生後一星期內再次發生中風,此時可就沒那麼幸運可立即恢復,由於中風帶來了生命危險及各種後遺症,因此讓大眾感到十分恐懼,大多數這類的民眾多有腦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情形,若儘早發現並給予完善的治療,對於中風的預防有極大的幫助一般而言,腦中風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隨著歲月增長,血管亦會逐漸硬化,但是後天的調養可延緩老化及血管硬化的速度,柯麗櫻強調,現代人由於營養過盛,伴隨而來的常是肥胖、高血壓、脂質異常、糖尿病…等疾病,而壓力、煙等亦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唯有注重平時的保養,針對危險因子早期治療,方能降低發生機率。若發生中風時,要如何做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許多民眾常會使用民俗療法常用之”扎指放血“,柯麗櫻醫師表示,此方法並未有科學上的根據,而且扎指所放的血量有限,對於中風之緊急救治並無實質上的幫助。柯麗櫻並強調,若發生中風時,家屬首要即是保持鎮靜並立即將患者送往可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的醫院,並由專科醫師給予立即性的處置。柯麗櫻指出,由於中風的再發機率即高,因此定期的回診與醫師配合是不可少的步驟,切勿因輕忽而造成二次傷害。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中風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中風

廿七歲青年因運動時出現胸悶症狀日漸嚴重,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嚴重缺氧,在花蓮慈院心臟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建議下,今天上午完成心導管治療,及時暢通阻塞的冠狀動脈。王志鴻指出,冬天氣溫低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民眾如感到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鴻說,這位年輕人最早是在打籃球時感到胸悶,而這症狀越來越嚴重,胸悶的症狀向喉嚨延伸,背部也出現疼痛、麻的症狀,最後蔓延到左手臂,甚至近日連在家爬個樓梯也會出現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時,才至醫院就醫。經過初步的心電圖檢查,即有心肌缺氧症狀,問診時,獲悉青年的家中也有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且家族中也有猝死的病史,考量到此青年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立即安排到心導管室進一步檢查、治療,果然在青年心臟的三條冠狀動脈中發現,最重要的左前降支的第一分叉前端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阻塞,情況十分危急。 幸在放置心導管支架治療後,青年的冠狀動脈隨即恢復暢通狀態,也及時預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王志鴻說,醫學界很早就發現,天氣冷時,冠狀心臟病發作的人數遠高於平日,最近歲序已過冬至,不僅深夜到凌晨的氣溫低,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民眾應慎防發生心血管疾病。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危及性命的危險。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

中風年輕化 十八歲女生罹患腦中風#中風

日前有一位十八歲女生因頭痛、呼吸喘、嘔吐等酮酸中毒現象急診就醫。之後,住進加護病房,待神智較清醒時,發現其左手無力、左腳完全無法動,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梗塞性腦中風。幸運的是,病人經復健治療後已可行動自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陳代謝科呂菁醫師指出,該年輕女患者患有甲狀腺亢進及第一型糖尿病多年,平日注射胰島素,並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但血糖控制情況並不穩定,也無規則運動。呂醫師表示,近年來,國內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最新資料,類似上述案例這種年輕型腦中風,也就是四十五歲以下的中風者,約佔腦中風病例的5~10%;尤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抽菸習慣和具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危險群,大概佔了年輕型中風發生原因的一半以上。尤由於中風已不再局限於老年人,呂菁醫師呼籲年輕人也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平時做好飲食控制、生活作息保持正常,適度運動。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除了要控制血糖外,更要多加運動、控制血壓、血脂、同時不抽煙,才能避免中風悄悄來襲。

中高階主管運動搔不到”氧”處 65%心肺耐力不佳

中高階主管運動搔不到”氧”處 65%心肺耐力不佳#中風

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開始注重定期的健康檢查,但普遍關注在身體器官疾病的篩檢,對於健康體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健康體能,多數缺乏正確的運動觀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體能顧問蔡美文指出,根據聯安2000-2007年6千多名中高階主管體適能的檢測資料發現,現代人多數為「坐式生活族」,工作時間平均為9.5小時,有近五成五沒有固定運動習慣。每日在有氧運動消耗量上男性僅有139.6卡,女性僅有56.5卡,低於建議標準300卡,顯示民眾運動方式都不夠有氧,加上身體疲勞、壓力、以補眠取代休閒活動等不良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身體的累積性傷害。蔡美文調查發現,白領階級體能衰退前三大異常現象分別為心肺耐力不佳(65%)、腿肌力不足(58%)、腰部柔軟度未達標準(52%)。尤以心肺耐力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最為深遠,心肺耐力差者除平常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不佳外,更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美文表示,依據國外醫學研究指出,心肺適能是個人心肺、血管與組織細胞的有氧能力指標,心肺耐力較差者,罹患單一代謝疾病的風險較心肺耐力佳者高1-5倍,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更高出3倍以上;而柔軟度不佳者容易有血液循環不順暢的問題,再加上肌力不足,更易產生酸痛、腰部扭傷、肌肉拉傷與下背痛等症狀。蔡美文進一步分析接受兩次以上健康體能檢測受檢者的體能表現,只要依照體能師建議增加或維持其良好的日常活動量,近五成的受檢者在心肺適能有進步。追蹤統計發現,第二次檢測體能表現進步者,68.2%的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有下降,此外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腰圍與BMI隨著體能進步,也隨之獲得改善,進而有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罹患率的效益。蔡美文表示,適當的運動可提升心肺適能,也會激活血管壁細胞作用,驅動膽固醇的逆運轉,幫助清除血管壁當中過多的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及彈性,相對地降低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43歲的受檢者蔡先生說:「幸好及早檢測發現不及格的體能已經影響身體健康,徹底執行體能師的運動處方,現在不但體能變好,原本過高的血壓、血糖值也恢復正常。」現在他每週至少三天快走20分鐘到住家附近的活動中心游泳30分鐘,假日選擇登山做長時間的有氧運動訓練,經過持續1年半的體能訓練,蔡先生在心肺耐力與柔軟度的表現跟二十歲的年輕人沒有兩樣。聯安體能顧問暨中原大學體育室副教授陳玉英指出,一般民眾多以沒時間、工作壓力大、懶惰作為不運動的藉口,其實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不難,只要運用每天在家、交通、辦公室的零碎時間進行簡易的伸展、階梯及抬腿有氧運動,再以裝水的保特瓶做肌力訓練,假日增加慢跑、登山、騎腳踏車等長時間的有氧活動,簡單又省錢的運動就能達到增進體能的效果。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中風

現代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健康。怎樣才能擁有健康呢?首先我們應該養成一種保健的意識。而科學保健則要順應四季天時,區別對待,才能有效影響我們的健康。仲夏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按「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觀點,這自然是一個容易患病的時節。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心腦血管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數九隆冬和仲夏酷暑,這在醫學氣象學的「氣象症候群」中是常見現象。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仲夏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三高,即:中暑、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發病高。」由於正常人體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但對老人來說,尤其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由於體溫中樞調節,心臟功能、血管及汗腺等功能的調節較慢,在外界溫度變化過大過快時,難以及時調節到位,故當外界氣溫高熱或過度高熱時,體溫隨之升高,很容易發生中暑。且台灣空氣濕度高的情況下,汗液的蒸發散熱作用受限,體溫升高更快,不僅人體感覺胸悶不適,而且更容易發生中暑。血壓下降和血黏度上升是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的重要誘因,因而老人充足飲水對預防心腦血管意外極為重要。洪昭光教授建議,「晨起一杯水,睡前一杯水」應作為保健常規,特別要注意清晨醒來時的第一次尿色,如淡黃清亮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如量少深黃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及時補充。每天八小時睡眠是老人健康的又一重要保證。據歐洲一些國家研究,老人中午午睡半小時左右能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百分之三十,這與午睡使人體白天的血壓曲線出現一個低谷,使心臟得到保護有關。夏日防暑降溫時,可用冷飲,但切忌豪飲冰啤、冰水,這是常被忽略的急性心肌梗塞誘因。因為食道位於心臟後壁,胃底位於心臟下壁,豪飲大量冰水可誘使心臟表面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肌缺血。曾見有一些年輕人一時高興,豪飲冰啤突發急性心梗而遺憾終生。飲食的清淡、少油膩,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少量多餐,生活規律等也很重要。酷暑季節人們心情容易煩躁,更需注意保持好心情,好心情勝過保健品,有了好心情,什麼病都少。(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