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7旬老伯腹痛就醫 竟是腸子中風壞死

7旬老伯腹痛就醫 竟是腸子中風壞死#中風

民眾都會特別注意家中長輩的健康,避免中風的發生,但是您知道嗎?除了一般人常聽到的腦中風外,連腸子都會中風,日前一位78歲的老伯因腹痛拉肚子緊急就醫,經沙鹿光田綜合醫院檢查後竟發現老翁是缺血性腸壞死(俗稱腸中風),所幸經過緊急手術治療,切除腸子250多公分發黑壞死的部分後才撿回一命。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蘇劍秋主任表示,這名78歲的老翁因為連日腹痛不止,加上有拉水便、發燒不退的情形而到醫院來就醫,當時已經合併有敗血症的症狀。院方緊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翁腸壁缺血壞死而出現許多的空氣泡泡,立刻緊急為他進行手術治療,移除血塊、血栓和長達250多公分發黑壞死的腸子。而後還要再一次剖腹探查,確認是否有再度惡化,所幸老翁術後恢復良好,沒有惡化跡象。主任指出,一般人以為只有腦部才會腦梗塞中風,殊不知腸子也會梗塞中風。所謂的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即是指患者本身的血液中沒有足夠的含氧量能供給腸子,腸子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氧氣就會壞死。而缺血性腸壞死的發生原因主要是腸動脈的血流供應被阻塞(血栓、血塊或腫瘤)或變少(粥狀動脈硬化、休克或脫水)或嚴重腸阻塞造成腸血流受阻等。而休克、缺血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繞道術後、血管手術後、深層靜脈栓塞、大腸癌、糖尿病、洗腎、鐮狀血球疾病、脫水、懷孕…等等的民眾都是發生腸中風的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醫師表示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的治療方式輕微時採臥床禁食休息,補充靜脈點滴水分,並適時使用一些抗生素避免病情惡化,不過一旦患者出現腹膜炎的症狀,或是腹部電腦斷層、腸的血管攝影診斷出有血栓或血塊造成腸血流的阻塞,那唯有及早的緊急手術(移除血塊或血栓及切除壞死的部分腸子)才能治癒病患,而且患者會因病情需要得再接受剖腹探查手術,確認治療後的情形。若病情稍有延誤,患者因敗血症而死亡的機會將相當高,所以要十分謹慎小心。醫師提醒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常見的症狀有嚴重的腹痛合併解血便、腹痛拒按、腹膜炎、腸蠕動變慢、腹脹、嘔心、想吐、發燒…等。透過腹部X光、腹部電腦斷層、腹內腸道的血管攝影等檢查可以及時診斷出來,因此建議民眾若出現不明的腹痛症狀,最好趕快就醫檢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圖片延伸閱讀:www.uho.com.tw/sick.asp?m=new&aid=8004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中風

是否曾有醫師告訴您,您可能有高膽固醇症的問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藥劑部 彭子安藥師指出,膽固醇是身體裏正常的組成成份之一。人體會自行合成一些膽固醇,而我們又會自飲食中攝入一些膽固醇,如果發生下列問題:身體製造過多的膽固醇、對於過多的膽固醇,身體無法有效的排除…等,則我們體內的膽固醇濃度就會失去平衡。高膽固醇本身雖然不算是疾病,但是放任這種現象發生而不去處理的話,它可是會引發心臟病或中風。彭子安表示有時候,您的主治醫師會告訴你什麼是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治療膽固醇的目標;或者是告訴您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或總膽固醇。這些資訊可能會讓人搞不清楚,但是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須讓自己的膽固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才能使體內膽固醇回歸正常。彭子安說明,在專業醫療上,醫師通常會量測許多與膽固醇相關的數值,這些檢查是藉由抽取血液樣本後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若無特別限制,醫師一般都會建議病人要多多運動,先撇開對於膽固醇的影響不說,規律的運動習慣能夠降低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甚至是某些癌症的風險,除此之外,運動有助於減重,也能夠降低壞膽固醇(LDL)以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在體內的濃度,而運動也會增加好膽固(HDL)。如果你平常就沒有運動或運動量不足,每次可以慢慢的增加運動時間10至15分鐘,並且以選擇低強度性運動,如散步作為開始。隨著你的體能改進,逐漸增加時間、運動次數以及運動強度,建議設定的目標是1星期運動4至6次,每次持續30至60分鐘。改變飲食習慣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取,或許能夠幫助你更能控制膽固醇;彭子安強調,避免吃反式脂肪類的食物以及飽合脂肪(包括減少動物性脂肪,如牛油、起士以及紅肉的攝取,增加水果、蔬菜、全麥製品的食用),則能夠降低壞的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膽固醇是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只要你能夠確實遵照上述簡單的原則,重新改變生活習慣,它是可以被妥善控制的;彭子安提醒民眾,如果您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可以向藥師請教這些藥物的注意事項與疑問,不要任意停止藥物治療,透過改進服藥的習慣,對維持合理膽固醇濃度也有幫助。

遠離中風 不妨中西合併

遠離中風 不妨中西合併#中風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多發好發於中老年人,其發病類型包括腦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及腦栓塞等。中風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併發症多的特點,即使是”短暫性腦缺血”(TIA) 發作,2~3年內會約有半數人會再復發或真正中風發病,所以不論是出血性中風或缺血性中風,一次發作後,都要小心避免再發。 奇美醫院中醫部莊智翔醫師表示,針灸治療中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醫學認為中風病為內風夾痰火,上擾清竅(腦),致腦絡阻遏,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腦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別是中風急性期、恢復期的病人,採取針刺治療的時間愈早愈好,因為血栓形成的初期,腦細胞尚未壞死,細胞的活性處於可逆狀態,此時給予針刺頭部穴位,可使病灶周圍血管擴張,加速側枝循環的建立,改善腦細胞的營養狀態,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莊醫師進一步說明,頭針配合醒腦開竅法、體針針刺法可改善中風急性期、恢復期患者的神志、語言、肢體運動功能狀態。在目前,中風初期住院患者之中醫治療屬健保可給付之療法,此項政策對於目前不景氣下經濟拮据家庭之患者亦可提供更好的中西醫結合全方位之照顧。 另外莊醫師指出,在中風恢復期常見「肩手綜合症」 (SHS),患者會在中風後出現肩痛、運動障礙、手腫脹等症狀,進一步會有手指屈曲性攣縮、僵直、肌肉萎縮。血液瘀阻是其基本病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基本對策,而針刺可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緊張度降低,血流量增加。從整體上推動氣血,排除濁瘀和啟動細胞生機。故針灸治療上以循經局部取穴為主,配合拔罐治療,借熱力和負壓來緩解、消除肌肉僵硬,擴張末梢血循環,使局部血流加快,血流供應增加,並能鬆解關節周圍肌肉,使關節活動度增加,有利於改善肢體功能活動。 所以建議在中風患者恢復期,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控制危險因素以預防中風。高血壓是出血性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早期高血壓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等,多為肝陽上亢證。可選用滋陰潛陽之法來降壓,如鉤藤、天麻、菊花、代赭石、石決明等佐以何首烏、生地、熟地中藥以解決臨床症狀,使陰陽得以平衡,防止血壓反彈。高血壓病到了後期,合併有糖尿病或腎損傷的病人,用西藥降血壓的同時,對於合併糖尿病偏陽虛者用五加皮、淫羊藿、白朮等降壓降糖;偏於陰虛者用玄參、旱蓮草、生地滋陰降壓降糖;若血糖、血脂、膽固醇偏高者用澤瀉、山藥、山楂、何首烏,有腎功能減退者用車前子、寄生、益母草、懷牛膝、杜仲等降壓化濕利尿。 莊智翔醫師提醒民眾,治療期間,患者應避免情緒劇烈波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自身努力肢體功能鍛煉;另外,生活規律、注意休息、調節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酒、三餐清淡,中西醫搭配治療也是提高中風患者恢復期療效與生活品質的不錯方法。

預防腦中風 日常保健重於治療

預防腦中風 日常保健重於治療#中風

剎那間,四肢失去知覺、無法言語,就像被一陣突來的強風猛烈撞擊,之後身體便喪失某些機能,甚至喪命,這就所謂的「中風」,嚴格說來中風是指腦部的循環出現問題,影響腦部機能的變化。根據臨床統計,三十五歲以上的成人,每年約有三萬人發生第一次中風,導致死亡或殘疾。其中有一成的人一年內會發生第二次,殘障程度會比第一次嚴重,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的人死亡。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劉翠蘭醫師說,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五十歲以上,但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民眾需要懂得調整生活型態,以預防重於治療的保健觀念來看待腦中風疾病。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今晚(7/13)九點半至十點將邀請神經科主治醫師劉翠蘭與兩位病友分享腦中風疾病的預防,以及治療過程中的復健點滴。 劉翠蘭醫師將在現場節目中與鄉親分享「腦中風」的預防與復健。面對這突來的腦血管意外,應該如何防範?才不會讓彩色的人生被一陣「風」給吹垮了。同時,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免費健康諮詢。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

呼吸道阻塞 原來是喉肉芽腫造成#中風

日前一位中風過而不良於行並靠鼻胃管餵食的老先生,由家人推著輪椅至診間就診,家人表示,老先生這幾天會有陣發性的喘不過氣、呼吸急促,而內科醫師診視後認為並無肺部或下呼吸道疾患,因此建議至耳鼻喉科進行評估。經過纖維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老先生的右側聲帶附近,長了一個非常大的腫瘤,體積已經足以阻塞整個聲門氣流,幸虧該腫瘤會在老先生用力喘氣時,隨著氣流有些微位移,不至於窒息無法呼吸。根據家屬表示,老先生雖然因中風過不良於行,但近來無特殊病症,唯一可想到的狀況就是之前才換過餵食的鼻胃管。因此耳鼻喉科診斷推測,因放置鼻胃管刺激喉部,造成粘膜受傷而生成肉芽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一般喉肉芽腫形成原因為喉部粘膜受到慢性刺激受傷產生發炎反應而生成,最常見成因有胃酸食道逆流,或是氣管插管後傷害,其他原因如:不當使用聲帶或喉部手術造成傷害等都是成因。蔡佳叡說,在一般人的病症表現常是喉異物感,或是影響到聲帶振動導致聲音吵啞,有些病患更合併有慢性咳嗽。而像該病患因肉芽腫體積大到造成呼吸道阻塞症狀就屬較少見。蔡佳叡建議,一般病患常因胃酸逆流導致的喉肉芽腫,可藉著抗胃酸藥物使用來改善肉芽腫狀況,而這麼大的肉芽腫,病患可考慮以手術方式,在全身麻醉下,將該腫瘤完全切除並送病理檢驗作確診。但前述老先生因其年齡和身體狀況考量,家屬希望可以儘量避免手術,因此暫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希望在較短時間內減輕炎性刺激使肉芽腫較為縮小,若仍無法有效改善呼吸道阻塞情形,手術仍是必要考慮。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中風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中風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每月抽一包菸的他,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的檢側後,發現有下肢動脈阻塞的情形,目前正規律的接受醫師治療中。下肢動脈阻塞的病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這種疾病不但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引發嚴重的健康威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信揚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下肢動脈阻塞病患不會有症狀。」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吸一根菸就減少七分鐘壽命,而且吸菸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根據統計,25%心臟病是吸菸造成,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遠離下肢動脈阻塞的威脅,除了平常保健,早期發現與治療也非常重要。下肢動脈疾病該如何預防呢?黃信揚醫師建議:「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此外,患者也需禁止吸菸,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有鑑於此,東基引進「動脈硬化檢測儀」,針對五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偵測下肢動脈阻塞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要掛家庭醫學科、內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安排檢查時間。檢測時,護理人員會分別在受檢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胸口貼上監測器,費時十分鐘即完成檢測,接著再由醫師判讀報告上的數值資料,即可了解受檢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

舌頭長皺紋?原來是唾液腺癌作怪!#中風

日前在門診發現一名七旬老翁,在早晨刷牙照鏡子時,發現一邊舌頭出現皺紋,但無異狀感,遂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因一邊的舌下神經麻痺,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出現皺紋。再仔細檢查,竟是因為一邊的頷下腺唾液腺癌所致!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許明哲主任表示,舌頭出現皺紋其實是因為支配舌頭運動的舌下神經麻痺,進而導致舌頭肌肉萎縮所出現的現象,而一般舌下神經麻痺常是因為中風或腦瘤所致,但該名病患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中風或腦瘤的症狀。故許主任臆測病患的舌下神經麻痺應是與鄰近的頷下腺唾液腺病變有關。經觸診發現,病患的頷下腺果然有硬化情形,因此馬上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並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當中,赫然發現病患頷下腺不但有惡性腫瘤情形,且在其深部的舌下神經已受癌細胞侵犯,呈現腫脹情形,因此將腫瘤及舌下神經一併切除乾淨。目前該名病患在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復原情況良好。許主任呼籲:惡性腫瘤常有侵犯神經的情況,因此若民眾出現不尋常的頭頸部神經症狀,如麻木感、疼痛、肌肉萎縮,或不明頸部硬塊時,務必儘早前往耳鼻喉科就診,接受醫師的專業檢查,找出病因,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