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中風

過年期間易暴飲暴食,而且缺乏運動、熬夜等,加上冷氣團陸續到臨,寒流來襲,氣溫突然下降,急診室裡心肌梗塞、腦中風、氣喘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別容易急劇增加,就診病人感染、過敏、呼吸道、皮膚問題也增加。根據研究也發現,天氣變冷時,不論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心臟疾病的發生率都大大提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羅士翔主任表示,天氣變化,氣溫急速變化是一種外來的壓力,會改變心臟血管收縮狀態,增加心臟負荷,導致缺心肌缺氧變化。冬天外出時突然遇冷、血管急遽收縮,造成血壓突然的升高。六十五歲以上有高血壓的老人,心臟血管變化較不穩定,碰到天冷,血管收縮更易促使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發作。同時,身體為了要抵禦寒冷,必須增加熱能,這將增加心臟負擔而提高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尤其是周邊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家,特別容易感覺不適。同時,引起心律不整的機率也大大升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血管因疾病關係,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發生問題的機率更高。另外,羅士翔說明,春節期間飲食油脂攝取多,蔬菜水果攝取較少,加上天氣冷、活動量低,體內好的膽固醇下降、壞的膽固醇增加,更加速了血管硬化的機率,使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大為提升。溫度驟降,也容易誘發高血壓中風及上消化道出血。如有突然手腳不靈活,記憶力變差,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注意是否有腦中風可能。胸痛、胸悶、盜汗,小心是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肌梗塞的發作。胃疾患者排黑便,身體不適等,要留意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以上都要儘速就醫。羅士翔提醒說,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患者,應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必要由醫生調整藥物。寒流來,天氣驟變時,應留意保暖,避免深夜大清早出門運動;若一定要出門,要做好保暖措施。飲食宜清淡,少點鹽和酒,減少心臟、腎臟、腸胃負擔。洗澡時,水溫不要太高,且浴室要保持通風。出門注意衣物保暖,戴大型厚布製、可同時包覆口鼻的口罩,可保暖鼻腔,減低乾冷空氣對鼻腔和氣管的刺激。春節假期愛心護心運動+避免中風小撇步:飲食配合:食物烹煮要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與動物內臟。戒菸戒酒:喝酒宜少量、應拒絕吸菸。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肌肉與血管彈性,每周兩到三次,每次約半小時。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生氣及動怒。預防便秘:多喝水、多攝取纖維質,都能預防便秘的發生。注意保暖:氣溫低時,更要注意做好保暖準備。定時服藥:依照醫生指示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中風

今年冬天的氣溫真是難以捉摸,一會兒溫暖得不像冬天,一會兒又冷氣團來襲讓人「凍未條」。醫師要提醒民眾,氣候溫差大的季節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候、入冬迄今醫院中風患者就比以往增加了五成,連年輕人都難以倖免。日前院方就接獲一名大一男生在洗澡時突然昏倒,家長緊急送醫檢查發現竟然是腦中風,所幸光田綜合醫院腦中風中心醫療團隊搶在黃金救命的3小時內給予積極治療,注射血栓溶解劑,讓這位大男孩及時撿回一命,7天內就健康出院,沒留下明顯後遺症。  主治的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林毓慧醫師表示,這位19歲的男同學每天會花上4、5個小時坐在電腦前上網,因為在速食店打工,所以常吃速食當正餐,生活習慣不是很健康。上週晚間他進入浴室洗澡時,家長突然聽到「碰」的一聲巨響,立即進入查看,只見兒子已昏趴在浴室地上不省人事。因此緊急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院方初步檢查發現男同學有左臉歪斜、左側偏癱等症狀,懷疑與腦中風相關,立即啟動醫院的腦中風醫療機制,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排除顱內出血,根據其臨床症狀確認為右腦中大腦的大血管梗塞性中風,若不及時治療恐怕導致永久性的失能。院方腦中風醫療小組馬上安排許同學至加護病房密切治療,並及時在病發黃金三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rtPA),消除腦血管梗塞危機、降低腦神經的損傷。施打後一小時,男同學就有明顯的改善,隔天偏癱的情況就完全消失,轉到普通病房後還和來探病的同學們聊天打起撲克牌,出院後沒有留下明顯後遺症。林毓慧醫師解釋,冬季溫差大,尤其寒流來襲、氣溫突然驟冷的時候會使人體血管收縮,最容易引發腦中風。許多年紀大或原本就有三高、代謝問題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是需要提高警覺。而年輕力壯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像這位同學平時常常久坐不動,飲食習慣也不健康,在氣溫驟降的時候就可能有中風的危機。林醫師強調,梗塞性腦中風的患者於發病三小時內經評估後施打血栓溶解劑,將可提高三成以上的治癒率,甚至有機會像男同學這樣不留明顯後遺症。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突然發生肢體麻木、暈眩、側邊臉部歪斜或是口齒不清等類似中風的症狀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檢查,才不會錯過治療黃金期。醫師也提醒民眾冬天要注意身體保暖,飲食應秉持低油、低鹽、低糖的三低標準,另外也提醒民眾別因天氣冷不想跑廁所就減少水分攝取,因為水分不足會造成血液循環不好,可能也會增加中風的發生率。

健康照護零距離 智慧科技e指通

健康照護零距離 智慧科技e指通#中風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護士照護童伯伯一家人已經半年多,童伯伯的小女兒原本是人人羨慕的才女律師,從小聰明成績好,人不但長得清秀,更彈一手好琴,但十幾年前因罹患紅斑性狼瘡,中風之後臥床就再也沒有下床過,從此尿管留置、背部褥瘡從未痊癒過、雙腳攣縮及智能已退化至兒童年齡,每天在床上除了吃就是看電視。而童伯伯年輕時努力工作,沒想到退休後卻一身病,吃藥當吃糖,每天服藥外,常因吃東西與太太爭吵,但現在全豁出去了,想吃就吃,因為要「活在當下」。童伯伯在今年參加「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幾個月下來,藉由遠距傳輸童伯伯及小女兒的測量數值,並透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客服中心多次電話討論及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量測血壓血糖已成為他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童伯伯的口頭禪是,臺北市有如此「優質的照護」,是市民「最好的禮物」。感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讓童伯伯及小女兒挽回寶貴的健康,讓護病關係更緊密,護理照護更便捷、有效。臺北市政府為維護市民健康、照顧弱勢族群,運用資訊和通訊整合科技,結合市府衛生局與資訊處、社會局、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民間社區服務團體等資源共同合作辦理「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已在全市設置居家型、社區型及機構型總計450座遠距照護站,收案服務人數已達6,410人,遠距生理量測與照護系統使用率高達24萬8,867人次。今年更全面開啟「網路模式健康照護」,只要設籍臺北市、居住在臺北市或在臺北市工作之電腦網路使用者,以個人「自然人憑證」及臺北市網路市民帳號,至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網站(網址:http://telecare.taipei.gov.tw/)登錄申請,讓您不受時空限制、不增加您的負擔,就可享受個人健康管理與優質的照護服務。同時,臺北市政府近年來大力推行智慧生活科技應用服務,預計到明(100)年底將於全市設置達到600座遠距「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照護站,涵蓋臺北市12行政區及456個里,預期將有近萬人獲得優質的健康生活照護,此舉使臺北市成為全國第一座具備遠距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能力的智慧健康城市!「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具備12項貼心服務項目及內容,臺北市邱代理副市長於活動現場親自示範參加「居家型」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模式,同時民眾也可以於活動現場直接體驗「網路模式」及「社區模式」之健康照護服務。 延伸閱讀「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十二項服務項目」: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382

長期照護民眾有福了 市府派專業醫療團隊到你家

長期照護民眾有福了 市府派專業醫療團隊到你家#中風

黃女士是去年罹患腦中風的病人,在住院治療後就回家休養,主要照顧者是媳婦曉君(化名),黃女士的症狀為右側手腳乏力及由右側劇痛,攙扶移位都需要曉君幫忙,曉君因不知道利用省力的方式協助,導致自己也腰痛。曉君透過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即時轉介物理治療師到府評估與治療,經過物理治療師到府服務數次,仔細的教導被動關節活動、伸展運動及轉位的動作,並規劃日後的治療計畫(包括肌力訓練與右側的動作誘發訓練),現在黃女士右側肢體的疼痛漸漸消失,關節也可以活動到足夠的角度,更讓她高興的是,已經可以自己獨自站立,不再完全依賴媳婦;而對媳婦曉君來說,因為正確地使用身體力量,腰背痠痛的現象改善了,心理也就跟著放鬆。需接受「神經系統相關物理治療」是居家物理治療中的大宗,其中又以腦中風的個案為最多,腦中風後有所謂「3個月黃金期」,意指在前3個月是恢復最快的時期,但可惜的是,在長期照護個案中,當發現時其大多數都已經超過半年以上,且有相當多的個案都已產生關節攣縮現象,令人相當惋惜,但也不要灰心,只要開始接受物理治療,就能減緩不良症狀的發生,進而一步步恢復,並重返生活與職場。依據內政部戶政司99年3月底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32萬9千人,佔全臺北市總人口數12.66%,而具有一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如:僅會接電話,不會撥電話;需要別人把飯菜煮好、擺好;每一次上街購物都需要有人陪…等。)障礙的老年人口數即有4萬人,而進一步統計發現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人中,約有70%是屬於需要居家照護的個案,由此也看出社區民眾對居家照護的龐大需求。為能讓臺北市民能充分瞭解並適時利用長期照護服務資源,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今年度特針對一系列的醫事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與藥師到府服務內容,進行深度介紹,讓需要的民眾在家即享有專業的醫事人員服務。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評估為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可向本市長照中心提出申請及經費補助。收費及補助標準係依據個案之社會福利身分別與失能等級,費用項目包括訪視服務費1,000元與交通費200元,低收入戶者由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者需自付10%費用,一般戶則須負擔30%訪視服務費與全額交通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有長期照護需求的市民朋友,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按9,或至臺北市長期照顧資訊網(網址:http://subweb.health.gov.tw/longterm_care_web/)查詢相關資訊。延伸閱讀「服務站諮詢電話」: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480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中風

文/87期奇美醫訊 神經內科 林慧娟醫師腦中風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位,耗用全民健保資源則高居第二位,也是老年人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人口的老化,因中風造成的失能已逐漸成為社會與家庭沈重的負擔。而即時有效的中風醫療,除了醫界的努力之外,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及力行,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中風的防治包括未發生中風前的初段預防,及已發生中風的急性治療、二次預防和復健。腦部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足夠的血流來供應營養及排除代謝廢物。一旦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流供應受阻,神經細胞受損,即產生中風的種種症狀。奇美醫學中心每年需診治約1,300人次急性中風,其中缺血性中風約佔八成,出血性中風兩成。兩者的治療並不完全相同,必須立即做頭部電腦斷層掃瞄,確定是哪一型中風後,再決定如何治療。目前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唯一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在發作3小時內從靜脈血管施打血栓溶解劑,雖然要冒著增加6%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的危險,但可以增加3分之1的機會在中風後3個月時能獨立生活。根據院方統計的結果,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因為中風後沒有能夠即時就醫,致使無法在3小時內接受這項治療。超過3小時再治療,不僅效果大打折扣,出血的機會增加更多。所以,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中風危險因子如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心臟病、高血脂、肥胖等,一旦有突發性兩側不對稱的症狀,要立即到有能力處理急性中風的醫院急診,以搶機先。此外,立即使用口服抗血栓藥物如阿斯匹靈等,並持續長期治療,也有減少殘疾及預防再度中風的效果。對於一些因心律不整或心瓣膜疾病引起的中風,抗血栓藥物的使用另有其特殊的選擇,名為「抗凝血劑」,服用這些藥物要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定期抽血監測藥物效果,以減少出血的副作用。至於出血性中風,大多是長期高血壓且控制不良,造成血管壁損傷破裂所引起,通常中風症狀較嚴重,死亡率也比較高。治療的方式會因血塊的大小、位置而決定是使用外科手術,還是內科支持性治療。此外,在中風後第1-2天內再度出血的風險也很高,必須嚴密地監測及控制血壓在合理的範圍內。除了以上針對急性中風的特定治療,中重度嚴重的病人因為臥床不起,也會產生很多併發症,例如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跌倒受傷意外等。本身已有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也可能惡化。即使一開始中風輕微的病人,也有10-20%在急性期症狀會惡化。另外,儘早開始復健治療,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加速功能的恢復。所以急性中風必須住院,接受積極的評估、檢查和治療,將傷害減到最少,才有利於將來的復原。腦中風源自血管和循環系統的疾病,而血管循環的病變大多非一夕造成,而是長年累月浸潤在危險因子之中,直到有一天爆發中風而造成腦部的傷害。因此,治本之道,還是在於中風危險因子的控制: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生活形態的改善以及健康的促進,更是成效的關鍵。所以,專業的醫療加上病人及家屬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有效地防治中風。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中風

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心血管不適而導致中風,臺北縣立醫院日前就有2個案例,都是在早上起床後不幸中風。縣醫神經內科蔡東融醫師呼籲民眾要做好預防措施,如醒來後宜先動動手腳再掀開棉被,以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高血壓患者更應按時服藥,可降低腦中風的風險。蔡東融醫師表示,案例一的52歲女性患者,平日無任何不適。她是在早晨起床進食後突然右側肢體無力並且言語困難,家人緊急送醫,確定是心律不整引起腦中風。案例二的60歲男性患者有高血壓,但不規則服藥,也是在早晨起床時左側手腳麻木就醫,經檢查後確定為腦缺血性中風。腦中風是因為急性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因傷害腦神經而導致肢體無力、麻木、說話不清、甚至陷入昏迷或死亡。其中,腦血管阻塞約佔70~80%,又可分為血栓性及栓塞性腦中風,致病因子包括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風雖然可怕,但卻是可以預防的,包括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如泡溫泉或寒流低溫時切記保暖、避免過度勞累、脫水、便秘及情緒激動等,更應該要注意心臟病、血壓、血糖、血脂及飲食控制與規則運動等。另一項預防中風的有效利器則是健康檢查,經由精密的檢驗儀器,不僅可以快速篩檢出有無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也可以讓其他潛伏的病兆無所遁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中風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好發於老年人,平均發生年齡為63歲,詳細詢問病患病史,約只有50%病人可以追溯在症狀出現前一至二個月曾經有過頭部外傷之病史,由於臨床症狀非常多樣性,因此常被當成中風而送至急診,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急診科 林毓宏醫師表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之機轉與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完全不同,一般在頭部外傷後,可能產生硬腦膜下出血損及蜘蛛膜而形成硬膜下水腫,其後水腫受炎症反應而形成被膜,產生肉芽組織,有豐富之血管而形成類洞層,毛細血管多且脆弱,破裂後使得血液及血漿漏出而形成血腫。硬腦膜是包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而在硬腦膜及腦表面之間的出血即定義為硬腦膜下出血。林毓宏說明,依受傷後出血出現的時間分成三種:七十二小時內為急性。 三天後至三星期為亞急性。 三星期以後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多變,包括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說話困難到類似中風症狀,昏迷,肢體無力,或是癲癇發作。年輕者常以腦壓上升之症狀,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或半側麻痺、知覺障礙、失語症等表現,而老年常以一些精神症狀如性格變化、無力氣、記憶力降低等來表現,易被忽視,應特別注意。林毓宏解釋,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單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常會合併腦中軸線偏移,而腦迴也會受壓迫而呈扁平,約有20至25%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雙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的病灶訊號強度可以是高強度,等強度或是低強度,一般等強度的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較難診斷,加作含顯影劑之電腦斷層可以幫助診斷。手術治療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標準方式,一般是開顱併顱骨鑽洞,切開硬腦膜及偽膜置入引流管,術後1至7日(平均2.1日)血水引流量減少,可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追蹤引流效果而後再移除引流管。林毓宏進一步說明,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術後,在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是很常見的,有78% 在術後10天的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術後40天則是15% 仍有硬膜下血水,一般約需半年才會完全吸收。一般術後預後不錯,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回復至正常之功能,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一。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中風

腦中風多年來名列國人死因前幾名,患者往往突然病發,讓人措手不及。但您知道嗎,有一種悄悄發生,讓患者在短至數個月,長至數年的時間內毫無自覺、一點一滴失去健康的腦中風,這種中風就稱為「小洞性中風」。台中一名七十多歲的陳老伯有高血糖及高血壓的問題,最近幾個月,陳老伯的家人發現他反應和動作似乎變得遲緩,而且有智能退化的情形。到光田醫院接受檢查後,赫然發現陳老伯腦部居然分布了多達15處的腦梗塞,而前、後大腦動脈都發生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未來也有爆發大範圍中風之虞,所幸施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及良好的血糖、血壓控制後,陳老先生的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狀也未再惡化。光田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職業醫學科施旭姿醫師表示,陳老伯這些發生在腦部各處小動脈的梗塞幸中風大概從數年前就已陸續發生,只是一開始病灶微小、數量不多,所以症狀不明顯,連他自己都毫無自覺。直到中風次數越來越多,對於腦部組織的傷害擴大後,才開始有明顯的症狀,嚴重時將導致明顯的失智和行動困難。由於這些小中風密密麻麻分布於腦內白質和深層的基底核,看起來就像一個一個小洞,因此又稱為多發性「小洞性中風」。醫師表示,「小洞性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常抽菸或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問題的民眾。患者發陸續中風的病程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且每次中風都可能會讓健康呈現「階梯式」的惡化,包括反應遲緩、行動僵硬困難、口齒不清、智能減退等,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切勿因症狀輕微而忽視了這個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另外,民眾也可透過腦部核磁共振及頸動脈超音波早期發現,施以治療及健康管理後可避免疾病的惡化。醫師也叮嚀民眾平時一定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也要做好血壓、血糖控制,避免菸酒,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