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中風

「顱內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故無良性惡性之分,它通常是因血管壁因故變的薄弱後,在血流不斷的衝擊下逐漸膨出似氣泡般,俗稱「血管長泡泡」。沒有破裂前,正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沒有徵兆,一般的斷層掃描也無法查出,目前只有高階健檢使用的64切斷層血管攝影可以做早期篩檢。日前敏盛醫院接獲一名85歲女士,因顱內動脈瘤破裂,意識陷入重度昏迷,但由於血管因老化而過度彎曲,不利於栓塞,手術治療便成為需要考慮的一個選項。在充分與家屬溝通過後,醫師決定實施顱內微創開爐術。顱內微創開爐術能在夾除動脈瘤的同時清除血塊,及實行顱內壓監測,術中使用高階誘發電位監測,可確認兩側大腦功能保存良好,由於該手術傷害小,恢復快,該名病患在三天後即由重度昏迷恢復意識。敏盛醫院表示,顱內動脈瘤臨床上依出血的嚴重度可分為五級,輕者只有劇烈頭痛,意識仍然清醒。越嚴重的昏迷指數就越低,預後和嚴重度有直接關聯;通常40%的病人會死於第一次的出血,生存者也會面臨再度出血及出血後血管欒縮造成大中風的危險。治療主要是針對預防再度出血為主,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為所謂的血管內治療,利用導管做白金線圈的栓塞,優點是不需開顱術,缺點是再發率較高,需定期做腦血管攝影,另外如果血管太彎時,也不容易成功。另外一種方式則是「手術」,傳統的開顱術,傷口大,破壞較多,現已發展出微創開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也不需理光頭,手術是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夾除,手術中再輔以精密的監視設備,使危險性更低,而且動脈瘤的再發率也很低。故對於年邁的老人家而言,可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隱形殺手,死亡率及殘障率很高,如果可事先篩檢出,宜及早治療,一旦破裂後,需儘快利用栓塞或微創手術來預防再出血已提高治癒率。

把握黃金三小時,急性中風也能治癒

把握黃金三小時,急性中風也能治癒#中風

不少民眾誤以為中風一旦發病,就注定會影響身體功能,其實只要不是出血性,患者在三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癒率相當高。依據臺灣腦中風學會研究成果中顯示,超過約有70%的中風病人皆是自行到院或經由他人送醫,然而透過緊急救護系統到院的比例約僅有26%。由上述數據可顯示出民眾在面對自己發生急性中風時,不瞭解要尋求緊急救護系統之協助,以致於無法針對急性中風之病患進行適當的到院前救護,而其中更大部分都超過三小時才到達醫院,後續急診醫師也難以掌握到院後給予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台北醫學臺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蔡卓城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國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之中風病患僅有1%,明顯遠低於美國的3%~8.5%,也顯示目前國人對中風急救可即時使用血栓溶解劑的觀念普遍不足。雖然血栓溶解劑是目前所能建議的最好治療方式,但並不是所有的中風病患都可以使用血栓溶解劑,蔡卓城醫師指出在使用這種藥物前,醫師都會跟病患告知有危險性,可能引起腦部出血的危險,所以醫師在使用此藥前需要評估病患。◆不符合使用血栓溶解劑的條件1. 患者在6個月內曾有嚴重出血性疾病或腦出血病史者2. 嚴重而難以控制的高血壓 ( 如>185/110 )3. 最近10 天內曾有大手術、嚴重外傷者4. 近三個月內有胃腸潰瘍病史或有腦中風或頭部外傷者5. 腦中風症狀已超過3小時,或時間不能確定者6. 不適合用於小於18 歲之小孩7. 嚴重肝功能異常 ( 包括肝衰竭,硬化,門脈高血壓及活動性肝炎 )8. 血小板數目<100,000/mm3或血糖<50mg/dl或>400mg/dl蔡卓城醫師表示,先前台北某家醫院的醫師中風時剛好人在醫院,確定為腦血管梗塞後,很快就注射血栓溶解劑急救後,功能無任何損傷,現在仍繼續執業;因此,碰到家人或朋友有出現中風症狀包括半邊肢體無力、麻木及複視等,尤其特別注意突發性的頭暈,立即撥打119緊急將病患送至急診室,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關鍵的動作。只要把握黃金急救的三小時,即使出現中風症狀,仍有痊癒的機會。

《出國旅遊必知》如何預防經濟艙症候群

《出國旅遊必知》如何預防經濟艙症候群#中風

又到暑期出國旅遊的旺季,但長時間乘坐飛機,空間狹小加上旅途疲累,很容易引發「經濟艙症候群」,症狀輕者下肢水腫,嚴重的人還可能呼吸困難,甚至有中風、死亡的危險,行前最好多加防範。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姜智殷醫師說明,所謂「經濟艙症候群」,是指長時間坐在飛機上狹窄的位置,兩腳活動空間不大,以致靜脈血流變差,加上飛行期間不斷吸入重新過濾的乾燥空氣,血液黏稠度增加,引發深度靜脈血栓,這些血栓塊順著血流會跑到肺部,造成肺部血管栓塞,導致呼吸困難,重者可能死亡。這種血栓造成的疾病雖名為「經濟艙症候群」,實際上所有飛機乘客都可能發病,尤其超過5小時的飛行,就有發生的危險,而經濟艙可能因空間較小病例較多,故此名之。姜智殷醫師表示,在一般人身上,這種病引起致命併發症的機率其實很低,但老年人、肥胖者、孕婦、以及有靜脈曲張病史、血栓病史、下肢不良於行的人都有較高風險;而平常習慣口服避孕藥、女性荷爾蒙的人也須特別注意,因為這些藥物會改變凝血功能,增加深度靜脈血栓的可能性。■要避免經濟艙症候群,使出國旅行舒適又安全,姜醫師提出下列注意事項:1.搭機盡量穿著輕便寬鬆服裝,不宜穿太緊的鞋襪2讓身體舒展一點,至少每隔30-60分鐘就起身走動、伸展四肢,保持血液流通順暢,而穿彈性襪也有預防效果。3.機上的免費酒精飲料不宜多喝,因艙內空氣十分乾燥,酒精又有利尿作用,喝多了容易脫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回流不易,增加血栓危險,建議在飛機上最好多喝白開水,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一般而言正常人長時間坐著或站著,就有可能引起深部靜脈栓塞,而有凝血缺陷的高危險族群,發病機會更大,所以姜智殷醫師建議,在上飛機前可請醫師處方一些抗凝血劑如阿司匹靈等藥物,在旅途中服用,以預防血栓形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疾病並非只在飛行時才會發生,若長時間留連網咖、或維持同一姿勢不動,都易造成深部靜脈血栓;建議民眾不要長時間坐著不動,若須久坐,雙腳應經常變換姿勢,偶爾起來走走,並多補充水分,少碰菸酒,以免造成深部靜脈血栓。總之,這種循環疾病最易發生在無法正常運動的人身上,要避免經濟艙症候群,方法很簡單,現在就站起來走一走吧!

顏面神經麻痺復原慢,耐心治療是上策

顏面神經麻痺復原慢,耐心治療是上策#中風

張女士(化名)一星期前有感冒症狀,早上起來刷牙漱口時,發現水會從左邊嘴角流出,左眼無法閉緊,趕緊往鏡子一看,發現自己臉歪嘴斜的,到醫院掛號經醫生檢查後,根據醫生診斷結果判斷為「左側顏面神經麻痺」並非中風,經過藥物治療後兩個月回診時已完全恢復。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葉炳強醫師指出,上述突發性一側臉部肌肉無力,又稱〝貝氏麻痺〞,是一好發於青壯年的毛病,年發生率約10萬人有20~25人,大部份原因未明,部份為病毒,特別是帶狀疱疹病毒感染。以不同程度的一側臉部肌肉,包括額頭、眼眶周圍、臉頰、嘴角無力、舌頭味覺下降,有時伴隨耳後疼痛及對聲音敏感等症狀。顏面神經是我們腦幹所發出的頭顱神經第七條,掌管臉部肌肉為主,除了〝貝氏麻痺〞以外,有約兩成是其他原因侵犯顏面神經所引起〈如:發炎、外傷、中風、腫瘤…等〉。葉炳強醫師表示,臨床診斷上會按照病患發生的經過、症狀的特點及伴隨的毛病作判斷,並非ㄧ定要做腦部掃描。治療方面,發病一週內使用中等劑量類固醇治療1~2週,配合臉部肌肉運動,2~3個月內約8成以上的個案均獲得相當良好的恢復。部分病人需要配合抗病毒藥物,眼角膜保護措施,甚至電療等輔助方法。葉炳強醫師強調,顏面神經的恢復較緩慢,甚至在前兩星期並不會有好轉起色,但八成以上的個案會在8~12星期有良好的復原,病人應有適當的心理準備。但仍有少數病人有一些困擾的後遺症或未能完全恢復,這一部分就需要和專科醫師作進一步的討論。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中風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病症的警訊,代謝症候群切莫忽視

病症的警訊,代謝症候群切莫忽視#中風

一位家住沙鹿,60多歲的許姓女士,最近總覺得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即使維持原本的作息與飲食習慣,但體重就是不聽話,直線上升,控制不下來,而且她也發現體力不濟的狀況越來越明顯,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噓噓、胸口悶悶,上下樓梯時更是費力。她擔心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於去年還特別到心臟科看診,並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也未發現異狀。直到今年,她到醫院接受較全面的健康檢查後,才知道自己已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再不好好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恐怕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很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群醫師表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的比例不斷上升,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而是透過指標項目的檢查結果,定義是否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進而能讓民眾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前預防。我國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指標包括腰圍、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與血壓等五項。腰圍女性大於80公分,男性大於90公分,三酸甘油脂高於150、男性HDL-C低於40或女性低於50,空腹血糖高於100,血壓大於或等於130/85,就都算是不正常,只要上述五個指標項目有三項超出正常值,就代表有代謝症候群。王牧群醫師指出,這位許姓女士於門診進一步安排核醫科心肌檢查仍無異常,除了腰圍超過80公分外,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都過高,近年來身體狀況不佳的毛病與這些潛藏於體內的危險因子脫不了關係,若不提早預防保養,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的風險會很高。目前許女士在光田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已積極透過飲食與運動調整健康狀況,飲食方面,以清淡的「3低」飲食(低油、低鹽、低糖)為主,運動方面則掌握「333」原則(每周3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每次心跳速率達130下),相信持之以恆,定期追蹤,健康狀況就能有所改善。另外,患有心臟病的民眾運動方式則需依心臟科醫師的建議來進行。近年來,國人生活習慣多吃少動又作息不正常,已使代謝症候群的年齡層下探,不少人年紀輕輕健康狀況就拉警報。醫師提醒民眾,即使診斷出為代謝症候群,只要在醫師協助下積極矯正生活與飲食習慣,還是能有效預防疾病發生,症狀輕者甚至能恢復正常數值。而40歲以上的民眾因代謝功能下降,需更加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定期至醫院或健康檢查中心接受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中風的中醫治療與保健

中風的中醫治療與保健#中風

因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受到損傷,迅速產生意識喪失、失語、肢體運動障礙、感覺減退、麻木等症狀,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中醫把中風依其「嚴重度」分成兩類: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症狀較輕,意識尚清楚;而 中臟腑則意識不清。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頗受肯定,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陳婉菁表示很多人對於中風患者什麼時候應該開始針灸治療卻不太清楚。中風病友若早期及時進行針刺治療,能促使血脈通暢,恢復腦部血液供應,減少因缺血所致的腦組織壞死,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只要患者生命指數平穩,意識清楚,病情穩定,早期就可進行針灸治療,越早介入越好。如家中有中風病友,建議家屬平時可以施以穴位按摩來減輕症狀,簡述如下:《按摩頭頸部時》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經絡等。(1) 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啞門、風池等。(2) 用手指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印堂、太陽、等。《按摩背腰部時》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豎脊肌、腰方肌等。 (1) 按摩上肢時: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曲澤、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穴。 (2) 按摩下肢時: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湧泉穴。 (3) 按摩胸部時: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膻中、中脘、天樞、氣海等穴。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

遠離中風,三少一多為原則#中風

腦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平均每年中風人數約在4~5萬人;因之死亡的約有1萬人。中風的病人約有1/10到1/5死亡,而中風後五年內,有30%會再度中風,故銀髮族切勿忽略中風的死亡威脅。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逐年增加,共占了中風患者的75%,而粥狀動脈栓塞症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中風或曾經中風的患者,本身若有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暫時性腦缺血、高血脂症、尿酸過高;或者生活型態不健全,像是抽煙、過量飲酒、不運動與肥胖症等,都有可能引發二次中風!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鄭仕程指出,目前國內醫界主要是採用抗血小板製劑來預防缺血性腦中風,依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機制不同,大致可將藥物分為二類:第一類為Aspirin(阿斯匹靈):可降低二次中風約達25%,主要的副作用為胃腸道的刺激,故在服用時要注意是否有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的情形,在臨床有許多患者常因無法忍受阿斯匹靈所帶來腸胃不適,在治療過程中擅自停藥,因而造成二度中風。第二為Thienopyridine類: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保栓通)即屬此類。優點為安全性高,較沒有腸胃道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二次中風的危險達32%,同時降低發生心肌梗塞或是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危險。不隨意停藥是中風病患很重要的原則,另外提供給民眾一個簡單易記的生活守則,就是「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減少飽和性脂肪、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再配合適量的運動,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威脅。中風治療是一項長期抗戰的工作,在此建議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應多花時間主動了解自己的治療用藥,並與主治醫師配合,才能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再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