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59歲的上班族,平時沒有不良嗜好或特殊疾病,只有左耳已於多年前耳聾,近期因工作壓力大,夜晚難以入睡。某日起床後發現右側耳朵突然聽不見,陷入兩耳無法正常聽聲音的恐慌,大幅影響原有生活型態。所幸經緊急就醫,以類固醇診治後轉至高壓氧中心進行治療,右耳聽力從75分貝進步到35分貝,左耳也從120分貝進步到100分貝,近期已可恢復正常生活。耳中風初期易忽略 錯過黃金治療期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一種聽力突然降低的疾病,其病因通常難以確認,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炎或血管因素導致的組織缺血有關,如內耳淋巴系統異常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也可造成此病症。內科加護中心暨高壓氧中心主任張厚台表示,通常病人可能在一覺醒來後,發現一側聽力減弱、耳鳴、耳悶感、甚至合併暈眩等。突發性耳聾在治療上以抗發炎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及組織灌流為原則包括靜脈輸液、血漿擴張劑、末梢血管舒張劑。但許多人出現耳中風初期不以為意,直到症狀持續或惡化,一旦拖到發病4到6週後再給予治療,往往成效不彰。搭配高壓氧搶救 7天內就醫可完全治癒張厚台解釋,在早期治療中,只有當患者對全身類固醇或其他治療反應不佳時,高壓氧治療才被視為耳中風的搶救方法。但近期治療方法發現,若在症狀出現30天內使用類固醇同時倂用高壓氧治療後,有71.7%的患者能聽力得到改善;若能在7天內盡速就醫治療,患者100%聽力完全恢復,故可知及早倂用高壓氧對於突發性失聰的治療極為有效。張厚台呼籲,突發性耳聾之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病後1週內,若超過黃金治療時期,也應儘速就醫治療。且正值季節交替時期好發突發性耳聾,建議如有出現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並搭配高壓氧搶救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血壓控制不佳?「隱形性腦衰塞」無症狀更要留意

血壓控制不佳?「隱形性腦衰塞」無症狀更要留意#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出血不是年長者才會發生。一名60歲的企業家長期有高血壓問題,平時工作繁忙血壓並沒有控制很好。一次寒流來襲出現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狀況,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為腦出血。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該名案例後來以降血壓等藥物治療保住性命,並必須長期進行復健。 「年輕型中風」 腦出血比例3成5近期天氣開始轉涼,更要注意心腦血管問題。尹居浩醫師表示,腦出血除了與高血壓有關,腦血管瘤破裂也會導致。近年來「年輕型中風」比例升高,所謂年輕型中風是指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較高,這樣的狀況就佔了年輕患者的3成5。尹居浩醫師說明,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關有關,這是非常重要的隱形殺手,如果血壓控制不佳,長期會導致血管壁硬化,到了臨界點就會導致腦出血。值得一提的,不是運動就不會發生,控制血壓還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如果本來就有高血壓、慢性病史的民眾,當出現劇烈的頭痛或者是發現臉歪、手腳麻就要趕緊就醫,把握黃金時間治療。 控制鹽分攝取、多吃含Omega3食物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師眞田祥一醫師也提醒,60歲以上更要注意「隱性腦栓塞」問題,有些腦栓塞只有小部分的腦細胞壞死,並沒有明顯症狀,甚至要做腦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但隱性腦栓塞若沒注意就會一直發展到腦部萎縮、老化,更要提早預防。眞田祥一醫師建議,除了定期健康檢查,飲食上平時要控制鹽分攝取,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另外每天也多走走路,或者做輕度有氧都,能夠預防腦栓塞。

不明原因暈厥、中風 植微型心律監測器防猝死

不明原因暈厥、中風 植微型心律監測器防猝死#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2歲任職於國中的王老師,曾有不明原因胸悶、暈眩及暈厥,至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及心臟內科門診求診,但經內耳平衡檢查、頸動脈超音波、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腦波檢查、心臟超音波及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後,醫師均告知無異常,但症狀仍不時出現,令王老師不堪其擾,甚至心情愈來愈憂鬱。直至醫師安排植入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某次發作時被心律監測器測到心室頻脈,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兒茶酚胺敏感性心室頻脈」,其為自體染色體遺傳、猝死性高的疾病,經由藥物控制及體內去顫器植入手術,終於恢復正常的生活。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較一般人多5倍58歲詹大哥是一名司機,某次晚飯後突然口齒不清、左側肢體無力,緊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腦中風現象,但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及24小時心電圖皆無明顯異常,因此被診斷為隱源性腦中風,意即不明原因導致,詹大哥除了服用阿斯匹靈預防再次中風,也至心臟內科檢查,在醫師建議下安排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終於偵測到心房顫動,才發現原來它才是真正的肇事者,因心房顫動使心臟血流擾動增加血栓產生,比平常人多5倍的中風機率,因此在心臟內科醫師建議下,將阿斯匹靈轉換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再次中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醫師陳玠宇表示,近年來心律監測及相關的穿戴裝置蓬勃發展,如某品牌智慧穿戴裝置可偵測心房顫動,但需在症狀發作時開啟App並以手指觸摸錶冠30秒才能測得心電圖判定有無心房顫動,平常戴在手腕上僅能監測心跳速率,並無法偵測心房顫動或有無心律不整發作。懷疑病人患有心律不整,最常安排的檢查為24小時心電圖或事件偵測器,若偵測時間長達一、二周需自費上萬元費用,且偵測率僅約為12~20%。新式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 偵測率高達9成新式的皮下微型心律監測器(ILR)是將微型裝置植入左胸口皮下,大小僅約4~5公分乘以1公分,外表傷口約0.5~1公分,手術時間約10分鐘,電量持續2~4年,且可搭配遠距醫療傳輸訊號,將異常心電圖傳達給指定的心臟內科醫師,可做即時的醫療建議及處置,偵測率高達95~99%,提高臨床診斷率,使病患得到適切的治療,避免猝死及減少再發事件機率。不明原因的暈厥、心悸或中風,往往代表有某些背後的真正原因並未釐清,可能受限於檢驗設備、檢驗時間或醫師經驗,但搭配合適的診斷工具不僅可找出真正的病因而對症治療,甚至也可找出一些潛在的心因性猝死疾病,避免憾事發生。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0歲的方爺爺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洗腎多年也曾因忽視傷口照護導致右足截肢,今年5月左足受傷發現感染,雖趕緊至他院治療仍進行小趾截肢,術後3個月傷口仍未癒合,只能以輪椅代步,輾轉至衛福部臺北醫院以經清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現已可自行上下樓出門,期間照護得宜也保住其他腳趾。讓潰爛部位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高壓氧治療中心醫師蕭詠聰表示,傷口難以癒合的原因相當複雜,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血管狹窄、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飲食均衡與否、年紀等皆是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常見糖尿病、洗腎患者因血管與神經病變,導致足部傷口經常無法癒合、不斷感染,甚至被迫截肢。為能加速嚴重潰爛傷口癒合,許多糖尿病患會選擇至傷口照護門診由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傷口照護,並至高壓氧門診進行治療,透過吸取百分百純氧增加體內含氧量、提高組織修復力、增加抵抗力。透過高壓氧治療,可以讓氧氣擴散到受傷的部位,促進血管的增生及傷口的癒合,也增加對感染的控制,讓受傷的部位避免進一步的損害。以方爺爺為例,因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引起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造成下肢血流供應不足合併細菌感染,導致傷口更難癒合,方爺爺先透過清創手術並打通下肢堵塞的血管,使血液循環恢復暢通,讓潰爛部位能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結合高壓氧治療,才成功控制病灶範圍,使傷口順利快速癒合。方爺爺分享在進行高壓氧治療過程時,感覺十分輕鬆放鬆至入睡,清醒後也更有精神。蕭詠聰表示,少數民眾在高壓氧艙內時,會感到耳膜鼓脹不適,是因為艙內加壓導致,此時只要保持正常呼吸並做吞口水的動作,就能達到類似在搭乘飛機或是在高山時,即可減壓。對中風者可修護腦部 一氧化碳中毒減少併發症蕭詠聰表示,高壓氧治療範圍廣,除幫助傷口加速復原,例如對中風者可有效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與氧氣供應、減少腦部水腫,對腦部及神經復原有效;又例如於冬季常見一氧化碳中毒,高壓氧可快速降低一氧化碳濃度並減少中毒併發症。目前符合健保給付的高壓氧適應症,就包含血管傷害及肢體殘障、一氧化碳與硫化氫及慢性氰中毒、火災所造成的煙吸入損傷、灼傷或燙傷等。

頭痛3年運動突昏倒 婦人腦動脈瘤破裂險死

頭痛3年運動突昏倒 婦人腦動脈瘤破裂險死#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宜蘭一名49歲李姓婦人,本身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但經常頭痛,甚至右眼時常脹痛且流淚不止,症狀持續3年。一日運動時突然感到頭部劇烈疼痛後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發現是腦動脈瘤破裂導致中風,經緊急血管介入性治療,不只撿回一命,也因搶救的早,日前已出院並透過復健,恢復良好。血管介入性治療栓塞術 存活率高於開顱手術李姓婦人的中風屬典型的大腦動脈瘤蜘蛛膜下腔出血,為2.6公分的腦動脈瘤破裂所導致,其致死率極高,若非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治療,恐怕難挽回一命。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羅揚嵐表示,臨床上針對腦動脈瘤有兩種治療方式,一種是外科開顱手術,即透過開顱,用夾子夾住動脈瘤頸,以預防動脈瘤破裂;第二種方式為血管介入性治療,其一是栓塞手術,方法是經由下肢動脈進入,使導管順著動脈延伸到腦部,再將導管中的白金線圈填塞進動脈瘤,或是在血管內置入血流導向支架以改變血流方向,以上兩種血管介入性治療都可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雖然在病情允許下,歐美已逐漸視血管介入性治療為治療腦血管瘤的主要方式,但為確保符合台灣現況與適合患者,羅揚嵐與羅東博愛醫院腫瘤中心吳思遠副教授遂著手針對兩種不同治療方式進行研究,期望獲得清晰的「存活率」與「醫療資源耗損」相關資料。吳思遠就我國2011年至2017年的健保資料庫大數據中心資料中,篩選出符合資格的8102名患者,並於研究中發現,與外科開顱手術相比,接受血管介入性治療栓塞手術具有更好的存活率,且整體住院天數、加護病房的住院天數都下降,對國家長期的醫療支出有明顯的成本效益。研究成果今年6月登上國際重量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與《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頭痛、脖子僵硬、眼瞼不自覺下垂 別以為是小毛病就輕忽羅東博愛醫院腦血管介入治療團隊身兼宜蘭縣唯一可提供動脈瘤手術、栓塞治療、動脈溶栓及取栓術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羅揚嵐提醒,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1%,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但若出現症狀可能就是蜘蛛膜下腦出血,致死率高達70%。因此,若出現頭痛、脖子僵硬、眼瞼不自覺下垂等不適症狀,千萬別以為是小毛病就疏忽,還是要提高警覺。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於各健檢中心做健康檢查時,將自費項目-3T高磁場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檢查納入規劃。

該洗腎卻沒出現?護理師機警搶救中風婦

該洗腎卻沒出現?護理師機警搶救中風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近60歲的林太太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長期洗腎14年是洗腎中心的老朋友,從來不曾無故遲到,這天洗腎時間到了,卻異常地沒有準時出現,洗腎中心護理師致電數通皆未聯繫上,擔心有異常情況發生,立即通知林太太的女兒返家查看,林小姐趕到家看見媽媽無力癱坐在椅子上、表情僵硬、無法言語,緊急送醫確診腦中風,所幸即早發現,經治療一個月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行走自如。林小姐感動的說:「謝謝護理師的機警,讓媽媽沒有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洗腎者飲食應採低鹽、低油、低糖衛福部臺北醫院洗腎中心護理長莊明月表示,當天跟往常一樣,護理師陳宥臻致電追蹤病友健康狀況,並提供心理支持關懷與提醒衛教指導,但致電林太太時卻一直無法接通,陳護理師非常緊張與擔心、持續聯繫,對於那天恰巧搶救到中風的洗腎患者,感到真的很幸運,也慶幸一切都還來的及,洗腎中心會持續落實中心理念「照顧一個人,守護一家人」,秉持著愛心、關心服務病友。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全台洗腎人數高達9.2萬人,洗腎中心主任陳殷正表示,腦血管疾病是透析病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腦出血是最重要的發生形式。患者長期高血壓造成血管狀硬化,血管壁產生許多動脈瘤及經常性使用抗凝劑是造成出血的主因,腦血管疾病發率生約佔15%左右,因此洗腎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洗腎者的健康飲食採低鹽、低油、低糖為原則,控制高血脂、膽固醇及高血壓,並呼籲家人應經常關懷探視家中長者、洗腎家人,避免發生憾事。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7歲老翁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緊急送醫治療,老翁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期間,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院方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成功取栓,經過約3周的住院治療,老翁目前已經順利出院。取栓更為精準快速 同時降低X光及顯影劑用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疫情嚴峻時刻,中風的治療還必須提供醫病雙方完整的保護,該院在防護完備的情況下,首次啟用新進的bi-plane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設備,經過放射科醫師李喬華的手術,順利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將其堵塞的腦血管打通。李喬華指出,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比單向X光機具有更多功能,不僅在執行動脈內取栓術更為精準快速安全,還可以執行腦血流流速偵測、3D血管成像,施作腦內動脈瘤栓塞,與腦內支架、血流導向裝置置放等治療。而先進的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可降低X光及顯影劑的用量,不僅能獲得絕佳的影像品質,也能保障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輻射安全,其產生出來的高品質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也能比肩常規使用的腦部電腦斷層,減少患者術前術後移動檢查的不便,真正可達到時效與安全。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

心臟亂跳勿輕忽 血栓性中風機率高#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旬阿嬤因頭暈、胸悶、無力送醫急診,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且是心房顫動血栓所引發,立刻安排作心導管處理改善,逐漸恢復。心房顫動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者 中風率增5倍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徐漢仲指出,心臟亂跳也可能會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約有1%盛行率,且隨年紀增長發生率也增加,平均年齡為70歲;臨床上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甚至出現非特異的症狀如心悸、頭暈、走路會喘、覺得心臟無力、倦怠等。許多人是意外診斷出心臟脈動不正常,才由心電圖確診。心房顫動長期會造成心衰竭,造成心輸出量減低、肺水腫等,導致患者活動會喘、端坐呼吸、尿量減少等。另外會形成血栓(常見於左心耳),因此造成血栓性中風約占總體中風15%;而許多不明原因的中風,推測是與此心律不整相關。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心衰竭增加為3倍,中風增加為5倍,整體的死亡率增加2倍,早期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風預防很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解決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困擾徐漢仲表示,心房顫動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積分與一年中風風險機率有關,目前建議只要大於1分,應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治療,因為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aspirin效果不彰(0~22%降低中風機率)。但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限制很多,包括多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效果很難穩定與治療範圍窄縮,需不時抽血監測與調整,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且一旦造成腦出血,死亡率達50%以上。因此在台灣,除非是機械性瓣膜置換手術後或嚴重二尖瓣狹窄的患者,多是選用直接新的口服抗凝血劑,解決許多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的用藥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