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

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復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rtophy;SMA)是一種罕見的體隱性遺傳疾病,只能以復健延緩病情。近年來科學醫藥的進步,基因治療不是夢想,更走入了我們的健保。由於費用高昂,在過去針對基因治療,健保的給付是有條件的限制申請。是病友也是律師的陳俊翰先生,生前一直致力於為SMA病友爭取權利,雖然今年年初他因感冒引發肺炎而離開人世,但他的努力讓政府與國民都注意到這個健康議題,政府於今年八月起擴大了對於SMA疾病的基因治療的健保給付用藥範圍,能照顧到更多需要被照護的SMA病友。 童綜合醫院血友病暨罕病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來,提供血友病、肌肉萎縮症、卓飛症候群及萊希-尼亨症候群等罕見疾病的患者,進行整合性身體健康管理門診醫療服務。童醫院醫療團隊也協助一名罹患SMA的罕病患者取得健保給付用藥通過,舉辦「一童為生命奮鬥罕病SMA患者重拾新希望 」分享會,除了邀請羅氏大藥廠醫療政策暨公共事務張怡荃處長共襄盛舉外,41歲病患何先生現身分享個人經歷,希望藉此鼓勵罕病病友不要放棄希望,生命都能擁有希望的曙光。何先生除了感謝醫護團隊外,還感謝妹妹犧牲奉獻的照顧,也讓現場大家都很感動。 何先生表示,10月大時因意外骨折,但傷勢恢復後雙腳卻無力行走,父母帶著他南北奔走到各家醫療院所治療,一直找不出真正的病因,2018年經介紹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基因檢測後,發現罹患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第二型,但因為當時不符合用藥申請資格,治療費用很高,並且離家又遠,就先持續在鄰近醫院進行復健治療。但因為今年健保給付用藥範圍擴大,范洪春醫師的堅持、醫療團隊的努力與何先生持續復健,很幸運的通過用藥給付,感覺人生重拾了新希望,疾病終於有藥可以延緩退化。真的很感謝童綜合醫院的所有同仁、范洪春醫師、王俐婷個管師,還有復健部李敏輝主任與復健團隊的大力幫忙。 兒童醫學部小兒神經科范洪春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脊髓運動神經元會漸進性退化,逐漸造成肌肉麻痺、無力、萎縮等狀況,但對於智力沒有影響 目前依文獻資料(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結果)預估,SMA在台灣發生率為一萬七千分之一,患者發病的年齡與退化程度都不同,目前大致區分為四型:第一型是指6個月前發病,可能壽命不超過兩歲;第二型是指6-18個月發病,可能可以獨立坐著,但是終身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個案何先生就是屬於第二型的患者;第三型是指發病大於18個月,發病前也許可以正常活動,但會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第四型是指成人才發病,其運動功能影響可能很輕微。 范洪春醫師指出,這次協助罕病病友申請專案用藥給付通過,希望能幫助他加強肌肉的強度與減緩退化的發生,讓何先生開始用藥後,可以維持目前的肢體肌力功能,除外,咀嚼能力也變得比較好,讓病友能攝取營養更均衡,讓體力更好。 許弘毅副院長表示,童綜合醫院的創立宗旨是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務,本著這個單純卻重要的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及個人化醫療照護,成立血友病暨罕病中心。期許能落實預防性治療及整體性醫療理念,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間接降低患者的醫療支出費用,減輕其家庭負擔。未來,童綜合醫院也將持續守護民眾健康,提供民眾優質的醫療服務。

運動好手中風後積極復健 重拾健康生活

運動好手中風後積極復健 重拾健康生活#復健

「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人生第一次遇到要復健」。一般認為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曾是馬拉松國手、現任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先生,卻在今年中風後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只能臥床,但他憑著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及運動家精神積極復健,在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醫療團隊的協助下,終於拔除鼻胃管正常飲食,現也能獨立行走,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重拾健康。 全馬42公里又195公尺跑2.5小時、創辦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操辦逾600場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被譽為馬拉松之父、今年68歲的盧瑞山秘書長,從高中開始跑步,常年有運動習慣,雖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但一直自豪體力不錯,不料卻在今年四月一次運動過後出現無力、意識改變緊急送醫,經手術後仍影響語言、吞嚥及行動能力。 由於與任職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也是現任內湖國泰診所院長的塗雅雯醫師是多年路跑好友,經轉院至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繼續接受復健,在團隊的幫助下,病人得到很大的支持,調整心態後反而更能以運動家堅毅的精神,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與復健計劃,復健成果超乎預期,最終在醫護團隊與病人共同努力下拔除身上所有管路,順利出院,恢復健康生活。   「我想要過正常生活」,盧瑞山秘書長分享,轉院前復健進度不如預期,剛開始每天都要抽痰「很痛苦」,戴著鼻胃管、插著尿管、坐輪椅行動不便的日子,讓他一度陷入焦慮、憂鬱,所幸轉院後,在團隊正向鼓勵下得到很大的信心,憑著一股想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念,帶著以往路跑辛苦拚搏成績的毅力與幹勁,每天堅持數小時復健訓練,總算讓他克服困難,重拾健康。也盼將自己復健經驗分享給其他中風病友讓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有重拾健康的機會」。 「我們還要一起馬拉松!我用跑的,你用走的」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塗雅雯醫師指出,由於盧秘書長中風後語言、吞嚥功能及肢體協調性受到影響,經復健團隊啟動全人醫療照護,從生理、心理等各層面給予病人支持,輔以任務性導向的訓練方式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及吞嚥訓練,協助病人及家屬正向思考與復健,幫助病人重建生活。復健期間她以「我用跑的,你用走的」鼓勵秘書長,希望有一天能與他一起回到馬拉松賽場上一起運動!很開心他因為有運動員的好底子,加上運動家永不放棄的精神,他恢復的每一步都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決心,而且康復神速,讓醫療團隊也嘖嘖稱奇。

早上睡醒「1NG動作」超傷膝蓋!2步驟做「擺盪伸展操」預防微骨折

早上睡醒「1NG動作」超傷膝蓋!2步驟做「擺盪伸展操」預防微骨折#復健

常常膝蓋疼痛、腰痛?平常用錯誤的方式使用身體,身體就會發出警訊。日本宮西醫院人工關節中心長巽一郎於《100歲也能行走自如》一書中,分享從走路姿勢開始的身體正確使用法,搭配伸展體操、關節軟骨再生運動、肌肉放鬆練習,幫助讀者自然改善骨盆、核心、脊椎、腰腿、膝蓋、腳底引起的疼痛。以下為原書摘文:

「S形曲線」是身體健康指標!整復師解析「老中青世代」腰腿問題

「S形曲線」是身體健康指標!整復師解析「老中青世代」腰腿問題#復健

很多人上了年紀之後渾身疼痛,尤其腰椎、肩頸、膝蓋都是常見的疼痛部位,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日本針灸師、柔道整復師,LEAF針灸整復院院長笹原健太郎 於《解痛逆齡強腿伸展法》一書中,分享伸展保健運動,也詳細說明各種醫療保健新知,幫助讀者打造不生病的生活型態。以下為原書摘文:

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但沒錢置換人工踝關節⋯醫揭「1療法」免開刀

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但沒錢置換人工踝關節⋯醫揭「1療法」免開刀#復健

足踝多年疼痛,PRP注射療法能改善!83歲鄭先生為水泥工人,多年前在工地不慎受傷,右小腿骨折忍痛遲遲沒有就醫。長年累月左腳踝退化,重心再換到右腳,導致右腳踝也退化。先前自費更換右腳人工踝關節,但已無力再負擔左腳踝更換費用。後續,醫師建議改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療⋯

長輩下肢無力走不動?復健師推「機器人復健法」助行走:5種人適用

長輩下肢無力走不動?復健師推「機器人復健法」助行走:5種人適用#復健

下肢無力與行動不便,新興復健法助患者站立前行!70多歲林伯伯,是一位頸椎脊髓損傷患者,曾經歷長達1年的傳統復健療程。儘管他能夠在助行器的幫助下站立並步行約5公尺,但由於肌力不足,膝關節經常疼痛,影響復健的進展。後續,在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林伯伯決定嘗試使用最新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Keeogo」配合復健課程。

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醫揭「復健運動」緩解疼痛:1情況再手術

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醫揭「復健運動」緩解疼痛:1情況再手術#復健

椎間盤突出痛到不行,內視鏡減壓手術能改善!55歲江先生在一次意外中背部受傷,經歷嚴重背痛2個月,並且因為坐骨神經痛及麻木無法跨步走。當時患者接受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經醫生建議手術,但因為工作無法長期請假及擔心家計無法負擔,進而接受復健及藥物的保守治療,在幾個月內疼痛的確慢慢減緩,卻未曾消失。

雙腳麻痛難行 微創脊椎減壓療效佳

雙腳麻痛難行 微創脊椎減壓療效佳#復健

70歲李董事長先生,熱愛高爾夫運動,近年來出現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步行大約十分鐘左右就需要休息,就醫後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 ,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而影響正常步行。接受不到1小時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下肢力量恢復良好,傷口疼痛不明顯,隔日即出院返家,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林希賢醫師表示,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發生原因為俗稱骨刺的增生,包括腰椎小面關節,及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 於超過40歲的族群中盛行率可高達28%。雖然於性別上無統計學差異,但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俗稱骨刺的增生。保守治療方法可以考慮復健: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但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林希賢醫師說明,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約需要5到6公分,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且術後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而近十年來發展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一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臺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人滿意度極高。 林希賢醫師強調,減壓術是脊椎外科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手術,因為科技的進步,讓病人可以更輕鬆的接受治療,不用擔心害怕傳統的大傷口及術後組織沾黏的問題,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