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隱形牙套專利期滿釋出 新型隱形矯正竟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隱形牙套專利期滿釋出 新型隱形矯正竟比傳統矯正還便宜?#健康醫療網

2022-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人因為社群網路的發達,加上美觀意識抬頭,大家都會想要讓自己能成為那萬眾矚目的網美、網帥,雖有賴於目前化妝技術、美肌美顏APP功能都很強大,但展開笑容後卻看到參差不齊的牙齒,對於美麗外在確實扣分不少;而近期隱形牙套專利權期滿釋出,不少廠商看準此商機,搶攻隱形「微笑曲線」矯正市場,推出新型隱形矯正產品,價格竟比傳統矯正還要便宜!? 傳統矯正大鋼牙 彈力金屬線推擠達矯正效果 知名齒列矯正牙醫陳建舜醫師說明,所謂的傳統矯正是在牙齒表面黏上矯正器,然後利用彈力金屬線或不銹鋼線把牙齒排列整齊,讓金屬彈力線24小時不停地作用力在牙齒上,對牙齒產生推擠的效果以達矯正目的。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說明,金屬傳統矯正因為金屬材料的關係,不免影響到矯正者的外觀形象,另外,傳統矯正在進食過後牙縫易塞殘渣,清潔上必須花費較多心力清除,配戴過程中也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或是脫落造成患者不適,矯正費用約落在12到20萬不等。 隱形牙套矯正需配戴時間充足 以免影響矯正結果 陳建舜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多了隱形牙套的選擇,有別於傳統矯正過程需配戴牙套至少1到2年時間且不具美觀,隱形牙套是由專業醫師先評估患者的牙齒排列狀況,再利用電腦模擬牙齒移動的位置後,利用3D列印該模型並製作透明的隱形牙套讓患者裝戴,患者可依照自身情況決定配戴與否,兼具美觀的同時,也方便取下清潔,不影響社交活動或工作。 陳建舜醫師提醒,雖然隱形牙套矯正確實提升患者便利性,方便拆裝,可以自由彈性的選擇要配戴的時間點,但若要顧及矯正成效,建議一天還是要配戴22小時以上,倘若戴的時間越少,矯正效果不彰,整體矯正時長也有可能更久。 諮詢專業牙科醫師 提供適切合宜之牙齒矯正建議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遠端工作及美容科技產業進步發展,加上近期隱形牙套的專利技術權釋放,亦有不少廠商相繼開發出新型,適用於輕、中度矯正之隱形牙套,搭配線上諮詢科技,患者先透過網頁的諮詢頁面拍攝牙齒照片上傳,讓線上牙醫師做第一線的評估後,再依照地域推薦鄰近配合的診所,進行第二次的臨床評估後開始矯正,不僅減少患者來回評估的時間,在矯正價格上也較為親民,約落在6到12萬不等,甚至遠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陳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市場上有不同的牙齒矯正方式,但不論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經由專業牙醫諮詢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模式,在牙齒矯正這條漫長旅途上能事半功倍。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43

疫情迫愛滋感染者減藥、停藥 醫:恐造成病毒量反彈

疫情迫愛滋感染者減藥、停藥 醫:恐造成病毒量反彈#健康醫療網

2022-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在亞洲國家名列前茅,在2020年底就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訂定的目標,服藥控制的感染者中有高達95%已偵測不到病毒,達到「U=U」。因此,被稱為帕斯堤(Positive)的愛滋感染者,事實上跟常見慢性病患相同,僅需定期回診、領藥;然而在去年五月新冠疫情的衝擊後,他們也成為受災戶。屏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怡慧表示,有很多人因此不敢回診,加上感染科醫師屬於防疫第一線,門診縮減,也導致許多感染者無法看診,她坦言,病毒反彈風險很高。 帕斯堤的疫情風暴 減藥、停藥、中斷治療 吳怡慧醫師說,在去年五月疫情風暴時,帕斯堤們擔憂染疫不敢回診,有些人將一個月的藥量分為三個月吃,或是忘記領藥,加上當時感染科全科都加入防疫,門診縮減、夜診取消,更造成許多帕斯堤無法順利回診,因此自行減藥、停藥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在疫情趨緩之後,有陸續回診,但的確有人因為減藥造成免疫力下降,反而得到帶狀泡疹、菜花等;也有人因此病毒量反彈,更有人因此失聯,中斷治療,令人憂心。 「有很多年輕的感染者,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朋友、弟弟,他們通常壓力很大,但是在互動問診中都能幫助他們抒發壓力」,吳怡慧醫師分享,有時候一句話都可能鼓勵到他們,他們需要實質的關心,這是遠距醫療無法替代的。疫情前本來有固定回診、聯絡的帕斯堤,在疫情後失聯,是她感到最可惜、最遺憾的事,甚至聽到有人長時間防疫加重心理負擔,重回藥癮懷抱,現在人在看守所。 偏鄉地區、3C弱勢難回診 體位增加、三高指數上升 雖然當時疫情較多集中在北部,身處在屏東的吳怡慧醫師分享,但全國的氛圍是很緊張的。當時有安排了社區領藥、甚至不必下車的得來速領藥,減少暴露在醫院的風險,為的就是達到規則服藥以穩定控制病毒量;也開放視訊遠距看診,不過對於偏鄉地區、3C弱勢的族群,這些都是難題。當時甚至有假新聞流傳,指稱「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可對抗新冠病毒」,讓一些人放心去「與人連結」,反而感染性病。 由於長期在家防疫,缺乏運動又加上飲食不均,回診的人當中觀察到,或多或少都有體位上升的狀況;愛滋感染者也因為身體長期發炎,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共病,也發現到他們數值都有上升。吳怡慧醫師強調,為了抑制病毒、維持免疫力,一定要按時、規律服藥,才能降低共病的威脅。 規律服藥、控制病毒量 帕斯堤與常人無異 如今的抗病毒藥物發展十分成熟,只要規律服藥,已經很少人會因為愛滋病過世,控制得宜達到「U=U」的帕斯堤,不僅不會傳染,平均壽命都與常人相同。吳怡慧醫師提醒帕斯堤們,要有規律作息、運動,若遇到用藥狀況及任何問題,都可以與個管師或是地方衛生局人員聯繫。她同時也表示,有許多帕斯堤其實生活條件、經濟都相對弱勢,一旦脫離了治療軌道,都可能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呼籲大眾,若身邊有帕斯堤,請多給他們一句關懷或叮嚀,或許那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都能鼓勵他們。 「欲了解更多HIV資訊,請洽詢感染科醫師」 • Document code: NP-TW-HVX-STBD-210017 • Date of preparation: Nov 2021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12

28歲三陰性乳癌第四期 基因檢測BRCA突變救命

28歲三陰性乳癌第四期 基因檢測BRCA突變救命#健康醫療網

2022-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一名28歲女性,去年於澳洲打工時發現乳房出現小腫塊,但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洲全面封鎖出境導致無法回台治療。因澳洲醫療費用高昂,一直忍耐到回台時才就醫,此時乳房腫瘤已痛到身子無法站直,經檢查後發現已出現骨轉移,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四期。雖其男友毅然決然將自己的頭髮全剃光,給予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很大的心靈支持,但化療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及每三週一次的住院行程,仍打亂了患者本來的生活。 基因檢測揪出特定突變點 助醫師精準用藥 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蔡易臻表示,因三陰性乳癌患者癌細胞上雌激素接受器(ER)、黃體素接受器(PR)、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表現皆為陰性,可選用藥物相較其他亞型來說相當少,過去僅能採取化療。但隨著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精準醫療的概念日漸抬頭,三陰性乳癌也出現了一些新興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較具針對性之標靶藥物,如:PARP(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NTRK抑制劑。   ▲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特性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現三陰性乳癌已非絕症代名詞。(圖/蔡易臻醫師提供) 目前標靶用藥治療大多為自費,用藥前若經過基因檢測後能讓醫師判斷適用哪一型藥物時相對精準,以本案例而言該名患者基因檢測後發現為BRCA1基因突變。後續不僅可改用針對BRCA1基因突變族群使用之PARP抑制劑治療,患者也符合健保給付條件:(1)有轉移現象(2)為三陰性乳癌患者(3)有BRCA1/2基因突變(4)完整接收過至少一次化療療程,並且順利通過申請。接受治療至今除改善過往治療的副作用之外,另因PARP抑制劑是以口服形式服用,患者不需每三週住院治療,只要一至兩個月內回診一次取藥即可,也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出現 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症」代名詞 過去對三陰性乳癌的觀念多為「高復發、高轉移、進展速度快」,許多人一確診就灰心喪志,想到要化療不只內心恐慌,甚至有些人因此而放棄治療。對此,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疾病特性確實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臨床上不再像過去那般,除化療之外無其他藥物可醫治。 以PARP抑制劑為例,針對癌細胞特有的細胞機轉控制病情,減少對其他正常細胞的損害。臨床上雖有約六成患者使用後出現疲勞現象,少部分伴隨血球數量降低、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但比例跟過去化療相比已大幅度降低,患者要抱持正向心態,積極治療,才是正確的抗癌之路。 最佳抗癌方式為及早診斷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蔡易臻醫師提醒,無論是哪種乳癌,目前已知最好的抗癌方式就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三陰性乳癌也不例外。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若三陰性乳癌第一期即接受診治,五年存活率高達91%,但若已轉移,五年存活率急遽降低至12%,因此無論是政府或是醫師,都不斷在宣導乳癌及早診斷的重要性。 而國健署也持續推行45-69歲之婦女及兩等親內血親曾患乳癌之40-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希望民眾多加利用。蔡易臻醫師強調,在癌細胞未轉移至重要器官如肺部、肝臟、腦部之前診治,配合妥善治療並且定期追蹤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患者預後表現都相對良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47

台大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氣管移植 44歲男獲新生

台大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氣管移植 44歲男獲新生#健康醫療網

2022-02-1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台大醫院致力發展尖端醫療技術,「氣管移植」被視為是移植醫學領域的最後一項重大挑戰,台大外科部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 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 亞洲首例成功案例 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近年來已順利完成25例小動物及6例大動物組織工程氣管移植的動物實驗,同時是國內唯一通過主動脈氣管移植人體試驗的團隊。並於2021年2月,為44歲男性完成亞洲第一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同時是世界第一個利用此方法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成功的案例。 結核性氣管病變 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續命 44歲的O先生,因結核性氣管病變引發5公分長之氣管嚴重狹窄及呼吸困難。先接受氣管支架置放後順利出院,但同年3月時因支架滑脫,引發呼吸衰竭,被插管後送到醫院急救;病患緊急氣切後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 很幸運於4月19日獲得主動脈捐贈,在葉克膜支持下進行病變切除及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於6月24日出院。最後,O先生表示,現在已經回復原本正常的生活及運動,早晚各走3公里,呼吸順暢。 捐贈者、受贈者血型不必相符 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 切除長段氣管病變或狹窄,必須進行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仍然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的挑戰之一。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Emmanuel Martinod) 醫師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於-80°C,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此方法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型不必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 接受移植的13位病患(癌症為主),12位存活超過三個月,而植入的主動脈,後來竟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54

年輕男子打BNT過敏 類固醇治療變「月亮臉」超崩潰

年輕男子打BNT過敏 類固醇治療變「月亮臉」超崩潰#健康醫療網

2022-02-16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一名27歲男子,日前接種BNT疫苗約2-3週後引發「血管炎」,經檢驗後確定為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病時下肢佈滿紅色出血點,甚至導致皮膚潰瘍,為此還住院半個月,簡直苦不堪言。住院期間,主治醫師施打最高劑量的類固醇,出院後持續服用類固醇藥物,目前血管炎的症狀已趨緩,然而類固醇的副作用,導致該名男子全身水腫、臉部腫脹,整個肥一大圈,衛福部立台北醫院藥師廖玲梅表示,停藥後會慢慢改善,但服用期間身體免疫力下降,感染機率增加,需多加注意。 類固醇藥物應用極廣泛 常被稱「美國仙丹」 廖玲梅表示,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因為作用廣泛,又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及血管收縮作用,可以注射、口服、吸入及外用等劑型被使用。而類固醇注射針劑通常只會在醫療機構裡出現,可應用於過敏性休克、腦部水腫、發炎性的神經病變及癌症(如淋巴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血管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 其他用途也極為廣泛,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硬皮症)與皮膚疾患(乾癬、牛皮癬、頑固性溼疹)等,也都有機會使用。廖玲梅說明,例如這名27歲的血管炎患者,醫師選擇類固醇脈衝治療,亦即在短時間內注射大劑量的類固醇藥品,達到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功效,讓症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 廖玲梅表示,至於吸入型類固醇,常是氣喘或慢性阻塞肺病患者的重要用藥,可有效減緩氣道發炎及減少發作機會。而外用的類固醇類藥膏則是幫助皮膚發炎狀況盡速獲得控制,但是,有感染的皮膚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改變脂肪分布 月亮臉、水牛肩隨之而來 高劑量或長期類固醇使用可能會造成水腫、肥胖或俗稱月亮臉、水牛肩的現象,在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就會慢慢改善。廖玲梅補充,水腫是因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所致;肥胖與服藥後食慾增加有關;體型變化則是類固醇藥品改變身體脂肪分布的結果。因此,建議類固醇治療期間注意飲食鹽分及熱量攝取,配合體重監測及運動可以降低體態變化疑慮。 廖玲梅表示,高劑量類固醇也可能會使血糖短暫上升。因此糖尿病人原有飲食控制外,要多注意血糖的測量。醫療上,在短期內會讓患者使用注射式胰島素或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穩定血糖控制;而長期(約半年以上)服用類固醇的患者,骨質疏鬆風險較高。廖玲梅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例如增加鈣質攝取、補充維生素D、避免菸酒及適當運動可減少骨質流失。另外,外用類固醇常被許多人自行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皮膚變薄、萎縮,老年患者甚至出現微血管擴張導致皮膚紫斑。 服用類固醇感染風險增 減少出入公共場合 廖玲梅表示,由於類固醇有免疫抑制功能,易有感染風險,治療期間應減少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避免感染。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則要記得每次使用後要漱口,以避免咽喉部黴菌的感染。此外,口服類固醇應該遵照醫囑服用,醫師始可掌握治療進度達到停用的目標。外用類固醇藥膏則要注意醫囑使用部位及使用方式,因為皮膚厚度、疾病狀態及病人年齡都是外用類固醇選用重點,並且千萬不可自行與他人共用藥品。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06

銀髮族生活閃亮如銀 容光美膚保養這樣做

銀髮族生活閃亮如銀 容光美膚保養這樣做#健康醫療網

2022-02-15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青春永駐、追求美麗是許多女人心中的夢想,雖然保養品、醫美微整能延續肌膚美麗,但對於中年後荷爾蒙發生的變化,會造成肌膚暗沈、面色發黃,再加上內分泌失調等問題,若想要恢復年輕時的精神氣色,則需外表保養,內在調理內外兼具;因此,更年期前後提早保養、調理體質就變得十分重要。就有銀髮族在中年時藉由中藥調理氣血,到年紀漸長時,不但身強體健,而且臉上也沒有老人斑,銀髮生活閃亮如銀! 八十幾歲沒有老人斑、睡眠充足排便順暢 保護肝臟更健康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門診中,有很多八十幾歲的老病人,看起來並不顯老,她們都是長期養肝來保養身體,看診時,都會洋洋自得分享自己沒有老人斑;其實,保養關鍵是身體營養充足和適當運動,適度的曬太陽可以吸收維他命D,飲食均衡,補充水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肝要保護好。 若要保持精神煥發、臉色好看,必須睡眠充足和排便順暢!李深浦醫師強調,心情盡量保時平衡,憂愁也好,快樂也罷,都用平常心去對待;晚上睡覺時要將所有的事都擱置,好好的休息,因為睡眠也是保護肝臟健康很好的方法;此外,就是大小便要順暢,便秘和宿便都是身體的敵人。 更年期症狀和荷爾蒙有關 植物性荷爾蒙可維持年輕 李深浦進一步表示,更年期許多不適症狀和荷爾蒙有關係,門診中有不少女性剛步入更年期時,出現許多不適症狀,會使用含有大豆異黃酮和葛根異黃酮的中藥來舒緩,除了可以減少潮紅症狀,也可以改善皮膚和胸部老化程度,老人斑也會降低很多,確實服用中藥可延後和降低衰老症狀,氣色好。 中藥治療更年期症狀不只有大豆異黃酮與葛根異黃酮,李深浦醫師解析,中醫幫助更年期是系統性,不只是單一味藥,還有很多植物性荷爾蒙藥物,剛開始服用不習慣,但是吃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身體輕鬆,月經會延長,身體可以繼續維持年輕感,私密處比較不會乾燥,也會緩解小腹下墜的沈重感。   ▲李深浦中醫師 顧身體不單靠食補、藥補 用對方法才重要 「不要只是靠吃藥和吃東西來照顧身體,這是不夠的!」李深浦醫師強調,要有方法照顧身體。「不學就無術」,因此從小看佛書、道書體會箇中奧妙,看中醫的書,以身體去感受變化。開藥方時無法完全依照書中案例,因為人體是活的,身體胖瘦大小與體內的機制變化都有連帶關係,人體是很複雜的,但是要用不複雜的方法來對付,這些傳承都要感謝老師廖天恩的教導。 練平衡禪+保養肝臟 促進身體健康 李深浦醫師說明,每日練習「平衡禪」對內分泌系統有調節作用,更可以抗地心引力。人年紀越大會感覺手腳越重,是因為抗地心引力不夠,所以老化和抗地心引力有很大關係,無法抗地心引力,就會出現走路不輕鬆,爬山容易喘,跑跳都不如年輕時輕鬆自在;所以,練氣、靜坐、練平衡禪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而由於媽媽在四十多歲就有糖尿病,自己小時候又有氣喘胸悶,所以就持續練平衡禪和保養肝臟,所有健康問題都解決,沒有胸悶,糖尿病的症狀也都沒有發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2655

勤搬重物椎間盤突出開刀後隔年復發 這招防沾黏損傷

勤搬重物椎間盤突出開刀後隔年復發 這招防沾黏損傷#健康醫療網

2022-02-15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40多歲建築工人,因勞力工作無法規律休息,導致罹患腰椎椎間盤突出引發劇烈下背及下肢疼痛,接受顯微腰椎椎間盤摘除手術後恢復良好便再度回到工作岡位。但不到一年,症狀再次復發,經檢查後發現部分椎間盤又再度突出,治療上便必須再次移除椎間盤,並採取後位融合固定手術,並重建腰椎第4、5節及薦椎第1節。所幸初次手術時,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防沾黏凝膠,第二次手術時沒有因神經沾黏進而導致神經損傷。病患術後症狀改善效果相當良好,更免於垂足症、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 脊椎退化性疾病 以腰椎為大宗 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宇文指出,人是直立動物,隨著年齡增長,由於承受體重的關係,難免都會有脊椎退化性的疾病,其中又以腰椎為最多,例如:椎間盤突出、甚至破裂,或是黃韌帶肥厚,導致腰椎管腔狹窄,都有可能造成神經主幹或是神經根壓迫,產生麻木、疼痛等不適症狀。另外,意外創傷及車禍事故等,也是國人脊椎損傷的另一大原因。 鄭宇文醫師表示,目前治療脊椎疾病,第一線仍會建議病患先行使用止痛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如果效果不甚理想,且檢查發現有合併神經壓迫的情況,或是發生嚴重創傷有癱瘓風險之虞,才會建議病患積極接受脊椎減壓手術治療,但手術仍有一定的風險,開刀前需詳細和病患及家屬解釋目的和過程。執刀的醫師在手術過程必須以非常嚴謹的態度進行治療,以及術後的衛教。 神經沾黏不少見 術後小心引起不適症狀 鄭宇文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患者脊椎手術後,不但症狀沒有改善,產生的併發症讓原本症狀更嚴重,因神經暴露失去保護,周圍的肌肉、軟組織產生不正常纖維組織增生,導致神經沾黏、牽扯,引發患處緊繃、脹痛,或是發生走路腳拖地的垂足症等不適症狀。若是疾病復發必須接受第二次手術,嚴重的神經沾黏恐引起術中腦脊髓液漏,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等,增加手術的困難度,病患的治療結果也會大打折扣。 術中防沾黏 減少術後疼痛、免於神經傷害 過去為避免術後神經沾黏,並沒有較合適的方法,只能於術中盡量減少出血,術後大量沖洗清創傷口,避免後續組織發炎反應、降低發生率。隨著現今醫療科技進步,透過防沾黏凝膠覆蓋於神經,形成一層保護膜,除了有效預防神經沾黏的發生,也能減少術後疼痛、避免產生神經壓迫。更重要的是,若是疾病復發或鄰近脊椎發生病變,必須接受二次手術時,醫師不再「敵我不分」,免於傷害神經,避免不必要的併發症。 預防脊椎退化 從年輕時做起 鄭宇文醫師提醒,久坐久站、過度勞力工作引起的身體負擔,都會加快脊椎退化的速度,建議年輕人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提升肌耐力、強化核心肌群,可減少脊椎負擔,而骨鬆高危族群的停經後婦女,應補充高鈣食物,避免骨鬆增加脊椎退化的風險。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75

早期HER2乳癌易復發 強化輔助治療助降低復發率

早期HER2乳癌易復發 強化輔助治療助降低復發率#健康醫療網

2022-02-14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大部分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單株標靶藥物問世後,癌症獲得了良好的控制,整體存活率也得到了改善。雖然對HER2陽性早期乳癌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接受單株標靶的輔助治療後,部分患者仍然有復發的隱憂。國外大型臨床研究HERA在追蹤11年的研究發現,使用單株標靶的HER2乳癌病患中有30%的患者再次復發,讓許多治療結束的患者不禁擔憂自己是否會有復發轉移的風險存在。 乳癌最新治療共識 強化輔助治療降低復發率 根據發表在乳癌醫學期刊《Clinical Breast Cancer》的ExteNET臨床研究顯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早期乳癌能降低復發率約3成。在高風險乳癌族群,例如有淋巴結轉移(LN+),或病理尚未完全緩解的病患(non-pCR)身上的治療效果更佳。若患者接受前導標靶藥物且在開完刀後病理尚未完全緩解,接續完成強化輔助治療一年,更是可以提升13.2%的整體存活率。 台中澄清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醫療長葉大成醫師表示,目前台灣乳房醫學會在最新的治療共識中,對HER2陽性早期乳癌的療程中加入了強化輔助治療的觀念, 建議高風險患者在一年的標準輔助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做強化輔助治療。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 有減少發生腦轉移的趨勢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是近幾年來乳癌標靶藥物的一大突破,不但能提高存活率,數據觀察也有預防腦轉移的趨勢,特別在HER2陽性及荷爾蒙受體陽性且病理尚未完全緩解的族群,使用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的患者在5年追蹤發現高達98.4%並未發生腦轉移事件,比對照組高出6.4%。 葉大成醫師解釋,小分子標靶藥物過去就被發現適合治療腦部轉移,因其分子量較小,能夠穿透人體腦部的屏障,與傳統大分子單株標靶相比更容易在腦部發揮治療效果。另外,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作用於HER1、HER2、HER4受體,與傳統小分子標靶藥物相比,不但結合的受體較多,因為是不可逆鍵結,結合力較強、藥物強度更強,因此在臨床上觀察到較好的效果。 由於與傳統小分子標靶藥物屬同類型藥品,因此常見副作用相似,多數為腸胃道狀況如腹瀉,而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因為藥物效力較強,腹瀉發生率較傳統小分子標靶藥物略高一些。葉大成醫師指出,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食慾降低等,但多屬輕微症狀,透過藥物介入即可緩解,患者不需要過於憂心。 HER2陽性乳癌復發後產生抗藥性 一個療程就改善 除了在預防早期HER2乳癌復發,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去年底也被核准使用於晚期乳癌的後線治療上,目前臨床多使用在對傳統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或是發生腦轉移的病患身上。曾有一名35歲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治療結束三年後發生局部復發,用了多個標靶藥物治療狀況依然不佳,轉移的淋巴結未改善持續腫大。 葉醫師表示,所幸去年底使用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一個療程後,病患的淋巴結腫大就消失了,復發的病情也迅速獲得了控制。目前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仍沒有健保給付,但對於早期乳癌高風險族群,以及晚期乳癌腦轉移或是控制不佳的病人,若經濟上可負擔或有規劃醫療保險,是個有效的治療選擇之一。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8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