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為晚期卵巢癌續命 精準標靶藥物新療法延緩疾病復發

為晚期卵巢癌續命 精準標靶藥物新療法延緩疾病復發#健康醫療網

 2022-02-0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蘊晨報導 事業心強的王小姐在職場上表現傑出,平日工作繁忙,因此運動量少,但應酬多加上對美食也不忌口,身材屬於豐腴類型。自詡單身女郎自由慣的王小姐無結婚生子打算,每年的健康檢查也不是很固定檢查,卻在年齡快屆不惑之年,去做了例行的身體檢查,在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中發現了異狀,進一步的檢查卻是令人晴天霹靂的消息,她竟罹患卵巢癌!返家後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她不可置信,在腦中不斷盤旋「為什麼會是我」… 嘉義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歐育哲解釋,婦癌當中,發生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沉默殺手」,就是卵巢癌。惡性卵巢癌有兩難:早期難發現、以及晚期難治療。初期卵巢癌的症狀因為不明顯,不容易察覺,一旦有症狀出現,幾乎為晚期、惡性且難治療。 歐育哲主任說明,卵巢癌高死亡率的原因,除了發現患病已中晚期,加上復發率高,患者就會陷於反覆化療困境或癌細胞蔓延轉移,導致身心俱疲也容易放棄治療。隨著精準醫學治療趨勢以及治療藥物的進展,標靶療法用於卵巢癌的治療也有突破性進展,對於卵巢癌患者來說是帶來治療上的新曙光。   ▲嘉義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歐育哲 卵巢癌與基因相關 治療以切除手術為主,維持性療法延緩復發 歐育哲主任指出,大部份卵巢癌沒有特別的發生原因,大多數癌症為偶發性基因突變發生,但是有一部分族群病人是因為帶有遺傳基因缺陷導致癌症發生,有研究指出是BRCA特殊遺傳基因的變異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而這項因子是否產生變異,則要透過篩檢來檢視。每個人身上都帶有BRCA1及BRCA2兩個基因,屬於抑癌基因,其主要功能是參與雙股DNA損壞的細胞修復且協助維持細胞穩定生長,一旦這兩個基因發生了缺陷,則雙股DNA斷裂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當細胞內DNA壞損累積到一定程度,則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導致惡性腫瘤生成或相對提高罹患卵巢癌的機率。 卵巢癌的治療方式現以手術為主,歐育哲主任說明,包含全子宮切除、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雙側骨盆淋巴結切除、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等,其手術治療目的是以腫瘤清除乾淨為主。術後會再搭配化學治療藥物,近年來隨藥物發展以及精準醫療進步,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配合維持性治療藥物,研究顯示能延長存活時間。 目前中央健保署已有部分批准維持性療法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對於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鎖定基因配合精準藥物   個人化治療降低疾病復發風險 透過基因檢測能了解患者是否具有BRCA1/2基因突變,或帶有HRD同源修復系統缺失,在手術及化療後,可接續使用相對應的藥物作為維持性療法,盡可能避免復發。若罹患卵巢癌不用過於害怕,現今治療手段進步,精準醫療可以明確針對個人病況提供精準的幫助,治癒率相對提高,也能降低復發機率,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更不要拒絕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464

恐怖情人不一定會打人!心理師教你看懂「隱藏訊息」

恐怖情人不一定會打人!心理師教你看懂「隱藏訊息」#健康醫療網

2022-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我男朋友只是講話難聽,但他不會打我!」「我老公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說話大聲一點很正常」,你是否也曾有過這些想法,或常聽見類似話語出現在與親友的對話中?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所謂的家庭暴力及親密關係暴力,並非單指肢體暴力,有許多人可能正在經歷長期言語霸凌或精神壓迫這些暴力行為而不自覺。  以「關心」來包裝 精神壓迫常有意無意被忽略 不像肢體暴力可以驗傷、有明顯證據,語言霸凌及精神壓迫不易驗傷,且在報案或提告時若未提供有系統性的蒐證,可能反遇上更多困難。再加上社會文化常常「勸和不勸離」,使受暴者有相當高比例去合理化對方的言語及精神暴力行為,也因此常未被察覺或被忽略。 胡延薇分享,不管是家暴或親密關係暴力,受暴者常因對方是親近的人,而去說服自己接受對方已透露的「隱藏訊息」,例如:需時時報備自己的行蹤、跟誰見面等資訊。而初期施暴者常以「關心」作為藉口,或用「你是我碰過最優秀的人,我怕失去你」等話語來讓受害方卸下心防,進而忽略掉對方已展現的強烈控制慾。 另外還有安全感、信任感及同理心缺乏等,受暴者持續隱忍,直到精神上無法負荷向對方提出時,對方一句:「為什麼過去可以現在卻不行?」反而會讓受害者更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不離開or離不開 長期關係不正常恐致憂鬱 有的人會好奇,關係不正常為什麼還不提分手?胡延薇解釋,首先要看受暴者自己有沒有意識到,有意識到的人通常可分成兩類:一是已結婚、有小孩,有親情、愛情的牽絆,希望能夠保有家庭完整性,或擔心通報後對施暴者不利,因此選擇隱忍。另外如果對方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隱忍的因素;二是未結婚的情侶,通常初期都會將愛情放在首位,期待能用愛來感化對方。而有些個案是礙於面子問題,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眼光不好,因此選擇隱忍,導致演變成「歹戲拖棚」的局面。 若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不正常的關係,胡延薇指出,這類受暴者通常要到情緒已受影響,例如要與施暴者見面就會開始緊張,或出現冒冷汗、心悸、緊張、睡眠障礙等焦慮反應且越來越明顯,才會察覺不對勁。其中,少數人即使出現類似情形,也不會跟旁人求救,仍持續合理化施暴者的行為,進而惡化成憂鬱傾向。 暴力行為前、中、後 受暴者「這幾點」自保 如果已知對方曾有過暴力行為或暴力傾向,胡延薇強調,由言語、精神暴力演變成肢體暴力也不無可能,因此「自保」相當重要,平時可視個人情形培養下列習慣或做自我演練: (1)如何察覺對方情緒並停止持續激怒對方。 (2)若有肢體上的衝突,要保護哪些身體重要部位。 (3)設想如何在安全情形下錄音、錄影存證。 (4)注意到快起爭執時,盡量讓自己處在周邊有人的狀態。 (5)當發現對方情緒極度憤怒,可以多表現出「我是關心你的伴侶,是願意同理你的焦慮和委屈的人」,避免評論對方的想法是對或錯。 (6)重新審視自己溝通方式是否適當,是否常出現攻擊性言語,因情侶或夫妻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說話的習慣與方式本就不大相同,因此雙方磨合出適合的對話方式,也是經營親密關係的關鍵。 (7)將婦幼防暴專線,社政、警政等求救電話設為方便施打。 (8)讓周邊親密好友或可信任的人了解狀況,互相約定救命訊號,適時求救。 (9)切記「遠水救不了近火」,也建議向距離較近的社區鄰里長求助,萬一發生什麼突發狀況才能及時求救。 胡延薇提醒,受暴者長期壟罩在暴力環境,常常即便離開了該環境,仍會遺留下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如果已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可以藉由心理諮商或是創傷治療協助調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受暴者會因過去受到的言語霸凌、精神壓迫,感受到強烈「罪惡感」或對人的「不信任感」,這些都需要及早評估介入,以免發展成心理方面的問題。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685

肺癌術後接標靶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

肺癌術後接標靶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健康醫療網

2022-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 顯示,台灣每年約有1萬3千例新增肺癌,其中85%以上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而隨著政府與醫界,近年來積極推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揪出早期肺癌,也讓許多患者能及早治療,透過手術及化療、標靶等輔助治療方式,積極降低疾病復發及惡化風險。 「低劑量電腦斷層」建功!  四成肺癌確診可手術切除 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肺癌常被稱作「無聲的癌症」,因為早期發現並不容易,過去傳統當患者X光片發現異常時再採取進階電腦斷層(CT),確診時七成大多已是三期以上肺癌,增添治療困難度;而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出現後,因民眾接受度及普及率提升,也提高了早期肺癌診斷率,讓患者能掌握黃金治療期。 張家銘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及早揪出肺癌,降低惡化風險,檢查可發現較小的「肺部實心結節」或是「毛玻璃樣」病灶。根據107年的癌登資料顯示,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的介入,使得早期肺癌診斷增加,提高到40%的非小細胞肺癌時,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達到根除的目的;同時視患者的體力、年齡與身體綜合評估,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也可利用消融方式 (包含射頻及冷凍、微波)或放射線來治療。 攔截早期肺癌再進攻! 術後輔助化療、「標靶」新選擇  患者在切除病灶的手術治療後,醫師會依照肺癌期別給予後續建議,張家銘解釋,傳統治療通常第一期較不易復發,以追蹤為主,在IB期給予輔助口服藥物;而第二期則具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下降至50%左右,因此臨床上會以輔助化療,來避免疾病惡化;第三期以上則因同側或對側縱膈腔淋巴節轉移,除化療外也會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考慮免疫治療。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根據資料顯示,雖然早期肺癌可手術患者增加,但復發率仍然很高,其中癌細胞「基因突變」是復發危險因素之一。以台灣肺癌患者來說,六成的基因突變以「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為主, EGFR突變陽性的術後患者中,仍有很高的復發機率,甚至出現癌細胞遠處轉移,顯示輔助化療療效仍有限制。張家銘特別提到,所幸近年累積研究顯示,術後若有基因檢測發現EGFR突變的患者,輔助使用「標靶藥物」可顯著降低發生局部復發與轉移機會,是肺癌病患的一大福音。 肺癌高危險族群  定期檢查、把握治療契機 張家銘最後提醒大家,若是有肺癌危險因子,包含一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是長期暴露在pm2.5等粉塵或油煙環境下,建議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定期審視自我健康,可提早掌握治療契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605

年終、結婚、生不生?過年長輩尬聊15大問句全攻略

年終、結婚、生不生?過年長輩尬聊15大問句全攻略#健康醫療網

2022-01-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 春節期間,全家族返鄉團圓很熱鬧,四處洋溢著喜氣,年夜飯桌上,免不了來自「長輩們熱情的關心」,問起一堆尷尬話題,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啊?」、「年終領多少啊?」常常讓年輕人整個不知所措,就怕回答不夠妥當,不僅傷了面子也失了裡子。 春節期間,全家族返鄉團圓很熱鬧,四處洋溢著喜氣,年夜飯桌上,免不了來自「長輩們熱情的關心」,問起一堆尷尬話題,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啊?」、「年終領多少啊?」常常讓年輕人整個不知所措,就怕回答不夠妥當,不僅傷了面子也失了裡子。諮商心理師黃予岑以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長輩的行為目的,以及提供15個過年最怕被問的問題,教你怎麼見招拆招,過個平安順心的好年! 劃下界線 決定透露隱私的程度 黃予岑表示,這些尷尬問題,都是長輩希望跟晚輩有些互動,希望有人際上的連結,畢竟過年團聚時刻,互相的問候、關心,是一種習俗文化。長輩也總不好見著晚輩愣著不說話,因此會主動關心晚輩。且畢竟久久見一次,總得找話題互動,因此這些尬聊問句就成了「壓力」,或變成「互相比較」,例如:你家的孩子最近怎麼樣?我家的孩子又怎麼樣?像是上班時主管打年末考績,讓晚輩備感壓力。 此時,晚輩除了可以表達對長輩關心的感謝,黃予岑建議,也要同時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人際界線範圍」,思考想要透露自己的隱私到什麼地步,我們一定能分辨長輩是「真心關心」且平日常常有互動,還是只是過年過節應酬團聚的客套八卦,或者他們只是希望晚輩也回過頭來關心自己,而重點在於自己可以透露和承受到什麼程度,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在的感受。 如果長輩只是客套對話,或許不用太認真,唱片跳針地回應就可以,重點是看見對方關心的心意,但不代表要全盤接受,或說出自己不想透露的事情。也可把球丟回給長輩,讓長輩多分享自己的近況,更能夠促進雙方互動,而非單方面「被拷問」。 以心理治療角度 人際互動有三大重點 黃予岑表示,在心理治療中,有一種「DBT辨證行為治療」,當中提及許多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有效技巧,其中的人際效能技巧模組,提到面對人際間的互動,可以把重點放在三個部分。 一、目標效能:像是我想在關係互動後達到什麼目標?例如:藉此拿到多一點紅包錢,那我們就可以多跟長輩交流互動,順便看看怎麼討紅包。 二、關係效能:我希望跟對方互動後對方可以怎麼看待我?互動中可以多一點傾聽,與對方多一點交流和好奇。 三、自尊效能:也就是自我尊重,在這個互動中我可以怎麼看待我自己。例如,若互動後覺得自己的界線沒有被侵犯,可以有些交流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時我怎麼認可自己的感受或期待就變得重要了。 藉由上述思考,除了可以在人際當中讓自己更自在,也能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且無論是不是過年的長輩互動,或者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都能找到當下自己更舒服互動的位置。 以下15大尷尬問題全攻略,教你「智慧圓融」答覆 1.    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ANS: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緣分到的時候。 2.    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 ANS:(哭泣) 剛分手,我想過年哭泣的場面尷尬長輩就不會繼續問了,但這個不適用於長輩立刻說要介紹新的人給你認識,增加麻煩,因此不妨也可以關心一下長輩跟另一半的相處如何,表達想要跟長輩取經,說不定有機會聽到來自長輩的心聲或關係經營心得也不一定。 3.    薪水多少啊? ANS:謝謝關心啊!不知道您的薪水是多少呢?或者退休金一個月領多少呢?我們來交換秘密。 4.    年終獎金發多少? ANS:很少欸!長輩你這麼資深一定比較多吼,可不可以跟晚輩分紅? 5.    研究所、國考考得怎麼樣? ANS:我先去問老天爺,還是長輩要幫我算一下? 6.    何時要買房子? ANS:歡迎贊助頭期款,有您的贊助我一定可以買得更快!希望有長輩的牽成。 7.    什麼時候生小孩? ANS:快了快了,生了您可以幫忙養嗎?如果可以我一定生更快一點。 或者有努力可是還生不出來,長輩要幫我生嗎? 8.    在做什麼工作? ANS:我好像也很少關心你耶!不知道你做什麼工作?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工作嘛! 9.    小朋友在學校考第幾名啊? ANS:考第幾名不重要,現在的有錢人書都沒有讀完,不論是賈伯斯還是比爾蓋茲。 10. 不記得我是誰了嗎? ANS:真的不記得,給一點提示。因為貴人多忘事,你是貴人,而我常常忘事,請長輩幫忙複習一下,不過你記得我是誰嗎? 11. 幫你介紹OOO怎麼樣? ANS:謝謝你啊!先不用,有需要我會跟你說,還是要先介紹給你家兒子(女兒)? 12. 給父母紅包多少錢? ANS:我們之間是愛,不能用金錢衡量,話說您的小孩給您多少紅包錢呢? 13. 你讀什麼系阿?讀這個系以後能幹麻?找得到工作嗎? ANS:XX系啊!去年你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了耶!貴人多忘事吼?你忘記了我好傷心,如果找不到工作再麻煩長輩幫我介紹哦! 14.今年剛畢業吼?工作穩定下來了嗎? ANS:對啊!剛畢業,您的穩定是指什麼意思呢?如果不穩定是不是您可以幫我用你的人脈找找長期飯票呢?謝謝! 15.這樣辛苦的工作是有沒有存到錢啊? ANS:看看皮包,燦笑說:歡迎斗內! 反之,我們也可以反問長輩這年的健康狀況?退休生活如何?近期興趣是什麼?說不定有機會找到共通的話題,比如長輩喜歡種花花草草,如果剛好你也有種花的嗜好,不妨聊有共通興趣的話題,有質量的對話,才能讓雙方的互動更親近圓滿。   黃予岑 諮商心理師 FB粉絲頁【黃懂心理話-黃予岑心理師】 【證照/專業訓練】 DBT辯證行為治療 Asia EFT 進階/初階認證課程 SE 身體經驗創傷工作 1st year 【專長】 關係議題、原生家庭、創傷療癒、婚姻伴侶諮商、親子家庭諮商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007

Omicron、流感一夾攻,醫憂嬰幼兒首當其衝

Omicron、流感一夾攻,醫憂嬰幼兒首當其衝#健康醫療網

2022-01-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現在流感疫苗打氣低迷,嬰幼兒無法注射Covid-19疫苗,很多又沒打流感疫苗,防護嚴重不足!」年關將近,近期Omicron疫情延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憂心表示,目前許多民眾關注新冠疫情卻忽視流感也在蠢蠢欲動,當疫情一解封,或是民眾的防衛心鬆懈下來,流感病毒很可能大反撲,而三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健全,沒有Covid-19疫苗提供保護,若又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很容易首當其衝,成為病毒首要攻擊目標。 面對病毒威脅,光用濕紙巾擦手是不夠的! 每年冬季是民眾社交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從聖誕節,新年,一直到農曆過年。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中可以看到,在2021聖誕節及跨年之後,疫情都急速上升,一部分是因為Omicron病毒株有更強的傳染力,另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節慶增加了大家群聚的機會。同樣的,在國人準備過年、採買年貨,或忙於工作、吃尾牙與返鄉團圓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風險因子,都有可能將病毒帶回家裡,進而傳染給家人。 羅源彰秘書長解釋,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傳遞途徑相似,皆以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更是接觸傳染的高風險族群。主要原因在於,這時期的孩子特別「黏人」,喜歡和照顧者肢體接觸,加上常用手探索世界,難免沾染細菌、病毒,若又吸手指,或用手觸摸口、眼、鼻,細菌、病毒便伺機侵入,造成危害。 不只如此,進入冬季後,氣溫轉濕冷,許多民眾的洗手頻率降低,而嬰幼兒常需大人揹著、抱著,用水洗手的難度更高。羅源彰秘書長觀察到,不少照顧者以濕紙巾幫嬰幼兒擦手,但如此清潔程度並不夠,須用水、肥皂搓洗,才能徹底清潔,此時注射流感疫苗等防護措施便顯得更為重要。   ▲羅源彰秘書長呼籲,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務必接種流感疫苗,才能得到更周全的保護。   疫苗打好、打滿,小寶貝才能得到周全保護 「注射疫苗,代表的是一種態度!」羅源彰秘書長指出,注射疫苗,代表一個人對健康的重視,嬰幼兒無法注射Covid-19疫苗,更需流感疫苗的保護。國外研究顯示,注射流感疫苗,對於Covid-19病毒似乎也能產生交叉保護作用。 以美國密西根大學團隊在2021年發表於〈美國感染控制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的一篇研究為例,研究指出,民眾若曾接種流感疫苗,相較於未接種疫苗者,Covid-19檢測陽性率下降了24%。此外,感染Covid-19病患若注射過流感疫苗,重症住院機率也比較低。 羅源彰秘書長分析,到了冬季,流感病毒、Covid-19病毒容易同時出現,當感染一種病毒,呼吸道黏膜受破壞,如果另一種病毒趁虛而入造成共同感染,重症機率將大大增加。接種疫苗可以活化體內整體的免疫能力,或許是這項原因,促使流感疫苗對Covid-19感染產生交叉保護作用。目前公費流感疫苗皆有庫存,而其中僅有賽諾菲流感疫苗適用於六個月以上、三歲以下嬰幼兒。藉由接種流感疫苗,家中小寶貝有機會得到更周全的保護。 另外,如果家中嬰幼兒的家人、照顧者與長輩也都能接種流感疫苗,更能形成防護網,有效守護家中嬰幼兒健康。 進入年節假期,防疫更要滴水不漏 最後,羅源彰秘書長呼籲,進入年節假期,全家人聚餐、旅遊機會增多,流感防治更不可輕忽,除了盡快注射疫苗、將疫苗打好、打滿,平常也要勤洗手、出門要戴口罩,並避免群聚,親友看到嬰幼兒,建議遵循「不親、不抱」原則,以減少嬰幼兒受感染機率。 數據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ajmc.com/view/flu-vaccine-may-protect-against-covid-19-infection Conlon A, Ashur C, Washer L, Eagle KA, Hofmann Bowman MA. Impact of the influenza vaccine on COVID-19 infection rates and severity. Am J Infect Contr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2, 2021. doi:10.1016/j.ajic.2021.02.012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22

陰囊有硬塊、沉重感…我得睪丸癌了嗎?日常「這樣自我檢查」

陰囊有硬塊、沉重感…我得睪丸癌了嗎?日常「這樣自我檢查」#健康醫療網

 2022-01-27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睪丸癌多誘發於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又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前者因隱睪症造成,後者則包括外傷、感染引起睪丸萎縮等因素導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解釋,患者會摸到陰囊有無痛性硬塊、陰囊沉重感、腹股溝悶痛、下背痛等症狀,治療上會無論各期別都會優先透過睪丸切除術治療,並確認是否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再決定下一步治療。 罹睪丸癌未及時就醫 竟腫脹14公分大 一名35歲李先生,今年初發現睪丸腫脹,雖不會疼痛,但卻影響走路姿勢,原本要就醫治療,但礙於疫情延後就醫,一拖就是五個月,才發現右側睪丸已腫到14公分大,嚴重壓迫到右側睪丸,確診為睪丸精原細胞癌第一期。邱鴻傑醫師提及,所幸患者尚未轉移至淋巴組織,因此經睪丸切除術治療後接受預防性化療,後續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養成睪丸自我檢查習慣 發現異狀應盡快就醫 邱鴻傑醫師說明,睪丸出現腫塊因素多,檢查尚需藉由陰囊超音波、抽血驗癌症指數以及電腦斷層等方式正確診斷;此外,男性朋友平時也可養成睪丸自我檢查習慣,以正常睪丸約3至4公分而言,可將食指與大拇指圈住睪丸,若睪丸比圓圈大,雖觸摸後不會疼痛,但若有硬硬感覺或不正常腫脹,則可能為睪丸癌前兆,應盡快就醫檢查。 睪丸癌預後好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事實上,睪丸癌的預後好,第一期精原細胞瘤五年存活率高達98%,第一期的非精原細胞瘤五年存活率也有96%。邱鴻傑醫師呼籲,因此男性朋友發現異狀時千萬別恐慌,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且早期介入治療,都能提高治癒率。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07

年節出外踏青不想敗興而歸?預防膝關節退化3大要訣

年節出外踏青不想敗興而歸?預防膝關節退化3大要訣#健康醫療網

2022-01-27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年節將至,許多人引頸期盼連假的到來,不僅除夕夜家族團圓吃飯,有些人也會安排連假來場家族旅遊,帶長輩出外踏踏青。但在台灣,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近 15%,全台約有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究竟要如何兼顧戶外活動與關節保護,才不會出門一趟卻因關節痛症而敗興而歸?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提出預防膝關節退化3大要訣。 一、避免傷膝蓋NG動作 林郁智醫師比喻,人的膝蓋像輪胎;軟骨像胎皮,而胎皮經長期損耗就會讓輪胎逐漸失去正常功能,因此,以男性來說膝關節大多至60歲以後開始明顯退化,女性因肌肉力量較男性略為不足,故可能會發生較早,目前臨床上最常見還是以65歲為區隔。 「退化」聽起來是必然會發生的過程,但其實我們可以藉由少做一些動作來減緩其損耗。舉例來說,上下樓梯、爬山等需膝蓋反覆彎曲、伸直,還有長期蹲、跪等動作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 針對礙於工作需求需反覆施作上述動作的人,如工人搬重物或農夫插秧,實際上難以避免久蹲。林郁智醫師建議,此族群可加強訓練自己的股四頭肌,增加膝蓋的穩定度,連帶減緩膝關節退化速度。 二、訓練大腿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包含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是人類要維持正常行走及奔跑不可或缺的重要肌群。林郁智醫師分享,訓練股四頭肌不代表可以百分之百預防膝關節退化,但臨床上觀察確實有部分患者族群是因股四頭肌退化而導致。 許多人可能會想問:「年紀大了要訓練股四頭肌會不會很難?」林郁智醫師說,簡單的訓練其實只要找一張有椅背的椅子,坐椅面1/2,注意不要讓背部靠到椅背,進而使核心肌群(腹肌、背肌)能夠用力挺直。 將一隻腳抬起與地面平行並且停留五秒再放下,每日可做大約100下。林郁智醫師補充,為避免雙腿肌肉不平衡,儘量讓兩腿施作次數維持在差不多的範圍,若一次做100下過於勉強,可視個人情形分次進行,如果仍然太過困難,可先以躺姿進行。 三、調整日常習慣 平時養成良好日常習慣也能對膝關節保養有所幫助,對此,林郁智醫師有4點分享: 1. 體重控制:減重能夠降低身體重量對膝蓋造成的負擔,適當的身材管理不一定只是為了美觀,也能幫助找回健康。 2.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增進人體代謝功能,而已損害之軟骨會激發體內免疫反應,讓其退化程度加劇,因此良好的代謝也能協助減緩軟骨損害速度。 3. 飲食均衡,避免高油、高鹽飲食:此類飲食多含自由基,讓身體產生負擔進而使軟骨更易退化,平時可適時補充含鈣食物,如牛奶、豆腐、杏仁等。 4. 保健食品:林郁智醫師提醒,保健食品對於防範膝關節退化的效果,目前文獻證據仍不夠充足,且並沒有醫療效用,建議患者儘量在可負擔的情形下再進行補充。 林郁智醫師呼籲,如果民眾已確診有膝關節退化情形,且常有嚴重痛症,即不建議再進行過度激烈的活動,因退化發展到後期除疼痛之外還會有軟腳的可能性,建議春節出遊多以平地上的健行為主。視個人肌肉強度,避免步行太長時間、爬樓梯、爬山等活動,以免痛症惡化或跌倒造成意外受傷。另外,隨身攜帶輔具或使用簡單好取得的雨傘、登山杖,能同時減緩疼痛發生及降低軟腳跌倒的風險。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694

愛唱歌阿伯上樓就喘,置換人工瓣膜重拾麥克風

愛唱歌阿伯上樓就喘,置換人工瓣膜重拾麥克風#健康醫療網

2022-01-2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醫師,我爬幾階樓梯就會喘,好不舒服…」一名70歲阿伯原本身體硬朗,後來他察覺到自己的運動能力逐漸衰退,稍微一動就氣喘吁吁,爬樓梯也出現困難,整個人病懨懨。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這些症狀是「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起,在醫師建議下,阿伯決定勇敢接受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現在的他不僅恢復行動力,也能像從前一樣,與親友相聚歡唱飆高音。  人工瓣膜置換手術,每項環節都是學問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與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指出,上述病例並非特例。從心臟結構來看,主動脈瓣膜如同一道門,可維持血液循環暢通,避免血液逆流,當舊有瓣膜因退化而逐漸狹窄,這道門便無法完全開啟與閉合,此時心臟血流受阻,許多心臟衰竭的症狀便陸續出現,嚴重者甚至有猝死的風險。 目前重度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以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少數年紀大或是其他共病症導致手術風險過高者,才會考慮採取經導管形式之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瓣膜置換開心手術時,醫療團隊會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無論是微創手術或傳統開胸手術,都需使用體外循環機(人工心肺機)維持患者全身器官血流以及生命;心跳暫停時間越短,對患者越有利。以新型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來說,醫師置換瓣膜時只要固定三針,達到快速施放、大幅縮短心跳暫停的時間,進而降低手術風險;其他傳統類的人工瓣膜,雖然要縫比較多針,但也能藉由自動縫合裝置加速手術進度;透過新型手術科技的運用,手術風險可明顯降低,大幅縮短患者術後復原時間,讓民眾不再畏懼接受開心手術。 選擇人工瓣膜,需與醫師多討論 對於人工瓣膜的選擇,目前人工瓣膜主要分為機械型與生物組織型瓣膜,生物組織型瓣膜又細分為豬心瓣膜、牛心瓣膜,像近來引起關注的新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材質便為牛心瓣膜。 在眾多人工瓣膜選項中,「血液動力學」是一項重要指標。林明賢主任解釋,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好壞,代表血液經過人工瓣膜的時候,這道門能否輕易被打開,若血液動力學較佳,代表血液流經人工瓣膜時較為順暢,不會因流速變慢、受阻而造成心臟負擔,與其他人工瓣膜相比,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相對較佳,不過除了血液動力學指標,在選擇人工瓣膜的時候,還有許多其他考量,建議患者須與心臟外科醫師充分溝通,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瓣膜。   ▲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表示,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可以減輕心臟負擔,也是選擇人工瓣膜的重要指標。 定期接受心臟健檢,無症狀也要積極治療 林明賢主任表示,新竹臺大分院透過心臟內、外科與加護病房的跨團隊分工合作,每年為超過200名患者施行心臟外科手術,包括冠狀動脈、主動脈以及瓣膜手術,在竹苗地區提供完善的心臟疾病醫療服務。此外,新竹臺大分院也擁有竹苗地區唯一24小時待命葉克膜團隊,隨時應付各項緊急需求,成為專業心臟手術的堅強後盾。 蔡孝恩主任也提醒,為了避免心臟功能受損,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心臟健檢。若有心雜音,且發現是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即使尚未有明顯症狀,也務必積極接受醫療諮詢與評估,由於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加上不同術式各有利弊得失,也希望患者傾聽專業醫師建議,共同討論出理想的治療策略。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683

Menu